路不拾遺的成語故事

2021-03-25 23:36:43 字數 4000 閱讀 6046

1樓:匿名使用者

路不拾遺是一個成語,讀音是lù bù shí yí,是指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出自《韓非子·外儲說左上》。

2樓:知木易

路不拾遺,漢語成語。

拼音:lù bù shí yí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3樓:**

路不拾遺

lù bù shí yí

[釋義] 遺:失物。路上沒有人把別人丟失的東西撿走。形容社會風氣好。

[語出] 漢·賈誼《新書·先醒》:「百姓富,民恆一,路不拾遺,國無獄訟。」

[近義] 夜不閉戶

[用法] 緊縮式;作賓語、定語;含褒義,形容社會風氣好

[例句] 夜不閉戶,~,四方瞻仰,稱為西方聖人。(明·許仲琳《封神演義》第十一回)

[成語故事]

秦孝公任用商鞅為重臣,聽從他的建議,制定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實行改革。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貢獻,就應該予以獎勵。

他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級。他鼓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由於商鞅積極推行變法,秦國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士兵們都願意去打仗。

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社會秩序安定,民風也變

得淳樸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意思就是說人們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窗,在路上丟了東西也不用擔心被別人撿走。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各諸侯國都開始畏懼它的國力。

4樓:匿名使用者

故事一唐朝時候,有一個做買賣的人途經武陽(今河北大名、邯鄲一帶),不小心把一件衣服丟了。他走了幾十裡後才發覺,有人勸慰他說:「不要緊,我們武陽境內路不拾遺,你回去找找。

」那人聽了心裡話:這可能嗎?趕了回去,果然找到了他失去的衣服。

故事二唐朝建中年間,南劍州有個秀才,叫林善甫。他自幼聰慧異常,為人耿直,博覽群書,眼下在京城太學讀書。這次,因母親患病,告假回家,日夜在母親床邊侍奉。

不久,母病痊癒,林善甫收拾行李,暫別母親,帶了書童王吉,再往京城太學讀書。

一路上,飢餐渴飲,夜住曉行,不日便到了冀州邊界。

一天,眼看天色已晚,林善甫主僕二人到一家客店投宿。

林善甫店小二帶路,選一間寬敞潔淨的房間將他們主僕安頓下來。王吉隨意買了些點心回來,主僕二人吃了當作晚飯。

飯後無事,林善甫點燈讀了一會兒詩書,王吉便安排主人**休息,好明日清早起身趕路。王吉在床前打個地鋪,由於白天勞累,倒下便呼呼入睡。卻說林善甫脫了衣服**,仰天躺下,因思念母親,輾轉反側,一時無法入睡。

忽然,隱隱覺得身下有一硬物硌著,橫豎睡不舒服。好在油燈未熄,便起身揭起床單墊被察看,只見墊被下面原來有一個布袋,袋中有一錦囊,錦囊中有上百顆罕見的大珍珠,價值連城。

林善甫拿在手裡細細察看,略一思索,就收在自己行李中,然後躺下熄燈休息。

第二天,起床梳洗,王吉收拾行李。

林善甫走出客房,到帳臺前問店主人道:「前天夜裡什麼人在我那間房裡住宿?」 店主人答道:

「前天晚上是一位過路客商在房內住宿,官人有何吩咐?」 「這個客商原是我的故友,我們相約在此會面。因我誤了日期,沒能見到,」林善甫說,「這個客商如若回來尋找時,麻煩店主轉告,可讓他來京城太學尋問林善甫便可以了。

千萬千萬!不可誤事!」 林善甫結算了住店錢,又一再叮嚀店主,方才動身上路。

王吉在前面挑著行李,林善甫在後面緊跟趕路。

走著走著,林善甫恐怕店主人誤事,放不下心,便吩咐王吉在沿途顯眼的牆上張貼啟事。啟事上寫道:「某年某月某日,南劍州林善甫於返京城太學途中,宿於冀州客店,有故友尋覓大珠,請去京城太學尋訪勿誤。

」 不過半月,主僕已到京城,去太學報到銷假,仍舊安心讀書。

再說這袋珍珠原來是商人張客遺下的。他那日匆忙離開客店,第二天去採購貨物,要想從行李中取出珍珠來兌換銀兩,方知所帶珍珠全部不翼而飛。

這一下子嚇得他魂不附體,失聲叫道:「苦也!苦也!

我一生經商,方才積得這些珠子作本錢。今日不慎丟失,回家後妻子兒女如何肯相信,一家大小以後如何生活?」 他再三回憶,也想不起在何處丟失,只得沿原路回頭細細尋找,直尋到蔡州客店。

他向店小二打聽,店小二說:「不知道。」又進店內詢問店主人:

「我離開你家客店後,哪位客官在那房中安歇?」 店主人這才想起,回答道:「我差一點兒忘了,你離店去後有位官人來住了一宿,第二天大清早便動身趕路了。

臨行時,吩咐說:『有故友尋找,可千萬讓他來京城太學尋訪林善甫便可以了。』」 張客聽了,感到蹊蹺,口中不說,心中想道:

「自己與這個林善甫素昧平生,莫不是此人拾得了這袋珠子?」 當日,只得離了客店,取道向京城而去。見到沿途上貼著啟事,讀了發現啟事中有「大珠」字樣,略略放心。

他也顧不上勞累,日夜兼程趕路。

到了京城,未去尋找客店安頓,徑直來到太學旁路邊茶坊坐定。

路不拾遺吃茶時,向店中小二打聽林善甫這人,吩咐道:「我是林善甫多年未見的遠房親戚,怕已不認識了。如若林善甫從太學出來,麻煩招呼指引相見。

」 正說著,店小二就指著從太學中走出的一個人道:「出來的便是林善甫林官人,他在我家漿洗衣衫,是位常客。」 張客見了,不敢造次,待林善甫進入茶坊坐定,這才上前施禮,簌簌淚下,跪倒在地。

林善甫忙不迭扶起說道:「官人有什麼事,但說無妨。」 張客便把遺失布包的前後經過詳細說了一遍。

林善甫說:「不要慌,東西在我這裡。我且問你裡面有些什麼東西?」張客如實相告,林善甫聽他說得不錯,於是帶了張客去住處取那布袋。

張客見了布袋便道:「這個便是我丟失的。我願意拿出一半珠子,酬謝官人救命之恩,剩下一半帶回家撫養家小。

官人重義輕財,在下感激不盡!」 林善甫說:「豈有此理!

我假若要你一半珠子,那何必囑告店主,又何必沿途張貼啟事,讓你尋找來京城太學?只是這袋珠子價值不少,今交還給你,不是一件小事,恐怕日後無以為憑,你要親手書寫一張收條才能領回去。」 張客再三不肯全部領回這袋珠子,林善甫堅持不受。

這樣幾次推讓,張客才親筆寫了收條交林善甫看後收了。

林善甫交付那袋珠子:「你仔細查點,可有誤漏。」張客千恩萬謝,拜辭而去。

自此以後,林善甫路不拾遣的善舉被後人傳頌,名垂千古。

故事三秦孝公任用商鞅為重臣,聽從他的建議,制定新法,廢除維護貴族特權的舊法,實行改革。這就是歷

商鞅史上著名的「商鞅變法」。商鞅堅決主張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不管是什麼人,只要對國家有貢獻,就應該予以獎勵。他廢除貴族世襲制度,按軍功的大小分封不同的爵位等級。

他鼓勵耕織,發展農業生產,興修水利,規定生產多的人可以免除徭役。由於商鞅積極推行變法,秦國的老百姓生產積極性提高了,軍隊紀律嚴明,士兵們都願意去打仗。老百姓的生活逐漸富裕。

社會秩序安定,民風也變得淳樸起來,路不拾遺夜不閉戶,意思就是說人們晚上睡覺都不用關門窗,在路上丟了東西也不用擔心被別人撿走。秦國一天天強大起來,各諸侯國都開始畏懼它的國力。

故事4上⑴與群臣論止盜,或⑵請重法⑶以緊之,上晒⑷之,曰:「民之所以為盜者,由賦⑸繁役⑹重,官吏貪求,飢寒切身,故不暇顧廉恥耳⑺。朕⑻當去奢省費,輕徭⑼博賦,選用廉吏,使民衣食有餘,則自不為盜,安⑽用重法邪⑾?

自是數年之之後,海內昇平,路不拾遺、外戶⑿不閉,商旅野宿焉。」

皇上與群臣議論怎樣阻止小偷。有人請求使用嚴厲的刑法來制止。皇上微笑著說:

「老百姓之所以去做小偷,是由於賦稅太多,勞役、兵役太重,官吏們又貪得無厭,老百姓吃不飽、穿不暖,這是切身的問題,所以也就顧不得廉恥了。我們應當去掉奢侈、節省開支,減輕徭役、少收賦稅,選拔和任用廉潔的官吏,使老百姓穿的吃的都有富餘,那麼他們自然就不會去做小偷了,何必要用嚴厲的刑法呢!」從這以後,過了幾年,天下太平,沒有人把別人掉在路上的東西拾了據為己有,大門可以不關,商人和旅客可以露宿。

成語故事的名稱

5樓:百度使用者

狐假虎威 兔死狐悲 葉公好龍

6樓:☆冰的選擇

四面楚歌 入木三分 臥薪嚐膽 狐假虎威 程門立雪 揠苗助長 亡羊補牢刻舟求劍 得隴望蜀 樂不思蜀 對牛彈琴 畫蛇添足 朝三暮四 朝秦暮楚妙筆生花 江郎才盡 山雞物鏡 沐猴而冠 畫龍點睛 磨杵成針 葉公好龍項莊舞劍,意在沛公 南轅北轍 夸父追日 精衛填海 大禹治水 韋編三絕

《拾遺記》的行屍走肉是什麼意思,行屍走肉是什麼意思 ?

釋 義 行屍 可以走動的屍體 走肉 會走動而沒有靈魂的軀殼。比喻不動腦筋,不起作用,糊里糊塗過日子的人。編輯本段 出 處 晉 王嘉 拾遺記 後漢 卷六 夫人好學,雖死若存 不學者,雖存,謂之行屍走肉耳。編輯本段 示 例 在他們的心目中,任何貌似強大的侵略者,都只不過是一群徒有虛表的 而已。峻青 不盡...

成語故事吹毛求疵,吹毛求疵的成語故事

求 找尋 疵 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點,尋找差錯,故意為難人。吹毛求疵的成語故事 求一個成語 應該是個成語故事吧 10 吹毛求疵 貶義 指故意尋找毛病。本身並沒有毛病。吹毛求疵 拼音 chu m o qi c 解釋 求 找尋 疵 毛病。吹開皮上的毛尋疤痕。比喻故意挑剔別人的缺...

成語適可而止的成語故事,適可而止的成語故事

適可而止 的意思bai 什麼意du思 成語解釋 故事典zhi故 的意思 什麼dao意思 成語解釋 故專事典故 詞目適可而止 發音屬sh k r zh 釋義適可 恰好可以。到適當的程度就停下來,不要過頭。出處 論語 鄉黨 不多食 宋 朱熹注 適可而止,無貪心也。示例從來沒有暴風雨能夠持久的。果然持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