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第一次:明永樂三年至永樂五年(公元1405—2023年)。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明成祖派鄭和及副使王景弘等出使西洋(指今汶萊以西的南洋各地和印度洋沿岸一帶),率水手、官兵、翻譯、採辦、工匠、醫生等27800餘人,乘長44丈,寬18丈大船(寶船)62艘,還有很多附帶船隻,編著嚴整有序的隊形,踏著萬頃碧波,乘風破浪,浩浩蕩蕩出洋了。
如此巨大的船隻,如此龐大的船隊,航行於浩淼無垠的海洋之中,這在中國的歷史上以及世界的歷史上都是首屈一指的。寶船船隊滿載絲綢、瓷器、金銀、銅鐵、布匹等物自劉家港(今江蘇太倉瀏河鎮)出發,經福建——占城——爪哇——舊港(今蘇門答臘島東南部巨港)——南巫裡(今蘇門答臘班達亞齊即南浡裡)——錫蘭(今斯里蘭卡)——古裡(今印度科澤科德)。永樂五年九月二日(公元2023年 10月 2日)鄭和回到南京。
蘇門答臘、古裡、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小葛蘭(今印度奎隆)、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等國國王遣使隨船隊來中國「朝貢方物」。
第二次:明永樂五年至永樂七年(公元1407—2023年)。永樂五年九月十三日,在鄭和回國十幾天後,就第二次下西洋了。
主要訪問了占城、爪哇、暹羅(今泰國)、滿剌加、南巫裡、加異勒(今印度南端)、錫蘭、柯枝(今印度西南岸柯欽一帶)、古裡等國。於永樂七年夏七八月間回國。鄭和專程到錫蘭,對錫蘭山佛寺進行佈施,並立碑為文,以垂永久。
碑文中記有「謹以金銀織金、紡絲寶幡、香爐花瓶、表裡燈燭等物,佈施佛寺以充供養,惟世尊鑑之」。此碑於2023年在錫蘭島的迦裡鎮被發現,現儲存於錫蘭博物館中,是用漢文、泰米爾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是中斯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珍貴文物,也是斯里蘭卡的國寶。
第三次:明永樂七年至永樂九年(公元1409—2023年)。永樂七年九月(公元 2023年10月)「命正使太監鄭和、王景弘等統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駕駛海舶四十八號,往諸番國開讀賞賜。
」(費信《星槎勝覽》)此次仍由劉家港啟航,至福建開洋。所歷國家「……太監鄭和齎敕使古裡、滿剌加、蘇門答剌(臘)、阿魯(今蘇門答臘島中西部)、加異勒、爪哇、暹羅、占城、柯枝、阿撥把丹(今印度的阿麥達巴丹)、小柯(葛)蘭、南巫裡、甘把裡(今印度西部坎貝一帶)諸國,賜其王錦綺紗羅。」(《明實錄》卷八三)永樂九年六月六日(公元2023年7月6日)鄭和還京。
鄭和一下西洋時,曾至錫蘭山,其王「亞烈苦奈兒侮慢不敬,欲害和,和覺而去。亞烈苦奈兒又不揖睦鄰國,屢邀劫其來往使臣,諸番皆苦之。」(《明實錄》卷一一六)這次鄭和回國途中特去訪問錫蘭,他又發兵五萬劫鄭和船隻。
鄭和臨危不懼,率兵2000抄其後路,生擒亞烈苦奈兒並家屬頭目。回國後,獻俘於朝。群臣主張殺之,成祖為維護兩國人民間傳統友誼,「憫其愚無知」,命釋放,給以衣食,令再立其國中賢者為王。
海外聞之,無不感服,而鄭和「有智略知兵習戰」,遇大險,能鎮定自若,迅速決定克敵制勝之策,具有大將風度。
第四次:明永樂十一年至永樂十三年(公元1413—2023年)。鄭和前三次出使都是在東南亞和南亞一帶航行,行至古裡而返航。
近鄰各國友好來往加強了。而成祖以「遠者猶未賓服」(《明史·忽魯謨斯傳》),所以再命鄭和遠航至阿拉伯-波斯灣、紅海、東非海岸一帶。「遣太監鄭和等齎敕往賜滿剌加、爪哇、占城、蘇門答剌、阿魯、柯枝、古裡、南渤利、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京河口)、急蘭丹(今馬來西亞哥打巴魯)、加異勒、忽魯謨斯(今霍爾木茲海峽格什姆島)、比剌(卜喇哇)、溜山(馬爾地夫群島)、孫剌(似今莫三比克的索法拉)諸國王錦綺紗羅絹等物有差。
」(《明實錄》卷一三四)此次出使,鄭和曾親至西安羊市大清真寺聘識迴文者哈三充通譯,還有馬歡也任通譯同行。據馬歡所著《瀛涯勝覽》雲:此行有寶船63艘,大者長44丈,闊18丈,中者長37丈、闊15丈。
共27670人,規模仍然很大。永樂十一年十月(公元2023年)出航,永樂十三年七月八日(公元2023年8月 12日)回國。
第五次:明永樂十五年至永樂十七年(公元1417—2023年)。永樂十五年五月十六日出航。
到占城、爪哇、滿剌加、錫蘭、柯枝、古裡、阿丹(今亞丁灣西北岸一帶)、剌撒(今葉門民主共和國亞丁附近)、木骨都束(今摩加迪沙)、麻林(今肯亞的馬林迪)、卜剌哇、忽魯謨斯、蘇祿、彭亨、沙裡灣泥等地。永樂十七年七月十七日(公元 2023年 8月 8日)回國內。
這次出訪,滿剌加、古裡、爪哇、占城、錫蘭、溜山、麻林等19國都遣使朝貢,辭還,命鄭和等與其偕往,賜各國國王錦綺紗羅彩絹等物。應柯枝國王可亦裡之請,賜其印誥並封其國之山為鎮國山,明成祖並親制碑文賜之,以志友好。
第六次:明永樂十九年至永樂二十年(公元1421—2023年)。第六次下西洋的主要任務是送忽魯謨斯等16國使臣返國。
永樂十九年正月三十日(公元2023年3月3日)復遣「鄭和等齎敕及錦綺紗羅綾絹等物賜諸國王」,與 16國使者偕行。這次所到之處有占城、暹羅、滿剌加、榜葛蘭(孟加拉)、錫蘭、古裡、阿丹(阿拉伯半島)、佐法兒、剌撒、溜山、柯枝、木骨都束、卜剌哇等地。所到國家很多,多是分■(分批、分隊之意)而行。
永樂二十年(公元 2023年)八月十八日返還。
第七次:明宣德六年至宣德八年(公元1431—2023年)。明宣宗宣德六年閏十二月,此時明成祖及仁宗已逝,鄭和年已60歲,仍率27550人的船隊遠航。
「凡所歷忽魯謨斯、錫蘭山、古裡、滿剌加、柯枝、卜剌哇、木骨都束、喃勃利、蘇門答臘、剌撒、溜山、阿魯、甘把裡、阿丹、佐法兒、竹步(索馬利亞)、加異勒等二十國及舊港宣慰司,其君長皆賜採幣有差。」(《宣德實錄》卷六七)鄭和船隊於宣德七年(公元2023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魯謨斯,於宣德八年二月二十八日開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裡,二十日大■(大批、大隊)船回洋。鄭和就在此歸途中病故,遺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葬於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
現此墓尚存。
2樓:藍晶瑞兒
2023年7月11日,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蘇州府劉家河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
隨行的有水手、翻譯、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多人。
兩百多艘船隻整齊地停靠在碼頭邊。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別雄偉壯觀,這些大船又叫「寶船」。每艘寶船長150米,寬60米,有十多層樓房那麼高。
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風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駕駛。船上配備著航海羅盤等當時最先進的儀器。緊挨著寶船的還有許多戰船、糧船和水船。
將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鄭和健步走上指揮船。他雙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別,接著高舉令旗,大聲喊道:「起航!」在人們的歡呼聲和祝福聲中,船隊像一條巨龍,浩浩蕩蕩地出發了。
船隊出了長江口,駛過東海和南海,破浪西行。每到一個國家,鄭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國王,並代表明朝皇帝向他們贈送禮品,希望同他們友好交往。各國君臣看見船隊規模巨集大,使者的態度友好親切,沒有絲毫炫耀武力、威脅別人的意思,都表示熱烈歡迎;老百姓聽說明朝的船隊來了,也都扶老攜幼,爭相到海邊**。
他們面對那些從來沒有看見過的寶船,個個驚歎不已。當時中國的絲綢、瓷器早就名揚海外,沿途的百姓聽說船隊滿載這些產品,都很高興,紛紛用香料、珊瑚、珠寶等去換取中國的土特產品。各地的商人十分樂意同中國人做生意。
很多人還向中國客人贈送禮物,以表達友好的感情。
然而,這次航行也充滿了凶險。在大海上,船隊好幾次遇上險惡的風浪,奔騰咆哮,巨浪瘋狂地撲向船隊,彷彿要把船隻撕裂。面對如此險境,鄭和總是鎮定自若,指揮著船隊在波峰浪谷中奮勇向前,一次次化險為夷。
船隊在歸途中還遇到過海盜的襲擊。鄭和根據事先得到的訊息,命令軍士們嚴陣以待。當海盜乘著黑夜,偷偷摸摸靠近船隊時,鄭和的船隊迅速將海盜包圍起來。
士兵們從大船上往下丟火把,將海盜船燒著了。海盜們無處可逃,只好乖乖地當了俘虜。
從2023年到2023年,鄭和率領船隊出洋七次,前後一共到過三十多個國家。最後一次遠航,鄭和已經是六十多歲的老人,鬢髮全白了。這次航行,一直到達非洲東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國。
鄭和遠航,規模之大,時間之長,範圍之廣,達到了當時世界航海事業的頂峰。它表現了我國古代人民頑強的探索精神,也開闊了中國人的眼界。鄭和出使,促進了我國和亞非許多國家的經濟文化交流和友好往來。
直到現在,有關國家還流傳著三保太監下西洋的故事。
鄭和遠航是按照什麼順序來描述的鄭和遠航課文按照什麼順序敘述的
鄭和遠航 一文按 揚帆啟航 友好交往 戰勝凶險 的順序具體描述了了鄭和 第一次下西洋的經過。鄭和下西洋 鄭和遠航 的經典部分 簡介 鄭和下西洋是指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 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 率領兩百多艘海船 2.7萬多人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印度 洋的國家和地區,...
鄭和遠航從哪兩個方面寫出了鄭和率領船隊到不同國家進行友好交往的內容
友好交往 戰勝凶險 兩個方面寫出了鄭和率領船隊到不同國家進行友好交往 鄭和遠航 1405年7月11日,天氣晴朗,萬里無雲。蘇州府劉家港碼頭人山人海,無數面彩旗迎風招展。受明朝皇帝派遣,35歲的三保太監鄭和即將率領船隊第一次出使西洋。隨行的有水手 翻譯 醫生和護船的兵士,共兩萬七千八百多人。兩百多艘船...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 祖籍雲南 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鄭和一共帶了兩萬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還有各級 技術人員 翻譯和醫生。他們乘坐62條大船,從今江蘇的太倉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每到一個國家,就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該國的國王,並把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