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i給得不夠
梵高生前不被人理解,直到他死後,他的作品和才華才真正為人所知。世人才真正知道一副《向日葵》傾注了他的多少熱情和希望。形成極大對比的是他生前只賣出了一副畫,而死後卻是追隨者無數,聽起來令人諷刺。
藝術家,很少有精神比較正常的,當然,梵高也不例外。說到梵高,人們不僅會想起他的畫作的超凡表現力,同時也會想到他怪異、瘋癲的性格。梵高的作品中包含著深刻的悲劇意識,強烈的個性和形式上的獨特追求,一切形式都在激烈的精神支配下跳躍和扭動。
但也由於他的作品色彩太過強烈、色調過於明亮,而因此很難被世人接受。
癲狂的他,創作的作品當然也是癲狂的,他的畫作及其抽象,以至於直到他死後,人們才開始關注這位繪畫藝術界的天才,才發現他畫作中表現出的強烈的內心情感和意識。梵高的故事十分勵志,儘管精神已經失常,但卻是一位真正具有使命感的藝術家,在談到他的創作時,他這樣總結道:「為了它,我拿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由於它,我的理智有一半崩潰了;不過這都沒關係......」。
梵高很晚才成為一個極具個性化的畫家而嶄露頭角,他的勵志故事讓我們明白即使剛開始世人無法理解,只要我們專注於自己的夢想,專注於自己所愛,終有一天世人會理解。
文森特·威廉·梵·高(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荷蘭後印象派畫家。代表作有《星月夜》、自畫像系列、向日葵系列等。
梵高出生於2023年3月3 0日荷蘭鄉村津德爾特的一個新教牧師家庭,早年的他做過職員和商行經紀人,還當過礦區的傳教士最後他投身於繪畫。他早期畫風寫實,受到荷蘭傳統繪畫及法國寫實主義畫派的影響。2023年,他來到巴黎,結識印象派和新印象派畫家,並接觸到日本浮世繪的作品,視野的擴充套件使其畫風鉅變,他的畫,開始由早期的沉悶、昏暗,而變得簡潔、明亮和色彩強烈。
2023年,來到法國南部小鎮阿爾,已經擺脫印象派及新印象派的影響,走到了與之背道而馳的境地。
2樓:愛傑的橙子
梵高的勵志故事一;
文森特·梵高27歲那年,不想再當教士、給礦工們傳教了,他決心當個畫家。到他33歲,第一次進了美術學院,但一個月後就退學了。那是2023年,他處於人生低谷:
開始當畫家已有六年,離他死去還有四年;此前一年,父親去世令他悲痛欲絕,此時他的畫,恰與他的心情同樣:灰暗,沉鬱。那年他最有代表性的作品《一雙鞋子,一隻翻著》,只有灰黑二色,就像是礦工所穿。
——等一等,文森特·梵高,不是應該如陽光般熾烈、讓斑斕星月漫天旋轉的半瘋子麼?而事實上,到2023年,他的確已經成了那樣。那在2023年到2023年間,發生了什麼,讓灰黑色的靜物畫家變成了向太陽燃燒的金色葵花?
2023年去巴黎之前,梵高是個很純粹的荷蘭畫家,秉承荷蘭**時代的傳統:長於描繪靜物,對物體材質表面精雕細琢,打光精確,陰影明晰,質感到位。但2023年,他去了巴黎。
他那幅《吃土豆的人》被看中了——那幅畫線條粗糲,色彩陰暗,幽深莫測,但19世紀80年代的巴黎,正是對筆觸造反的時節——於是他也被召邀去了巴黎,參加了印象派的第八次,也是最後一次聯展。
如你所知,2023年印象派正要分崩離析。12年前首次聯展時以莫奈為首的主力們,正待各奔東西;點彩派諸位野心勃勃,正要造莫奈的反;2023年的畫展是印象派的最後斜陽,梵高趕上了。
他沒來得及在這次聯展成名,但是:他看到了一些畫,比如莫奈的風景畫,比如畢沙羅的鄉村畫,比如保羅·西涅克的河流景色,比如埃米爾·伯納德的風景畫——這些畫現在掛在艾克·麥克雷恩畫廊,一如梵高當日看見它們的樣子。
他獲得了什麼呢?從2023年開始,他的畫變了。他感受到了光線與色彩的重要,明白了粗重筆觸的力量。
他明白了「正確的素描」在光線下多麼無力,領會了塞尚高呼的「根本沒有線條,形體之間的關係靠顏色決定」這一道理,以及最重要的:他邂逅了自己最鍾愛的一個人——他在巴黎的印象派諸位大師畫裡,找到了日本浮世繪大宗師歌川廣重的身影。
一個新的梵高就此出現了。他此前的33年灰黑色如畫人生,在巴黎印象派的餘暉中,被盡數燒盡,此後灰燼裡,站出了美術史上最鮮豔奪目的人物。
2023年2月19日,梵高離開巴黎,去了南方的阿爾勒。他在那裡給高更寫信:「我永不會忘記初到阿爾勒之日的情感。
對我來說,這就是日本。」6月5日,他寫道:「浮世繪的筆觸如此之快,快到像光。
這就是日本人的風貌:他們的神經更纖細,情感更直接。」
是什麼促使他開始燃燒生命的?還是2023年到2023年,他在巴黎的見聞。他會說出這樣的話:
「看日本浮世繪的人,該像個哲學家、聰明人似的,去丈量地球與月亮的距離嗎?不;該學習俾斯麥的政略嗎?不。
你只該學會描繪草,然後是所有植物,然後是所有風景、所有的動物,最後是人物形象。你就做著這一切,度過一生。要做這一切,一生都還太短。
你應當像畫中人一樣,生活在自然裡,像花朵一樣。」
他的一生最後,如他所言。
梵高的勵志故事二;
那年,梵高從巴黎來到了阿爾,他多麼想有一些朋友!可窮困得如同一個乞丐,連喝一碗湯都是一種奢求、無法實現的他,即便想有一個人給他做模特也不可能。
一個星期天,梵高和往常一樣走出城,來到一大片麥田邊,寫生或畫一些風景畫,以不讓自己總飢腸轆轆,同時也是頑強而執著地實驗他的筆觸和色彩。畫完了幾張風景畫,太陽已斜斜地照在麥田上。這時,有一個穿著藍色的**、披著一身金色陽光的人來到了梵高的跟前,「先生,你好!
這些天太陽挺毒的,你應該戴一頂帽子啊!」來人熱情地和他打招呼並說。
梵高知道他是一個鄉村郵遞員,名字叫盧朗。這些天,盧朗幾乎每天都要從梵高身邊經過,和他打過招呼後,還會停下來聊上幾句。「盧朗先生,你好!
」梵高笑著說,「光著頭,和太陽更親近,不也很好嗎!」梵高的風趣幽默讓盧朗談興更濃了,他指著梵高畫布上剛畫完的麥田客氣地說:「您的麥田畫得像個活物!
」接著,又指著正沉沉下墜的落日和樹上被落日所染上的火焰一樣的光芒說:「這也像個活物,您看是不是?」
梵高心頭不禁一震:「這話說得真好,既簡單,又深刻!」兩人越聊越熱乎,從繪畫聊到上帝,盧朗說:
「現在的上帝似乎變得越來越令人難以置信了,上帝只存在你畫的這片麥田裡,可一到現實生活裡,上帝就......」
兩人聊著,一直聊到了太陽下山,耀眼的金星已開始掛上天幕。梵高忽然發現這個做了25年郵遞員,卻從來沒有得到提升,用每個月掙來的135法郎微薄的薪水撫養4個孩子的父親,心地竟似麥田般富饒豐贍,如天空般明淨美麗!
梵高說:「盧朗先生,我想為您畫一幅肖像可以嗎?」盧朗很愉快地答應了,只是說:
「我感到榮幸,但我長得難看,幹嗎要畫我呢?」梵高十分高興地說:「假如真有上帝的話,我想他一定也長著和你完全一樣的鬍子和眼睛。
」盧朗開心地笑了,連身邊的麥苗似乎也跟著他笑彎了腰。
從此,梵高有了模特,也有了朋友。
打那後,盧朗常常邀請梵高到家裡做客,梵高也為盧朗夫人畫肖像畫。後來盧朗調到馬賽郵局工作去了,兩人也常來常往,他們的友誼如阿爾的太陽一樣,恆定、熱烈、明淨。
有一段時間,梵高患病住進聖雷米精神病醫院,盧朗每天在下班後,都要到醫院去看望,除了給梵高送去一些營養品外,還帶去一些陽光般的話語,讓梵高心中逐漸明媚清麗起來。梵高出院,盧朗在百忙中抽時間,為梵高辦理出院手續,並用馬車把他接回家。
梵高先後為盧朗畫了6幅肖像畫。其中最著名的是畫於2023年的《郵差盧朗先生》,盧朗身著藍色的**,黑色的勾邊,金色的長鬍子和**上的金色鈕釦交相輝映,閃爍著明亮而溫和的光。這幅油畫現被珍藏於美國波士頓美術館,幾乎所有梵高的畫冊裡也都收錄了這幅畫。
人們不僅僅是將《郵差盧朗先生》看成梵高人物肖像的代表作,而更是將它視作兩人友誼的象徵,總會津津樂道這段友誼的佳話。
可不是,梵高在短短的37年,苦難卻多於幸福的生命中,郵遞員盧朗無疑是他人生中的一抹亮色,這位以普通人身份出現的「上帝」,那種質樸純真的情感,讓梵高得到一份友誼的快樂時,也注入他生命與藝術的力量。這種力量蘊含在底層人的艱辛與自尊,又宛如上帝般的自重之中,就像種子播撒在泥土裡,陽光行進在雲層裡一樣,清新自然又無比可貴!
每一個平凡的人都是上帝,只要在我們友善心中能真正洞曉他們是上帝,也就能獲得一份份散發著麥田的清香、閃爍著太陽般光芒的不朽的友誼。
梵高的勵志故事三:
我曾去一家畫店買扇面,和老闆聊開來。我說你可以拍下店裡的畫放到**上作為宣傳。他搖搖頭說,沒用的。
我詫異地問,怎麼了?他說,現在繪畫市場蕭條,除非是名家的畫,不然無論怎麼宣傳都沒人買的。你看我店裡的這幅畫,是我那生活在北京的侄子的,花了半年時間畫了這幅油畫,一直沒有賣出去,急得要砍掉自己的右手了!
現在把畫丟在我店裡。我更驚訝了,精神理想和物質生存的矛盾竟能達到這樣的境界。
想起了我腦海中常常出現的畫面,那是2023年豐子愷先生在《谷訶生活》(梵高當時譯作谷訶)一書裡所描述的畫面:「他背脊上負著極大的畫布,搖搖擺擺地在田野中步行......他又屢屢遺棄畫布在地上,自己完全不介意。他並不想從這等作品獲得什麼利益,已經描出了,就不顧它。
有的時候他畫畢了一幅畫,就把它遺留在寫生的場所,獨自回家。」
梵高雖也同樣貧窮,可是他的心態和現代的這位畫師迥然不同。
梵高,一個痴狂作畫的瘋子,踽踽獨行的天才。
他畫了很多自己的自畫像,那畫筆是鏡面,自畫像是鏡子裡的和藝術顏料融為一體的他。鏡裡的梵高是虛幻的,這幅幻影的對角線上才是真實的梵高。
然而不理解他的世人看見的是鏡子裡的梵高,是當時的人們心裡猜測的,不曾觸到的梵高。
有人說梵高的耳朵是自己割掉的,有的說是在他和高更起衝突時高更割掉的,有人說他被割掉的是右耳,因為畫裡的他是右耳被白布包裹著的,有人說是左耳,因為梵高是對著鏡面畫出了自己。
他在美術商品店做學徒的時候——人們看見鏡子裡的他:孤傲、蔑視一切,因為他用冷眼嘲笑那些前來購買美術店裡的名畫的人們,和美術店經理大吵一架後捲鋪蓋走人。鏡子外的他鮮有人懂:
已經悟得真正的藝術的妙諦,在他看來那些所謂的名畫沒有達到他的藝術標準,而他苦於自己的畫作竟還沒有被賞識的機會,只有冷冷地看著那些名作被人挾了大筆的金錢前來膜拜。他也沒有心計,不會掩飾自己內心真實的想法,也不肯裝出諂媚的模樣討好顧客,不願說著和內心世界截然相反的話。
他和世人隔著一面鏡子,明明他抬起的是左手,世人看到的是右手。明明他畫的是如今價值上億的藝術品,當時的世人看到的是不值一文的糟粕。
鏡子裡的他:性格是陰鬱的、沉默而寡言,毫無風采。在巴黎學畫時,已經三十三歲的他坐在古代雕刻的石膏模型面前,背後一群青年同學在那裡窺探,竊笑他。
鏡子外的他:一旦繪畫起來就是熱情的、靈動的。他畫畫的時候好像渾身都燃燒起來了,是那些絢爛的顏料踩著他的思想脈絡跳著火舞,活躍紙上。
梵高的勵志故事四:
幸好梵高的這個大家庭篤信家族的凝聚力,他的伯父森特,一位富有的美術品經銷商,幫助他在一家頗具聲譽的、名叫古比爾的美術品公司找到一份工作。梵高開始為許多畫家銷售他們創作的各種版畫。
同時,梵高在愛情上遭受到首次令他心碎的挫折。他瘋狂地愛上了房東19歲的女兒伊格妮·羅伊爾並向她求婚。當她告訴梵高她已祕密與人訂婚時他卻更加熱烈地追求她。
而羅伊爾的冷淡使梵高陷入了嚴重的沮喪之中,他甚至告訴西奧自己對作畫的熱愛都消失了。他有了新的迷戀——像父親一樣當一名牧師。
梵高在隨後的四年把時間都花費在了研究和宣講福音的教義上。由於未能進入極具聲望的阿姆斯特丹神學會,他轉而上了比利時的一所學校,但在3個月後又輟學了。此時的梵高成了一位非職業福音傳教士,他開始為一群貧困的礦工服務。
他與工人們一起生活——在麥秸上睡覺,以土豆為食,穿破爛的衣服。許多人都視他為精神錯亂者。父親告訴他不要墜入狂熱的境地,弟弟也勸他學門手藝,而梵高卻以斷絕與家人的一切聯絡達一年之久作為迴應(雖然他仍接受弟弟通過父親悄悄匯給他的生活費用)。
梵高的勵志故事五:
文森特·凡高於2023年3月30日出生在荷蘭靠近比利時的小鎮格魯特辛德爾特,他一頭紅髮,臉上長滿雀斑,是家裡6個孩子中的老大。
小時候,凡高是名有才華的但與眾不同的學生。11歲時,他被送進10英里外的一所寄宿學校,結果在那裡深感孤獨。凡高在學校學習語言並開始練習素描,他的畫顯示出熟練的技巧,以至於多年後美術史家為它們的真偽而起了紛爭,一些人不相信這些畫會出自一個少年之手。
不過凡高卻在2023年3月,他15歲生日到來之前離開了該校。凡高開始厭倦學校生活。他後來又把比他小4歲的西奧也帶離了學校。
文森特·威廉·梵·高
(vincent willem van gogh,1853-1890),中文又稱"凡高",荷蘭後印象派畫家。出生於新教牧師家庭,是後印象主義的先驅,並深深地影響了二十世紀藝術,尤其是野獸派與表現主義。
梵·高早期只以灰暗色系進行創作,直到他在巴黎遇見了印象派與新印象派,融入了他們的鮮豔色彩與畫風,創造了他獨特的個人畫風。他最著名的作品多半是他在生前最後二年創作的,期間梵高深陷於精神疾病中,其最後在他37歲那年將他導向自殺一途。
在梵高去世之後,梵高的作品,《星夜》、《向日葵》與《有烏鴉的麥田》等,已躋身於全球最著名最珍貴的藝術作品的行列。 梵高的作品目前主要收納在法國的奧賽美術館,以及蘇黎世的kunshaus美術館。
梵高的星空介紹,梵高《星空》的創作背景
星月夜 the starry night 是荷蘭後印象派畫家文森特 梵 高於1889年在法國聖雷米的一家精神病院裡創作的一幅油畫,是梵高的代表作之一,現藏紐約現代藝術博物館。在這幅畫中,梵高用誇張的手法,生動地描繪了充滿運動和變化的星空。整個畫面被一股洶湧 動盪的藍綠色激流所吞噬,旋轉 躁動 捲曲的...
介紹梵高的向日葵
凡高最有名的作品無疑是畫有16朵的 向日葵 他曾多次描繪以向日葵為主題的靜物,他愛用向日葵來佈置他在阿爾的房間。他曾說過 我想畫上半打的 向日葵 來裝飾我的畫室,讓純淨的或調和的鉻黃,在各種不同的背景上,在各種程度的藍色底子上,從最淡的維羅內塞的藍色到最高階的藍色,閃閃發光 我要給這些畫配上最精緻的...
古代名人勵志故事,名人的勵志故事
懸樑刺股 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髮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樑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