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個朝代墓的結構及特點

2021-03-04 00:38:59 字數 5351 閱讀 4226

1樓:莫憶千

一、在原始社會早期,墓穴形式很簡單,只在地下挖一土坑,墓坑一般較小,只能容納屍體,無棺槨,屍體也無特殊東西包裹。

二、到新石器時代晚期,在大汶口文化後期,少數墓坑面積很大,坑內沿四壁用天然木材壘築,上部用天然木材鋪蓋。

三、隨著社會歷史的發展,墓室結構也發生了很大變化。主要有以下三種型別:

1、木槨地宮:進入階級社會後,墓葬制度中存在著嚴格的階級和等級的差別,統治階級陵墓有著十分巨集大的規模。河南安陽侯家莊的一座商代亞字形墓,墓室面積約330平方米,加上墓道,總面積達1800平方米。

王和各級貴族的墓,都用木材築成槨室。

槨是盛放棺木的「宮室」,即棺外的套棺,將砍伐整齊的大木枋子或厚板用榫卯構成一個扁平的大套箱,下有底盤,上有大蓋,在槨內分成數格,正中放棺,兩旁和上下圍繞著幾個方格,稱之為廂,分別安放隨葬品,如1972 年湖南長沙馬王堆發現的西漢墓棺槨形式墓葬——軑侯利蒼妻墓即屬此類。

2、磚石地宮:從漢代開始,普遍採用磚石築墓室,木槨墓室逐漸被取代。這是中國古代墓制度的一次劃時代的大變化。

這種變化主要是從西漢中期才開始的,然後普及到各地。西漢中期,中原一代流行空心磚墓;西漢晚期開始出現石室墓,墓室中雕刻著畫像,故稱「畫像石墓」。

墓室的結構和佈局,也是仿照現實生活中的住宅。從漢到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磚石砌築的墓室和地宮一直在不斷髮展。

3、土洞地宮:在北方黃土富集地區,利用土層厚,粘性強,質地均一和降水少的特點,開鑿成土洞土宮,壁面有精美雕刻和壁畫。如西安乾陵的陪葬墓,永泰公主、章懷太子和懿德太子墓,唐僖宗靖陵地宮。

地面的封土形式:

1、「方上」。其做法是在墓穴之上,用土層層夯築,使之成為上小下大的方錐體,因其上部為一小的方形平頂,好像方錐體截去了頂部。故日「方上」。

陝西臨潼的秦始皇陵的墳頭,望上去好像一座土山,它的形式就是典型的方上。漢代帝王陵墓的墳頭也多采用方上形式。

2、「以山為陵」。即利用山丘作為陵墓的墳頭,唐代帝王陵採用了以山為陵的形式。唐昭陵就是以九蝬山為陵,鑿山建造的。

3、「寶城寶頂」。即在地宮之上砌築高大的磚城,在磚城內添土,使之高出城牆成一圓頂。這種城牆稱之為「寶城」,高出的圓形墳頭,稱之為「寶頂」。

在寶城之前,還有一個向前突出的方形城臺,臺上建方形明樓,稱之為「方城明樓」,樓內豎立皇帝或皇后的諡號碑。明清兩代的皇帝和后妃皆採用了這種以寶城寶頂的方城明樓構成的墳頭。

擴充套件資料

中國人講究慎終追遠,與此觀念相適應的有關祭祀活動曾多得不勝列舉。隨著歷史的推移,這類活動現已大多式微,唯有清明時節的掃墓,傳承至今依舊不衰,因而被專家視為生命力量最為悠久的民俗事象之一。

祭祖除掃墓的「山頭祭」外,後世還有祠堂祭,稱為「廟祭」,廟祭跟古代春礿之祭有著密切的關係,二者雖然在時間上相距遙遠,血脈確實相通。廟祭是宗族的共同聚會。掃墓祭祖習俗在先秦以前就有了,由於古時南北風俗各異,有些地方掃墓不一定是在清明之際。

唐代以前北方一些地方掃墓主要在寒食節與寒衣節,到唐宋後清明掃墓才開始在全國範圍盛行,唐代是各地墓祭風俗融合時期,沿襲清明墓祭風俗,並擴大到全國各地。南方很多地方在重陽、清明或冬至掃墓,如福建、廣東、海南、廣西、雲南昆明等地方。

一般觀點多認為清明掃墓的習俗是承襲寒食節的傳統,"唐朝以前掃墓,都在寒食節期間。將清明與寒食節相混淆,大約起自唐朝;將寒食掃墓混淆為清明掃墓,大約也只是從唐朝才開始。

2樓:超酷的張浩天

1、秦漢時期,上行下效,多是覆鬥式的墓葬,覆鬥就是說封土堆的形狀,像是把量米的鬥翻過來蓋在上面,四邊見稜見線,最頂端是個小小的正方形平臺,有些像埃及的金字塔。

只不過中國的多了一個邊,卻與在南美髮現的「失落的文明」瑪雅文明中的金字塔驚人地相似。這中間的聯絡,就沒人能推測出來了。

2、魏晉時期巨大厚實的山石砌成拱形,縫隙用麻魚膠粘合,這樣的石墓在西夜遺蹟附近十分常見。

十九世紀早期,歐洲的一位探險家曾經這樣形容:「沙漠中隨處可見的石墓,有大有小,數不勝數,有一多半埋在黃沙下面,露出外邊的黑色尖頂,如同縮小版的埃及金字塔,在石墓林立的沙漠中穿行,那情景讓人歎為觀止。」

3、唐代開山為陵,工程龐大,氣勢雄渾,這也和當時大唐盛世的國力有關,唐代的王陵到處都透著那麼一股捨我其誰天下第一帝國的風采。

4、南宋到明末清未從南宋到明末清初這一段時期,兵禍接連不斷,中國古代史上最大的幾次自然災害也都出現在這一時期,國力虛弱,王公貴族的陵墓規模就不如以前那麼奢華了。再後來到了清代,

5、康乾時期,國家的經濟與生產力得到了極大的恢復,陵墓的建築風格為之一變,更注重地面的建築,與祭奠的宗廟園林相結合。吸取了前朝的防盜經驗,清代地宮墓室的結構都異常堅固,最難以下手。

3樓:匿名使用者

魏晉南北朝

中國曆代帝王都把陵寢作為社稷江山的象徵。他們大多從登基之日起,就下令建造陵墓。這些陵墓工程浩大,費時多年,動用上萬甚至幾十萬民夫,耗費了大量金銀,陪葬了數不盡的財寶。

然而,由於社會風氣以及文化的變異,各個朝代的陵墓均有著自己顯著的特點。

魏晉時期的墓穴特點

魏晉時期,是繼春秋戰國之後又一個長時期**的時期。經過長期的戰亂,人心浮動,社會秩序相當混亂,很多大墓被偷盜,帝王的陵墓也終難逃劫難。

所以這個時期的陵墓主要是設法防止盜掘。這種做法始於魏文帝。

魏武帝曹操死後葬於高陵(今天的河北臨漳)。魏文帝以「古不墓祭」的理由毀掉了曹操陵墓上的殿屋。所以民間一直有曹操設「七十二疑冢」的說法。

其實,「古不墓祭」只是他的藉口而已,就在這一年,魏文帝在為他自己營建壽陵時,道出了真正的原因。他說:鑑於「漢氏諸陵無不發掘」,因而決定「因山為體,無封無樹,無立寢殿……故吾營此丘墟不食之地,使易代之後不知其處。

」原來,他是怕改朝換代,政權交替時,自己的屍體陵寢也像漢代帝王的陵墓一樣,被人盜掘。

魏文帝這個決定,對時局動盪不定的魏晉南北朝,影響很大。其後魏晉南北朝二百多年間,沒有出現大型的陵墓,豪富家族的厚葬風氣也大有收斂。

東晉南渡後,國力更為衰弱,已發現的南京東晉帝陵多依山而建,下為長7米左右的矩形筒殼墓室,寬僅5米,上起高約十餘米的陵山,規模只相當於東漢時的**大墓。

進入南朝後,經濟有所發展,帝陵也大於東晉時。宋、陳二代帝陵雜湊在南京,齊、樑二代的帝陵則集中於丹陽,形成較大的陵區。

南朝墓室一般在高出平地10米以上處開挖,平面橢圓形,磚牆,上為橢圓穹窿,長約10米,寬約6米。墓室前接甬道,裝有二道石門,外加封門牆封閉。墓室上有厚約10米的封土,或與山齊平,或為5米左右的陵山。

墓室和甬道壁鑲嵌模壓花紋磚,拼成獅子、仙人和「竹林七賢」等壁面線雕圖案。墓前建有享殿,殿前為陵門,三門並列,左右連陵牆。

門外左右有闕,門前為墓道,長一公里以上,稱為神道。神道自外端至陵門間依次立石獸、石柱、石碑各一對。南北朝帝陵均遭嚴重破壞,墓室坍毀,地面只有少數石獸儲存下來,石柱、石碑也均殘毀。

南北朝之南朝陵墓的特點

南朝是與北朝相對峙的一個政權,南朝的社會經濟相對超過北朝。大批的南下人民將黃河流域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和生產工具帶到南方,有力地推動了南朝社會經濟的發展。反映在陵寢建築上表現為規模較大、佈局規整、有較豪華的地宮。

南朝陵墓地宮一般都包括墓室、甬道、封門牆、墓道和排水溝五部分,並恢復了東漢謁陵的制度。因而地面上的建築也相當巨集偉,在陵前神道兩側建置成對的石獸、石柱和穹碑等。從已發掘的南朝陵墓來看,總的來說南朝陵墓具備下述特點:

一、陵墓依山建築,一般在山上開鑿較規整的長坑為墓室,然後填土夯平再起墳丘。室外四周修建多條擗土牆,室前建甬道,內設兩重石門,墓室底下還修建排水溝,以防潮溼。

二、陵寢建制注重風水,營建陵墓一般先由相墓者勘察兆域。今存南朝陵園的方向無一定規律,而是視當地山水形式而定,這正是風水堪輿所致。

三、陵前建置神道,神道兩側排列對稱的石雕,寢殿施以石柱,石柱上多刻有蓮花紋飾,這說明佛教藝術對南朝陵寢制度有較大的影響。

南朝陵墓之典範:齊景帝修安陵

齊景帝的修安陵,位於今天的江蘇省丹陽縣城東北,鶴仙坳山崗南麓。崗上林木蒼鬱,崗前是一片開闊的山坡地,景色秀麗。

修安陵依山為穴,陵前建有神道,神道兩側列置石獸一對,東為天祿,西為麒麟。天祿和麒麟是傳說中的靈異瑞獸,陵前列置二獸,寓意皇帝受命於天,象徵著至高無上的權威。

修安陵前的石獸與西漢霍去病墓前的石雕一樣,是由整塊巨石雕琢而成,但其風格不同於西漢石雕的樸實與渾厚,而是注重形體美,刀法細膩,是名副其實的圓雕。從造型上看,儘管這些石獸是人們憑著想象力創造出來的,但是它作為一種獸類的形象是真實的。石獸整體和區域性造型和諧,動勢富有節奏感,似在曠野面對蒼穹嘶吼、奔騰,充滿了藝術魅力,是南宋石雕藝術的珍品。

南北朝之北朝陵墓的特點

西晉滅亡之後,北方為十六國統治時期。這些少數民族有的正處於原始社會末期,有的剛剛進入奴隸制,帶有殘酷的掠奪性。他們入主中原,使中原社會經濟的發展遭到破壞,更沒有能力營建大規模的陵寢,多采用傳統的「替埋」辦法,不起墳。

史載,後趙的石勒和其母都是採用這種葬制,沒有任何標記。因此這一時期的陵墓至今未被發現。

公元三八六年,鮮卑拓拔部統一北方,建立了北魏王朝。為了鞏固其政權,北魏統治者吸收漢族文化,實行一系列改革,又以佛教作為思想統治的**,從而加速了北魏封建化的程序,使社會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陵寢的建制也隨之發生一些變化。

北魏遷都前,陵域在今山西大同方山一帶,遷都洛陽後,陵域選擇在洛陽瀘河以西的北邙山。北魏陵園建制有以下特點:

一、逐漸恢復了秦漢以來的陵寢規制,一般建有較高大的封土堆,陵前建築祭殿,為上陵拜謁之所。

二、陵園內增置佛寺、齋室,表明佛教的影響滲入到陵寢制中。

三、北魏遷都洛陽後,陵域佈局規整,帶有鮮卑族族葬的遺風。瀘河以西是北魏諸帝陵域,瀘河以東,為近支皇族墓葬區和嬪妃葬地,再往東排列是「九姓帝族」,「勳舊八姓」和內遷「餘部諸姓」以及其他降臣墓地。這一佈局與漢代帝陵陪葬制度有所區別。

北朝皇陵的典範: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

北魏文明太后永固陵,位於山西省大同市西北,鎮川公社附近的方山南部。東臨採梁山,北依長城,清澈的御河,沿方山側蜿蜒而去。

永固陵始建於太和年間,歷時四年,是北魏帝后陵墓中規模最大的一個。

武則天之墓

鑿山建穴的乾陵位於西安西北80公里的乾縣,墓中合葬著唐高宗李治和大周皇帝武則天,是中國唯一的兩個帝王合葬墓,也是中國唯一沒被盜掘過的唐代帝王陵墓,被譽為「唐陵之冠」。乾陵下宮是古時墓葬前的寢殿演變而來,主要供奉墓主靈魂,後人多於此對其進行祭拜。至唐太宗李世民葬昭陵時稱為寢宮,後因火災移到山下,後世遂稱之為下宮。

因此,這次發現為了解唐代帝陵的陵園制度提供了第一手的實物資料。

2023年,陝西考古工作者經過鑽探調查與部分試掘,發現乾陵陵園的東、北、西三座門址結構相同,都由一對三出闕、一對列戟廊和殿堂式大門組成。闕臺系夯土高臺,周邊用磚包砌,周圍堆積的大量瓦片說明闕臺上原建有闕樓;殿堂式大門則均有夯土臺基,周邊用磚包砌,兩側與陵園牆垣相連。

最新調查顯示,乾陵下宮遺址規模巨大,發現有內外兩重夯築的城牆,外城垣平面呈方形,四邊均長達380米左右;同時在內城及內外城之間,還發現了多處建築夯土遺蹟。

除了基本搞清三個門址和多個角闕的形制之外,考古人員還對北門門址進行了清理,發現了殘石馬1件、殘石虎1件、石虎基座2件、小型石刻座1件、石獅頭部殘塊1件。其中石虎的發現為研究唐代帝陵北門外石刻組合提供了新的資料。

唐宋元明清各個朝代的特點是什麼

1 唐朝 封建經濟繁榮,科技文化達到當時世界最高水平,許多方面在世界上處於領先地位,如趙州橋 雕版印刷術 測量子午線 唐本草等等。不僅影響到亞洲的文化發展,而且促進了世界文明的進步,形成 中華文化圈 文治和武工配合最為出色的一個朝代,聲譽最大的朝代,文治遜於宋朝,武治遜於秦。商品經濟繁榮,國泰民安對...

我國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告訴我中國各個朝代的兵役制度 謝謝

隋時為士族社會,軍隊為私兵.唐時實行府兵制,使將不轉軍,軍不私將.宋朝實行國家募兵,軍隊分級別,禁軍最高,待遇最好,直屬皇家,還有私人軍隊和地方軍隊.元朝軍制類似全民皆兵,蒙古族成年男子都有從軍的義務.明軍制類似宋軍制,但沒有私兵,明中後期為抗倭寇需要,開始出現地方募兵.清初為八旗制,後又有綠營兵,...

果實的特點與結構,果實的特點與結構?

植物的果實 果實也是種子植物所特有的一個繁殖器官。它是由花經過傳粉 受精後,雌蕊的子房或子房以外與其相連的某些部份,迅速生長髮育而成。子房壁發育為果皮,並分為外果皮 中果皮 內果皮三層。三層果皮比較分明的如桃子,外果皮薄而柔軟,中果皮多汁,即食用部分,內果皮呈凹凸不平的硬木質,即俗語稱的核。但在許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