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皋陶」(gāo yáo),被史學界和司法界認為是中國司法鼻祖,所以和獬豸在一起。
皋陶是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
傳說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皋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2樓:請教教主
皋陶(gāo yáo),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人物, 出生于山西省臨汾市洪桐縣皋陶村,上古時期偉大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被史學界和司法界公認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是與堯、舜、禹齊名的「上古四聖」之一,葬之於六(lù),禹據其功德,封皋陶後裔於英、六一帶(今安徽六安地區) ,故亦被尊為六安國始祖。
皋陶是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皋陶的主要功績有制定刑法和教育,幫助堯舜禹推行「五刑」、「五教」。用獨角獸獬豸治獄,堅持公正;刑教兼施,要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使社會和諧,天下大治。
請問:獬豸和麒麟的區別?
3樓:趕殺
獬豸它是中國上古傳說中的一種神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頭上長著一隻角,故又俗稱獨角獸。在中國古代的法律文化中,獬豸一向被視為公平正義的象徵,它怒目圓睜,能夠辨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到,然後吃下肚子。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
自古以來被認為是驅害辟邪的吉祥瑞物。人們經常引用獬豸的形象,取意於對中國傳統司法精神的繼承。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
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麒麟中國獨角獸較為複雜,至少有6種形態,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半雄半雌的麒麟;還有兩種是雄性的麒和雌性的麟。麟,也是一種人們很早就用想象力創造出來的神奇動物,其狀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像牛。麒麟在中國古代被當作仁義品德的象徵,神話傳說它還具有「麒麟送子」的功能。
和大多數獨角獸一樣,麒麟非常溫和,喜歡獨處,甚至不與自己的同類為伴。它和龍、鳳凰、鬼一起都是中國神聖而有才智的精神動物。但是它的角卻沒有神奇力量,這是它與歐洲的同類相區別的地方。
4樓:孤夜淚神
比較明顯的 麒麟要雕刻鱗片
麒麟是牛蹄的 後者是龍爪
一般說麒麟是瑞獸 而獬豸是主法治的 明辨是非曲直不過後來的人搞不清楚 一些地方神化傳說會有混雜的情況和說法
5樓:匿名使用者
獬豸xièzhì
[ancient goat reputed to gore quilty persbn a court] 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能辨曲直,見人爭鬥就用角去頂壞人
凡罪疑者,俱令獬豸觸之。——《鏡花緣》
麒麟傳說中的一種動物,其狀如鹿,獨角,全身生鱗甲,尾象牛。多用作吉祥的象徵。又名「麒麟」,又單稱「麟」
6樓:匿名使用者
一個獨角,一個雙角。一個長毛,一個長鱗片。
7樓:匿名使用者
麒麟,古代傳說中一種象徵吉祥的動物,形如鹿,有一隻角,身軀粗壯,生鱗甲,牛尾。
獬豸,一角,又稱獨角獸。它似羊非羊,似鹿非鹿,能辨曲直,見人鬥即以角觸不直者,聞人爭即以口咬不正.
8樓:匿名使用者
1、麒麟管儒,獬豸管法;麒麟鹿蹄,獬豸獸爪。
2、麒麟雄性叫麒,雌性叫麟,統稱麒麟;雌雄外貌方面沒有有關區別方面的描寫,可以認為外貌都一樣。
獬豸和麒麟的區別
9樓:匿名使用者
一、外形特徵不同
1、獬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2、麒麟:集獅頭、鹿角,虎眼、麋身、龍鱗、牛尾就於一體;尾巴毛狀像龍尾,有一角帶肉。
二、寓意不同
1、獬豸: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2、麒麟:古人認為,麒麟出沒處,必有祥瑞。有時用來比喻才能傑出、德才兼備的人;傳說麒麟為仁寵,是吉祥的象徵,能為人帶來子嗣。
三、特性不同
1、獬豸: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2、麒麟:造型是將許多實有動物的新合拼體,它把那些備受人們珍愛的動物所具備的優點全部集中在麒麟這一幻想中的神獸的建構上,充分體現了中國人的「集美」思想。
10樓:匿名使用者
1,麒麟--在傳說中被賦予「仁獸」所具備的品質,正符合兩千多年來中國的禮教和儒家風範。在民間傳說和有關史料的記載中,說其性溫善,不覆生蟲,不折生草,頭上有角,角上有肉,設武備而不用,具有仁厚君子的謙謙風度。孔子遇麟而生,又見麟而死,孔子曾為麒麟寫下了輓歌:
「唐虞世兮麟鳳遊,今非其時來何求?麟兮麟兮我心憂。」孔子死後,獲麟絕筆的故事廣為流傳。
唐代大詩人李白《古風詩》中就有「希聖如有立,絕筆於獲麟」的詩句。唐代大文學家韓愈《獲麟解》雲:「麟一角而載肉,設武備而不為害」。
「遊必澤土,祥而後處,不履生蟲,不踐生草,王者有出,與鳳龜龍謂之四靈。」
在中華民族傳統的藝術寶庫裡,麒麟是我國曆代人們喜聞樂見的裝飾形象。這個瑰麗多姿、儀態萬方的神靈瑞獸,不但集中了自然界各種動物美的大成,而且表現了超出自然本色的理想化的形式美,給人以吉祥的祝福和美的享受。
麒麟,不僅是祥瑞的象徵,麒麟文化還反映出中華民族的大融合,是中華民族團結統一的象徵。《左傳》記載,魯哀公在嘉祥狩獵,曾獲一麒麟,取其「嘉美祥瑞」之意,故取地名為嘉祥,所以我們嘉祥又名:「麒麟之鄉」。
從春秋時代至今已經有二千五百多年,中國民間長久寄寓傳頌的麒麟經我們雕刻,體現形態莊重,威而不猛,泰而不驕,貴而不俗,靈而不鈍,蘊含著自強不息、厚德載福,嚮往盛世、平和可親的精神,體現大中華風範。
2,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我們精心雕刻獬豸的形象,以弘揚繼承中國傳統的司法精神。
獬豸(xiè zhì),也稱解廌或解豸,是古代傳說中的異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俗稱獨角獸。它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當人們發生衝突或糾紛的時候,獨角獸能用角指向無理的一方,甚至會將罪該萬死的人用角抵死,令犯法者不寒而慄。帝堯的刑官皋陶曾飼有獬豸,凡遇疑難不決之事,悉著獬豸裁決,均準確無誤。所以在古代,獬豸就成了執法公正的化身。
獬豸與法的不解之結,還可從古代「法」字的結構得到解答,古體的「法」字寫作「灋」,而「廌」即為獬豸,「廌法」二字合為一體,取其公正不阿之意,所以從水,取法平如水之意。獬豸作為法律象徵的地位就這樣被認定下來。由「灋」到「法」,「廌」字雖然已被隱去,然而它象徵的中國傳統法律文化並沒有消失。
畢竟是傳說,不曾有人親眼見識獬豸究為何物,因而引出人們諸多想像,有人認為它象鹿,有人稱它似牛,更多的說法還是羊。除了相關的古籍如《後漢書》、《論衡》、《五雜組》等記述之外,考古發現,秦之前文物中的獬豸都是一角羊的造型,牛形獬豸則出現在東漢之後。
作為中國傳統法律的象徵,獬豸一直受到歷朝的推崇。相傳在春秋戰國時期,楚文王曾獲一獬豸,照其形制成冠戴於頭上,於是上行下效,獬豸冠在楚國成為時尚。秦代執法御史帶著這種冠,漢承秦制也概莫能外。
到了東漢時期,皋陶像與獬豸圖成了衙門中不可缺少飾品,而獬豸冠則被冠以法冠之名,執法官也因此被稱為獬豸,這種習尚一直延續下來。至清代,御史和按察使等監察司法**都一律戴獬豸冠,穿繡有「獬豸」圖案的補服。
顯然,獬豸形象是矇昧時代以神判法的遺蹟。進入近代,仍將其視為法律與公正的偶象。
與此相類似,在西方,獨角獸也被認為是純潔的象徵。人們認為它的角的力量能夠壓制任何道德敗壞的事情。同時有貞潔的含義,是完美騎士的代表.
獬豸怎麼讀音是什麼
11樓:何緒堯
獬豸 [ xiè zhì ]
也作獬?(zhì)。古代傳說中的一種異獸,能用角頂理虧的人。
獬豸又稱獬廌、解豸(xiè zhì),是中國古代神話傳說中的神獸,體形大者如牛,小者如羊,類似麒麟,全身長著濃密黝黑的毛,雙目明亮有神,額上通常長一角。
獬豸擁有很高的智慧,懂人言知人性。它怒目圓睜,能辨是非曲直,能識善惡忠奸,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它能辨曲直,又有神羊之稱,它是勇猛、公正的象徵,是司法「正大光明」 「清平公正」「光明天下」的象徵。
歷史起源:
1、祖先在創構「法」字上,其淵源頗具智慧和神話色彩。「法」字古金文為「灋fǎ」。《字源》(約齋著,上海書店2023年版)用溯源法解釋了古人構造「灋fǎ」字的良苦用心和豐富的想象力。
「灋fǎ ,這字從廌去,以代表判斷曲直的法律;又從水,是比喻其平如水,省廌寫作法」。
《說文解字》釋為「灋fǎ,解廌獸也,似牛,一角,古者決訟,令觸不直者」。在東漢文字學家許慎先生看來,「灋fǎ」字的造字構意,源出一個歷史傳說:春秋戰國時期,齊莊公有個叫壬裡國的臣子,與另一位叫中裡繳的臣子打了三年官司。
因為案情難以判斷,齊莊公就讓「廌」,即神獸獬豸,來聽他二人自讀訴狀。結果壬裡國的訴狀讀完,獬豸沒有什麼表示,而中裡繳的訴狀還沒有讀到一半,獬豸就用角頂翻了他。於是,齊莊公判決壬裡國勝訴。
這種以角觸斷罪的方法,被古人用「會意」的方法放進了「灋」字的構形之中。可見,這個「灋fǎ」字造得很有深意,一是公平裁判、明斷曲直,乃是我國古代先哲賦予「灋」字的基本涵義;二是「灋fǎ 」或許代表了人民心底的嚮往:「灋fǎ」應該對任何人公平如水,如遇不平,就應該堅決除去。
2、繁體「灋fǎ 」中的「廌」(讀寨音)是一種神獸,其形似麒麟,青毛獨角,體態剛健,極有靈性。「廌」有三名:一曰獬豸(謝志音);二曰獨角獸;三曰神羊。
各種史籍都指出,獬豸是一種能辨曲直的神獸。
漢代學者楊孚在其專著《異物志》中,對「獬豸」特性的概括最有代表性:「性別曲直。見人鬥,觸不直者。聞人爭,咋(ze音責,咬、啃的意思)不正者。
」意思是說,獬豸能別曲直,見到有人相鬥,它會用犀利之角觸去理曲之人;聽到有人相爭,它會用嘴咬挑起是非的一方。東漢時期的傑出思想家王充在《論衡》中記載了被奉為「中國司法鼻祖」——皋陶用獬豸治獄的傳說:獬豸「一角之羊也,性知有罪。
皋陶治獄,其罪疑者,令羊觸之,有罪則觸,無罪則不觸。
故皋陶敬羊」。皋陶決獄明白,執法公正。遇到曲直難斷的情況,便放出獨角神羊,依據獬豸是否頂觸來判定是否有罪。
3、曾在古潁州做過太守的北宋大文學家、書畫家蘇軾在《艾子雜說》中講了「獬豸辨好」的寓言故事。
一次,齊宣王問艾子道:「聽說古時候有一種動物叫獬豸,你熟悉嗎?」艾子答道:
「堯做皇帝時,是有一種猛獸叫獬豸,飼養在宮廷裡,它能分辨好壞,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
艾子停了停接著感慨的說:「如果今**廷裡還有這種猛獸的話,我想它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了!」這就將獬豸的能辨是非,引申到了官場,以**為審視監督的物件。
發現奸邪的**,就用角把他觸倒,然後吃下肚子,不用再尋找其它的食物,諷刺當時的官場奸臣和**太多了。
4、後來,出於便於書寫和記憶的需要,「廌」字從「灋」中被隱去,簡化為「法」,然而它所象徵的中國法律傳統文化並沒有隨之消失。
獬豸在我國古代法制監督史上仍有著非凡的涵義。由於獬豸是「法」的化身這一特性,從先秦到明清,「獬豸」形象被當成監察、審計和司法**廉明正直、執法公正的象徵,在各種場合被經常使用並作為監察御史和司法**等的重要標誌。
春秋戰國時,楚王仿照獬豸的形象製成衣冠。秦朝時正式賜給御史作為飾志,後遂稱「獬豸冠」。據古文獻記載:
「侍御史冠獬豸冠」(《秦會要訂補》卷十四)。「法冠,一名獬豸冠,鐵為柱,其上施珠兩枚,為獬豸角形。法官服之。
」(《隋書·禮儀志·七》)。漢朝時,廷尉、御吏等都帶獬豸冠。南北朝時期的文學家庾信《正旦上司憲府》詩中就有「蒼鷹下獄吏,獬豸飾刑官」的句子。
唐朝著名邊塞詩人岑參在《送韋侍御先歸京》詩中有「聞欲朝龍闕,應須拂豸冠」的描述。
請問這個東西叫什麼,請問這個東西叫什麼?
歷史事件之一 湘江之戰 這是紅軍長征路上損失最為慘重的一戰。蔣介石憑藉湘江天險設下第四道封鎖線,總數25個師超過30萬人的國民黨軍隊,在桂北越城嶺和都龐嶺之間的湘江兩岸佈下絕殺之陣,等待著一個多月中連續突破三道封鎖線的 紅軍。1934年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突破湘江界首防線,拉開了湘江血戰的序幕...
這個叫什麼請問這個叫什麼?
這個叫芝麻粑粑,口感非常香 甜 又好有嚼勁的,大多數人都喜歡吃。我老家管這個叫油炸糕,是油炸的不過我老家的是帶豆餡的,有點不一樣,我非常喜歡,我覺得做法是一樣的,不過就是這個不帶餡!我們這裡都把它叫做麻團,座標東北遼寧,裡面是帶豆沙餡的,很好吃 這個應該叫餈粑。用糯米蒸熟搗爛後所製成的一種食品。餈粑...
請問這個叫什麼東西,請問這個東西叫什麼
中銀e令很bai 好用的,不像其他du銀行的網zhi銀盾一樣的還要下dao什麼證書。中銀e令上,顯示屏旁有個小圓按鈕,按了以後,顯示屏上會出現6個數字,這叫動態密碼,一分鐘變一次。你購物或者做一些需要用到動態密碼的地方,只要按那個小圓按鈕,照著上面的6個數字輸進框裡就可以了。請問這個東西叫什麼?這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