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春風化雨時
一、文化意念上的差異 文化意念上的差異是建築文化的首要形成原因。眾所周知,建築是為人構築的,這就決定了建築的人文性,研究中外建築文化上的建築首先應從物質現實和觀念形態、文化崇尚出發,看建築是崇人、為人還是崇神;其次,看建築反映的生活方式和審美情趣;最後看建築的技藝、傳統和變革精神。由於建築與人類生活的密切聯絡,其巨大的藝術表現力量以及它與人類文化的深刻的同構對應關係,體現著人類的文化思想觀念。
簡言之,中國古代建築始終是以現世的君權為核心的,滲透著中國人的倫理觀念;而西方古代建築是宗教的、神權的。 中國傳統美學神韻在於重視現實人生,講究人倫次序,淡化宗教信仰,始終灌注著重生知禮的現世精神,體現著傳統儒家重視人的群體生命意識。故而,中國古代都城尤為強調禮制秩序,並在住宅佈局上體現儒家上下、男女之禮的基本思想,從而構成了人際關係的建築空間模式。
從建築文化的角度而言,中國古代建築既體現了重視現實人生具有實用理性的傾向,也溶入了中國的人生觀與宇宙觀。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係,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係的結果。 如果說儒家哲學是統治中國封建社會的總的理論,與此相對,**教神學則是歐洲封建社會的總的理論,是它包羅永珍的綱領。教會成了社會的中心,從而導致西方的文明對神靈的崇拜、對宗教的敬畏,並深深地影響著他們的建築藝術,以致突出建築本體、風格多樣變化和直指蒼穹的藝術造型等個性特徵。
因此說,歐洲古典建築具有個體「崇高」的美學特徵,在文化上,可以看做是張揚個性、崇尚個體形象的表現。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
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 綜上所述,中國建築在氣質上更重精神,重意境;西方建築則重物質,重外觀。
前者是群體的統一,內在而含蓄;後者是單體的突出,外在而暴露。也正如樑思成先生說的:一般地說,一座歐洲建築,如同歐洲的畫一樣,是可以一覽無遺的;中國的任何一處建築,都像一幅中國的手卷畫,手卷畫必須一端端地逐漸過去,不可能同時全部看到。
走進一所中國房屋,也只能從一個庭園走近另一個庭園,必須全部走完,才能全部看完。」 中西建築形式上的差別,是文化差別的表現,它反映了物質和自然環境的差別,社會結構形態的差別,人的思維方法的差別以及審美境界的差別
二、建築材料的不同,體現了中西方物質文化、哲學理念的差異。 從建築材料來看,在現代建築未產生之前,世界上所有已經發展成熟的建築體系中,包括屬於東方建築的印度建築在內,基本上,都是以磚石為主要建築材料來營造的,屬於磚石結構系統。諸如埃及的金字塔,古希臘的神廟,古羅馬的鬥獸場、輸水道,中世紀歐洲的教堂„„無一不是用石材築成,無一不是這部「石頭史書」中留下的歷史見證。
唯有我國古典建築(包括鄰近的日本、朝鮮等地區)是以木材來做房屋的主要構架,屬於木結構系統,因而被譽為「木頭的史書」。中西方的建築對於材料的選擇,除由於自然因素不同外,更重要的是由不同文化,不同理念導致的結果,是不同心性在建築中的普遍反映。西方以狩獵方式為主的原始經濟,造就出重物的原始心態。
從西方人對石材的肯定,可以看出西方人求智求真的理性精神,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中強調人是世界的主人,人的力量和智慧能夠戰勝一切。中國以原始農業為主的經濟方式,造就了原始文明中重選擇,重採集,重儲存的活動方式。由此衍生發展起來的中國傳統哲學,所宣揚的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
「天人合一」是對人與自然關係的揭示,自然與人乃息息相通的整體,人是自然界的一個環節,中國人將木材選作基本建材,正是重視了它與生命之親和關係,重視了它的性狀與人生關係的結果。
三、建築空間的佈局不同,反映了中西方制度文化、性格特徵的區別。 從建築的空間佈局來看,中國建築是封閉的群體的空間格局,在地面平面鋪開。中國無論何種建築,從住宅到宮殿,幾乎都是一個格局,類似於「四合院」模式。
中國建築的美又是一種「集體」的美。例如;北京明清宮殿,明十三陵,曲阜孔廟即是以重重院落相套而構成規模巨大的建築群,各種建築前後左右有主有賓合乎規律地排列著,體現了中國古代社會結構形態的內向性特徵,宗法思想和禮教制度。與中國相反,西方建築是開放的單體的空間格局向高空發展。
以相近年代建造、擴建的北京故宮和巴黎盧浮宮比較,前者是由數以千計的單個房屋組成的波瀾壯闊,氣勢恢巨集的建築群體,圍繞軸線形成一系列院落,平面鋪展異常龐大;後者則採用「體量」的向上擴充套件和垂直疊加,由巨大而富於變化的形體,形成巍然聳立、雄偉壯觀的整體。而且,從古希臘古羅馬的城邦開始,就廣泛地使用柱廊、門窗,增加資訊交流及透明度,以外部空間來包圍建築,以突出建築的實體形象。這與西方人很早就經常通過海上往來互相交往及社會內部實行奴隸民主制有關。
古希臘的外向型性格和科學民主的精神不僅影響了古羅馬,還影響了整個西方世界。同時,如果說中國建築佔據著地面,那麼西方建築就佔領著空間,譬如羅馬可裡西姆大斗獸場高為48米,「萬神殿」高43.5米,中世紀的聖索菲亞大教堂,其**大廳穹窿頂離地達60米。
文藝復興建築中最輝煌的
作品聖彼得大教堂,高137米。這莊嚴雄的建築物固然反映西方人崇拜神靈的狂熱,更多是利用了先進的科學技術成就給人一種奮發向上的精神力量。
四、建築的發展不同,表現了中西方對革新態度的差別。 從建築發展過程看,中國建築是保守的。據文獻資料可知,中國的建築形式和所用的材料2023年不變。
與中國不同,西方建築經常求變,其結構和材料演變得比較急劇。從希臘雅典衛城上出現的第一批神廟起到今天已經2500餘年了,期間整個歐洲古代的建築形態不斷演進、躍變著。從古希臘古典柱式到古羅馬的拱券、穹窿頂技術,從哥特建築的尖券,十字拱和飛扶壁技術到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羅馬聖彼得大教堂,無論從形象、比例、裝飾和空間佈局,都發生了很大變化。
這反映了西方人,敢於獨闢蹊徑,勇於創新的精神。
五、建築價值的不同,顯現中西方審美觀念的異殊。 從建築的價值來看,中國的建築著眼於資訊,西方的建築著眼於實物體。中國古代建築的結構,不靠計算,不靠定量分析,不用形式邏輯的方法構思,而是靠師傅帶徒弟方式,言傳手教,靠實踐,靠經驗。
我們對於古代建築,尤其是唐以前的建築的認識,多從文獻資料上得到資訊。歷代帝王陵寢和民居皆按風水之說和五行相生相剋原理經營。為求得與天地和自然萬物和諧,以趨吉避凶,招財納福,在借山水之勢力,聚落建築座靠大山,面對平川。
這種「仰觀天文,俯察地理」是中國特有的一種文化。 中國較為強調曲線與含蓄美,即「寓言假物,不取直白」。如園林的佈局、立意、選景等,皆強調虛實結合,文質相輔。
一步一景,曲徑通幽,水道為自然的瀑布、溪流和湖泊或追求自然情致,或鍾情田園山水,或曲意寄情託志。工於「借景」以達到含蓄、奧妙,姿態橫生;巧用「曲線」以使自然、環境、園林在個性與整體上互為協調、適寧和恬、相得益彰而宛若天開。「巧於因借,精在體宜」的手法,近似於中國古典詩詞的「比興」或「隱秀」,重詞外之情、言外之意。
看似漫不經心、行雲流水,實則裁奪奇崛、縝密圓融而意蘊深遠。中國傳統的建築用斗拱將屋簷托起的交疊的曲木,斗拱不但可「用以減少立柱和橫樑交接處的剪力」,還具有裝飾作用。它將縱向的力量向橫向拓展,從而構造出多種多樣的飛簷,其不同的形式製造出不同的藝術效果,或輕靈,或樸實,或威嚴。
不僅亭、臺、樓、閣都要用飛簷來標明自己的身份,表達自己的情感,而且飛簷的高低、長短往往會成為建築設計的難點和要點。正所謂「增之一分則太長,減之一分則太短」,飛簷的設計必須恰到好處才能顯得輕靈而不輕佻,樸實而不機械,威嚴而不呆板。用舉折和舉架形成屋頂的斜坡或曲面。
翹起如翼的屋頂是我們民族文化的驕傲,而且在使用顏色上,中國建築是世界各建築體系中最大膽的」,不但在大建築物中使用硃紅色,而且還大量用彩繪來裝飾木架部件。除此之外,中國建築的裝飾部件,大到結構部件、脊吻、瓦當,小到門窗、門環、角葉,都具有很強的裝飾形狀或圖案。 西方則以平直、外露、規模巨集大、氣勢磅礴為美,比如開闊平坦的大草坪、巨大的露天運動場、雄偉壯麗的高層建築等等,皆強調軸線和幾何圖形的分析性,平直、開闊、外露等無疑都是深蘊其中的重要特徵,與中國建築的象徵性、暗示性、含蓄性等有著不同的美學理念。
古代希臘的畢達哥拉斯、歐幾里得首創的幾何美學和數學邏輯,亞里士多德奠基的「整一」和「秩序」的理性主義 「和諧美論」,對整個西方文明的結構帶來了決定性的影響,一切科學和藝術,它們的道路都被這種理念確定了命運。翻開西方的建築史,不難發現,西方建築美的構形意識其實就是幾何形體;雅典帕提隆神廟的外形「控制線」為兩個正方形;
從羅馬萬神廟的穹頂到地面,恰好可以嵌進一個直徑43.3米的圓球;米蘭大教堂的「控制線」是一個正三角形,巴黎凱旋門的立面是一個正方形,其**拱門和「控制線」則是兩個整圓。甚至於象園林綠化、花草樹木之類的自然物,經過人工剪修,刻意雕飾,也都呈獻出整齊有序的幾何圖案,它以其超脫自然,駕馭自然的「人工美」,同中國園林那種「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自然情調,形成鮮明的對照。
早在2023年前古羅馬奧古斯都時期的建築理論家維特魯威就在他的著名《建築十書》中提出了「適用、堅固、美觀」這一經典性的建築三要素觀點,被後人奉為圭臬,世代相傳。17世紀初建築師亨利·伍登提出優秀建築物必須具備三個條件;「堅固、實用和歡愉。」西方人把「堅固」和「實用」作為評價優秀建築物的第一和第二原則。
因而當中國古老的建築物隨著時間的流逝而被毀壞或「煙消雲散」的時候,西方古希臘、古羅馬、古埃及的建築依然完好地儲存著,用實物體形象演繹著自己的文化。通過對中西方建築的比較可見出中西方在觀念文化上,制度文化,物質文化上的不同。 綜上所有論述,中外建築文化上的差異不是一朝一夕所形成的,但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世界一體化的深入,中外之間的差異也在慢慢的縮小,各國之間的文化交融在日常生活中也並不少見,比如中國文化法國行等國與國之間的文化交流也在日益的加強,建築文化的多元化發展成了現代建築學者正深思研究的話題,關於建築文化的交融、重整、創新,我們應加強建築創作的學習,積極向西方優秀建築設計理念借鑑、學習,形成真正屬於我們中國文化風格和建築的審美潮流!
什麼是建築美學規律什麼是建築美學
進行水工建築美學設計的意義 美是人類文明史上的永恆主題。我們的祖先自從擺脫了茹毛飲血的生存狀態以後,就開始不斷追求和創造美的事物。美滲透在人類生活的每一個角落。孔子說,食不厭精,膾不厭細 是對美食的追求 乘肥馬,衣輕裘 是對華服的講究。至於如今琳琅滿目的化裝品,更是反映了人們對美麗容顏的嚮往。人類愛...
中外建築史
註冊一級 二級建築師 註冊一級 二級結構師 註冊一級 二級建造師 註冊監理師 註冊造價師 註冊房地產評估師 註冊土地估價師 註冊物業管理師 註冊諮詢師 投資 註冊招標師 註冊裝置工程師 註冊電氣工程師 註冊岩土工程師等等 如何學習中外建築史 1 學習建築史一開始很多需要進行背誦的。你可以先進行課本的...
中外詩歌「意象」有何異同,中西詩歌的比較有那些異同?
一 相似之處 中國古典詩詞用詞凝練,意境含蓄,詩畫合一,形象生動的特點在交流中融入了英美現代詩人的詩歌創作中,我們先來比較下面的兩首詩 飲酒 晉 陶淵明 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問君何能爾,心遠地自偏。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茵納斯弗利島 愛爾蘭 威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