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力發展科技進步和創新有何經濟意義

2021-05-29 20:37:31 字數 5598 閱讀 2273

1樓:匿名使用者

一.增強自主創新能力的重要意義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意義,需要從以下四個方面認識:第一,我國的基本國情是人均資源短缺,土地、森林、水、石油、金屬礦產等資源的人均佔有水平都顯著低於世界平均水平。在這種條件下,要實現工業化,使13億以上的人口普遍過上比較寬裕的小康生活,並逐步走向現代化,必須依靠科技創新,改變大量消耗自然資源的粗放增長的模式,走資源消耗少的新型工業化道路。

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是實現我國社會經濟發展目標的根本出路。

第二,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優化產業結構、推進產業升級的中心環節。結構調整的任務主要有兩個,一是,消除結構性短缺或過剩,二是促進生產要素向效率更高的部門轉移。現階段我國結構調整的重點是提高生產要素的配置效率,即提高技術密集型產業的比重,並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

因此實現結構優化升級的關鍵是掌握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而這種技術的獲得,必須依靠自主創新。

第三,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改善我國**條件,提高產業國際競爭力的主要措施。我國雖然已經是世界**大國,但在出口**中,55%的出口產品是加工**,具有自主品牌的產品出口不到10%;在高新技術產品出口中,90%以上也是來自加工**。沒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高新技術產業,只能是為跨國公司做代工的加工組裝型產業,在國際產業分工中,只能獲得微小的利益。

對外來技術的依賴程度,發達國家平均在30%以下,美國和日本均在5%以下,我國在50%以上。我國固定資產投資中裝置購置所需要的技術含量高的關鍵裝備和零部件,60%以上需要進口。要改變這種狀況,必須增強自主創新能力。

第四,增強自主創新能力,是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的迫切要求。當代科學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引發當代一系列軍事變革。科技強軍是新時期我**隊建設的一項重要任務。

為了維護國家的安全、領土完整和實現祖國統一,必須推進國防現代化建設。國防現代化的基礎是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我國國防科技工業的技術**面臨著軍事工業發達國家嚴密的技術封鎖,因此即使花錢,也買不來國防現代化。

我們只能依靠增強自主創新能力實現國防科技工業的現代化。

2樓:匿名使用者

從經濟學的角度來看,企業要想發展要有資金投入,資金除了貸款主要依靠利潤獲得,要想加大利潤,有多種方法,降低成本,增加附加價值,提高生產效率,這些都要依靠科技提升來獲得,所以說發展科技和創新就是為你企業的發展做好準備。

3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自己動手 買三塊鐵絲網 30元 我說簡單點 想要把企業做大必須要有過硬的技術這是本錢 技術從哪來 就是科技研發投入(買別人的技術不算) 只有這樣才能在市場經濟中不被淘汰 才能使企業進步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4樓:匿名使用者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有助於在高新技術方面擁有自主的智慧財產權,贏得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保護國家經濟安全;可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生產出優質產品參加國際競爭;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可以調節我國產業結構;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競爭力。

新常態下,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有什麼意義

5樓:龍泉

**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當前,全球創新形態和競爭格局正在發生深刻變化,經濟社會發展對科技創新提出了更加緊迫的戰略需求。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又應該以怎樣的新思路實現科技創新的新作為?

《經濟**》記者就此專訪了中國科學技術發展戰略研究院綜合發展研究所副所長陳寶明。

陳寶明認為,儘管我國科技發展成效顯著、創新創業生機勃勃,但長期以來,我國也存在著向創新驅動轉型動力不足和創新環境不完善的問題。總體上看,我國經濟發展還存在著較強的要素驅動慣性,制約創新的思想觀念和體制機制障礙依然存在,激勵創新創業的制度環境和社會氛圍還未充分形成,自主創新能力仍存在不足。因此,在新常態下,更加註重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就是要在把科技進步放在前所未有高度上的同時,通過全面創新為發揮科技創新的作用創造條件,最終實現經濟發展向創新驅動轉型。

因此,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實際上是實現創新驅動發展的兩個關鍵「輪子」。

陳寶明進一步分析說,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是新常態的本質特徵。在新常態下,經濟增速換擋回落,但經濟發展將實現向質量更優、效率更高、結構更合理轉變。特別是經濟發展動力要向新增長點轉換,在新常態的主流消費需求呈現個性化、多樣化,傳統投資、出口和要素的規模驅動力減弱的情況下,實際上只能通過創新驅動來實現。

陳寶明認為,當前我國科技進步和全面創新迎來重要機遇。這是因為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加速推進,以資訊科技為核心,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領域技術群體性突破,加速推動新產業、新業態、新模式興起,為我國實現發展動力的轉換和結構調整帶來了機遇。科技與經濟更加緊密地融合,科技成果轉化應用速度加快,創新資源全球流動加速,為更好地發揮科技創新的核心動力作用奠定了基礎。

同時,世界各國的競爭焦點,已從科技創新本身的競爭轉化為創新體制機制的競爭,誰能夠更快地適應科技創新加快發展的需要,更好地釋放創新活力、集聚全球的創新資源,誰就會在全球競爭中取得優勢。換言之,在形成國際比較優勢的過程中,傳統資源要素稟賦的重要性下降,而營造創新生態的重要性顯著上升。

如何理解全面創新的「全面」呢?陳寶明說,實現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核心是推動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創新的本質是全面的,包含著各領域、各環節的創新,也包括制度、管理、教育、文化、組織、工藝等各個方面的創新,實際上就是全社會的創新。

陳寶明認為,新常態下,推進以科技創新為核心的全面創新,一是在發展思路上既要尊重科技本身的發展規律,滿足國家戰略需要,提高可持續發展能力,更要緊密適應消費需求,解決社會和民生關心的科技問題,通過創新供給啟用需求。二是要加強科技體制改革和經濟社會領域改革的協同,不僅要重視科技創新,加大科技創新支援力度,還要通過相關制度改革釋放創新的活力,使科技創新在經濟社會發展中的作用發揮得更加通暢。三是要加強管理、組織、商業模式創新,打造更有利的創新生態系統,促進國內外創新的交流與互動,更充分地利用國際創新資源。

四是要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創造良好的環境和條件,不僅要重視發揮高校、科研院所、企業等創新主體的作用,還要適應現代科技創新的新形勢,充分利用現代技術手段。

陳寶明認為,新常態下,我國不僅要把科技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中的核心位置,更重要的是,通過全面創新,改善創新環境和制度;通過制度、組織、管理等的創新,為科技創新及其作用發揮創造更有利的條件,真正地實現創新驅動發展。

山東省黨委省**重視科技創新對企業有何經濟意義

6樓:匿名使用者

重視文化科技創新意義:

①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文化水平還不高,(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有助於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文化);

②發展教育與科學,是文化建設的基礎工程,是推動經濟和社會發展的決定性因素,(加強科技創新和教育創新,有助於發展教育與科學);

③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是先進生產力的集中體現和主要標誌;

④科技進步和創新是增強綜合國力的決定性因素;

⑤世界範圍內的競爭、綜合國力的競爭,關鍵是科學技術的競爭;

⑥教育是培養人才的基礎,對經濟和發展具有先導性、全域性性;

⑦增強創新能力關係到中華民族的興衰存亡;

⑧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一個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

科技創新對實現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有什麼重要意義

7樓:匿名使用者

一是創新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創新發展,必須把創新擺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位置,不斷推進理論創新、制度創新、科技創新、文化創新等各方面創新。創新發展十八大報告提出,要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

創新驅動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也是轉變經濟發展方式的要求。只有通過創新驅動,中國經濟才能實現由大到強。如果說,黨的十八大把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提升為國家戰略。

那麼五中全會則進一步強調了創新在國家發展全域性的核心和基點地位。內涵也大為拓展,由過去強調的科技創新,發展為理論、制度、科技、文化等各方面的創新,涉及到促進創新的體制架構、培育發展新動力、拓展發展新空間、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構建發展新體制等諸多層面。  二是協調發展。

全會提出,堅持協調發展,必須牢牢把握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總體佈局,正確處理發展中的重大關係,重點促進城鄉區域協調發展,促進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面對發展中出現的新問題新挑戰,以***提出科學發展觀,五個統籌是科學發展觀的基本要求,包括城鄉協調發展、區域協調發展、經濟社會協調發展、人與自然協調發展、國內發展與對外開放協調發展等。五中全會堅持科學發展觀,提出協調發展理念,除了城鄉區域協調、經濟社會協調,還提出促進新型工業化、資訊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在增強國家硬實力的同時注重提升國家軟實力。

從字面看,統籌指的是統一籌劃,與兼顧相連,有主次之分,兼顧部分處於無足輕重的地位,容易被忽視,而協調指的是正確處理好各種關係,各種關係處於同等重要地位,沒有主次之分。協調發展與五個統籌相比,範圍更廣,要求更高。  三是綠色發展。

全會提出,堅持綠色發展,必須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堅持可持續發展,堅定走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形**與自然和諧發展現代化建設新格局,推進美麗中國建設。綠色發展是在傳統發展基礎上的一種模式創新,是建立在生態環境容量和資源承載力的約束條件下,將環境保護作為作實現可持續發展重要支柱的一種新型發展模式。包括將環境資源作為社會經濟發展的內在要素;把實現經濟、社會和環境的可持續發展作為綠色發展的目標;把經濟活動過程和結果的綠色化、生態化作為綠色發展的主要內容和途徑。

五中全會公報將生態環保放在了空前的高度,如首次把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之一,併成為基本國策,生態文明首次列入十大目標,美麗中國寫入五年規劃。    四是開放發展。全會提出,堅持開放發展,必須順應我國經濟深度融入世界經濟的趨勢,奉行互利共贏的開放戰略,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積極參與全球經濟治理和公共產品供給,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

中國是現有的國際政治秩序、經濟秩序的參與者、建設者、維護者和貢獻者。五中全會第一次提出要提高我國在全球經濟治理中的制度性話語權問題,制度性話語權,就是起草、參與制訂遊戲規則。中國在上海合作組織、亞信峰會上邁出了制度性話語權第一步,最典型的例子是亞投行。

亞投行是中國為世界作出的巨大貢獻,也是制度性話語權的最好嘗試。目前亞投行的簽署國已有53個。中國作為創始國和發起方,首任行長由中方委派,並享有規劃制訂的權力。

  制度性話語權的成果之一,就是構建廣泛的利益共同體。什麼是利益共同體?通俗地講,雙方籤協議,把各自利益**到一起,互利共贏。

中國率先提出「一帶一路」的大戰略。「一帶一路」是不帶硝煙味的合作共贏,是和平崛起的生動實踐。總體來看,「十三五」將呈現一個更加開放的中國,將為世界提供市場機會,開啟「制度性話語權」的新模式。

五是共享發展。全會提出,堅持共享發展,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共享發展,這是黨的全會第一次提出,作為制定十三五規劃的原則。

共享發展的本質是發展的均衡、公平與普惠。發展不僅僅是經濟增長,是經濟、社會、文化、政治的全面進步。共享發展是為了進一步強調發展的公平性,讓人民分享改革發展成果,對於解決目前中國經濟增長中的種種問題,如經濟與社會失衡、城鄉失衡、東西部失衡、民生方面的問題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這是2023年以來中共歷次五中全會公報中首次提到共同富裕一詞,首次提出建設「健康中國」目標,這表明了**在更大力度上推動社會公平的意志與決心。

大力推進科技進步和創新對經濟發展有何重要意義

大力推進科技抄進步和創新有襲助於在高新技術方面擁有自主的智慧財產權,贏得國際競爭中的主動權,保護國家經濟安全 可以提高產品的科技含量,生產出優質產品參加國際競爭 能夠提高勞動生產率,降低生產成本,提高企業經濟效益,增強我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的競爭力 可以調節我國產業結構 有利於增強我國的綜合競爭力。大...

我國大力發展低碳經濟有什麼重要意義

對中國來說,低碳經濟意義更為重要。第一,直接就是應對氣候變化。第二,保障國家能源安全,我國對煤炭依賴很重,煤炭是高碳能源,我國70 的能源依靠煤炭,所以發展低碳經濟對我國能源安全是非常重要的。第三,發展低碳經濟直接相關我國汙染問題,我國很大一部分的二氧化硫 氮氧化物都來自於燃煤,所以發展低碳經濟對控...

創新與進步對社會發展有何重大作用

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對社會發展作用 科技的創新和發展對社會的前進有不可忽視的推動作用,可以有效提高生產率,幫助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改善人民的生活環境,極大地推動社會的進步。個材料之間的關係,說說科學技術的創新與進步對社會發展有何重大作用 1我國還處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 科學技術水平和民族文化水平還不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