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引經據典正法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話我們要好好記住,聽說那個國土太好,我沒有發度眾生的心,我只是這個世間太苦,我去享樂,那個世界太好了,非常羨慕,這樣能不能去?去不成,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跟所有往生極樂世界人的願望也不相應,所以你去不了。這是說彌陀十九願重要,比什麼都重要,不能小看;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菩提心有三個意思,第一是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誠。第二個是深心,深淺的深。
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我們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三個是自受用的菩提心。換句話說,自己日常修行,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清淨平等覺心,這自受用。第三個是對人,我們用什麼心對人?
迴向發願心。
迴向發願就是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瞭解淨土,也跟我們一樣發心求生淨土,這叫回向發願心。這三心是一個心,不是講有三個,是一個心,一心。一心的體,一心的用,用又分兩種,自受用跟他受用。
凡是修淨土的人,要不是這三種心,他佛號念得再好也去不了,這是要記住的。這裡講得很清楚,如果不發菩提心是不得往生,可見發心重要。蕅益大師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不相信淨土?
你是不是發菩提心?你只要相信淨土,發菩提心,你決定得生。唸佛功夫淺深,那是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品位高下不一樣,唸佛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一點的品位就低。
這兩樣哪一樣重要?發心重要。真正發心,古大德告訴我們,你一天修十念法就行。
一生不間斷,每天早晚,早晨起來是念十聲佛號,晚上睡覺念十聲佛號,天天不間斷,一生不間斷,都是淨念相繼。你看,這個法門多容易、多簡單,真的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2樓:心靈解放軍
學佛者不立覺悟志,焉能解脫。立志覺悟,是為發無上菩提心願。若有人說學佛不需要覺悟就能成佛解脫,那一定是邪說。
3樓:aaa**王
菩提心是大乘佛法修行內容 小乘佛法也可以往生極樂世界 只是要先去九品往生的 不是直接成佛的 所以也可以往生的
為什麼說淨土宗的「無菩提心也能往生」是邪見
4樓:放下吧執著
這個我覺得可能有爭議:
1、若論必須發菩提心才能往生那麼動物往生的事實怎麼看?難到他們也知道發菩提心嗎?
2、那麼平時絕不修持的人臨終遇到好的因緣,大家助念往生的,那他是否發了菩提心呢?這也是個問題。
3、平時也念佛修行的人,但中途退轉生了疑心,但還是能堅持唸佛的人,還是能往生到邊地疑城。這又該如何解釋呢?
4、九品往生只有上三品明確了要發菩提心,而中,下品並未作此要求,這個該如何理解呢?
5樓:法藏
願意往生,願意唸佛,願意成佛,,就是菩提心!
淨土宗為什麼要修空正見跟菩提心
6樓:8萬4千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
淨土宗沒有說要修空見的,相反淨土宗走的是有門。但必須要發菩提心,否則不能往生。
***********************************
所以極樂世界的品位,不能以一般通常這種常識來看它,它是個特殊的,凡夫可以立即成佛。禪宗走的是這個路子,沒有想到淨土宗走的也是這條路子,而且淨土宗走的路子穩當,你決定能成就。禪宗是險道,為什麼?
禪跟密都容易著魔,如果沒有真正善知識在你旁邊,你稍稍偏邪一點他把你扶正,沒有這種人在旁邊,一著魔就全毀掉了。這個毀掉之後,我們看到了,都送到精神病院去了。淨土穩當,因為淨土走的是有門,禪走的是空門,那個不好走,它要離一切法,淨宗有一法給你,指方立相,它指點你一個方向,西方極樂世界,你的心可以在那裡著。
立相是立極樂世界,立阿彌陀佛,你心裡頭有個依靠,禪宗沒有。你看目的相同,都是明心見性,見性成佛,這個阿彌陀佛的方法比禪宗就微妙太多了。淨宗裡頭有頓有漸,完全看你的功夫,功夫就是離欲。
你真正把慾望放下,這功夫十足,你可以一生成佛。還有一點點沒放下,也行,它有三輩九品,你從下下品慢慢再上升。如果全放下,立刻就上升了。
我們再看下面批註,「又《無量壽經鈔》曰:憬興明許三輩九品,凡夫往生。故彼釋雲:
一、凡小往生。
二、大聖往生。言凡小者,指三輩」。憬興法師講得好,明白、肯定,這個「許」我們說為肯定,明白肯定的說出三輩九品是凡夫往生,沒有一點懷疑。
我們今天也把這個道理講清楚、講明白了,我往生極樂世界能不能上上品往生就成佛?能。只要你做到離欲深正念,這一句做到就行。
正念是什麼?正念就是誠懇,印光大師講的誠敬。你具足萬分誠敬,你就跟惠能大師一樣,惠能是大徹大悟,你往生極樂世界上輩上生,那就成佛了,甚至於可能比惠能大師還要高。
惠能大師的大徹大悟,明心見性,在《華嚴經》裡面有四十一個位次,不知道他在哪個等次裡頭。淨宗這個比那個殊勝,果然是具足萬分誠敬,離欲深正念,肯定是上輩往生,上輩就是上上品、上中品、上下品,這個比惠能大師高。
淨宗殊勝,諸佛讚歎,十方三世一切諸佛讚歎,我們前面讀過,讚歎阿彌陀佛是佛中之王,光中極尊。佛佛道同,為什麼諸佛讚歎阿彌陀佛為佛中之王?他度眾生的方法太妙了!憬興大師的解釋,他說,
一、凡小往生,凡是凡夫,小是小乘;第
二、大聖往生,大聖是大乘。所以言凡小者,指三輩,這個三輩往生的人,裡頭有凡夫。那三輩是什麼?
上品上生有凡夫。大聖往生那不必說了,大聖往生全都是在上輩,絕不在中下,這個沒有問題。但是我們要相信,凡夫往生也能到上輩往生,《觀經》裡頭的九品也能夠上品上生,這是不可思議的。
這個話有理論、有事實根據的,絕對不是隨便說的。
「又《遊心安樂道》」,這本書裡頭說,「又四十八願,初先為一切凡夫,後兼為三乘聖人,故知淨土宗意」,淨土宗的本意,「本為凡夫,兼為聖人」。這個話說得很清楚,這都是祖師大德說的,四十八願原先就是為一切凡夫。因為阿彌陀佛在因地,就是法藏比丘看到六道眾生太苦了,迷得太深、迷得太久了,回不了頭來,八萬四千法門度不了他們,他們的業障太重、煩惱太深,所以發願要幫助這些苦難眾生。
幫助苦難眾生,在一生當中證得究竟圓滿的佛果,這個事難;在大乘裡面,幫助他成菩薩,十信的菩薩,再提升十住,再提升十行、十回向、十地、等覺,這個可以,慢慢來。不經歷這些階級,從凡夫就提升到佛,這個沒有人相信,難信之法。但是阿彌陀佛真做到了,剛才說過了,什麼道理?
就是因為眾生本來是佛,就憑這個道理。本來不是佛,那是提不上去的,他本來是佛。
我們學佛學了這麼多年,大乘經論裡面這些常識都知道,凡夫為什麼成不了佛?三種煩惱障礙你,第一個是無明煩惱,第二個是塵沙煩惱,第三個是見思煩惱。如果你把這個三種煩惱統統放下,就成佛了。
所以在大乘教裡,凡夫成佛需要多少時間?一念。這一念轉過來,就成佛了,一念覺就成佛了,一念迷,那就是眾生。
阿彌陀佛這個法門就根據這個理論延伸出來的,理論是堅定的,沒有絲毫懷疑的,你本來是佛。所以《觀無量壽經》那部經裡頭只講兩樁事情,講淨宗的理論跟淨宗的方法,唸佛的方法。唸佛的方法可以分為四種,實相念佛、觀想念佛、觀像唸佛、持名唸佛。
所以《觀無量壽經》講方法、講理論,理論是什麼?是心是佛,是心作佛。這就說的你的心就是佛,佛就是心,心就是佛,佛不在外頭,佛是你自己的真心。
你的心本來是佛,現在你又想作佛,哪有不成佛的道理!這是淨宗理論的根據。
那怎樣回頭?唸佛就行了。我天天唸佛,這是什麼?
這就是釋迦牟尼佛,大乘、小乘上常說的,一切法從心想生。我現在讓我的心想,專想阿彌陀佛,專想極樂世界,不想別的,沒有妄念、沒有雜念,一心一意專想彌陀,專想極樂世界,他就真成佛了,到極樂世界去,親近阿彌陀佛。極樂世界阿彌陀佛為大家講經教學,從來沒有中斷,我們一遍聽了沒開悟,再聽第二遍,他常常重複講,為什麼?
因為極樂世界每一天都有新往生的人,所以你可以不斷的聽,每一天都有新去,從十方世界去往生不知道有多少。到你真正大徹大悟、明心見性,你畢業了,你才離開講堂。進講堂的時候是學生,離開講堂時成佛,真不可思議!
記住極樂世界是法性身,是法性土,跟我們這世界完全不一樣。法性身的身體不需要吃飯,不需要飲食,這就省事,不需要睡眠,你學習不間斷。我們吃飯會間斷,睡眠會間斷,極樂世界不需要睡眠,不需要吃飯,所以你學習不中斷。
講堂坐久了,其實他也不會累的,想到外面去走走,可以,池邊、樹下統統都在說法;換句話說,你聽經聞法不會中斷。講堂外面,樹會說法、鳥會說法、風吹樹葉會說法、流水的聲音會說法,六塵都說法,哪有不往生的道理!哪有不成佛的道理!
這個世界不能不去,而且是我們自心變現的;換句話說,是我們的老家。唯心淨土,自己的心,自性彌陀,這是說明極樂世界這塊大地跟阿彌陀佛、跟我們是什麼關係?一體,關係太親切了。
父子一體,還兩個身體,我們跟阿彌陀佛、跟極樂世界沒有分。所以想去就去,沒有憂慮的。這個地方,阿彌陀佛的世界我能去不能去?
我跟阿彌陀佛有沒有緣?你還在打這些妄想,錯了,那是你完全不認識,不瞭解。真認識清楚,搞清楚、搞明白,曉得那才是真正的家鄉。
「經中三輩,只是十方之諸天人民」,沒有說菩薩、聲聞,這是《無量壽經》上說的。「故知三輩所指,首在凡夫。但經中亦兼為聖人」,因為有十方菩薩、聲聞他們發願往生,當然接納,阿彌陀佛不排斥,統統都收。
在此地我還得補充一句,在我們這個世界信仰其它的宗教,要念佛往生能不能往生?無論從理上講、從事上講,決定得生。為什麼?
是心是佛,沒有說只限於學佛以內,佛門之外不算,沒有說這個話。經上常講一切眾生,你看此地講的十方世界諸天人民,那個諸天裡頭就有很多宗教,不就都包括在其中嗎?所以無論信仰哪個宗教,不必改,你就專門信仰你那個宗教,把你祈禱所修的、斷惡修善的功德迴向求生西方極樂世界,統統得生。
到臨終的時候,臨命終時,只要一念阿彌陀佛、十念阿彌陀佛,就可以往生。不必改變宗教,把你們宗教的教主都看成是阿彌陀佛,這就行了;把宗教的經典都看成《無量壽經》,是一不是二,可以講得通的。極樂世界無比殊勝,人人都有分。
所以這一段講的,三輩所指,首在凡夫。但經中亦兼為聖人,「如《菩薩往生品》」,這個裡頭有說,「十方世界諸菩薩眾,當往生者,但說其名,窮劫不盡」,要是說往生菩薩的名字,說一劫都講不完。往生的人太多太多,極樂世界能容得下嗎?
我們在《華嚴》、《法華》、《楞嚴》這些大經上得到很多資訊,容納得下,為什麼?它稱性。《華嚴經》上只要稱性,稱性沒有大小,稱性沒有內外,叫其大無外,其小無內,稱性沒有相對的,稱性沒有時間,稱性沒有空間。
所以西方極樂世界國土無限大,包括我們這個世界在內,為什麼?它是法性,法性不可思議。
***********************************====
「是故願生彼安樂淨土者,要發無上菩提心也。若人不發無上菩提心,但聞彼國土受樂無間,為樂故願生,亦當不得往生也」。
這個話我們要好好記住,聽說那個國土太好,我沒有發度眾生的心,我只是這個世間太苦,我去享樂,那個世界太好了,非常羨慕,這樣能不能去?去不成,跟阿彌陀佛的本願不相應,跟所有往生極樂世界人的願望也不相應,所以你去不了。這是說彌陀十九願重要,比什麼都重要,不能小看;十八願是十念必生,十九願是發菩提心。
菩提心,什麼叫菩提心?《觀無量壽經》上告訴我們,菩提心有三個意思,第一是至誠心,是菩提心之體,真誠。第二個是深心,深淺的深。
深心是自受用,就是我們經題上所講的清淨心、平等心、覺心,這三個是自受用的菩提心。換句話說,自己日常修行,也就是說在生活當中、在工作當中,處事待人接物,都要用清淨平等覺心,這自受用。第三個是對人,我們用什麼心對人?
迴向發願心。
迴向發願就是大慈大悲,幫助一切眾生認識淨土、瞭解淨土,也跟我們一樣發心求生淨土,這叫回向發願心。這三心是一個心,不是講有三個,是一個心,一心。一心的體,一心的用,用又分兩種,自受用跟他受用。
凡是修淨土的人,要不是這三種心,他佛號念得再好也去不了,這是要記住的。這裡講得很清楚,如果不發菩提心是不得往生,可見發心重要。蕅益大師講得好,能不能往生,決定在信願之有無,你相不相信淨土?
你是不是發菩提心?你只要相信淨土,發菩提心,你決定得生。唸佛功夫淺深,那是你生到極樂世界你的品位,品位高下不一樣,唸佛功夫深的品位高,功夫差一點的品位就低。
這兩樣哪一樣重要?發心重要。真正發心,古大德告訴我們,你一天修十念法就行。
一生不間斷,每天早晚,早晨起來是念十聲佛號,晚上睡覺念十聲佛號,天天不間斷,一生不間斷,都是淨念相繼。你看,這個法門多容易、多簡單,真的是善導大師講的「萬修萬人去」,一個都不會漏掉的。
為什麼人是獨一無二的呢,為什麼說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
首先,人復是社會 性的動制物,所以除了具bai 自然性之外,還具du體動物所不具有的社zhi會性。而所謂dao社會性,是指人時刻處在不同的社會關係當中,在不同的時間不同的場合具有不同的角色。從這方面講,人每時每刻都是獨一無二的。同時,從哲學角度而言,社會性包括物質和意識兩個方面。物質上是有形的東西,...
為什麼父母總是喜歡把孩子說的一無是處
我可以舉自己的例子。在高考的時候,我第一年沒考上,第二年沒考上,第三年才考上了。我用了三年的時間和我的同學拼了一年,我在北大畢業的時候,我們全班50個同學,我是全班倒數第五名,但成績並沒有阻礙我做成自己的事業。人的成長是一輩子的事情,絕對不是你在小學 大學所得的分數決定的。分數對於孩子來說很重要,但...
為什麼說最小二乘估計量是最優的線性無偏估計量
在多抄元線性 迴歸模型中,引數的最小二乘估bai 計量具備線性 無偏du性 最小方差性,同zhi時多元線性dao迴歸模型滿足經典假定,所以此時的最小二乘估計量是最優的線性無偏估計量,又稱blue估計量。研究的直接目的是確定總體迴歸函式yi b1 b2xi ui,然而能夠得到的只是來自總體的若干樣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