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打仗燒糧草會不會燒成爆米花為什麼古代要燒敵軍糧草,一燒不就成了爆米花麼?

2021-03-04 10:01:18 字數 6046 閱讀 1527

1樓:菲日海域

玉米傳入我國只有460多年,所以古代火燒糧草針對的不是爆米花什麼的,而是針對敵人的人馬。 即使變成了爆米花,這麼高的溫度就會變成焦炭,然後燃燒成為灰燼,草料被焚燒之後,戰馬也不能餵養,所以燒了糧草之後敵人就沒有了後勤保障,只能退兵...

為什麼古代要燒敵軍糧草,一燒不就成了爆米花麼?

2樓:匿名使用者

玉米傳入我國只有460多年,所以古代火燒糧草針對的不是爆米花什麼的,而是針對敵人的人馬。

即使變成了爆米花,這麼高的溫度就會變成焦炭,然後燃燒成為灰燼,草料被焚燒之後,戰馬也不能餵養,所以燒了糧草之後敵人就沒有了後勤保障,只能退兵。

戰術方面,一般來說是很難讓你直接去焚燒自己的糧草的,因為這是後勤力量的重中之重,一旦沒了糧草,就等於什麼都沒了。

3樓:我樣女子

古代的爆米花是用各種糧食做的,比如大米。不過要做大米爆米花需要前後差異很大的氣壓,放火少軍糧不會造成氣壓變化,大米不會變成爆米花,只會變成灰。

古時打仗,動不動就燒糧草,這糧草能燒著麼

4樓:子欣子軒

草就不用說了,沒問題

糧食也行,燒的時候是要用一些助燃的東西的,比如油,另外,糧食不用燒光,過火以後就不能吃了

5樓:繁友狂心

糧食和草當然能燒著,房子都能燒,糧草有什麼不能燒的,燒敵人糧草是斷敵人後路。

古代人打仗總愛燒對方糧草,糧草真的是草嗎?是草的話怎麼當糧食吃?是糧食怎麼會這麼容易被燒。比如蘿蔔

6樓:幸運的科大人

戰馬需要吃草,糧草指的是軍隊的後勤補給,不僅僅是糧食和草料。還有兵器,戰車,衣服,棉被,甚至是軍餉。這些很多是易燃物。

7樓:走著走著

糧草包括很多種,主要是馬匹吃的草料和官兵吃的糧食,草料肯定是乾的,方便運輸,糧食也是小麥、大米等,這些是乾的,方便儲存,都是統一有相當於現代的後勤管理,很容易遭到對方焚燒,對軍隊後盾。

8樓:匿名使用者

兵馬未動,糧草先bai行。在冷du

兵器時代,人是戰zhi爭最重要的因素dao,所謂人版是鐵、飯是鋼,權三頓不吃餓得慌,又云「皇帝不差餓兵」,可見糧食的重要性。而馬匹在戰爭中也非常重要,同樣的道理,又要馬兒跑,又要馬兒不吃草是行不通的。

因此,只要能成功燒掉對方的糧草輜重,本次戰役就相當於勝利了一半。

9樓:love軒琪

是稻子沒有從稻草上弄下來直接運送

10樓:匿名使用者

lief that president rodrigo duterte, w

中國古代戰爭燒軍糧的行為,這不是浪費嘛 為什麼不

11樓:匿名使用者

如果能奪取對方的糧草為己用當然是最好了,但是基本上是不可能實現的。那就只能燒掉,最主要的目的是避免資敵,不管是燒對方的糧還是自己的糧。歷史上燒對方軍糧而獲勝的例子太多了,最著名的比如曹操火燒袁紹烏巢屯糧。

我只說說歷史上兩個面臨危機,不燒自己軍糧,而迥異的結局的例子。

漢末曹操進攻漢中張魯,張魯抵擋不住,謀士勸他將所囤積糧草燒點以免資敵。張魯不同意,不願意因為個人得失而陷漢中人民於水火。曹操得得漢中後,感佩張魯仁厚,封其侯爵厚待。

明末李自成敗出北京逃到西安,清軍緊追不捨。謀士勸李自成燒掉屯糧然後再撤出西安,李自成不同意。結果大批軍糧解了清軍缺糧的危局,也把自己逼到了一個被清軍跟蹤追擊,不得喘息的局面。

12樓:匿名使用者

要按你這樣的觀點,古代戰爭行為都是不道德不正確的

古代糧草是什

13樓:專揀米粒

糧和草是分開解釋的,草料是為戰馬準備的,而糧食的種類並不是單純的米,古代人主要以麵食為主,易於儲存和攜帶,簡單加工後就變成了所謂的乾糧,隨身攜帶一部分,運輸一部分。

乾糧主要就是小米、幹餅、鍋盔、肉乾、野菜等等,小米作為我們古代主要的糧食作物,小米及其製品就成為了一種比較普遍的軍糧。只不過是分別用以上三者雜以蔬菜、豆類甚至肉類煮成大鍋稠粥,便於做也便於吃。

做法就是最簡單的燉和煎,亂七八糟的食材往鍋裡一擱,支上火,倒水加油,就開始——亂燉翻煎,嫌沒味道的話,就多撒兩把鹽。

而蒙古軍隊出征主食是羊肉乾,羊肉煮熟後晾乾,可即食,蒙古士兵基本上是在馬背上邊喝馬奶酒邊吃肉乾,行軍速度不變。

古代收糧食的方法(以小麥為例):

最簡單的就是捋麥穗,手捻出麥子;後來是摔,出麥子;再後來就是通過用牛拉碌碡壓,出麥子;現在是收割機直接收小麥。

14樓:匿名使用者

糧草是兩部分,糧供人吃,草供馬吃。合起來稱為糧草。

古人行軍打仗,為什麼不把糧草放在軍營中?

15樓:匿名使用者

大量的糧草放置到軍營不利於靈活作戰,轉移和撤退,糧草運輸隊伍需要無作戰能力的車伕抗工,騾馬這些人在搬運糧草時由於糧草沉重,行進緩慢。另外一旦被敵軍突擊放在軍營中的糧草必然是敵軍首先攻擊的目標。當然隨軍不可能一點糧草也沒有還是會讓士兵隨身攜帶一部分的。

並有專門的部隊保護一部。

古代行軍,糧草是大事,儲存方式有多種方式:

首先是隨軍攜帶。這部分糧草是保證基本生活需要的,一般保證5~10天的口糧。其次是周邊府縣的官倉,一般在打仗前都會事先安置調撥糧草,保證大軍數月之虛。

還有就是專門的糧草倉庫,這部分糧草儲藏非常關鍵,一般都是儲藏在隱蔽、險要、易守難攻的位置距離軍隊相對較近。能保證1~3日的路程內送抵前線。並重兵把手。

所以,隨軍兵營會放置糧草,但是不會很多。

16樓:悠閒_葉子

你不給分,我也要說:這個問題問的真他媽的傻13。

古代軍營往往就是戰場,你把糧草放在軍營,萬一一撤退,糧食全數送給敵人。這是一。

第二,行軍打仗的速度是很快的,一天走好幾十里路,我看那些士兵不用走路了,一人扛袋糧食得了。

17樓:匿名使用者

1、平時有常備軍,戰時有招募軍(其實就是拉壯丁)。或者秦朝時的方案,青壯男子必須服兵役,然後可以回家種田。戰爭時期再號召回來(類似現在的預備役部隊)。

這些人平時是不吃皇糧的,所以戰爭狀態下要多養很多人。

2、軍營是固定的(甚至是永備的),可以儲存糧草,也可以有固定的後勤系統支援(如本地的糧倉按時就進**),並且這些軍營可以分散開來,由各地平均分擔壓力。戰爭時期,軍事力量全部集中,一個地區肯定**能力無法支撐,需要其他周邊地區**,而周邊地區在壓力過大時需要更多的周邊地區**,這就是系統工程了。以當時的生產力,僅運輸需要的人力畜力就是個巨大的補給無底洞。

3、當時的水稻可不是袁隆平的雜交水稻系列,產能很有限的。尤其戰爭持續時間太長,種地都沒人,產能隨著戰爭一起持續下降,更加加大補給壓力

18樓:8如魚飲水

打仗時放火燒糧的例子很多啊 所以要把糧草放在隱蔽的地方而不是像軍營這麼混亂的場所 所以糧草一般離營帳有一定距離但又不至太遠

古代打仗出兵需要很多糧食,那麼不出兵就不需要糧食嗎

19樓:匿名使用者

區別有兩點

第一 古代的兵制分募兵制和屯兵制 屯兵是明朝洪武皇帝朱元璋的創舉

而募兵 就是臨時徵召 平時的衛所士兵極少 戰時的幾十萬都是突然多出來的 這樣就造成了後勤的巨大困難 而屯兵 則是壓根就讓士兵去做農民 打仗的時候再集結 也是一樣的 說白了 不打仗的時候國家是不會養活這些士兵的

第二 古代往西部北部邊疆運輸完全依靠人力 也就是民夫 一般來說 民夫運輸糧食的損耗會大於一比一 也就是說民夫帶上一千斤上路 最後到達目的地 剩下五百斤就可以偷笑了

所以不是太平盛世是打不起大仗的

20樓:匿名使用者

古代運輸糧食很不方便,有時運輸路上吃掉的糧食會比運到地方的糧食更多。古代官兵不打仗時自己是種地的,大概是曹操發明的叫屯田。

21樓:中國四毛

古代打仗糧草很重要,要不然幾萬或者幾十萬大軍就要餓肚子,戰爭中這麼多糧草就需要運輸的人員啊,這麼多運輸的人也要吃飯啊,這就造成需要更多糧草養人。那麼你要是不出兵呢,這麼多人不也要吃同樣的糧食嗎,當然意義不同了,你不打仗,這些人在家可以幫助屯田生產出更多的糧食,能使國家糧倉富足,一旦有戰事,這些糧食就能派上用場了。

22樓:匿名使用者

府兵制和募兵制

府兵制就是兵農一體的制度,戰時當兵、休時種田募兵制就是僱傭兵的形式,直接發糧食或者錢的像宋元明清時期的兵就是發的銀子,而不發什麼糧食所以非戰時不會發生什麼缺糧的事

而唐之前發的是糧食,但是考慮到糧食不足以滿足這麼多人的需求,也發別的東西代替(比如布匹、鹽等等)

而當官的就是發土地了,當然土地不足也是其他的東西代替(銀子、布匹等等)

反正就是不要擔心沒東西拿,如果被上峰扣留了那就沒辦法了

23樓:無聊θ道士

首先,出兵幾十萬的次數用手指頭差不多能數過來。

其次,大多數時間兵都是從事生產的。

再一個,運輸用的人數是很多的,再加上路程大多數很遠,消耗的糧食是呈幾何型增長的。

24樓:匿名使用者

不打仗可以用兵屯田,自己動手豐衣足食。打仗的時候是光消耗不生產,所以要糧草先行!

25樓:匿名使用者

運輸是一方面,古代打仗所需的糧食都是從各個地方運輸的,不打仗可由本地方解決,運輸還要由人護糧,也需要消費,打仗給的工資要比平常高,還有戰死的撫卹金等,一打仗要花錢地方多著呢

26樓:章雕劍

當兵吃糧,糧食是少不了的

歷史:古代打仗時糧草問題!

27樓:維京繼承人

後勤運輸重要性: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即使有百萬之師,如果後勤工沒做好,也一樣打不贏。後勤的複雜性:

孫子云:馳車千駟,草車千乘,帶甲十萬,千里饋糧,內外之費。賓客之用,膠漆之材,車甲之奉,日費千金,然後十萬之師舉矣。

說明要籌集一隻十萬大軍的部隊,後勤壓力很大,這也是為什麼英勇善戰的志願軍在朝鮮戰爭初期為什麼即使戰略戰術先進還屢屢吃虧的原因。古代缺乏現在的運輸工具,平路一般是用車馬運輸,山地用人背馬馱,最好能利用河道來運輸糧秣。所以一般上游順流而下的部隊可以迅速擊潰下游,這也是為什麼荊州對於揚州是那麼重要,西晉將領羊祜為了用江水運糧,故意欺騙吳國的陸抗說要攻擊毀掉吳國的某大堤,被陸抗識破,自己毀堤放水,結果西晉只能用車馬陸上運輸,大費功力;東晉大將桓溫率軍一直打到了長安附近,因為前秦的苻健提前收割了麥子,只好退兵;第二次北伐又攻下了洛陽,因為擔心糧運問題,讓袁?

疏通河道,漕運糧食,但此人沒有完成,結果桓溫只好倉促退兵,在坊頭東晉步兵遭到前燕慕容氏騎兵的追擊,大敗而歸。諸葛亮翻越秦嶺攻擊魏國屢屢不能得手,也往往是因為糧運不濟,因此發明了木牛流馬;魏延曾建議從子午谷出發,攻擊咸陽,提的具體建議是,五千人作戰,五千人背糧,可見後勤和作戰人數已經到了一比一的地步。

諸葛亮的木牛可運糧1石(1石約60公斤),而流馬則約4石,由於路途遙遠,需要1個月才可從西川運至前線,所以需要多個批次,以保證糧食供給。

屯田則也是軍隊獲取糧食的一種方法,始於曹操。在非戰時實行軍隊屯田,實行了近70餘年,恢復了北方的經濟。而後來的鄭成功也在臺灣效仿。

孫子云:其用戰也勝久則鈍兵挫銳,攻城則力屈,久暴 師則國用不足。夫鈍兵挫銳,屈力殫 貨,則諸候乘其弊而起,雖有智者,不能善其後矣。

故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夫兵久而國利者,未之有也。故不盡知用兵之害者,則不能盡知用兵之利也。

(作戰篇)

這裡可見,兵貴神速,戰爭要迅速,長久的戰爭會使國家經濟困難,伊拉克戰爭就是典型的例子。這一點我們古人受孫子影響很大,所以非常重視「速戰」,如果能做到速戰,則糧秣問題就易於解決。

孫子云:故智將務食於敵,食敵一鍾, 當吾 二十鍾;芑稈一石,當吾二十石。

這可見在我國古代戰爭中,以戰養戰,在敵國獲取糧秣是非常常見的。孫子提出,優秀的將領就應該懂得如何在敵國補給糧食。

以下對古代的後勤補給系統稍作介紹,望兄弟給分。手打還是不容易啊

古代打仗所謂的糧草都包括哪些,古代打仗時候所說的糧草具體指什麼

糧草分兩部分,一部分是糧,軍隊的食物,包括糧食,水,鹽巴,香料等。一部分是草,馬匹的糧食,也就是草料,還包括草藥 古代打仗時候所說的糧草具體指什麼?糧草,指糧秣 草料等軍需物資。糧和草是分開解釋的,草料是為戰馬準備的,糧食是為人準備的。而糧食的種類並不是單純的米,古代人主要以麵食為主,易於儲存和攜帶...

人們都說兵馬未動糧草先行,那古代打仗時的士兵吃些什麼

五穀雜糧熬粥 酒 胡餅 饢 鍋盔 肉乾 醬等,肉乾 醬一般只有軍官吃得上。苦難時期挖野菜 吃樹皮樹葉 甚至人肉也是軍糧!不是有句話叫兵馬未動,糧草先行嗎?如果部隊糧食 充足,有條件的話還可以喝酒吃肉,比如說在戰前或戰後 當然是打贏了,打輸了可就沒有了 在戰前,最典型的例子便是 史記 鴻門宴中的一段,...

持續發高燒會不會真的燒傻,持續低燒會不會把人燒傻,37,3度?

你好,發燒會不會 燒壞 大腦 發燒是小兒患病時常見的症狀。孩子發燒時,不少家長生怕 燒壞 孩子的大腦,影響孩子的智力,常常急於給孩子用解熱藥。那麼,發燒會不會 燒壞 孩子的大腦呢?要回答這個問題,讓我們先來了解一下發燒對人體的影響。發燒對人體的影響既有有利的一面,又有不利的一面。發燒是人體抵抗疾病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