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詩者,感其況而述其心,發乎情而施乎藝也——摘自趙缺《無咎詩三百序》。詩歌是世界上最古老、最基本的文學形式,是一種闡述心靈的文學體裁,而詩人則需要掌握成熟的藝術技巧,並按照一定的音節、聲調和韻律的要求,用凝練的語言、充沛的情感以及豐富的意象來高度集中地表現社會生活和人類精神世界。孔子認為,詩具有興、觀、群、怨四種作用。
陸機則認為:「詩緣情而綺靡」。在中國古代,不合樂的稱為詩,合樂的稱為歌,後世將兩者統稱為詩歌。
2樓:刮虣越粠
詩的故事
這裡有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於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遊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於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鬱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
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於是,他緩緩吟來:
「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宋之問曾經被朝廷流放到廣東羅定縣一帶,後來偷偷地從那裡逃回家鄉,這首詩就是逃跑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感情比較真摯。
前兩句回憶流放到廣東時,不僅生活困苦,而且還得不到家人的任何訊息。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時間。「斷」和「復」字用得很好,表現出詩人在廣東度日如年,與世隔絕的痛苦。
後兩句寫了一個逃亡之人接近故鄉時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詩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由於自己的牽累而遭受不幸。而且這種矛盾之情越接近家鄉時就越強烈,導致詩人特別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擔心會變成現實。
此詩寫了古人在遭受流放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的發展。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這種抒寫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尋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後代曾廣為流傳。
有關古詩的知識和故事,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
七言詩包括七言古詩 簡稱七古 七言律詩 簡稱七律 和七言絕句 簡稱七絕 七言體是古代詩歌體裁,全篇每句七字或以七字句為主的詩體。它起於民間歌謠。先秦時期除 詩經 楚辭 已有七言句式外,荀子 的 成相篇 就是模仿民間歌謠寫成的以七言為主的雜言體韻文。西漢時期除 漢書 所載的 樓護歌 上郡歌 外,還有司...
誰有詩歌的知識 故事,求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50個題目和答案!!!!急用!!!!!!!
自古以來一直是詩歌表現的主題之一。尤其是在交通 通訊極不發達的古代,一旦離鄉,前路漫漫,何日是歸年 關山重重,鄉書誰人傳遞?於是,遠在他鄉異地的詩人,常常不禁悲從中來,美麗而憂傷的詩句便汩汩而出,成為了千百年來膾炙人口的詩篇。觸景生情。詩人們魂牽夢縈的思鄉之情,往往因遇到某種機緣而奔湧而出。逆旅夜雨...
有關詩歌的知識和故事簡單點詩歌的知識和故事簡短
傳說汪倫是唐朝涇州 今安徽省涇縣 人,他生性豪爽,喜歡結交名士,經常仗義疏財,慷慨解囊,一擲千金而不惜。當時,李白在詩壇上名聲遠揚,汪倫非常飲慕,希望有機會一睹詩仙的風采。可是,涇州名不見經傳,自己也是個無名小輩,怎麼才能請到大詩人李白呢?後來,汪倫得到了李白將要到安徽遊歷的訊息,這是難得的一次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