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不善納諫而沒好下場的,善於納諫而成功的,分別有什麼示

2021-04-01 21:44:24 字數 5221 閱讀 4451

1樓:雷電

曹操 雄霸天下

諸葛亮不善納諫 平定南中時,諸葛亮開始並不接受馬謖「攻心」戰略 結果失利

2樓:鴻景中心

紂王,殺比干,囚箕子,**鹿臺;

唐太宗,接納昔日仇人魏徵,幾乎言聽計從,開創貞觀之治。

3樓:匿名使用者

不善於納諫的:商紂王。下場:**而死。

善於納諫的:唐太宗。結果:貞觀之治。

古代善於納諫的君王有哪些?

4樓:shine雪瑞

唐太宗 周文王 康熙 乾隆 雍正 武則天 還有戰國時期戰國時最多有許多善於納諫的君王.

舉例:太宗還是封建社會少有的善於納諫的君王。他非常贊同魏徵「兼聽則明,偏聽則暗」的說法。

太宗主動要求臣下就政事得失發表意見。魏徵就是以直言極諫而著名的大臣,有人統計過,魏徵在貞觀時期進諫多達二百餘次。太宗說:

「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諫太宗十思疏》《鄒忌諷齊王納諫》

屈原主張楚國與齊國聯合,共同抗衡秦國。在屈原努力下,楚國國力有所增強。但由於自身性格耿直加之他人讒言與排擠,屈原逐漸被楚懷王疏遠。

前305年,屈原反對楚懷王與秦國訂立黃棘之盟,但是楚國還是徹底投入了秦的懷抱。使得屈原亦被楚懷王逐出郢都,流落到漢北。

5樓:百度使用者

李世民成吉思汗

周文王康熙

6樓:百度使用者

堯、舜、禹、周文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唐玄宗、康熙帝、乾隆帝、光緒帝

7樓:匿名使用者

成吉思汗,堯,舜,禹,周文王,秦始皇,漢武帝,唐太宗,康熙,乾隆,雍正.

歷史中,有人不善納諫而失敗的經歷

8樓:陸桂友

宋襄公,春秋時宋國國君。公元前638年,宋襄公討伐鄭國,與救鄭的楚兵戰於泓水。

楚軍開始渡泓水河,目夷勸諫:「楚兵多,我軍少,趁他們渡河之機消滅他們。」 宋襄公說,「我們號稱仁義之師,怎麼能趁人家渡河攻打呢?」

楚軍過了河,開始在岸邊佈陣,目夷再勸諫說:「可以進攻了。」宋襄公說:「等他們列好陣勢。」

等楚軍布好軍陣,楚兵一衝而上,大敗宋軍,宋襄公也被楚兵射傷了大腿,次年傷重而死。

古代君王善於納諫和不納諫造成嚴重後果的事例

9樓:匿名使用者

納諫:魏徵和唐太宗

魏徵向太宗進諫,前後200多條。魏徵不僅在唐朝以休養生息、注重教化的基本國策的辯論上,在廢除分封制度、完善郡縣制度的政治方針的施行上,提出正確的見解,而且在許多生活細節上,也給太宗以很好的規諫。

特別要提到的是魏徵諫太宗十思疏,這十條几乎條條都是針對人性的弱點,告誡太宗在方方面面要約束自己。

魏徵總是言人之所難言,即使太宗不能一下子全部接受,事後總能做出妥協,剋制自己的脾氣與慾望,從而成就了求諫納諫的佳話。

魏徵是歷史上有名的敢諫之臣,曾提出「兼聽則明,偏聽則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主張「薄賦斂」,「輕租稅」,「息末敦本」,「寬仁治天下」等,對太宗的行動及政策措施給以極有益的影響。

不納諫:

周厲王不納諫

周厲王暴虐成性,奢侈專橫,百姓都公開議論他的過失。召穆公勸諫說:「百姓不能忍受暴虐的政令!

」周厲王大怒,找到一個衛國的巫師,讓他來監視那些議論的人,巫師告誰議論,周厲王就殺掉誰。這樣一來,議論的人逐漸減少,但同時諸侯也不來朝拜。

周厲王三十七年(公元前843年),百姓不約而同起來反叛,襲擊周厲王,周厲王於是逃到彘地(今山西霍縣東北)。

當時周厲王的太子姬靜躲藏在召公家裡,百姓知道後,就把召公家包圍起來,召公說:「先前,我多次勸諫君王,但君王不聽,所以才造成這次的災難。

擴充套件資料

諫太宗十思疏

我聽說想要樹木生長,一定要穩固它的根;想要泉水流得遠,一定要疏通它的源泉;想要國家安定,一定要厚積道德仁義。

源泉不深卻希望泉水流得遠,根系不牢固卻想要樹木生長。道德不深厚卻想要國家安定,我雖然地位低見識淺,(也)知道這是不可能的,更何況(您這)聰明睿智(的人)呢!

國君處於皇帝的重要位置,在天地間尊大,就要推崇皇權的高峻,永遠保持政權的和平美好。

如果不在安逸的環境中想著危難,戒奢侈,行節儉,道德不能保持寬厚,性情不能克服慾望,這也(如同)挖斷樹根來求得樹木茂盛,堵塞源泉而想要泉水流得遠啊。

(古代)所有的帝王,承受了上天賦予的重大使命,他們沒有一個不為國家深切地憂慮而且治理成效顯著的,但大功告成之後國君的品德就開始衰微了。

國君開頭做得好的確實很多,能夠堅持到底的大概不多,難道是取得天下容易守住天下困難嗎?過去奪取天下時力量有餘,現在守衛天下卻力量不足,這是為什麼呢?

通常處在深重的憂慮之中一定能竭盡誠心來對待臣民,已經成功,就放縱自己的性情來傲視別人。竭盡誠心,雖然一在北方,一在南方,也能結成一家,傲視別人,就會使親人成為陌路之人。

即使用嚴酷的刑罰來督責(人們),用威風怒氣來嚇唬(人們),(臣民)只求苟且免於刑罰而不懷念感激國君的仁德,表面上恭敬而在內心裡卻不服氣。

(臣民)對國君的怨恨不在大小,可怕的只是百姓;(他們像水一樣)能夠負載船隻,也能顛覆船隻,這是應當深切謹慎的。疾馳的馬車卻用腐爛的繩索駕馭,怎麼可以疏忽大意呢?

做國君的人,如果真的能夠做到一見到能引起(自己)喜好的東西就要想到用知足來自我剋制,將要興建什麼就要想到適可而止來使百姓安定;

想到帝位高高在上就想到要謙虛並加強自我約束,害怕驕傲自滿就想到要像江海那樣能夠(處於)眾多河流的下游,喜愛狩獵就想到網三面留一面,擔心意志鬆懈就想到(做事)要慎始慎終;

擔心(言路)不通受矇蔽就想到虛心採納臣下的意見,考慮到(朝中可能會出現)讒佞奸邪就想到使自身端正(才能)罷黜奸邪,施加恩澤就要考慮到不要因為一時高興而獎賞不當,動用刑罰就要想到不要因為一時發怒而濫用刑罰。

全面做到這十件應該深思的事,弘揚這九種美德,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挑選好的意見而聽從它。

那麼有智慧的人就能充分獻出他的謀略,勇敢的人就能完全使出他的力量,仁愛的人就能散播他的恩惠,誠信的人就能獻出他的忠誠。

文臣武將爭先恐後前來效力,國君和大臣沒有大事煩擾,可以盡情享受出遊的快樂,可以頤養得像赤松子與王子喬那樣長壽,皇上彈著琴垂衣拱手就能治理好天下,不用再說什麼,天下人就已經都有教化了。

為什麼一定要(自己)勞神費思,代替臣下管理職事,役使自己靈敏、明亮的耳、眼,減損順其自然就能治理好天下的大道理呢!

10樓:大大大大倩倩

1、善於納諫:

於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一個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

「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

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抵禦敵人,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

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2、不善於納諫:

西周厲王,貪圖財利,暴虐無道,殘酷地壓迫人民,激起人民強烈的不滿。

大夫芮良夫勸諫周厲王說,王室恐怕將要衰微!那榮夷公喜歡獨佔財利,卻不知大禍臨頭。財利,是從各種事物中產生出來的,是天地自然擁有的,而有人想獨佔它,那麼禍患就多。

天地間生成的一切事物,人人都可以分享,怎麼能一人獨佔呢?一人獨佔必然招致**人怨,卻不知防備大禍患。榮夷公用財利來引誘您,君王您難道還能長治久安嗎?

作為君王,應該是開發各種財物分發給上下群臣百姓。使天神、民眾和萬事萬物都能得到所應得的一份,即使這樣,還要每日小心警惕,恐怕招來怨恨。周厲王不聽的勸告,終於激起民憤,被人民流放到邊遠地區。

11樓:nw剛剛好

1、有個典故叫一鳴驚人,就是講納諫淳于髡是齊國的一個入贅女婿。身高不足七尺,為人滑稽,能言善辯,屢次出使諸侯之國,從未受過屈辱。齊威王在位時,喜好說隱語,又好徹夜宴飲,逸樂無度,陶醉於飲酒之中,不管政事,把政事委託給卿大夫。

文武百官荒淫放縱,各國都來侵犯,國家危亡,就在旦夕之間。齊王身邊近臣沒有一個敢進諫。淳于髡用隱語來規勸諷諫齊威王,說:

「都城中有隻大鳥,落在了大王的庭院裡,三年不飛又不叫,大王知道這隻鳥是怎麼一回事嗎?」

齊威王說:「這隻鳥不飛則已,一飛就直衝雲霄;不叫則已,一叫就使人驚異。」於是就詔令全國七十二個縣的長官全來入朝奏事,獎賞一人,誅殺一人;又發兵禦敵,諸侯十分驚恐,都把侵佔的土地歸還齊國。

齊國的聲威竟維持長達三十六年。

2、貞觀初年,唐太宗與黃門侍郎王珪在宴會上交談,當時有個美人在旁邊侍候。她本是廬江王李瑗的愛姬,李瑗敗事後,被籍沒入宮。太宗指著她對王珪說:

「廬江王荒淫無道,殺害了她原先的丈夫而把她佔為己有。暴虐到極點,怎會不滅亡呢?」

王離座說:「陛下認為廬江王奪取她是對了呢,還是不對?」太宗說:

「哪有殺人而奪取其妻的道理,你卻問我對不對,這是什麼意思?」王回答說:「我見到《管子》書裡說:

齊桓公到了郭國,問那裡的父老:『郭國為什麼會滅亡?』

父老說:『因為郭君喜歡好人而厭惡壞人。』齊桓公說:『照你所說,他是個賢君啊,怎會滅亡呢?』父老說:『不是這樣,郭君喜歡好人卻不能任用,厭惡壞人卻不能摒棄,所以滅亡。

如今這個婦人還在陛下左右,所以我猜測陛下的心意認為這樣做是對的,陛下如果認為不對,那就是所謂知道**而不能摒棄了。」太宗聽罷大為欣喜,誇他講得好極了,馬上命令把這個美人送還給她的親族。

3、唐朝的魏徵敢於直諫,他多次上書勸諫唐太宗,特別是貞觀十一年,他寫下了流傳千古的《諫太宗十思疏》。在這篇奏疏中,他提出了「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的治國之道,要求唐太宗牢記「怨不在大,可畏惟人;載舟覆舟,所宜深慎」。

魏徵這些話沒有膽量是說不出來的.唐太宗對於魏徵之言,魏徵去世後,唐太宗對侍臣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見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徵沒,朕亡一鏡矣.

」可見唐太宗對魏徵的信任。

4、西周厲王,暴虐無道,殘酷地壓迫人民,激起人民強烈的不滿。他的大臣召公勸諫周厲王說,為政必須注意老百姓的意見,「防民之口,甚於防川」。

周厲王不聽召公的勸告,終於激起民憤,被人民流放到邊遠地區。

5、戰國時期,秦國趁趙國政權交替之機,大舉攻趙,並已佔領趙國三座城市。趙國形勢危急,向齊國求援。齊國一定要趙威後的小兒子長安君為人質,才肯出兵。

趙威後溺愛長安君,執意不肯,致使國家危機日深。

歷史上有哪些明明最受寵卻下場淒涼的公主

在古代,皇子們之間為了爭奪皇位,常常有廝殺的情況出現,而相對來說,歷史上的公主卻活得比皇子們更久一些,從活的時間來說,公主們確實比皇子們要幸運得多。可是,公主的地位卻遠比皇子的低多了,而且在古代重男輕女的封建思想之下,公主的命運卻相當可憐。就算是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平公主,雖然深受武則天的寵愛,以及哥...

歷史上不做真實的自己最後落得壞下場的有哪些人

比如三國裡這個人明明是個不孝子,卻讓別人背黑鍋,為的就是不讓自己身敗名裂,於是他進行了一次大逆轉,從一個惡人變成英雄,還把這個鍋甩給曹操,讓他成為一個劊子手,這人到底是誰?深刻了解三國的人知道我們現在要說的這個不孝子就是馬超!馬超在三國演義中是一個好人,是一個英雄。但在真正的歷史裡他就是一個不折不扣...

歷史上有沒有隻鍾情於女人的皇帝,歷史上有沒有隻鍾情於一個女人的皇帝?

清代順治皇帝只鍾情與董鄂妃,並因憂傷此而死。漢光武帝之妻陰麗華出生在南陽。陰家先世是輔佐齊桓公 九合諸侯,一匡天下 的管仲一脈,傳到第七代管修,以醫術名世,從齊國遷居楚國,為陰大夫,便以 陰 為姓。秦漢之際,陰氏子孫又來到南陽新野。南陽當時還有一位著名人物,即後來的漢光武帝劉秀,他是漢高祖的九世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