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丹洲_懷遠
豐碑式的人物當數王昭君,一個弱女子,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挺身前行,到專「蠻荒」「蠻屬夷」之地做了和親使者,成就了漢匈兩大民族的甥舅之好,以一介女流贏得了半個世紀兩方之間的安寧。後來,匈奴幾次大舉內遷,幾十萬人(一說一二百萬)融入漢族,以至於如今北方一些地方還有「一半韃子種」的說法。
拓跋鮮卑來自草原地帶,愛慕漢地及中原文化,一步步把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平城(今山西大同),最後遷至洛陽,鮮卑族成為一個歷史民族。
李氏唐朝同樣是有胡人血脈者建立,胡漢一家,相容幷蓄,樹立了盛唐氣象的文化標杆。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是世代致力維護髮展的結晶。在這個過程中,代表人物的確有,但普通的、無名的小人物的基礎性貢獻更可貴。如今,隨時隨地都在演繹這樣的故事,而且並非有意而為,而是內心自覺的無意識之舉。
中國歷史上為維護國家統一民族團結而努力的先進人物。
2樓:丹洲_懷遠
豐碑式的人物當數王昭君,一個弱女子,在國家危難之際,毅然挺身前行,到「蠻荒」「蠻夷」之地做了和親使者,成就了漢匈兩大民族的甥舅之好,以一介女流贏得了半個世紀兩方之間的安寧。後來,匈奴幾次大舉內遷,幾十萬人(一說一二百萬)融入漢族,以至於如今北方一些地方還有「一半韃子種」的說法。
拓跋鮮卑來自草原地帶,愛慕漢地及中原文化,一步步把都城從盛樂(今內蒙和林格爾)、平城(今山西大同),最後遷至洛陽,鮮卑族成為一個歷史民族。
李氏唐朝同樣是有胡人血脈者建立,胡漢一家,相容幷蓄,樹立了盛唐氣象的文化標杆。
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已經有幾千年歷史,是世代致力維護髮展的結晶。在這個過程中,代表人物的確有,但普通的、無名的小人物的基礎性貢獻更可貴。如今,隨時隨地都在演繹這樣的故事,而且並非有意而為,而是內心自覺的無意識之舉。
3樓:我抵不住了
鄭成功 左宗棠 老蔣
我國歷史上為祖國統一,民族團結而努力的先進人物
4樓:雨下勿忘我
王昭君(和親),康熙帝(雅克薩之戰),北魏孝文帝(民族融合),唐太宗(包容的民族政策)
歷史上有哪些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
5樓:
1.秦統一六國
2.昭君出塞
3.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
4.鄭成功收復臺灣
5.左宗棠收復新疆
6、秦始皇修靈渠
7、秦始皇統一南紹
8、漢初封王
9、漢與匈奴和親
10、成吉思汗遠征
11、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6樓:匿名使用者
張學良的「東北易幟」和西安事變。
鄭成功是收復臺灣,保護了我國固有的領土。
王昭君遠嫁保了漢匈王朝40年的和平
戚繼光、俞大猷抗擊倭寇,保護祖國領土完整。
康熙收復臺灣。
左宗棠收復新疆
最近的歷史,和平收回香港、澳門也將載入史冊。
7樓:樂觀小山
一、文成公主出嫁吐蕃
文成公主原本是李唐遠支宗室女,唐太宗貞觀十
四年(640年),太宗李世民封李氏為文成公主;貞觀十五年(641年)文成公主遠嫁吐蕃,成為吐蕃贊普松贊干布的王后。
松贊干布非常喜歡賢淑多才的文成公主,專門為公主修築的布達拉宮,共有1000間宮室,富麗壯觀。但後來毀於雷電、戰火。經過17世紀的兩次擴建,形成現今的規模。
布達拉宮主樓13層,高117米,佔地面積36萬餘平方米,氣勢磅礴。布達拉宮中儲存有大量內容豐富的壁畫,其中就有唐太宗五難吐蕃婚使噶爾祿東讚的故事,文成公主進藏一路遇到的艱難險阻,以及抵達拉薩時受到熱烈歡迎的場面等。
這些壁畫構圖精巧,人物栩栩如生,色彩鮮豔。布達拉宮的吐蕃遺址後面還有松贊干布當年修身靜坐之室,四壁陳列著松贊干布、文成公主、祿東贊等的彩色塑像。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後,中原與吐蕃之間關係極為友好,使臣和商人頻繁往來。
松贊干布十分傾慕中原文化,他脫掉氈裘,改穿絹綺,並派吐蕃貴族子弟到長安國學讀書。
貞觀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逝世,新君高宗李治繼位後,遣使入蕃告哀,並授松贊干布「駙馬都尉」,封「西海郡王」。松贊干布派專使往長安弔祭太宗,獻金十五種供於昭陵(唐太宗墓),並上書唐高宗,表示對唐朝新君的祝賀和支援 。唐高宗又晉封松贊干布為「王」,並刻了他的石像列在昭陵前,以示褒獎。
二、昭君出塞
昭君出塞是中國歷史上的一個故事。王昭君,名嬙(音qiáng),字昭君,原為漢宮宮女。
公元前54年,匈奴呼韓邪單于被他哥哥郅支單于打敗,南遷至長城外的光祿塞下,同西漢結好,曾三次進長安入朝,並向漢元帝請求和親。王昭君聽說後請求出塞和親。
她到匈奴後,被封為「寧胡閼氏」(閼氏,音焉支,意思是王后),象徵她將給匈奴帶來和平、安寧和興旺。後來呼韓邪單于在西漢的支援下控制了匈奴全境,從而使匈奴同漢朝和好達半個世紀。
三、唐太宗「便橋之盟」
渭水之盟又稱便橋之盟,指的是唐朝時期玄武門之變之後的唐太宗李世民與入侵的東突厥頡利、突利二可汗的結盟。
公元626年,突厥攻至距長安僅40裡的涇陽(今陝西涇陽縣),京師震動。 此時,長安兵力不過數萬,唐太宗李世民設疑兵之計,親率高士廉、房玄齡等6人在渭水隔河與頡利可汗對話, 怒斥頡利、突利二可汗背約。 《資治通鑑》記載唐太宗殺白馬與突厥可汗之結「渭水之盟」,突厥兵於是退去。
渭水之盟避免了唐朝在不利條件下的作戰,為自己穩定局勢。為發展經濟、積蓄力量贏得了時間,是唐朝與突厥強弱變化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四、西漢和親
漢元帝建昭三年(前36年),西域副校尉陳湯等率屯田士兵與西域諸國聯軍攻殺遠逃別康居的郅支單于。呼韓邪既欣喜又害怕,喜的是多年的對頭已滅,怕的是漢王朝下一個消滅目標指向自己。思來想去,終於於漢元帝竟寧元年(前33年)入朝長安,提出願與漢室通婚結為親戚。
元帝應允,即以宮女、待詔掖庭的王嬙(昭君)賜予呼韓邪單于。
呼韓邪即以其為「寧胡閼氏」。又上書元帝,願意承擔為漢王朝守邊的任務,建議撤除漢王朝邊塞吏卒,以省減漢民徭役負擔。雖然漢元帝沒有答應呼韓邪的建議,但雙方和平相處,史稱漢朝「邊域晏閉,牛馬布野,三世無犬吠之警,黎庶無干戈之役。
」這種局面一直維持到西漢末。
五、澶淵之盟
澶(chán)淵之盟是北宋與遼在經過二十五年的戰爭後締結的盟約。2023年秋(宋真宗景德元年),遼蕭太后與遼聖宗親率大軍南下,深入宋境。有的大臣主張避敵南逃,宋真宗也想南逃,因宰相寇準的力勸,才至澶州督戰。
宋軍堅守遼軍背後的城鎮,又在澶州(河南濮陽)城下以八牛弩射殺遼將蕭撻覽(一作凜)。遼由於自身原因,很早就通過降遼舊將王繼忠與北宋朝廷暗通關節。
宋真宗也贊同議和,派曹利用前往遼營談判,於十二月間(2023年1月)與遼訂立和約:遼宋約為兄弟之國,宋每年送給遼歲幣銀10萬兩、絹20萬匹,宋遼以白溝河為邊界。因澶州(河南濮陽)在宋朝亦稱澶淵郡,故史稱「澶淵之盟」。
此後宋、遼之間百年間不再有大規模的戰事,禮尚往來,通使殷勤,雙方互使共達三百八十次之多,遼朝邊地發生饑荒,宋朝也會派人在邊境賑濟,宋真宗崩逝訊息傳來,遼聖宗「集蕃漢大臣舉哀,后妃以下皆為沾涕。
8樓:匿名使用者
建議你選用北魏孝文帝易漢服,學漢話、改漢姓、行漢制,提高本民族文化,加快本民族進步,促進民族融合的事例。這個最典型,孝文帝使鮮卑族從一個遊牧民族成為文化先進的漢民族大家庭的一部分,今天我們中國十幾億漢族人中或多或少都有鮮卑族的血統和基因。
相比之下,那些昭君出塞、文成公主出嫁吐蕃之類的做法實在是效果有限,把「成吉思汗遠征」列入「促進國家統一,民族團結」的事例之中更是莫名其妙、不知所云。
11分 民族團結 國家統一是我國曆史發展的主流。結合所學知
1 經濟 全國統一使用圓形方孔錢 統一度量衡 1分 文化 統一文字,把小篆作為全國規範文字 1分 思想 下令 焚書坑儒 加強思想控制。1分 2 秦始皇順應歷史潮流,滅六國統一了中國,結束了諸侯長期格局混亂的局面,符合廣大人民的願望 他建立了君主 集權制度,統一文字 貨幣 度量衡等,鞏固了統一,促進了...
中國歷史上不同朝代的國家統一有哪些共同特點
1 大革命時期 國民革命統一戰線。大革命時期,帝國主義和中華民族的矛盾佔據主導地位,中國人民以推翻帝國主義和北洋軍閥在中國的統治為目標。國民黨一大的召開,標誌著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建立。國民革命統一戰線的形成,大大推動了中國革命的步伐,勝利地進行了北伐戰爭。但是,由於共產黨犯了右的錯誤,放棄無產階級領...
中國歷史上哪朝代統一的時間最長中國歷史上哪5個朝代統一的時間最長
一。奴隸社會 周 1。周王朝。約800年 周王朝分西周 東周兩個階段。從公元前1046年周武王滅商建立周朝,到公元前771年 周幽王被北方的犬戎人殺死,這是西周時期 從公元前770年周平王遷都洛陽,到公 元前256年秦 隊滅亡周朝,這是東周時期。雖然周王朝建立的確切時間目前史學 界還無法給出一個十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