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載入中
中國建築中的重要建築都是採用木構架的,牆只起維護作用。木構架的主要型別有抬樑式、專穿鬥式兩種
屬。木構架建築體系的基本特徵有五點:
1.重視臺基
為防止木柱根部受潮(包括土牆)需臺基高出地面。逐漸臺基的高低與形式成為顯示建築物等級的標誌。如王府臺基高度有規定、太和殿用三層須彌座漢白玉臺基等。
2.屋身靈活
由於牆不承重,可以任意設定或取消,可亭可倉可室可廳。牆體可厚可薄,開窗可大可小以適應各種不同氣候。
3.屋頂呈曲線、曲面
屋頂以舉折或舉架形成上陡下緩的坡度曲線,以取得屋面雨水以最快的速度下注而遠離屋身。中國建築的曲線坡屋頂有如建築的冠冕、優美而實惠。
4.重要建築使用鬥
鬥原為起承重作用的構件,隨著結構功能的變化,鬥成為建築物等級的標誌。
5.裝飾構造而不去構造裝飾
僅對必需的構造加以藝術處理,而不是另外新增裝飾物。如在石柱礎上加以雕飾,樑、柱做卷殺,形成梭柱、月樑。屋頂尖端接縫處加屋脊。
脊端、屋簷等有穿釘處加設吻獸、垂獸、仙人走獸、帽釘等以防雨、防滑落。甚至油漆彩畫也是由於木材需要防腐而引起的,在必需的條件下,加以美化處理,而非純粹的裝飾。
木結構建築參考圖:
中國傳統木構架建築的特徵,主要型別及每種型別的特點
2樓:簡單普通人
中國木構建築的基本特徵:
一.平面
(1)單座
建築的平面
中國傳統的「單座建築」平面構成一般都是以「柱網」或者「屋頂結構」的佈置方式來表示,因此它其實是結構的平面。
(2)建築群平面
中國的建築觀認為一個單體的建築物或一個單獨的建築群都不是孤立地存在,常以群體組合。如宮殿、陵墓、壇廟、衙署、邸宅、佛寺、道觀等都是眾多單體組合起來的建築群,這些建築通常都左右均齊的佈局,庭院有明顯的中軸線,顯得嚴肅尊嚴,體現出中國傳統文化中的理性精神。
二. 立面
建築學家樑思成對中國古典建築的立面構圖作過這樣的總結:「中國的建築, 在立體的佈局上,顯明的分為三個主要部分:(一)臺基,(二)牆柱構架,(三)屋頂。
中國古典建築在立面構圖上,一如平面組織一樣,分立分組的觀念相當強,不但讓「三位」各自存在,而且往高空發展的多層樓閣、佛塔,屋身也沒有讓它們自成為一體。除了中國古典建築之外,所有的建築立面構圖的重點都是放在屋身之中,底部和頂部不過是稍加變化而已。
三.結構與構造
中國古典建築的結構和構造,無論方法、取材、形制、用料大小等問題大部分都是主要依照當時所用的「法式」、「做法」、「定製」等來決定的。中國建築從開始的時候就把主力放在木骨架結構上,因此對於建造「骨架」就有了兩三千年的實踐經驗,除了建立穩妥可靠的建築和一般殿堂房舍的標準結構體系之外,還要負擔各個時代的各種特殊的建築任務。
四、構件
中國建築很早就對柱式做出合乎力學要求的「細長比」的規定,並不像西方古代那樣長期使用過分粗壯的柱式。中國建築的柱子不論材料、功能和形狀基本上相一致。
五、色彩與裝飾
中國木構建築裝飾包括粉刷、油漆、彩畫、壁畫、雕刻、泥塑以及利用建築材料和細部如樑枋、斗拱、檁、椽等結構構件,經過藝術加工而發揮其裝飾作用。除次之外還綜合運用了我國傳統的工藝美術、繪畫、雕刻、書法等。色彩的運用也是我國木構建築的顯著特徵之一。
六、設計與施工
古代的建築設計不被認為是個人的藝術創作,因此甚少突出個別建築師的設計成就。
3樓:庫斯安格特耶
這個問題得好多字啊 沒有一百分沒動力 抱歉了 你按古建史歸納吧
中國木構架建築有哪三種結構方式
4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建築史 東南大學版 p3 我國的木構建築的結構體系主要有:抬樑式、穿鬥式 兩種。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變體和區域性利用斜杆組成三角形穩定構架的做法。(唐宋廟宇脊部:叉手等)=、 =
5樓:安好
是四種 抬樑式 穿鬥式 井榦式 幹闌式
6樓:臺藻趙玥
(一)、抬樑式構架(又稱「疊樑式」);(二)、穿鬥式構架;(三)、井榦式結構.
木構建築的結構體系主要有哪幾種
7樓:匿名使用者
我國的木構建築的結構體系主要有:抬樑式、穿鬥式 兩種。除此之外還有不少變體和區域性利用斜杆組成三角形穩定構架的做法。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特徵
8樓:春風化雨時
中國傳統建築最重要的外觀
特徵,也是以樑柱為代表的木結構框架體系,建築的內在結構與外觀形象的邏輯關係統一鮮明.這一特徵又具有外觀形象上明確的認知感和識別性.中國傳統建築是以木結構框架為主的建築體系,以土、木、磚、瓦、石為主要建築材料.
營造的專業分工主要包括:大木作、小木作、瓦作、磚作、石作、土作、油作、彩畫作、搭材作、裱糊作等,其中以大木作為諸「作」之首,在營造中占主導地位.中國匠師在幾千年的營造過程中積累了豐富的技術工藝經驗,在材料的合理選用、結構方式的確定、模數尺寸的權衡與計算、構件的加工與製作、節點及細部處理和施工安裝等方面都有獨特與系統的方法或技藝,並有相關的禁忌和操作儀式.
這種營造技藝以師徒之間「言傳身教」的方式世代相傳,延承至今.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是由柱、樑、檁、枋、斗拱等大木構件形成框架結構承受來自屋面、樓面的荷載以及風力、**力.至遲在公元前2世紀的漢代就形成了以抬樑式和穿鬥式為代表的兩種主要形式的木結構體系.這種木結構體系的關鍵技術是榫卯結構,即木質構件間的連線不需要其他材料製成的輔助連線構件,主要是依靠兩個木質構件之間的插接.
這種構件間的連線方式使木結構具有柔性的結構特徵,抗震性強,並具有可以預製加工、現場裝配、營造週期短的明顯優勢.而榫卯結構早在距今約七千年的河姆渡文化遺址建築中就已見端倪.
抬樑式木結構的特點
抬樑式木結構的特點是在柱頭上插接樑頭,樑頭上安裝檁條,樑上再插接矮柱用以支起較短的樑,如此層疊而上,每榀屋架樑的總數可達5根.當柱上採用斗拱時,則樑頭插接於斗拱上.這種形式的木結構建築的特點是室內分割空間比較容易,但用料較大.
廣泛用於華北、東北等北方地區的民居以及國內大部分地區的宮殿、廟宇等規模較大的建築中.
穿鬥式木結構的特點
穿鬥式木結構的特點是用穿枋把柱子縱向串聯起來,形成一榀榀的屋架,檁條直接插接在柱頭上;沿檁條方向,再用鬥枋把柱子串聯起來,由此形成一個整體框架.這種形式的木結構建築的特點是室內分割空間受到限制,但用料較小.廣泛應用於安徽、江浙、湖北、湖南、江西、四川等地區的民居類建築中.
還有一種抬樑式與穿鬥式相結合的混合式結構,多用於上述南方地區部分較大的廳堂類或寺廟類建築中.戰漢時期,重要建築出簷的進深都較大,最大的可達4米,所使用的是以斗拱作為懸臂樑承托出簷部分重量的結構技術.在隨後斗拱的應用中,又以樑柱與「鋪作(斗拱)層」相結合的技術,支撐大開間大進深的殿堂類建築的屋頂.
除了單層建築外,東漢時期出現的純粹木構架結構的多層樓閣和多層木塔,也是使用相同的結構技術.這說明這種木結構技術具有很大的適用性.
發展歷史
中國傳統木結構建築在隋唐宋時期逐步程式化、標準化、模數化.以宋代《營造法式》的出現為標誌,總結出了一整套包括設計原則、型別等級、加工標準、施工規範等完整的營造制度,並以八等級「材」作為模數標準.這是中國傳統木框架結構營造技藝的一個里程碑.
但至此,木結構技術的發展並沒有停步,在元代出現了「減柱法」,大膽地抽去若干柱子,並用彎曲的木料作樑架構件;或取消室內鬥拱,使樑與柱直接連結;不用梭柱與月樑,而用直柱與直樑等等.這些措施都節省了木材,並使木結構進一步加強了自身的整體性和穩定性.即使在建築中使用斗拱,用料也相應地減小了.
明清時期為了進一步節省木材,木結構營造技藝又出現了一些明顯的變化,宋元時期以來習慣使用的那種向四角逐柱升高形成「升起」,以及簷柱柱頭向內傾斜形成「側腳」的作法逐漸被取消;斗拱結構功能逐漸退化或減弱,並充分利用樑頭向外出挑來承託本已縮小的屋簷重量;大型建築的內簷框架基本擺脫了斗拱的束縛,使樑柱直接插接;抬樑式建築屋角部樑架的構造通行順樑、扒樑、抹角樑方法;用水溼壓彎法,使木料彎成弧形檁枋,供小型圓頂建築使用(宋代就有);木構件斷面尺寸變小,並用小尺寸短木料對接或包鑲,拼合成高大的木柱,供樓閣建築作通柱使用;蘇州等江南一帶用圓木作樑架、多層樓閣框架等等;各地民間建築也普遍發展,營造水平相應提高.又以 明代《魯班營造正式》和清代工部《工程作法》的出現為標誌,後者以十一等級「鬥口」為模數,形成對今天仍影響深遠的有別於宋元時期以前的傳統木結構營造技藝.
貨幣政策有哪些基本特徵昆蟲有哪些基本特徵的?
貨幣政策的公共性。貨幣政策的統一性。貨幣政策的有效性。貨幣政策的均衡性。貨幣政策的公信力與透明度。貨幣政策主要表現在bai貨幣發行增速和du利率水zhi平,穩健的貨幣政策意在謹慎地dao維持一個比較平穩回的貨答幣發行增量 具體做法比如給公共事務人員漲工資,放寬對銀行的管制以增加其資金量,從而使企業更...
民族的基本特徵有哪些,民族的基本特徵包括哪些
民族的基本特徵有 歷史淵源,生產方式,語言 文化 風俗習慣以及心理認同。1.共同語言 每一個民族都有自己的共同語言,作為所有成員進行經濟 政治 思想文化活動和交往的工具。沒有共同語言,就不是一個民族。當然,說同一種語言文字的也並不都是一個民族,也有幾個民族共同使用一種語言的情況。2.共同地域 共同地...
公務員規範的基本特徵有哪些法律的基本特徵有哪些
1 公務員行為規範基本特徵主要分為以下九個方面 政治行為規範 廉政行為規範 業務行為規範 職業道德行為規範 外事行為規範 保密行為規範 公文處理行為規範 公務交往規範和婚姻家庭規範等,此處歸納為公務員政治行為規範 廉政行為規範 業務行為規範和社交行為規範等四個方面。2 公 報考條件 一 具有中華人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