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六禮,漢族婚姻儀禮。指從議婚至完婚過程中的六種禮節,即:納采、問專名、納吉、屬納徵、請期、親迎。
納彩即男方家請媒人去女方家提親,女方家答應議婚後,男方家備禮前六禮去求婚。問名,即男方家請媒人問女方的名字和出生年月日。納吉,即男方將女子的名字、八字取回後,在祖廟進行占卜。
納徵,亦稱納幣,即男方家以聘禮送給女方家。請期,男家擇定婚期,備禮告知女方家,求其同意。親迎,即新郎親至女家迎娶。
六禮之中,納徵和親迎最為重要。
婚姻古時的寫法與含義
2樓:手冢的不二
古時候,「婚姻」二字寫作「昏因」。男子在黃昏時迎接新娘,而女子因男子而來,所以叫做「昏因」。
p.s 其實我更喜歡這個解釋:
昏因——昏頭的「昏」,因果的「因」,結婚是昏頭的原因。哈哈!不過是假的。
3樓:呂金
婚姻兩字,古**作「昏因」,「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男以昏時迎女,女因男而來。嫁,謂女適夫家;娶謂男往娶女。論其男女之身謂之嫁娶,指其合好之際,謂之婚姻」,這些都是古人對婚姻的解注。
春秋時代,諸侯娶一國之女為妻(嫡夫人),女方以(兄弟之女)娣(妹妹)隨嫁,此外還有兩個和女方同姓的國家送女兒陪嫁,亦各以娣相從,這統稱為"媵"。嫡夫人是正妻,媵是非正妻。媵的地位和妾不同。
妾被認為是賤妾,是嬖人,而媵的身份還是比較尊貴的。戰國時代就沒有媵的制度了。
古代女子出嫁曰"歸"。《說文》說:"歸,女嫁也。
"《詩經·周南·桃夭》:"之子于歸,宜其室家。"可見出嫁的女子以男家為家。
《白虎通·嫁娶》說:"嫁者,家也。"可見"嫁"字本身就意味著"有家"。
《白虎通·嫁娶》又說:"娶者,取也。"《說文》也說:
"娶,取婦也。"《周易》和《詩經》就寫成"取",這表示男子把別家的女兒取到自己家裡來。男尊女卑的風俗,由"嫁""娶"兩字就可以證明。
嫁對於女子來說是被動的,古代只說"嫁女"或"嫁妹",不說"嫁夫",可見嫁的權操在父兄之手。娶,對於男子來說是主動的,所以古代常說"娶妻""娶婦"(婦就是妻)。
《詩經》兩次歌詠"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4〕。媒在古代婚姻中的作用非常大,多少青年男女的命運掌握在媒人的手裡。
古代的婚姻,據說要經過六道手續,叫做六禮。第一是納采,男家向女家送一點小禮物(一隻雁),表示求親的意思;第二是問名,男家問清楚女子的姓氏,以便回家占卜吉凶;第三是納吉,在祖廟卜得吉兆以後,到女家報喜,在問名納吉時當然也要送禮;第四是納徵,這等於宣告訂婚,所以要送比較重的聘禮,即致送幣帛;第五是請期,這是擇定完婚吉日,向女家徵求同意;第六是親迎,也就是迎親。
六禮之中,納徵和親迎最為重要。《詩經·大雅·大明》"文定厥祥,親迎於渭",舊說是周文王卜得吉兆納徵訂婚後,親迎太姒於渭濱,後世以"文定"作為訂婚的代稱。《禮記·昏義》談到親迎後新郎新娘"共牢而食,合巹而"〔5〕,後世夫婦成婚稱為"合巹"就是從這裡來的。
以上所說的六禮當然只是為貴族士大夫規定的,一般庶民對這六禮往往精簡合併。
婚姻在任何時代都是件大事,上古之時尤其如此。"昏(婚)禮者,將合二姓之好,上以事宗廟,而下以繼後世也,故君子重之。"而且,古人認為,"男女有別,而後夫婦有義;夫婦有義,而後父子有親;父子有親,而後君臣有正。
故曰:昏禮者,禮之本也。" 上古時代,部落眾多,宗法嚴格,兩姓之間,往往通過婚姻關係而相結好。
但是兩姓之間文化不盡相同,所以要經過培訓,以期婚後能和諧地共同生活。《禮記·昏義》: 古者婦人先嫁三月,祖廟未毀,教於公宮;祖廟既毀,教於宗室。
教以婦德、婦言、婦容、婦功。教成祭之。 (摘自《中國古代文化常識》 馬漢麟 新世界出版社)
許多古籍記載,傳說伏羲氏創造了嫁娶儀式。當時的中國社會還處在母系氏族社會,即歷史學家們所說的傳說時代。實際上,婚禮最早的含義帶有祝賀性質。
在氏族社會,男女之間的婚配,大都實行氏族外婚或部落外婚。男子成婚,必需要到另外一個氏族或部落去尋找配偶。為了達到這一目的,搶婚現象經常發生。
特別是在女性比較少的情況下,男子要得到配偶,是非常困難的事。一旦得到配偶(哪怕是槍來的)全氏族或部落的人都要為此而慶賀。有時還要設宴歡慶。
這就是婚禮的原型。比如,蒙古族是中國北方的遊牧民族。很久以來就實行氏族外婚。
由於居住地域遼闊,部落之間相距很遠、給通婚和**帶來很大困難。所以在古代蒙古族中,姑娘遠嫁和搶婚現象是很普遍的。一旦成婚,必然飲酒作樂,表示慶賀。
另一方面,婚禮的功能還在於,通過一定的形式向族人和社會宣告婚姻的成立,以便得到社會的認可。
婚姻是男女締結夫妻關係的一種文化現象。其風俗是隨著一個時代男女關係觀念的開放程度而定的,而這觀念又取決於社會的哲學,經濟,國力等因素。由於歷史久遠、疆域廣袤、民族眾多和經濟發展水平等因素的制約,以及以儒家為主體的傳統文化的深刻影響。
古代婚姻重禮輕愛。舉行正式儀式的婚姻才被社會和家庭認可。所謂「婚姻之道,謂嫁娶之禮」。
婚姻禮儀包括議婚、訂婚和結婚等全部過程的禮儀程式,主要分為「成妻之禮」和「成婦之禮」。「成妻之禮」先為「六禮」,即納采、問名、納吉、納徵、請期和親迎。納采是議婚的第一個階段。
相當於提親,男方請媒人去女家提親,女方同意,男方再去女家求親。送禮,古俗為雁,因雁為隨陽鳥。求婚後,託請媒人問女方名字、生辰八字。
準備合婚。也送雁。忌女比男大,特別是女比男大一歲。
也忌生肖相剋。問名以後,把占卜的好結果通知女方,這叫訂盟也就是訂婚。古禮要送雁。
和定禮,作為婚事以定的信物。後世叫小聘。滿族送如意、首飾、衣料。
漢人送戒指。表明婚姻已成、但婚期未定。訂盟後,男方將聘禮送到女家。
進入成婚階段的重要標誌,叫大定、過大禮。一般在婚前兩個月或百日之內。禮忌單數,名稱要吉祥。
結婚日子由男方決定,徵女方同意,男定月、女定日。親迎是婚禮主要禮儀。前一天下午女方送嫁妝。
滿族女子嫁妝豐厚,漢人只送表面上的東西。迎親是新郎親自去迎接新娘。迎親用兩頂轎。
去時女轎要有壓轎人,新郎只在門外等待。有迎轎,下轎。跨火盆,射轎。
拜天地、入洞房、喝交杯酒、吃子孫餑餑、婚後三天歸寧。至南宋時,理學家朱熹將「六禮」改為「三禮」,「自議婚而下,首曰納采,問名附焉;次曰納幣,請期附焉;次曰親迎。」「成婦之禮」即拜見公婆、拜謁祖廟。
婚姻重禮,當事人無自主權,而由媒人與父母參預或做主。「娶妻如之何,匪媒不得。」「父母之命,媒妁之言。
」古代婚姻文化的經濟性表現得十分突出。男女雙方在選擇配偶時大多考慮雙方家庭財產多寡。婚姻在締結過程中非常注重聘禮,聘禮越重,女子的身價籌碼越高。
而女子出嫁時陪送嫁妝,也體現了婚姻當事人的經濟動機。清代趙翼談及古代婚姻時說:「凡婚嫁無不以財幣為事,爭多競少,恬不為怪。
」婚姻文化還具有跨越民族、國界的政治性。漢高祖為緩和北部邊境緊張局勢,採取「和親」政策,主動與匈奴聯姻。清代為鞏固在蒙古地區的統治,世代與蒙古族聯姻,清代皇帝娶蒙古女子為后妃,與此同時,眾多公主或宗室女下嫁給蒙古王公貴族。
因政治目的而締結的婚姻,注重的是政治而不是感情。在婚姻關係中,上層社會如帝王、貴族和官僚等都於正妻之外納妾。下層社會,除少數富裕暴發戶外,廣大庶民百姓基本是一夫一妻制。
上層社會的婚姻嚴格按照等級、繁雜的禮儀進行。下層社會的婚姻,雖然法律上也有嚴格的規定,但在實際婚姻中,人們並未完全遵守法律條文。此外,漢族與少數民族在婚姻形式上存在較大差別,在婚姻禮儀和嫁娶方式上也大異其趣。
這是古代婚姻文化的差異性特徵。
現代婚姻的說法:1年紙婚;2年棉婚;3年皮婚;4年花果婚;5年木婚;6年糖婚;7年手婚;8年古銅婚;9年陶器婚;10年錫婚;11年鋼婚;12年絲婚;13年花邊婚;14年象牙婚;15年水晶婚;20年瓷婚; 25年銀婚;30年珍珠婚;35年珊瑚婚;40年紅寶石婚;45年藍寶石婚;50年金婚;55年綠寶石婚;60年金鋼鑽婚;70年白金婚;80年鑽石婚
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的特點。
4樓:極速香香
一、中國古代婚姻非常形式,婚姻必須符合形式要件,才是合法婚姻,否則便是違法婚姻併為社會所不容。
按周禮之規定,婚姻關係的成立,首先要滿足其三項實質要件:即「一夫一妻」、「同姓不婚」及「父母之命、媒妁之言」,這是婚姻關係成立的原則性前提。「一夫一妻」在本文的第二部分將有專門論述。
「同姓不婚」即禁止同一姓氏的家族成員之間的通婚行為。此禁忌主要基於兩方面的考慮,其一是因「男女同姓,其生不蕃」①,認為同姓結婚會影響下一代的健康,從而影響整個家族、民族的發展,說明當時對優生已有較為科學的認識。其二是因多與異姓結婚有利於「附遠厚別」②,通過聯姻的方式在政治上加強與異姓貴族的結盟,以便於擴充自己的勢力、維護既定的統治秩序成員(如未行廟見之禮,該女子去世,則不能葬於男家之祖墳)。
至此婚禮始告完成,婚姻最終成立。 「六禮」的名稱和儀式,在中國古代婚姻制度發展史上影響十分深遠。以後各朝婚姻成立的形式要件,雖不一定經過六道禮儀程式,但「六禮」的名稱卻一直相傳下來。
直至中國近代乃至現代,有一些鄉村的結婚儀式仍可見到「婚姻六禮」的明顯痕跡。 (二)離婚的形式。在我國古代,解除婚姻關係也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稱為「七出三不去」。
「七出」又稱「七去」,是西周時確立的男方家可以休妻的七項條件。
二、中國古代一夫一妻多妾制的婚姻制度。
原始社會後期,由群婚制變為對偶婚制,即一男子在許多妻子中擇一女為「主妻」即正妻,其餘為副妻;而一女子在許多的丈夫中擇一男為「主夫」即正夫,餘者為副夫。對偶婚仍以女子為中心,女娶男嫁,實行族外婚,夫從妻居,婚制的變化,改變了過去子女「知其母而不知其父」的狀況。生父的確定從血緣結構上為父系氏族和一夫一妻制的出現創造了條件。
進入階級社會後,男子居於絕對統治地位,擇妻制度被保留下來,而女子則失去了擇夫的「自由」。至夏商時期,一元化的「一夫多妻」的婚姻制度正式形成。然而,夏商二朝國王的多妻使得王子甚多,因其母不分嫡庶,眾子均有王位繼承權;所以,每當王位交接即王位繼承時,就會產生激烈的矛盾衝突;甚至禍起蕭牆,在眾王子之間出現流血拼爭,甚至發生弒父殺兄的慘劇。
周朝則吸取了夏商的教訓,通過實行「一夫一妻多妾」的婚姻制度確定王位的歸屬,成功的解決了王位繼承的難題。所謂「一夫一妻」是指按照西周宗法制度的要求,從天子到諸侯、百姓,一男子只能有一個「妻子」,即正妻,也稱嫡妻,正妻必須經過聘娶大禮迎娶;「多妾」則指國王與貴族佔有的其他女人。
乾隆據說是康熙的兒子,這個說法是否真實
這種說法肯定不是真的,乾隆帝是康熙帝的孫子,是雍正帝的兒子。不熟悉歷史的人往往會搞不清康熙帝 雍正帝 乾隆帝的關係,因為這三個皇帝的時期非常接近,而且這三個皇帝都很受後世的讚譽。而且,民間還有很多關於這三位皇帝的傳聞,包括雍正帝的篡位說,乾隆帝的身世說。而乾隆帝是康熙帝的兒子這一說法,我還是第一次看...
項鍊上寫了khpd990,據說是鈀金,但是規格里面沒有事怎麼
kh可能是廠家的名稱縮來寫,源標示純度為千分之九百九十,純度高於950,目前首飾 裡沒有pd1000,最多達到999,還沒有投放市場,我買了手鍊項鍊都是990的,不過 波動較大,前段時間是238,現在188,打算長期持有了,想當初鉑金剛上市時也有很大爭議,才175,看看現在都長成什麼樣了 有這個規格...
誰來幫忙翻譯一下,據說是日語的倒敘
又生氣了所以談話結束了。隨想想著應該是知道吧。想永遠守護住心中的這份愛。能早點回來嗎?怒 會話 切 只是被惹生氣了 就這樣不和我說話了 你變了呢 但我還是很想見你 愛 心裡面的那份愛我想一直守護 早 戻 快點回來我身邊吧 樓上翻譯有誤 她還是在生我氣自那以後再沒說過話 雖然我覺得這好奇怪呀 但我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