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齊東人也
古絕除了二四句要用寬韻外再沒用什麼要求,就是律絕首句只要合乎平仄要求就行,押不押韻沒有限制。
2樓:匿名使用者
是不可以的,首字平聲要押韻。
絕句第三句最後一個字必須是仄聲嗎?
3樓:面壁
若是近體絕句,只能押平聲韻,那麼第三句的末字必須是仄聲字。
至於古體絕句,不受此限制。
4樓:程紹坤
近體詩絕句正bai格原則上du是不允許的。但也有特殊體格,zhi
首句用dao平聲,不押韻。即便如此內也有限制,雖不押容韻,須用鄰韻,即韻音相近的韻部。此格成為「飛雁入群格」。例子如下,宋人孫覿的
《過楓橋寺》
白首重來一夢中,青山不改舊時容。
烏啼月落橋邊寺,倚枕猶聞半夜鍾。
此詩押韻為「上平二冬」,其中首句「中」在韻部「上平一東」。
墨香俠士謹獻
5樓:匿名使用者
近體詩絕句正格原則上是不允許的。但也有特殊體格,首句用平聲,不押韻。即便如此也有限制,雖不押韻,須用鄰韻,即韻音相近的韻部。
寫詩什麼叫押韻.怎麼才能做到押韻?
6樓:demon陌
漢字的發音,用漢語拼音來解釋,是由聲母和韻母兩個音合拼而成,比如「人」字的發音,由聲母r和韻母en拼出來。所謂押韻,就是兩句話,各自最後一個字的拼音韻母相同。比如人(r-en)和真(zh-en)、春(ch-un)。
這裡春字的韻母un實際是uen的縮略規範,其中en是韻尾,押韻,只要韻尾一致即可。
平仄,是漢字發音的聲調,平聲,過去分陰平、陽平,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中的一聲和二聲;仄聲,過去有上、去、入三聲,上聲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的三聲,去聲相當於今天漢語拼音聲調的四聲。入聲,這個聲調,在今天的標準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了,過去的入聲字,今天已經分攤進其他四個聲調裡,其中以歸入平聲的居多。
作為詩詞、詩歌來講,由於體裁的不同,押韻的方式也略有差異。像我們看到的古詩中的五言、七言等體裁,是兩個五言或七言句子合成一個完整句子,稱為「一聯」,每聯的結尾押韻。而且,韻字的聲調必須保持一致,即平聲和平聲字相押,仄聲和仄聲字相押。
平仄聲調之間不得押韻。
但是,有一些特殊情況下,一聯中的兩個句子都需要押韻——其一長詩(篇幅較短的詩,中間換韻的情況極為罕見)換韻的地方,換韻的一聯,首句要起新韻,次句要押新韻,其後,每聯一押新韻。其二,就是一首詩的首聯首句,通常可押可不押,主要看首句尾字的聲調,如果首句尾字的聲調與全詩韻腳聲調一致,則必須押韻,反之,則不用押韻。
這就是你問題中所舉例子,為什麼一二句押韻——因為首句尾字是平聲,所以必須押韻。第三句不押,因為第三句與第四句是一聯,聯尾押韻即可。且格律詩一聯中上下兩句的平仄要對應起來,第三句的尾字必須是仄聲,它不能和平聲字來押韻。
拓展資料:
釋義詩詞歌賦中,某些句子的末一字用韻母相同或相近的字,使音調和諧優美。
所謂押韻(也叫壓韻、叶韻),就是把相同韻部的字放在規定的位置上。
所謂韻部,就是將相同韻母的字歸納到一類,這種類別即為韻部。
同一韻部內的字都為同韻字。任何詩歌都要求押韻,古今中外概莫能外,所不同者,對於押韻的限制多與少、嚴與寬的不同而已。這也是詩歌同其它文學體裁的最大分別。
比較常用的是【108部平水韻】。
押韻是增強詩歌**性的重要手段,近體詩為了使聲調和諧、容易記憶,對於押韻十分講究。古人通常使用官方頒佈的專門指導押韻的書,如《唐韻》、《廣韻》、《禮部韻略》、《佩文詩韻》、《詩韻整合》、《詩韻合壁》等,以南宋王文鬱撰的《新刊韻略》最為流行,即世人所謂之【108部平水韻】。
但是,需要明白,並不值得為遷就押韻而破壞詩句的自然,除非是參加科舉,否則即使偶爾一兩句出韻,古人也是允許的。
押平聲韻
近體詩為了聲韻和諧,一般押平聲韻,大多數近體詩(即唐及以後的詩,唐以前的叫古體詩)也遵守這個要求。但仍有押仄聲韻的典範之作,比如柳宗元的五言絕句《江雪》,全文押入聲(短促音):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
這首詩無論以古入聲韻尾還是以今普通話ie、ue韻朗讀,均沒有拗口之嫌。
一韻到底
原則上,近體詩中間不能換韻,尤其是在科考考場上的試帖詩、應制詩和限韻詩。但由於科考使用的《切韻》體系已經不完全符合唐代口語聲韻,部分韻母已經合併或分離,更可能有詩人鄉音難改,使用方音作詩,因而仍有在詩中更換為鄰韻的作品,如杜甫的《吾宗》:
吾宗老孫子,質樸古人風。耕鑿安時論,衣冠與世同。在家常早起,憂國願年豐。語及君臣際,經書滿腹中。
注:二、
四、八句的「風」「同」「中」是平聲「東」韻,第六句的「豐」是平聲「冬」韻,「東」與「冬」通押。
日常作詩與應試不同,不應用應試的要求苛刻地對待作者,尤其是後世使用古韻書作詩的作者。
7樓:abc高分高能
古詩詞中的押韻是什麼意思
8樓:匿名使用者
押韻:大概是讀著順口,前後呼應吧!老師都是怎麼講的,可以稍微加一些問句,不過一定要優美。適當的加入想象或誇張。
9樓:匿名使用者
前方一條路,跑過一隻鹿,穿過路邊樹,
古詩中的韻怎麼押
10樓:百領鳥
平仄整齊,一般末句韻母
相同,列如『錦瑟無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華年』末句的弦xi『an』和末句的ni『an』中的韻母an相同押韻
詩的格律,是由平仄的變化行成的。平仄的變化,使句子像波浪一樣,有起有伏。平是高,仄就是低。
為了說的請楚,先說什麼是平,什麼是仄。中國的每個字都分為四聲,如清,晴,請,慶。第一聲上平聲和第二聲是下平聲,都是平聲。
第三聲的上(讀做賞)聲,第四聲是去聲,上聲和去聲都是仄聲。因此,清晴是平聲,而請慶是仄聲。只要分清了四聲,平仄也就分清了。
詩的格律,有人以為很繁雜。其實不然,說清楚了,也很簡單。這裡以絕句為例,做個簡要的說明。
五言絕句的格律有四種,這裡舉其一為例。仄起式(即用仄聲起始)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從這裡我們就基本上看到了格律詩的平仄歸律。即兩平兩仄相間,或三平兩仄相間,而形成起伏。這樣的句字叫做律句。
最後的字是平聲,押韻。如果是七言,在前面加兩個字,但按照「律句「的規律,仄聲前面加平聲,而平聲前面加仄。如上面的仄起式五言絕句,改為七言就成了平起式:
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 記好格律詩的律句的規律,就方便了。
在格律詩中,還有一個規律,就是前一句和後一句間的關係,應是「粘對關係」。看每句的前面的兩個字,第一句的頭兩字是仄聲,第二句就要相對,也就是相反,即第二句的頭兩個字比須是平聲。整個句子的平仄,也就「相對「了。
如第一句是:仄仄平平仄。下一句就是:
平平仄仄平。這樣的關係就叫做「相對」。而第三句和第二句的關係,就必須是相粘,也就是第三句的頭兩個字和第二句相同,如第二句是:
平平仄仄平。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
這種關係叫做相粘。下一句又要相對了。即第四句的頭兩個字的平仄,要和第三句相對。
即第三句就是:平平平仄仄。第四句就是:
仄仄仄平平。 這四句的「粘對關係」是:對,粘,對。
如果是律詩,全詩是八句,但粘對的關係,也是如此,即對,粘,對,粘,對,粘,對。如:五言律詩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因此,格律詩的格律,關鍵是「律句「和」粘對「。弄清楚了這些,就基本上掌握了格律是的規律。我這裡不是講格律,就不細說了。
下面我再轉回來,說韻目改革對格律的影響。
一、在新的韻目中,沒有了入聲,而許多的入聲字是許多的人分不清的。去掉入聲減少了許多的麻煩。比如入聲字「白」,是仄聲。
但普通話為平聲。有如入聲「石」。普通話讀做平聲。
還有如入聲字的「國」「德」「合」等等,在普通話這都讀做平聲。這些字在造句和押韻是都易出錯。在新韻中,這些字就是平聲了。
在使用新韻時,第一,二聲就是平聲,第三,四聲就是仄,不用考慮入聲了。需要說明的是,用平水韻的人會認為這些字作為平聲是錯誤。寫作時可以註明用新韻。
二、在新的韻目中,將許多韻目合併。這就放寬了押雲的限制,增加了寫作的自由度。如在新韻中,「東」韻很寬,而在用平水韻部時,「東」「庚」「青」等韻,是不允許通用的,而在新韻裡全合併了。
又如新韻裡的「真」韻也是很寬的,將平水韻裡的「真」「文」「元」「侵」等全合併了。這樣極大地放寬了寫作時押韻的的自由度。寫作時,同韻目就是同韻,就可通押。
三、新的韻目,只適用於寫詩。填詞仍應用詞韻,因為詞韻本來就很寬,而且入聲對詞有重要的意義,不宜簡單地取消。要修訂須另加考慮。
在古提詩的改革中,我以為主要是詩韻的改革。格律是不需改的。但還有一些具體的問題值得討論。
寫格律詩時,格律的平仄要求,並不是一成不變的。這種變通,有句概括的話是:「一三**論,二四六分明」,就是第一,三,五字可平可仄,而第二,四,六字的平仄是嚴格的,不可該的。
這個概括大體是對的。問題就是要避免在句尾比免三平和三仄。還要避免「孤平」,犯了孤平可以「坳救」。
在此就不細說了。在寫格律詩時,這些規則還應遵守的。但如果詩的意境的需要,出現「坳「等,也是可以的。
在古體詩裡,還有一種叫「古詩」分為「五言和七言。這種詩只要求押韻,沒有平仄要求,也就不講求律句。不寫格律詩可以寫這樣的「古詩」。
有人以為寫這樣的古體,就要模仿古人,故意寫坳句。我很不贊成。寫這樣的古詩更應自由些。
另外,我以為古體詩本來就有許多自由體。除了五。七言外,還有四言詩,不同字數相間的詩。
這樣才有古體詩的多樣性。也可以句數不限,還可以分段。詩經裡的詩不就是如次嗎?
古體詩是我國文學的瑰寶,有很強的生命力。我以為應提倡和發揚,但也應適應時代的要求,加以改革,使更多的人接受和寫作。
古體詩平仄簡表 五律平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平聲
五律仄起:首句第一第二字均為仄聲
七律平起:首句第二字必用平聲
七律仄起:首句第二字必用仄聲 五絕平起首句押韻五絕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五絕仄起首句押韻五絕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七絕平起首句押韻七絕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七絕仄起首句押韻七絕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五律平起首句押韻五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平(韻)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五律仄起首句押韻五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韻)七律平起首句押韻七律平起首句不押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七律仄起首句押韻七律仄起首句不押韻仄仄平平仄仄平(韻)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仄仄平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韻)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韻)
古代有四聲:平,上,去,入 平分陰平和陽平,陰平就是一聲,陽平就是二聲。「上」是三聲,「去」是四聲,入現在已經沒有了稱為「入入四聲」,但還是有這種讀法,例如「渚清沙白鳥飛還(huai)」的「還」還有「青山郭外斜(xia)」的「斜」就是入聲字。
平就是「陰平」和「陽平」,仄就是「上」「去」「入」 古體詩 古體詩一般又叫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 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是四個字一句,五言是五個字一句,七言是七個字一句。
唐代以後,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七言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兼用者,一般也算七古。 古體詩的平仄並沒有任何規定。
漢魏六朝詩的平仄完全是自由的...
在古代上聲,去聲,入聲為仄,剩下了的是平聲。 古代「平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分化為陰平及陽平,即所謂第一聲、第二聲。 古代「上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一部分變為去聲,一部分仍是上聲。
上聲是現代漢語拼音的第三聲。 古代「去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仍是去聲,即第四聲。 古代「入聲」這個聲調在普通話中已經不存在;變為陰平、陽平、上聲及去聲裡去了。
⑴發花轍 包含韻母為 a、ia、ua 的字,如「發、家、花」。 ⑵梭波轍 包含韻母為 e、o、uo 的字,如「哥、波、梭」。 ⑶也斜轍 包含韻母為 ê、ie、üe 的字,如「唉、斜、約」。
⑷姑蘇轍 包含韻母為 u 的字,如「姑、蘇」。 ⑸衣期轍 包含韻母為 i、ü 的字,如「衣、
十、魚」。 ⑹懷來轍 包含韻...
急求押韻是OU的名詩,押iu,ou韻的七言絕句律詩有哪些
滕王閣詩賞析bai 王勃 滕王高閣臨du江渚,佩玉鳴鸞罷zhi歌舞。畫棟朝飛dao南浦雲,珠簾內暮卷西山雨。閒雲容潭影日悠悠,物換星移幾度秋。閣中帝子今何在?檻外長江空自流。唐 杜甫 江上值水如海勢聊短述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老去詩篇渾漫與,春來花鳥莫深愁。新添水檻供垂釣,故著浮槎替入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