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譚青育
16245241
.4040543245241524564026+3+46530.+4+4+5354253245+
242563
請從四大名著**中任意選取一個人物形象說一個你最喜歡感興趣的人物
2樓:精銳教育
無論在中國歷史上,還是在民間,諸葛亮向來是位大紅大紫的風雲人物。「鞠躬盡粹、死而後以」這句歷史名言,不知影響了多少代人,成為多少仁人志士的座右銘!對諸葛亮的評價,在歷朝歷代,朝野之間均能出奇地達成共識,成為很少發生非議的一位歷史名人!
諸葛亮當年揮毫而成、令人蕩氣迴腸的《出師表》,更成為千古不朽的名篇佳作!對諸葛亮評價最低的,可能當數魯迅先生,「狀多智而近妖」,從這句評語中,可以看出魯迅先生對諸葛亮不那麼感冒!
在諸葛亮身上,除了忠、孝、義集於一身外,最大特點主要表現在一個「謀」字上面。諸葛亮的智謀,超群出眾,足智多謀,神機妙算,上知天文、下曉地理,而且還精通陰陽之道,能呼風喚雨、感知天地萬物,運籌帷幄,用兵入神,百戰百勝,決勝於千里之外。
觀其諸葛亮的一生,為了劉氏父子的江山社稷,可謂嘔心瀝血,忠貞不二,鞠躬盡粹、死而後以,直到五丈原孤魂歸天時,還念念不忘劉家的江山社稷大業。若用現代語言來總結表述,諸葛亮的一生,是久經考驗的一生、與人、與天奮鬥的一生,也是革命的一生,戰鬥的一生,無私奉獻的一生、更是充滿智慧的一生。算得上模範軍師、模範丞相、優秀相父與師爺!
其實,《三國志》與《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有著天壤之別,《三國志》中的諸葛亮,更比較客觀真實些,比較接近歷史上的諸葛亮本人。一代才華出眾的傑出名相,這些史家評價,比較客觀公允,當之無愧。《三國演義》中的諸葛亮,則是被演義化了的經過藝術包裝處理了的高、大、全式的英雄人物,被美化、神化到了無以附加的地步。
諸葛亮就這樣在羅貫中的筆下,由凡人變成了神,變成了民間百姓樂於接受的神,成為了公認的智慧神的最傑出化身。
四大名著中你最喜歡的一個人物作評價
3樓:數學知道行家
在這一部書中,留給我印象最深的是沙和尚。
他與世無爭,任勞任怨,雖然在故事中他的情節不多,但是如果沒有他的話,這個故事就無法進行了,當孫悟空,豬八戒外出打怪的時候,就需要他來保護師傅;當孫悟空與豬八戒吵架的時候,就要他來出面調解。而且,像挑行李等活都是沙和尚來做,對於他的這種精神我很欽佩。
然而,在我們的生活中,不也只缺少了這種精神嗎?
當今社會,像沙和尚一類的「老黃牛」實在太少了!誰誠實,誰善良,誰就容易被欺騙!想一想改革開放的時代吧!
那時候,中國就因為有了這種任勞任怨的人才會在改革開放的大路上邁開如此堅定而又穩重的步伐!也正因為有了這樣的人才會在社會主義建設上打下堅固的地基!
不僅僅是《西遊記》那精彩的語言讓我們回味,那沙和尚的精神更應該讓我們深思!
四大名著中的人物及故事情節的搭配各兩個
四大名著中的經典人物和人物的故事。
4樓:舞動的佛朗明哥
紅樓夢 賈寶玉 撕扇子做
千金一笑
林黛玉 荷鋤悲賦葬花吟
薛寶釵 羞籠紅麝串
史湘雲 醉臥芍藥茵
水滸傳 宋江 私放晁天王 怒斬閻婆惜吳用 智取生辰綱 計賺盧俊義
李逵 元宵鬧東京 壽張喬坐衙
西遊記 孫悟空 大鬧天宮 三打白骨精唐僧 身陷女兒國
三國演義 劉備 三顧茅廬 劉備借荊州 大意失荊州諸葛亮 躬耕南陽 舌戰群儒
周瑜 曲有誤,周郎顧 赤壁之戰 諸葛亮三氣周公瑾孫權 臨危受命 穩固江東 赤壁大戰 三分天下 智勝關羽 謀奪荊州 彝陵之戰 力挽狂瀾
具體的我寫不完,建議你自己去看吧
5樓:手機使用者
巨大的恐懼和恐懼的是vhkdshvfkdjhvjdkhd
6樓:匿名使用者
這能回答完嗎?得打幾天字?
求四大名著中描寫人物的段落,四大名著中描寫人物的片段
三國演義 頭戴三叉束髮紫金冠,體掛四川紅錦百花袍,身披獸面吞頭連環鎧,腰繫勒甲玲瓏獅蠻帶 引箭隨身,手持畫,坐下嘶風赤兔馬。果然是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那人不甚好讀書 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形於色 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傑 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
四大名著中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四大名著中描寫人物的精彩句段100字至120字
三國演義 溫酒斬華雄,短短一個片段寫出了關羽的自信與自負,曹操的圓滑與惜才,袁紹和袁術兄弟的目光短淺。以及劉備的隱忍。眾皆失色。紹曰 可惜吾上將顏良 文丑未至!得一人在此,何懼華雄!言未畢,階下一人大撥出曰 小將願往斬華雄頭,獻於帳下!眾視之,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聲如...
四大名著中的俗語
西遊記豬八戒見高小姐 改換了頭面 孫悟空鑽進鐵扇公主肚裡 心腹之患 豬八戒照鏡子 裡外不是人 水滸 李逵打宋江 過後賠禮 宋江上梁山 官逼民反 張飛穿針 大眼對小眼 孫二孃開店 進不得 三國 三顧茅廬 萬事俱備,只欠東風 周瑜打黃蓋 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身在曹營心在漢 圍魏救趙,完壁歸趙,東漢末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