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寫陶淵明隱居山林之後心情的是陸游

2021-04-28 18:22:25 字數 3786 閱讀 7111

1樓:匿名使用者

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

2.莫笑農家臘酒渾 ,豐年留客足雞豚 。

陶淵明歸隱之後的生活怎樣

2樓:cam貓葵

陶淵明的隱居生活起初過得還算可以,父親雖然去世,但是還留下了房子,可是沒多久他家裡失火,就連房子都被燒沒了,於是陶淵明不得不在遷居在山裡,自己開墾了荒地,過著耕種自給自足的生活。

陶淵明喜歡喝酒,但是沒有錢買,只能每天坐在門口等著朋友送酒,他的朋友們也樂於給他送酒,但是朋友也不是每天都能來,陶淵明就開始著手自己釀酒。家裡的幾十畝地,陶淵明打算全部種成高粱,這是為什麼呢?因為他要用高粱釀酒。

這下把陶淵明的夫人給氣壞了:「都釀酒了,吃什麼?」陶淵明說:

「喝酒還吃什麼主食。」他夫人道:「你不吃我們還吃呢。

」好說歹說留出一塊地種了點稻穀和大豆,要不然連米飯都吃不上。

雖然解決了喝酒和吃飯的問題,但是衣服自己卻解決不了。很長一段時間陶淵明都沒有鞋子穿,直到他的好朋友王弘看見以後,吩咐手下人給陶淵明做鞋子,這才穿上了新鞋子。

不久後有個朋友來看望,見他生活拮据,臨走就留下兩萬塊錢。朋友前腳剛走,陶淵明轉身就去了酒家,把兩萬塊錢全拍在櫃檯上:稍就取酒,這些錢就寄存在你店裡,以後每次我來喝酒,就從這裡面劃賬。

酒鬼本色,豪氣干雲。

後來家裡遭了一次火災,更是窮困潦倒,可以說是家徒四壁,一貧如洗:「環堵蕭然,不蔽風日;短褐穿結,簞瓢屢空。」到最後,連酒都喝不上了。

擴充套件資料

二十歲時,淵明開始了他的遊宦生涯,以謀生路。《飲酒》其十:「在昔曾遠遊,直至東海隅。

道路迥且長,風波阻中途。此行誰使然?似為飢所驅。

傾身營一飽,少許便有餘。恐此非名計,息駕歸閒居」即是回憶他的遊宦生涯。

在此階段他為生活所迫出任的低階官吏詳情已不可考。在短暫的居家生活後,二十九歲時,他出任江州祭酒(此官職具體負責事務尚待考),不久便不堪吏職,辭官歸家。不久,州里又召他做主簿,他辭卻了此事,依舊在家閒居。

隆安二年(公元398年),淵明加入桓玄幕。隆安四年初(公元400年)奉使入都,五月從都還家,於規林被大風所阻,有詩《庚子歲五月從都還阻風規林》,表達了他對歸家的渴望和對園林對舊居的懷念。一年後因母喪回潯陽居喪。

三年丁憂期滿,淵明懷著「四十無聞,斯不足畏」的觀念再度出仕,出任鎮軍將軍劉裕參軍。此時他的心情是矛盾的,既想為官一展巨集圖,可在出仕後卻仍然眷戀田園,「目倦川途異,心念山澤居」(《始作鎮軍參軍經曲阿作》)。

義熙元年(公元405年)三月,淵明為建威將軍劉敬宣參軍,經錢溪使都,有《乙巳歲三月為建威參軍使都經錢溪》詩云:「晨夕看山川,事事悉如昔」,「眷彼品物存,義風都未隔」,「園田日夢想,安得久離析」,動盪於仕與耕之間已有十餘年,他已厭倦了也看透了官宦生活。

3樓:百度使用者

陶淵明因時局動盪,仕途險惡,以及官場政治腐敗,門閥制度森嚴而對現實極端不滿,毅然辭官歸隱,與官場徹底決裂義熙四年,即歸隱後第二年,他家鄉遭焚,生活陷入極端貧困,但他安貧樂道;義熙末年,朝廷徵他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濟勸他出山,他守節不仕。

生活從他的詩中可以體現:

歸園田居(其一)·陶淵明

少無適俗韻,性本愛丘山。誤落塵網中,一去三十年。

羈鳥戀舊林,池魚思故淵。開荒南野際,守拙歸園田。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榆柳蔭後簷,桃李羅堂前。

曖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狗吠深蒼中,雞鳴桑樹巔。

戶庭無塵雜,虛室有餘閒。久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歸園田居》詩共五首,是陶淵明歸隱之初的作品。這一首《少無適俗韻》與另一首《種豆南山下》都是陶淵明田園詩的代表作,向來十分著名。

這首詩共二十句。前面的八句,詩人坦誠地傾吐了對過去仕途生活方式的鄙棄,和退隱歸田、從自在中尋找新的生命價值的懷抱,也刻畫了詩人與世俗不合,熱愛自然、崇尚真樸的性格。他把求取功名進入仕途看作是「誤落塵網」。

一個「網」字,包含了他對虛偽的、束縛人們精神的官場生活的極度厭惡和否定。「悟已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三十年的時光已經在塵風中虛度了,只有回到了田園中,才呼吸到了大自然的新鮮空氣,內心充滿了得到自由的幸福感。這裡的「三十年」,有人認為當是「十三年」,因為從他二十九歲入仕算起,到四十二歲寫這首詩時,正好合「十三」之數。

但若從他「少無適俗韻」的少年時代算起,則差不多是三十年。其實,詩中的數字往往不應過實地去理解。在這裡,兩種說法都有道理,不過是一虛一實罷了。

從詩的表現特點來說,宜虛不宜實,因此還以「三十」為好。詩人用「羈鳥戀舊林」和「池魚思故淵」來表達自己對園田故居的依戀。自然,接下來的「開荒南野際」,就不是述其艱苦的勞動,倒是具有一種輕鬆愉快的情緒。

他回到田園是實踐了他「返樸歸真」的社會主張。在他看來,這樣接近自然的生活,才是人最正常、最基本的生活方式。

從「方宅十餘畝」開始,他細膩生動地描繪了園田居的農家風貌。雖是極平常的景物,卻代表著農村景象的典型特徵:宅院、茅屋、榆柳、桃李,遠處的村落,嫋嫋的炊煙……特別是「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兩句,就更具生氣。

宋代張戒說:「淵明『狗吠深巷中、雞鳴桑樹巔』本以言郊居閒適之趣,非以詠田園。」這就是說,作者的本意並不在寫田園景物之美,而在於田園生活之趣,這是很好的見地。

在這首詩中,詩人所寫的景物都是田園中人們極常見的,孤立地看,它們本身並沒有什麼特別的審美價值。可是,在這裡詩人為這些平常的景物賦於了「靈性」,它們處處洋溢著詩人歸田後所體味到的農村生活情趣。在詩中,榆柳、桃李是那樣適意,狗和雞也是那樣適意,而主人更是適意的,最平常的景物也給他親切感,使他感到自由自在。

而讀者,則並不對這些常見的景物感到乏味,反而受了詩的感染,發現了這些平時沒有引起注意的東西竟是這般美好,這般有趣。以詩的主觀感受注入所寫的景物,這是陶淵明歸隱初期田園詩的一個特色。這種重在寫意不在寫實的表現方法也是浪漫主義的特徵之一。

詩人為可對農村的平常景物產生這樣的感情呢?詩的最後兩句回答了這個問題:「永在樊籠裡,復得返自然。

」正因為過去有那種如在樊籠的生活,才能懂得這種自由自在的生活之可貴。這裡的生活儘管簡樸,但是和那種充滿機詐的、虛偽的、喧囂的生活相比,它寧靜,適意,自然,更符合陶淵明的生活理想。

這首詩用了許多對句。這是格律詩產生之前詩歌中大量使用對句的一個範例。可貴的是這些對句不僅詞語工整,表現出漢語的語言形式美,而且具有內在的韻律美。

「方宅十餘畝,草屋**間」。「暖暖遠人村,依依墟里煙」。寫來順勢而成,毫不費力,從節奏上、意境上,恰具了平淡自然的韻味。

陶淵明在這首詩以及不少田園詩作中所主張的生活方式對於當時黑暗的政治來說,無疑是一個對立。可是從社會發展的角度來看,這種主張返回自然,主張保持原始的古樸生活的思想,也有其落後的一面。這也算是陶淵明的一個侷限吧。

4樓:唐子畏

《五柳先生傳》寫作動因

http://www.ruiwen.com 中學語文教學資源網 2002-12-27

文/劉建明

陶淵明為什麼要託名五柳先生為自己作傳呢?

5樓:雲悠

生活清貧,勞作農間,勉強維生;好酒無錢,友人鄉鄰時或送酒邀醉;其人自作《五柳先生》自勉。

6樓:匿名使用者

十分清貧,但還是有一個人伺候著。

陶淵明的《飲酒(其五)》中,表現詩人陶醉於山間美景悠閒自得的心情的詩句是:_________,___

隱居後的陶淵明已經找到了他心中的「桃花源」,這首詩中卻依然流露出矛盾和痛苦,這是為什麼?同樣是深夜

7樓:冰翾洋

隱居後的陶淵明,並未完全消除他壯志未遂的苦惱,並未真正淡忘世事。本篇既展示了他這種心情。從詩中我們可以體會到詩人在光陰虛擲中矛盾不安的心情。

描寫孤獨看雪的句子,描寫看雪後心情的句子

1 江雪 唐代 柳宗元 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釋義 所有的山,飛鳥全都斷絕 所有的路,不見人影蹤跡。江上孤舟,漁翁披蓑戴笠 獨自垂釣,不怕冰雪侵襲。2 北風行 唐代 李白 燭龍棲寒門,光曜猶旦開。日月照之何不及此?惟有北風號怒天上來。燕山雪花大如席,片片吹落軒轅臺。幽州思婦...

爸爸去世之後,心情不好的時候,就開始一句話也不願意說,好幾天都不願理周圍人

失去親人是最痛苦的,我奶奶也過不到這個年了。有時候真希望自己沒心沒肺,什麼都不去在乎,瀟灑一生。可是我們都是血肉之軀,怎麼會沒有情。我們是同類人,或許會有共同的話題。樓主,賬號是我的qq 什麼都會好起來的 每個年輕人都會因為各種原因而又一段時間的自閉傾向 但是一般來講都會慢慢被周圍環境所同化 您父親...

我是個復讀生,回到原來的學校後心情很不好受,很難調節心情,我該重讀麼?或者該怎樣最好地去調節

選擇了復讀,就要做好吃虧的準備哦,加油啊,熬下來這一年,你的人生也會從此與眾不同哦,不要想太多,為了自己的理想,多讀一年書也沒什麼,就當做人生的一種經歷吧!這個要看你對自己的把握了,如果自己竭盡全力沒有考好,那就不要強迫自己去復讀那樣壓力更大 如果感覺自己仍有沒看法出來的空間,無論心情好壞建議你去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