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陳旭東摩羯
羅馬兵團沒有到過中國,應該是由於絲綢之路,所以西漢時期的藝術品傳到過歐洲,你應該記得凱撒晚宴時穿的那件由漢人編制的絲綢衣服吧
2樓:砯焃輄隌
沒有到過,中國和羅馬是通過中間國家交流的
其他時期也沒有
消失在中國的羅馬兵團到底是怎麼回事啊?有人說是個**?
3樓:仗貳和尚
2023年,牛津大學的學者德效騫撰文提出一個觀點:陳湯所面對的匈奴人中,有一部分是羅馬軍團的殘部,這個觀點在前幾年又風行一時。
前53年,古羅馬帝國的統帥克拉蘇(剿殺斯巴達克起義的重要人物)率領七個軍團入侵帕提亞(即安息國),在卡雷會戰中,羅馬軍團遭到慘敗,包括克拉蘇在內的二萬名羅馬人被殺,一萬名士兵成為帕提亞人的俘虜。這一萬名羅馬戰俘被安置在帕提亞(安息)東部。
十七年後(前36年),陳湯的兵團在單于城下發現匈奴軍隊演習「魚鱗陣」,從這種陣法的表面意思來看,有點類似於羅馬軍團步兵方陣的「龜甲陣」,也就是以大盾牌將步兵方陣的上方及周圍防護得結結實實,象一隻大烏龜殼一樣。而且單于城的外城採用「重木城」,這也是羅馬人的典型防禦術。
這似乎可以說明,有部分羅馬戰俘從安息國(帕提亞)逃出來,投到郅支單于的麾下,從地理位置來看,這是有可能的。根據《漢書》記:「安息國,王治番兜城,去長安萬一千六百里。
不屬都護。北與康居、東與烏弋山離、西與條支接。」安息國的北部正是與康居國相接壤,所以這些羅馬士兵從安息國逃出來後,進入康居國,加入郅支單于的軍隊,是完全有可能的。
由於欠缺更多的史料,歷史學界也有很多人反對這種說法。筆者認為羅馬士兵加入郅支單于軍隊這種說法可能性非常大。
安息與康居國當時都不在中國的控制範圍,在這個地區,似乎郅支單于是最強大的一支力量,在陳湯對甘延壽分析西部形勢時,曾提到郅支單于一旦控制烏孫與大宛國,可能西取安息,由此可見郅支在這一地區的勢力。
可是根據《漢書》,郅支單于到達康居國時,只剩下三千名騎兵,就算再加上康居國的軍事力量,也未必強大到什麼地步,因為康居國在長期與烏孫戰爭中,始終居於下風,那麼可以推想郅支單于除了三千名匈奴騎兵外,一定還有另一支軍事力量,這很有可能便是這支羅馬兵團的餘部。
可是羅馬兵團的餘部是如何由安息國到康居國,又到底多少人投奔郅支單于呢?這就是個謎了。也許是羅馬戰俘被安息人派往邊境戊邊,然後集體逃跑,投奔郅支單于,此時勢單力薄的郅支單于當然求之不得。
也許是郅支單于攻擊安息國,意外收編了這此羅馬戰俘,當然,這些僅是猜測。
為什麼史書會記下單于城的士兵在操練「魚鱗陣」呢?要知道《漢書》中對戰爭的記述一般是很簡略的,這肯定是這種「魚鱗陣」引起遠征軍官兵的興趣。為什麼會興趣呢?
可能有幾個原因:一,可能漢軍沒有見過這種陣法,所以印象深刻;二,匈奴人一直是以騎兵為主力,根本沒有聽說過匈奴有步兵,特別是匈奴步兵還操習這種陣法。
所以筆者傾向於認為在郅支單于麾下,確實有一支羅馬軍隊,人數不詳。
4樓:菜鳥的
可能是被漢軍俘虜同化了,也許就是在現在甘肅驪靬。
羅馬軍團真的到過中國嗎?
5樓:匿名使用者
戰鬥中,一支1000餘人的士兵成功突破了包圍,「當時他們已經沒有地方撤退了,只能繼續前進,雖然不知道前面會遇到什麼,但後退還是會遭遇帕提亞帝國的騎兵。」東昌縣縣誌研究員宋國榮說。 他們沿著河西走廊,走走停停,最終,這些羅馬雜牌軍來到了中國的甘肅省境內。
在那裡,他們搭建起自己的防禦工事,以及有羅馬民族特色的重木防禦體系,正式安家。 安定是安定下來了,可是乾點什麼呢?他們既不會種地,也不會遊牧。
現在也沒有人攻打他們了,整天拿著短刀長矛站在茫茫戈壁上祈禱誰來練練手也不是長久之計。成為專業僱傭兵. 背井離鄉的戰士們最終找到了自己的位置和價值,他們重操舊業,以僱傭兵的形式繼續存在。
「當時是**有仗往**去,1000多人自己組成隊伍,以自己的陣型參與周邊地區的征戰。」宋國榮說。 他們發現郅支匈奴比較愛打仗,便以低廉的**讓自己成為了匈奴的一員,沒想到運氣仍然不是很好,第一場戰鬥便遭遇了當時漢朝軍隊,中國一代軍事家陳湯率領的重騎兵部隊。
「羅馬軍隊戰鬥方式很奇特。」宋國榮說,「他們手持一人高的巨型大盾牌,1000人組成正方形佇列,用盾牌把隊伍包裹個嚴嚴實實密不透風。然後喊著口號邁著統一步調往前走。
敵人遠的話,就把手中的長矛扔出去,也不管刺沒刺到人,先來個威懾。敵人近了,就把長矛一橫,往敵人身上刺,再近了,就把長矛和盾牌全扔掉,拔出短刀,來個肉搏。」 在歐洲,這個戰術幫助羅馬軍團獲得了大片土地,敵人看著一個個用盾牌組成的刀槍不入的大烏龜們,就先舉手投降,但在以騎兵為主的中國,這個陣容給自己幫了倒忙。
陳湯的重騎兵速度快,看到這個緩慢移動喊著號子的大烏龜,便把它團團包圍,從四面進攻,烏龜陣的一個重大缺陷除了移動慢,更重要的是處於烏龜中間地帶的士兵看不到外面,視線不好,結果被這樣一嚇唬,裡面自己人先踐踏上了,烏龜當場散架。1000人的隊伍只剩下100多人又給漢朝當了俘虜。 敗是敗了,但這種奇特的異族陣法被記載到了《漢書·陳湯傳》中,這場戰鬥的場面才保留到了現在。
和平時代的士兵們 被漢朝俘虜後,僅餘100多人的羅馬士兵們發現自己再也沒仗打了,整個中亞地區一片太平。他們也回不去家了。匈奴人跑到歐洲,給當時的歐洲造成了極大的恐慌。
「他們又得知了最不願看到的訊息,漢朝給了他們土地,也就是今天的甘肅折來寨,收繳了他們的大盾牌,讓他們去務農。為了給他們民族自豪感,他們的縣就定名為『驪』。漢朝對羅馬的稱呼。
」宋國榮說。 這些羅馬軍團後裔最後一次參加戰鬥並被記錄在史書中的是在《三國志》上,馬超帶領著當時改名為「西涼兵」的羅馬士兵後裔,與老謀深算的曹操了戰鬥,這一次,烏龜陣獲得了成功,剛一交戰就擊敗了曹操。至此,羅馬軍團們終於在經過幾百年後,揚眉吐氣了一次。
關於「驪」的記載至公元592年戛然而止。這一年,隋文帝鑑於驪人已徹底被漢人同化,下詔將驪縣併入番和縣,驪建縣628年之後,終於退出歷史舞臺。
6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來過。
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但是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
班固《漢書》所載「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裡,止營傅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習用兵。」
德效騫認為文中的魚鱗陣可能是指羅馬軍隊作戰時的龜甲陣(testudo formation),猜測這些被漢朝俘虜的士兵來自羅馬。
根據dna測試甘肅那個有所謂羅馬軍團後裔的小城和羅馬人毫無關係,那些說是克拉蘇的軍團的說法也只是由史書上的蛛絲馬跡推論出來的,並沒有得到史學界的承認。
考古學家在者來寨附近發現99座西漢墓葬,具有以下特點:
幾乎所有墓主都是男性:專家們由此推斷,墓葬可能與軍隊有關;
墓主頭身比例大多為1:8,高於漢族人的1:7.5,卻和者來寨居民的頭身比例相近:專家們由此推斷,墓主不是漢族人,而是外族人;
所有墓葬全部頭朝西:和者來寨村民的喪葬習俗完全一致。
基於以上資訊,陳正義教授提出了驪靬人為羅馬人後裔的假說,而「驪靬」是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ία(alexandria)」的異讀,是為了俘虜安置而取的名。
不過,這些論據都被其他專家逐一反駁:
1)因為驪靬作為地名早在公元前60年前就已經出現,早於克拉蘇被擊敗的年代;
2)陳湯攻殺郅支單于是西元前36年,發生在卡萊戰役之後近20年,而且《漢書·陳湯傳》也記載陳湯已經將俘虜都分給了協助漢軍作戰的15座西域國家,沒有帶回漢朝;
3)魚鱗陣並非羅馬軍隊特有的軍陣,中國使用這種隊形作戰的時間遠遠早於羅馬。《左傳》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
4)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建怒特祠,用於祭祀牛神。今天的浙江金華等地以及苗族、彝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鬥牛活動;
5)中國古文化埋葬多半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
最關鍵的是,2023年科學家通過對當地人的dna鑑定後,
其實,德效騫的觀點一經提出立即遭到很多史學家的反對,沒有被主流史學界所接受。當然, 作為當時的兩大強國,羅馬和中國確實有深入的交往,英文好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sino-roman relations
7樓:匿名使用者
據說唐朝時候有羅馬將軍來過,《狄仁傑之通天帝國》裡面有
8樓:匿名使用者
公元前53年,羅馬執政官克拉蘇集七個軍團之兵力入侵安息(伊朗一帶),在卡爾來遭圍殲。克拉蘇長子普布利烏斯率第一軍團突圍,越安息東界,流徙西域,經多年輾轉,於公元前36年前後,相繼從大月氏匈奴歸降西漢王朝,被安置於今永昌縣者來寨。漢稱羅馬為驪靬,故設驪靬縣,賜羅馬降人耕牧為生,化干戈為玉帛。
羅馬軍團真的到過中國嗎?
9樓:匿名使用者
沒有來過。
西元前53年,克拉蘇所率7個羅馬軍團在卡萊戰役中慘敗給安息軍隊時,克拉蘇長子沒有戰死,反而率領第一軍團突破安息軍隊防線,但是沒有再回到羅馬,不知所終,
班固《漢書》所載「明日,前至郅支城都賴水上,離城三裡,止營傅陳。望見單于城上立五采幡幟,數百人披甲乘城,又出百餘騎往來馳城下,步兵百餘人夾門魚鱗陳,講習用兵。」
德效騫認為文中的魚鱗陣可能是指羅馬軍隊作戰時的龜甲陣(testudo formation),猜測這些被漢朝俘虜的士兵來自羅馬。
根據dna測試甘肅那個有所謂羅馬軍團後裔的小城和羅馬人毫無關係,那些說是克拉蘇的軍團的說法也只是由史書上的蛛絲馬跡推論出來的,並沒有得到史學界的承認。
考古學家在者來寨附近發現99座西漢墓葬,具有以下特點:
幾乎所有墓主都是男性:專家們由此推斷,墓葬可能與軍隊有關;
墓主頭身比例大多為1:8,高於漢族人的1:7.5,卻和者來寨居民的頭身比例相近:專家們由此推斷,墓主不是漢族人,而是外族人;
所有墓葬全部頭朝西:和者來寨村民的喪葬習俗完全一致。
基於以上資訊,陳正義教授提出了驪靬人為羅馬人後裔的假說,而「驪靬」是希臘語「αλεξανδρία(alexandria)」的異讀,是為了俘虜安置而取的名。
不過,這些論據都被其他專家逐一反駁:
1)因為驪靬作為地名早在公元前60年前就已經出現,早於克拉蘇被擊敗的年代;
2)陳湯攻殺郅支單于是西元前36年,發生在卡萊戰役之後近20年,而且《漢書·陳湯傳》也記載陳湯已經將俘虜都分給了協助漢軍作戰的15座西域國家,沒有帶回漢朝;
3)魚鱗陣並非羅馬軍隊特有的軍陣,中國使用這種隊形作戰的時間遠遠早於羅馬。《左傳》魯桓公五年(前707年)「原繁、高梁彌以中軍奉(鄭莊)公,為魚麗之陣,先偏後伍,伍承彌縫。」
4)祭牛、鬥牛是農耕民族普遍風俗。春秋初年,秦文公建怒特祠,用於祭祀牛神。今天的浙江金華等地以及苗族、彝族、黎族、侗族、布依族、回族等少數民族也都有鬥牛活動;
5)中國古文化埋葬多半是頭朝西,表示靈魂寄託西方的意思;
最關鍵的是,2023年科學家通過對當地人的dna鑑定後,
其實,德效騫的觀點一經提出立即遭到很多史學家的反對,沒有被主流史學界所接受。當然, 作為當時的兩大強國,羅馬和中國確實有深入的交往,英文好的朋友可以參考一下
sino-roman relations
為什麼西漢時期的服裝顏色似乎都帶點土色
西漢是土德,色尚黃,不是什麼人都可以穿的顏色 這套理論直到漢武帝后期才續上,之前呂后和文景時期好黃老之學,不太在意這個。關於漢朝古代服裝的顏色特點 漢朝尚火德,所以服裝主紅色和黑色。西漢建立時基本上沿用秦朝的服制。東漢時期穿黑色衣服必配紫色絲織的裝飾物。漢朝的統治者為了鞏固皇權的地位,建立了一套等級...
西漢時期,漢武帝採取了哪些措施,促進大一統格
1 政治上 採納主父偃的建議,頒佈推恩令,大大削弱了諸侯王的封地和勢力 加強監察制度,對 和地方的各級 進行監督,加強皇帝權威。2 思想上 採取儒生董仲舒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的建議,統一思想 大力推行儒學教育,長安設立太學,地方上設立官學,使儒家思想成為中國封建社會的正統思想。3 軍事 疆域治理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