傳統的儒家道德觀有哪些,儒家道德觀有哪些表現形態?

2021-05-02 14:19:30 字數 3381 閱讀 8216

1樓:假面

道德觀包括仁、義、禮、智、信。行文準則有溫、良、恭、儉、讓。

其中核心是仁和義。《易經.繫辭》裡說:立天之道陰與陽,立地之道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仁與義」的精神貫穿了整個儒家學說。

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2樓:滿意請採納喲

1、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2、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

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3、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除實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還鼓勵人們通過自覺的道德修養來完成。儒家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

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就是通過自省、自訟、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聖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種經世原則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應世原則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即看見賢德的人應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轍。

訟是責備,「自訟」是自己責備自己,即自我批評。「內省」是向內反問,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內省」。

孔子強調「內省」,孟子進而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認為只要人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誠心誠意的自我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3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傳統哲學中的道德觀主要是指以儒家為正統的傳統道德,其精華和糟粕並存,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忠恕之道的道德原則,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仍閃爍著禮儀之幫的中國傳統文化的光輝。儒家要求人們按照中庸之道行事做人,不偏不倚謂之中、平平常常為之庸。中庸之道的道德規範迄今為止仍然是中國人的為人處世的準則。

大道之行,天下為公,選賢任能,各得其所,各盡其力是儒家的道德理想。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儒家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實現其天下為公的政治理想的基本途徑。

儒家注重人格氣節,提倡仁義禮智的人格價值,認為人格氣節關係著國家民族的興衰存亡,把仁義道德、禮儀廉恥看得比生命還重要,要求人們做到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忠恕之道的人際和諧思想是傳統道德中人際關係的心理和行為原則。仁者愛人,和為貴,忠恕之道千百年來為統治者和老百姓所推崇。

忠恕之道就是善待別人之道,人與自然要和諧相處,人與人也要和諧相處。

儒家自省、自訟、內省等道德修養方法要求人們嚴於律己,防微杜漸。儒家理想人格的塑造和培養,除實施有目的的道德教育外,還鼓勵人們通過自覺的道德修養來完成。儒家認為「物有本末,事有終始」,一切都要從修養個人的品德做起。

儒家道德修養的方法很多,其理想人格塑造和培養的主要方式是「內聖外王之道」。

「內聖」就是通過自省、自訟、內省等修養方法,達到聖人所具有或應有的品格。「外王」既是一種經世原則和政治理想,也是一種應世原則和人生理想。「自省」就是孔子所說的「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即看見賢德的人應向他看齊,看見不賢德的人要反省自己,不重蹈覆轍。

訟是責備,「自訟」是自己責備自己,即自我批評。「內省」是向內反問,檢查自己的言行是否有不對的地方。曾子說「吾日三省吾身」,指的就是「內省」。

孔子強調「內省」,孟子進而強調向內用功夫,要求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以恢復、保持和擴充自己先天的善性。他認為只要人們經過堅持不懈的努力,誠心誠意的自我修養,就可以產生一種「至大至剛」的「浩然正氣」。

4樓:『陌上柳

入則孝,出則悌,泛愛眾,而親仁。

忠孝仁義

儒家道德觀有哪些表現形態?

5樓: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

在春秋戰國時期,儒家,甚至於諸子百家都沒有把「道德」二字作為一種道德觀念。在這個時期中,人們的道德觀念就是怎樣做一個人,做一個什麼樣人的觀念。因此,出現在先秦諸子百家著作中的,只有君子、善人、仁人、大人、至人、聖人、真人、小人、惡人、壞人等這些具體的典型人物。

同情惻隱之心是建立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關係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去同情惻隱別人,別人也才會在你困難時同情你,幫助你,根據這種對等原則,才可以建立起人與人之間相互親愛的關係。

如果是沒有這種同情惻隱之心,從不關心別人,別人又怎麼會來關心你呢?羞恥憎惡之心是選擇最佳行為方式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羞恥憎惡之心,羞恥於去傷人害人做壞事,你才會選擇一種最好的行為方式去與別人交往,才不至於引起別人的誤解而導致交往不成或事情辦不成。

如果是沒有這種羞恥憎惡之心,就會胡作非為,從而導致人際關係破裂。謙讓之心是遵守社會行為規範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謙讓之心,才會遵守約定俗成的社會行為規範以及國家頒佈的法律法規,如果是沒有這種謙讓之心,我行我素,老子天下第一,視社會行為規範不顧,視國家法律法規不顧,只會使自己成為眾矢之的。

是非辨別之心是開啟智慧的開端,因為你只有具備了這種是非辨別之心,才能知道這個世界上的萬事萬物,才能分清善惡,才不至於舍善追惡,捨本逐末。若是沒有這種是非辨別之心,你就會沒有智慧,你就會輕易相信別人而上當受騙。

儒家提倡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著名理論。這是儒家思想傳統中尊崇的信條。以自我完善為基礎,通過治理家庭,直至平定天下,是幾千年來儒家的最高理想。

(三)儒家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

「天下為公」是儒家傳統的道德理想。「天下為公」意思就是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為大家所共有,天子之位,傳賢而不傳子,只有實現天下為公,徹底剷除私天下帶來的社會弊端,才能使社會充滿光明,使百姓得到幸福。

「天下為公」的道德倫理思想,是孔子以來無數志士仁人追求的崇高理想,也可以說是我們中華民族追求的崇高理想。孔子是2000多年來中華民族最受推崇的偉大思想家,其影響已遠超出中華民族的範圍。因此,「天下為公」的思想也具有廣泛的影響。

馬克思主義的科學社會主義、共產主義思想,無疑也是在繼承了包括「天下為公」在內的人類一切優秀思想文化成果基礎之上提出來的。所以,我們公務員一定要樹立「天下為公」的道德理想。

我們公務員要深刻理解天下為公的思想,要牢記這些警句名言: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天下興亡、匹夫有責;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同時樹立遠大理想,並打造良好道德。

道教佛教和儒家的思想各是什麼儒家,道家,佛家的主要思想分別是什麼?

道求自在,佛說因果,儒言仁義.都是一種自然人對自然是的認知.道緣佛性儒心 道教,講個人修行的多。佛家,不光講個人修行,也將幫助其他人修行,和簡單的為人處事。儒家,主要講為人處世的道理。儒家 忠孝仁義 道家 無為而治 佛教 普度眾生 幾字概括吧 道家長生是唯一的追求 還真我 佛家講因果輪迴 儒家知天命...

儒家道家佛家的思想精髓是怎樣的

儒家偏於bai入世,道教偏於出du世,佛zhi法卻包含世間法dao與出世法並以出世專法為究竟,是為中屬華人文穩固的三足鼎立特質及精髓。道學重自然觀辯證法 儒術重社會哲學辯證法 佛學以人的心性為究竟,揭示了宇宙人生的實相。儒家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都在一個 人 字上,儒學就是人學,是偏於人社會屬性的人生哲學...

法家,墨家,儒家,道家,兵家的創始人分別是誰

法家沒有明確的創始人。法家是戰國時期產生和發展的以法治為思想核心的一個學派,它是諸子百家中的一家。戰國時期提倡以法制為核心思想的重要學派。漢書 藝文志 列為 九流 之一。其思想源頭可上溯於春秋時的管仲 子產。戰國時李悝 吳起 商鞅 慎到 申不害等人予以大力發展,遂成為一個學派。戰國末韓非對他們的學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