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中的「馬太效應」和破窗效應」分別是什麼意思

2021-05-03 22:01:02 字數 3928 閱讀 2817

1樓:匿名使用者

馬太效應在經濟學裡面通俗的說就是'富者愈富,窮者愈窮』,用於資源越多的,越容易得到資源,擁有資源越少的,越不容易得到資源。

破窗效應,則來自一個美國心理學家的實驗,就是將一輛完好的汽車放在一個街上,很多天過後,這個車裡面的東西都沒有被人偷走,而當實驗者把汽車的車窗故意打破之後,幾個小時候這個車上的東西就被偷走了。也就是說,一個事情或者什麼東西出現漏洞之後,很快不好的事情就會發生,在企業管理中,管理者就要善於發現這些漏洞,並及時彌補,以免造成更大的損失。

2樓:匿名使用者

馬太效應最初是由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來的,用來解釋一種社會心理學現象——相比那些已經出名的科學家,那些尚未成名的科學家即使做出與其一樣的貢獻,那麼,名利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科學家。其援引《聖經·新約·馬太福音》中的一句話,「凡有的,要加給他,讓他多餘,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後來被經濟學所借用,用來解釋貧富差距兩極分化等。

破窗效應源自美國心理學家菲利普·津巴多的一項心理學實驗,他在兩個社群分別放置了兩輛一模一樣的汽車,其中一個社群的汽車沒有了車牌,而且頂棚開啟,另一個社群的汽車則完好。結果,前者當天就被偷走了,後者一週也無人理睬。後來,津巴多將後者的一個車窗玻璃砸碎,結果幾小時這輛車就不見了。

後來凱琳在此基礎上提出了破窗理論,如果一個房子的窗戶被打破而沒有及時修補,很快會有更多的窗戶被人打破,說明犯罪滋生的一種源頭。

馬太效應與破窗效應有相似之處,都強調了一種兩極分化的社會現象;也有不同,馬太效應強調環境、社會與個人自身,而破窗效應則更強調環境對人的影響。

3樓:記憶中朦朧回憶

看看大師的點評的,很精彩,謝啦

破窗效應是什麼意思

4樓:我是李小剛

在我們工作中,都要時刻保持警戒,別讓自己成為職場上那扇任人踐踏的破窗戶。

馬太效應是什麼意思?

5樓:有趣地心理學

馬太效應(matthew effect)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

6樓:house蜜糖棗棗

馬太效應(英語:matthew effect),指科學界的名聲累加的一種反饋現象,現在也指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最早由美國學者羅伯特·莫頓於2023年提出。

其名稱來自於《新約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起源2023年,美國科學史學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值得一提的是,這個現象名符其實地發生了在2023年的諾貝爾物理學獎中。2023年安東尼·休伊什教授的研究生喬斯林·貝爾·伯奈爾發現了脈衝星,關於發現脈衝星的檔案共有5個作者,安東尼·休伊什位列第一,約瑟琳·貝爾·伯奈爾列在第二。

結果,休伊什博士與馬丁·賴爾博士一同被授予諾貝爾物理學獎,但並沒有把貝爾作為共同研究者列入諾貝爾獎獲獎名單。這引起了爭議,遭到了休伊什的同胞——天文學家霍伊爾的譴責。

莫頓考察了決定這樣一個效應的社會心理條件和機制,並發現了多重發現的重複功能與傑出科學家的聚焦功能之間的相互聯絡。傑出科學家會透過他們所發現的研究論述的重要價值,以及他們的自信心,而得到聚焦功能的強化。

這種自信心一部分是固有的,一部分是在有創造性的科學環境中體驗和交往的結果,還有一部分是後來社會確認了他們的社會地位的結果;這種自信鼓勵科學家們去探尋有風險但重要的問題,鼓勵他們強調自己的研究結果。巨集觀社會意義上的馬太效應原理,明顯地表現在那些現在導致科學資源和天才集中化的社會選擇過程之中。

擴充套件資料

應用1、經濟學

馬太效應為強者愈強弱者越弱之現象,即是貧者愈貧富者愈富。現實中就是指,只要獲得了每一點的成功,就會產生累積優勢,使之擁有更大的機會獲得更卓越的成就。也是造就了貧富差距的原因之一。

2、社會心理學

在教育方面的長期馬太效應被運用在心理學家基思·斯塔諾威克的研究中,他曾廣泛做了對閱讀能力和語言殘疾的研究。斯塔諾威克用「馬太效應」一詞,來形容早期成功獲取閱讀能力,通常會導致作為學習者**後的成功這一現象,而如若沒有能在頭三年或四年中獲得閱讀能力,將可能造成長期的、學習不同新技能的困難。

3、圖書資訊學

馬太效應有助於提高那些聲名顯赫的科學家的科學成果知名度。資訊產生和分佈中的「馬太效應」在社會資訊流的產生、傳遞和利用過程中,發現資訊及相關因素常常表現出明顯的核心趨勢和集中取向,如少數出版社會成為某類圖書的權威(核心)出版機構。

為數不多的科學期刊因刊載了某學科領域的大量**而成為該領域的核心期刊,少數作者(即資訊生產者)因寫得最多、被引用率最高而成為某一領域的核心作者;少數**集中了大量使用者,傳遞功能強的辭彙被經常選用;sci中80%的引文集中在15%~20%的期刊中等等現象。

7樓:完顏康康

20世紀60年代,著名社會學家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揭示了一個不斷增長個人和企業資源的需求原理,關係到個人的成功和生活幸福,因此它是影響企業發展和個人成功的一個重要法則。

馬太效應的現象?

○ 使用《聖經》中的一句話:「凡是有的,還要給他,使他富足;但凡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去。」

○ 貧者越貧,富者越富。

○ 一步領先,步步領先;

「馬太效應」,即強者恆強,弱者恆弱;**教《聖經》語云:「凡是有的還要加給他。」由此衍生出「馬太效應」的說法。

「馬太效應」在社會中廣泛存在,尤其是在經濟領域。國際上關於地區之間發展趨勢主要存在著二種不同的觀點,一種是新古典增長理論的「趨同假說」,該假說認為,由於資本的報酬遞減規律,當發達地區出現資本報酬遞減時,資本就會流向還未出現報酬遞減的欠發達地區,其結果是發達地區的增長速度減慢,而欠發達地區的增速加快,最終導致兩類地區發達程度的趨同;另一種觀點是,當同時考慮到制度、人力資源等因素時,往往會出現另外一種結果,即發達地區與欠發達地區之間呈現「發展趨異」的「馬太效應」。又如,人才危機將是一個世界現象,人才佔有上的「馬太效應」將更加顯現:

佔有人才越多的地方,對人才越有吸引力;反過來,被認可的人才越稀缺。此外,在科學研究中也存在「馬太效應」,研究成果越多的人往往越又名,越有名的人成果越多,最後就產生了學術權威。

8樓:匿名使用者

馬太效應是指強者愈強、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教育、金融以及科學領域。馬太效應,是社會學家和經濟學家們常用的術語,反映的社會現象是兩極分化,富的更富,窮的更窮。

效應指所存在的兩極分化現象十分的嚴重。在2023年,美國的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提出這個術語並用以概括這樣一種社會心理現象。主要相對於那些不知名的一些研究者,而且聲名顯赫的科學家則通常會得到更多的一些聲望。

即使成就也是十分相似的,因此同樣地,在一個專案上,所謂的聲譽通常給予那些早已經出名的一些研究者。羅伯特·莫頓歸納的馬太效應主要為任何一個個 體、群體或者地區,因為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都將會獲得一定的成功和相對的進步,因此也就會產生一種經驗積累的主要優勢,同時也就會有一些更 多的機會能夠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馬太效應,此術語一出臺就將會讓經濟學界的人所借用,同時也反映出一些贏家可以通吃的經濟學當中收入之間的分配卻相當不公的一種主要現象。因為在社會心理學上也經常會去借用這一名詞。因此不管是積極和消極的影響。

如果從積極的方面來說,一個人只要一直在努力,並讓自己的意志不斷的變強,因此就會在自己逐漸 變強的過程當中受到一定的鼓舞,從而會變得越來越強。但是從消極的方面來說,這是因為只有社會上大多數人並不具有足以變強的一種毅力,馬太效應就會成為一 個逃避現實拒絕努力的一種藉口。只要態度比較積極主動並且執著那麼就將會獲得精神或者物質上的一些財富,獲得了真正的財富之後態度就將會更加的強化了積極主動性,如果如此迴圈,才能就會把馬太效應的真正效果發揮到極致。

心理學理論,心理學的效應心理學的十大效應定律是什麼?

十大心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涉及鳥籠邏輯 破窗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帕金森定律 暈輪效應 霍桑效應 習得性無助實驗 證人的記憶 羅森塔爾效應和虛假同感偏差等心理效應。其中,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被阻止,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的...

心理學的十大效應是什麼,心理學中的十大效應是什麼,具體?

十大心理效應是一種心理學,涉及鳥籠邏輯 破窗效應 責任分散效應 帕金 森定律 暈輪效應 霍桑效應 習得性無助實驗 證人的記憶 羅森塔爾效應和虛假同感偏差等心理效應。其中,破窗效應告訴我們任何壞事,如果在開始時沒有被阻止,形成風氣,改也改不掉,就好像河堤,一個小缺口沒有及時修補,可以崩壩,造成千百萬倍...

經典管理學定理的馬太效應,經典管理學定理的二八定律

matthew effect 馬太效應 聖經 馬太福音 中有一句名言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 沒有的,連他所有的,也要奪過來。馬太效應,指強者愈強 弱者愈弱的現象,廣泛應用於社會心理學 教育 金融以及科學等眾多領域。其名字來自聖經 新約 馬太福音 中的一段教導 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多餘 沒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