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2021-05-04 06:26:32 字數 1353 閱讀 2544

1樓:匿名使用者

千里家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萬里長城今天還在呢,但是當初命令修建長城的秦始皇早已不在了。作者心胸開闊,勸說家人別為三尺之地與人斤斤計較,就如當年秦始皇修建了不朽的萬里長城,但是自己怎麼也難逃一死,就是爭來三尺之地又有何意義呢!

六尺巷的故事應該是桐城人的驕傲,兒時在老家,夏季的晚上,一張小竹床,一家人或者幾家找個風口,聚在一起,邊納涼邊聊天,很是愜意,老人輕輕搖著蒲扇,為孫兒、孫女驅蚊送風,其樂融融,頑皮的孩子總會纏著大人講故事,也就是在這個時候我知道很多的對聯,歷史、典故,包括六尺巷的故事:相傳當年宰相張英鄰家造房佔張家三尺地基,張家人不服,修書一封到京城求宰相張英主持公道,張相爺看完書信回了一封信,內容: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書羞愧並按相爺之意退讓三尺,鄰家人見相爺家人如此胸懷,亦退讓三尺,遂成六尺巷,這段佳話也成桐城人以禮待人的一個寫照。

萬里家書只為牆,

讓人三尺又何妨!

長城萬里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2樓:淙淙

張廷玉故事:

清朝宰相張廷玉與一位姓葉的侍郎都是安徽桐城人。兩家比鄰而居,都要起房造屋,為爭地皮,發生了爭執。張老夫人便修書北京,要張宰相出面干預。

沒想到,這位宰相看罷來信,立即作詩勸導老夫人:「千里捎書只為牆,再讓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張老夫人見書明理,立即主動把牆往後退了三尺。葉家見此情景,深感慚愧,也馬上把牆讓後三尺。這樣,張葉兩家的院牆之間,就形成了六尺寬的巷道,成了有名的六尺巷。

這個故事說明,鄰里之間相互謙讓、相互諒解,就沒有什麼問題解決不了

3樓:匿名使用者

關於這個問題,有一個典故,有能力的朋友請結合這個典故解釋一下

4樓:千島雲

清康熙年,桐城張英官拜文華殿大學士,老家的鄰居和他家之間有一條一尺寬的小巷,鄰居要擴建佔用這條小巷,張家不同意,於是爭吵起來,張家寫信給張英,張英以詩回信「 千里家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於是家裡人主動讓出三尺,鄰居很慚愧也讓出三尺,於是就成了「七尺巷」。

5樓:我的所得稅

原詩句是「一封家書為修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是古時候,有一戶人家,因鄰居建牆佔過了一點,爭吵無果後忙修書給在京城任丞相的親戚處求救,數日後丞相回書:千里修書只為牆,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尤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看到丞相回信後,自覺慚愧,與鄰居再沒有爭吵了,鄰居看到其如此大量,也自覺慚愧,並自行退回自界,鄰里終於恢復了原來友好關係。

而那兩堵牆現在也存在於某個地方我忘了

萬里長城簡介萬里長城資料簡介

長城 great wall 又稱萬里長城,是中國古代的軍事防禦工程,是一道高大 堅固而連綿不斷的長垣,用以限隔敵騎的行動。長城不是一道單純孤立的城牆,而是以城牆為主體,同大量的城 障 亭 標相結合的防禦體系。長城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創造的奇蹟。自秦朝開始,修築長城一直是一項大工程。據記載,秦始皇使用了...

秦始皇不惜勞力人力財力修建萬里長城,這是什麼原因

因為秦朝是統一六國而建立起來的,秦始皇深知防禦的重要性。一個國家如果失去了防禦,那麼就會處在非常危險的位置。因此,秦始皇修建了萬里長城。萬里長城的修建可以鞏固本國的防守,能很大程度上防禦外敵,這也是為了國家的安定,為了百姓的生活,才不惜一切,也要建成這偉大的工程。主要還是為了穩固國家。大秦完成大一統...

中國萬里長城實際有多少公里,中國萬里長城的全長實際到底是多少公里?網路上答案不一,尋求正確答案。

根據文物和測繪部門的全國性長城資源調查結果,長城總長超過2.1萬千米。中國自古的邊患,常從北方而來。所以歷代長城的作用,不僅保衛了國家的安全,而且維護了中國的文化。因為北方地勢平坦,大漠一望無邊,敵軍騎兵,隨地可以出沒。所以只有靠此項連續不斷的偉大工事,才能 限胡馬之足 長城修築的歷史可上溯到西周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