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20世紀初至21世紀初中國交通的變化

2021-05-06 06:29:00 字數 5011 閱讀 1604

1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資訊管理是人類為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資訊資源,以現代資訊科技為手段,對資訊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社會活動。簡單地說,資訊管理就是人對資訊資源和資訊活動的管理。對於上述定義,我們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資訊管理的物件是資訊資源和資訊活動

(1)資訊資源

它是資訊生產者、資訊、資訊科技的有機體。資訊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資訊流向,實現資訊的效用與價值。但是,資訊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資訊科技等手段。

因此,「人」是控制資訊資源、協調資訊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資訊的收集、儲存、傳遞、處理和利用等資訊活動過程都離不開資訊科技的支援。沒有資訊科技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資訊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資訊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資訊資源,資訊資源是資訊活動的物件與結果之一。

資訊生產者、資訊、資訊科技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資訊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資訊系統的基本要素,是資訊管理的研究物件之一。

(2)資訊活動

是指人類社會圍繞資訊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資訊資源的形成階段以資訊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儲存、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資訊資源。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資訊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資訊資源的價值,達到資訊管理的目的。

單純地對資訊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資訊資源緊密聯絡的資訊活動,資訊管理的研究物件是不全面的。

2.資訊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資訊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資訊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資訊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資訊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資訊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資訊產品管理(微觀):資訊採集、整序、分析,資訊產品的流通

資訊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資訊資源配置等

資訊產業管理(巨集觀):產業結構和測試,資訊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資訊立法,社會資訊化

古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介紹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中國交通工具的變遷 50

2樓:匿名使用者

現代:資訊管理是人類為了有效地開發和利用資訊資源,以現代資訊科技為手段,對資訊資源進行計劃、組織、領導和控制的社會活動。簡單地說,資訊管理就是人對資訊資源和資訊活動的管理。對於上述定義,我們要注意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1.資訊管理的物件是資訊資源和資訊活動

(1)資訊資源

它是資訊生產者、資訊、資訊科技的有機體。資訊管理的根本目的是控制資訊流向,實現資訊的效用與價值。但是,資訊並不都是資源,要使其成為資源並實現其效用和價值,就必須藉助「人」的智力和資訊科技等手段。

因此,「人」是控制資訊資源、協調資訊活動的主體,是主體要素,而資訊的收集、儲存、傳遞、處理和利用等資訊活動過程都離不開資訊科技的支援。沒有資訊科技的強有力作用,要實現有效的資訊管理是不可能的。由於資訊活動本質上是為了生產、傳遞和利用資訊資源,資訊資源是資訊活動的物件與結果之一。

資訊生產者、資訊、資訊科技三個要素形成一個有機整體——資訊資源,是構成任何一個資訊系統的基本要素,是資訊管理的研究物件之一。

(2)資訊活動

是指人類社會圍繞資訊資源的形成、傳遞和利用而開展的管理活動與服務活動。資訊資源的形成階段以資訊的產生、記錄、收集、傳遞、儲存、處理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形成可以利用的資訊資源。資訊資源的開發利用階段以資訊資源的傳遞、檢索、分析、選擇、吸收、評價、利用等活動為特徵,目的是實現資訊資源的價值,達到資訊管理的目的。

單純地對資訊資源進行管理而忽略與資訊資源緊密聯絡的資訊活動,資訊管理的研究物件是不全面的。

2.資訊管理是管理活動的一種

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計劃、組織、領導、控制」仍然是資訊管理活動的基本職能,只不過資訊管理的基本職能更有針對性。

3.資訊管理是一種社會規模的活動

它反映了資訊管理活動的普遍性和社會性。它是涉及廣泛的社會個體、群體、國家參與的普遍性的資訊獲取、控制和利用活動。

資訊產品管理(微觀):資訊採集、整序、分析,資訊產品的流通

資訊系統管理(中觀):設計、實施與評價,安全管理,資訊資源配置等

資訊產業管理(巨集觀):產業結構和測試,資訊服務業的機制與管理模式,產業政策和資訊立法,社會資訊化

古代:我國是世界上最早建立有組織的傳遞資訊系統的國家之一。早在三千多年前的商代,資訊傳遞就已見諸記載。

乘馬傳遞曰驛,驛傳是早期有組織的通訊方式。位於嘉峪關火車站廣場的「驛使」雕塑,它取材於嘉峪關魏晉壁畫墓,驛使手舉簡牘文書,驛馬四足騰空,速度飛快。此磚壁畫圖於一九八二年被中華全國集郵聯合會第一次代表大會作為小型章郵票主題圖案使用,由此看出嘉峪關是中國資訊文化的發源地之一。

秦漢時期,形成了一整套驛傳制度。特別是漢代,將所傳遞文書分出等級,不同等級的文書要由專人、專馬按規定次序、時間傳遞。收發這些文書都要登記,註明時間,以明責任。

隋唐時期,驛傳事業得到空前發展。唐代的官郵交通線以京城長安為中心,向四方輻射,直達邊境地區,大致30裡設一驛站。據《大唐六典》記載,最盛時全國有1639個驛站,專門從事驛務的人員共二萬多人,其中驛兵一萬七千人。

郵驛分為陸驛、水驛、水路兼併三種,各驛站設有驛舍,配有驛馬、驛驢、驛船和驛田。

唐代對郵驛的行程也有明文規定,陸驛快馬一天走6驛即180裡,再快要日行300裡,最快要求日馳500裡;步行人員日行50裡;逆水行船時,河行40裡,江行50裡,其它60裡;順水時一律規定100到150裡。詩人岑參在《初過隴山途中呈字文判官》一詩中寫到「一驛過一驛,驛騎如星流;平明發咸陽,幕及隴山頭」。在這裡他把驛騎比做流星。

天寶十四載十一月九日,安祿山在范陽起兵叛亂。當時唐玄宗正在華清宮,兩地相隔三千里,6日之內唐玄宗就知道了這一訊息,傳遞速度達到每天500裡。由此可見,唐朝郵驛通訊的組織和速度已經達到很高的水平。

宋代將所有的公文和書信的機構總稱為「遞」,並出現了「急遞鋪」。急遞的驛騎馬領上繫有銅鈴,在道上賓士時,白天鳴鈴,夜間舉火,撞死人不負責。鋪鋪換馬,數鋪換人,風雨無阻,晝夜兼程。

南宋初年抗金將領岳飛被宋高宗以十二道金牌從前線強迫召回臨安,這類金牌就是急遞鋪傳遞的金字牌,含有十萬火急之意。

另外還有鐘鼓、煙火、鴿子、旗語、狼煙等方式傳遞資訊

從20世紀初到21世紀初,中國環境有什麼變遷

3樓:準維

中國環境保護事業自20世紀70年代起步,不斷取得新進展,經歷了從無到有、從小到大、不斷探索、逐步發展的過程,其歷程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73-2023年):點源治理、制度建設;第二階段(1994—2023年):

流域整治、強化執法;第三階段(2005—至今):全防全控、優化增長。——常識環境篇。

20世紀初到和21世紀初人們用的交通工具的變化

4樓:蒼德文阿衣

是從20世紀初的牲畜,槳船,自行車,蒸汽火車,大卡車等交通工具,變化為21世紀的高鐵,客機,運輸機,豪華轎車,超大客輪等交通工具快速的變化。

二十世紀初至21世紀六十年代中美關係的實質是什麼

5樓:鎏陽婷婷

中美關係變化的實質是國家利益變化。

每個國家都會從本國利益出發,來制定相關的外交政策。

6樓:匿名使用者

21世紀六十年代?還有半個世紀呢!

20世紀末21世紀初國際國內形勢

7樓:匿名使用者

中國的崛起、中東國家**統治終結後各大國的外交較量,目前有中國介入印度洋問題、美國的南亞以及阿拉伯政策備受指責。東歐鉅變,蘇聯解體。美蘇爭霸結束,世界朝著一超多強發展,多極化局勢發展。

8樓:pite潘

二十世紀末蘇聯解體,世界朝多極化發展.國內改革開放開始,香港澳門迴歸,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

20世紀至21世紀中國的服飾變化

9樓:匿名使用者

最大的變化是越來越時尚了,與國際接軌更加緊密。比如由原來的長袍到現在的西裝。特別是**由旗袍到現在女式服裝的多樣話。

10樓:匿名使用者

你不會搞什麼興趣小組吧,這個題可不好

19世紀中期至20世紀初列強發動了哪幾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

1840 1842,鴉片戰爭 英 1856 1860,第二次鴉片戰爭 英,法,美,俄 1895,甲午中日戰爭 日 1900 1901,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英,法,美,俄,日,德,意,奧 兩次鴉片戰爭,日本發動甲午海戰,八國聯軍侵華,結局給我們的啟示就是 落後就要捱打。國弱民窮。兩次鴉片戰爭甲午中日戰爭...

英國在20世紀90年代末到21世紀初的這十年中,科學技術方面有哪些成就

近年來,英國科研機構在奈米 技術,複合材料技術,影象技術,生物科學和可持續能源方面取得許多突破,也處於世界領先位置。英國已經頒發了克隆人類胚胎的執照,而蛋白質複合體結構在帝國理工被破解可能是新能源革命的標誌性事件,英國人發明的精度最準的時鐘可應用於全球定位和導航。21世紀的科技成就有哪些?21世紀的...

歸納19世紀中期到20世紀初列強侵略和中國人民的反抗各自呈現

反映了中華民族在列強壓迫和社會各方壓力下的崛起唄。前期 齊心面對外敵,體現了一個民族在大災難面前的嚴於律己和攜手奮進。後期 外強基本平息,內亂連綿,這就是荀子說的了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好像是荀子 19世紀40年代至20世紀初,西方列強侵略中國和中國人民的反抗鬥爭 閱讀下列材料。回答問題材料一 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