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什麼,中國古代女子二十歲稱作什麼

2021-05-17 16:12:37 字數 5279 閱讀 7737

1樓:匿名使用者

弱冠。《禮記‧曲禮上》記載:“二十曰弱,冠。

”唐《孔穎達‧正義》:“二十**,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是說古代時二十歲的貴族男子,要舉行加冠禮以示成年,但身體還未發育強壯,所以稱弱,而弱是年少之意。

因此,後來就用“弱冠”泛指男子二十歲左右的年紀。

2樓:原來是知恩

我國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弱冠”、“加冠”。

《禮記·曲禮上》曰:“(男子)二十曰弱冠。”就是說男子到了二十歲即稱“弱冠”。

早在周朝,男子二十歲時要行**禮,其儀式主要是加冠禮,還要加冠 三次,表示有權力參與管理、報效國家、參與祭祀。為什麼說“弱”呢?孔穎達解釋說:

“初加冠,體猶未壯,故曰弱也。”原來是指體格還不夠強壯。在實行加冠禮的時候,男子還要把頭髮盤起來,做成髮髻,因為要戴帽子,由此又產生一個現象:

“結髮”。當然,“結髮”還有指結婚或者妻子的意思。

男子20歲。古代男子二十歲歲行加冠禮,表示成年。漢代劉向《說苑·修文》:“冠者,所以別**也……君子始冠,必祝成禮,加冠以厲其心。”後因以“加冠”指滿二十歲。

行加冠禮:

舉行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重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在宗廟裡主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家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此有參政的資格,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此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此可以參加祭祀大典。

三次加冠完成後,主人必須設酒宴招待賓贊等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在社會上有其尊嚴。古人認為成年後,只有長輩才可稱其“名”,一般人或平輩只可稱其“字”,因此要取“字”便於別人稱呼。

接著再依次拜見兄弟,拜見贊者,併入室拜見姑姊。之後,受冠者脫下最後一次加冠時所戴的帽子和衣服,穿上玄色的禮帽禮服,帶著禮品,去拜見國君、卿大夫﹙在鄉有官位者﹚和鄉先生﹙退休鄉居的**﹚。

冠禮的儀式,從周朝開始持續到清朝,直到清末民初,由於西風東漸,冠禮也就逐漸沒落而消失了。

3樓:匿名使用者

有三種:

1、加冠:指二十歲。古時男子二十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加冠:指男子二十歲(又“弱冠”)。

2、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3:弱冠: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指剛成年。指二十歲。弱冠:

古代男子20歲叫作“弱”,這時就要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弱冠”即年滿20歲的男子。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

弱冠是男子二十歲。

古時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髮,到他們長到一定的年齡時要為他們舉行一次“**禮”的儀式。男行加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說文》裡冠弁冕之總名也。

謂之**。《禮記曲禮上》記有男子二十冠而字。意思是舉行加冠禮並賜以字。

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舉行加冠禮儀式是非常講究和慎的。據《儀禮士冠禮》上所載貴族男子到了二十歲由父親或兄長宗廟裡持冠禮。行加冠禮,首先要挑選吉日,選定加冠的來賓並準備祭祀天地、祖先的供品,然後由父兄引領進太廟祭告天地、祖先。

冠禮進行時,由來賓依次加冠三次,即依次戴上三頂帽子。首先加用黑麻布材質做的緇布冠,表示從有參政的資格。

能擔負起社會責任;接著再加用白鹿皮做的皮弁,就是軍帽表示從要服兵役以保衛社稷疆土;最後加上紅中帶黑的素冠,是古代通行的禮帽,表示從可以參加祭祀大典。三次加冠完成後人必須設酒宴招賓贊人(贊是賓的助手叫“禮賓”。“禮賓”後受冠者入內拜見母親然後由賓取“字”代表今後自己社會上有其尊嚴。

4樓:匿名使用者

男子20歲稱弱冠。

男子20歲行冠禮,即戴上表示已**的帽子,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還比較年少,故稱“弱”。男行冠禮,就是把頭髮盤成髮髻,謂之“結髮”,然後再戴上帽子。

冠歲,意思就是男子二十歲了,說明他剛剛到了**年齡,二十歲也稱“弱冠之年”。

冠,帽子,指代成年。後世泛指男子二十左右的年紀,不能用於女子。

5樓:喬古拉斯

古人創制了各式各樣的年齡稱謂,很多今天還在繼續使用。對它進行深入的研究,將有助於我們更好地學習古文並加以承傳。

0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

襁褓:未滿週歲的嬰兒。

2歲 孩提:指初知發笑尚在襁褓中的幼兒。也有寫作“孩提包”或“提孩”的,韓愈詩中就有“兩家各生子,提孩巧相如”句。孩提:指2——3歲的兒童

8歲 總角:古代幼童把垂髮紮成兩結於頭頂把頭髮紮成髻,形狀如角,因而也用“總角”來代指人的幼童階巍=柚贛啄輟t謖飫錚

6樓:

古代男子二十歲稱作稱為:“弱冠”,意思是剛剛成年,舉行了冠禮儀式。

中國古代把十歲、二十歲、三十歲一直到一百歲稱為什麼?

7樓:0914菜菜

10歲:

1.   幼學、幼10歲。《禮記·曲禮上》:“人生十年曰幼學。”

2.   外傅之年:兒童10歲。外傅是指古代貴族子弟至一定年齡出外就學所從之師。

20歲:

1.    加冠:指男子20歲。古時男子20歲行加冠禮,表示已成年。

2.     結髮:束髮,紮結頭髮,古人男20歲束髮而冠,女子15歲束髮而笄,表示成年。男女成年的標誌分別為“加冠”、“加笄”。

3.      弱冠:年滿20歲的男子。古人二十歲行冠禮,以示成年,但體猶未壯,故稱“弱冠”。

4.      桃李年華:女子20歲。

30歲1.    而立(而立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2.    始室:30歲。《禮記·內則》:“三十而有室,始理男事”。

3.     克壯:正當壯年。古代三十歲為壯。唐·魏徵《是漸不克終疏》:“貞觀之初,時放克壯。”

4.     半老徐娘:女子30歲。

40歲1.   不惑(不惑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50歲1.   艾:古稱五十歲的人為“艾”。《禮記·曲禮上》:“五十曰艾。”

2.    半百:很好理解,一百歲的一半。

3.     知天命、知命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60歲1.   耳順、耳順之年:均指60歲。出自孔夫子名言,不多解釋。

2.    高齡:敬辭,稱老人的年齡,多指六十歲以上。

3.     花甲、花甲之年:我國古代用干支記時間。

天干有十,地支十二,十天干和十二地支按照順序搭配成六十個單位,通常就叫作“六十花甲子”,也稱“花甲”。把這種記時間的詞語移用到記人的年齡上,就以“年屆花甲”或“花甲之年”來指人到60歲了。

4.     下壽:古人以六十為下壽,對應的90歲為上壽。

5.      耆:古稱六十歲的人為“耆”。

70歲1.    從心之年:出自孔夫子名言。

2.    古稀之年、懸車之年、杖圍之年:均指70歲。杜甫有詩曰:“酒債尋常行處有,人生七十古來稀。”後人就多依此詩,稱70歲為“古稀之年”。

3.     耋[dié]:七八十歲的年紀,泛指老年。

80歲1.    朝枚之年、朝枝之年、耄[mao]耋[die]之年:均指**十歲。

2.    中壽:指80歲以上。

3.     傘壽:80歲壽辰。因“傘”字的草體形似“八十”,故稱“傘壽”。

90歲1.    上壽:九十為上壽,對應的60歲為下壽。

2.     鮐背:鮐是一種魚,背上的斑紋如同老人褶皺的**。又人到暮年,**上生出老年斑如凍梨之皮,故又稱“凍梨”。

100歲

1.    期頤、期頤之年:指百歲高壽。

《禮記·曲禮上》:“百年曰期頤。”鄭玄注:

“期,猶要也;頤,養也。不知衣服食味,孝子要盡養道而已。”意思是:

人至百歲,飲食、居住、動物等各方面都需要孝子照養,所以“百歲”稱作“期頤”。

年齡稱謂是古代指代年齡的稱呼,古人的年齡有時候不用數字表示,而是用其他稱謂來表示。年齡稱謂大多是記載在書籍之中,然後被沿用至今。

古人的年齡有時不用數字表示,不直接說出某人多少歲或自己多少歲,而是用一種與年齡有關的稱謂來代替。垂髫(tiáo)是三四歲至**歲的兒童(髫,古代兒童頭上下垂的短髮)。總角是**歲至十三四歲的少年(古代兒童將頭髮分作左右兩半,在頭頂各紮成一個結,形如兩個羊角,故稱“總角”)。

8樓:陶然載·紅豆

襁褓—— 不滿週歲 黃口——本指雛鳥,後比喻幼兒,10歲以下。

總角、孩提——幼年泛稱。

垂髫(tiáo)、始齔(chèn)——童年泛稱。

幼學——10歲 束髮——15歲左右

弱冠——20歲

而立之年——30歲

不惑之年——40歲

知命之年、年逾半百、知非之年、知命之年、艾服之年、大衍之年——50歲花甲、平頭甲子、耳順之年、杖鄉之年——60歲古稀、杖國之年、致事之年、致政之年——70歲杖朝之年——80歲

耄耋(mào dié)之年——**十歲的年紀鮐背之年——90歲

期頤(jīyí)之年——100歲

9樓:朝陽v花季

十歲以下稱黃口,男子二十稱弱冠,三十稱而立,四十稱不惑,五十稱知天命,六十稱花甲,七十稱古稀,八十至九十稱耄耋,一百稱期頤。當然還有其他稱法,如六十稱耳順等。

中國古代女子二十歲稱作什麼

10樓:幸玉花冒棋

古代女子二十歲叫桃李年華。

原指桃李開花的季節,泛指春天,引申指青春年華,比喻青春年少。

常用“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形容女子,初夏還不是盛夏的樣子,所以桃李年華就用來代指二十歲的女子。

11樓:最後線索

古代女子二十歲稱作【桃李之年】

古代女子年齡稱謂

金釵之年——女子十二歲。

豆蔻年華——指十三四歲的少女。豆蔻是一種初夏開花的植物,初夏還不是盛夏,比喻人還未成年,故稱未成年的少年時代為“豆蔻年華”。

及笄——笄,本來是指古代束髮用的簪子。古代女子一般到15歲以後,就把頭髮盤起來,並用簪子綰住,表示已經成年。“及笄”即年滿15歲的女子。

碧玉年華、破瓜之年——女子十六歲。(舊時文人拆“瓜”字為二八紀年,謂十六歲,多用於女子。)

桃李年華——女子二十歲。

花信年華——女子二十四歲。

半老徐娘——女子三十歲。

桃李年華

出自陸游的詩句:“粉淡香清自一家,未容桃李佔年華。常思南鄭清明路,醉袖迎風雪一杈。”

我國古代四大美男子是誰,中國古代四大美男子分別是誰?

潘安 晉代人。其人 姿容既好,神情亦佳。當時,不少妙齡姑娘見了他,都會怦然心動給他一個 回頭率 有的甚至忘情地跟著潘安走。因此,常嚇得潘安不敢上街。有的懷春少女難以親近他,就用蘋果來投擲他。於是,民間就有 果擲潘安 的傳說。曹植 三國時魏武帝曹操之子。他生得 神清骨秀 氣宇軒昂,而且 性慧敏,善文章...

古代男子給女子玉如意是什麼意思中國古代的玉如意是做什麼用的

如意的寓意是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古代男子送女子一般的禮品,做定情信物的寓意不大。如意的形狀像長柄鉤,鉤頭扁如貝葉。明 清兩代,取如意之名,表示吉祥如意,幸福來臨,是供玩賞的吉利器物。如意 一詞出於印度梵語 阿娜律 最早的如意,柄端作手指之形,以示手所不能至,搔之可如意。也有柄端作 心 形的,用竹...

為什麼在中國古代,女子過了20歲,就被稱作 年老色衰

現在的社會,二十歲的姑娘正是好年紀的時候,她們活潑可愛,年輕漂亮,臉上都是帶著青春的氣息。在這個年紀她們可以什麼都不用去考慮,享受這年輕的自己。在別人眼中也是十分年輕漂亮的小丫頭們。我認為很重要的一點就是 古代的女人是很注重保養的,休息時間也是非常規律的,現在的年輕女孩子,生活條件也好了,沒事的話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