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地窖溫度較高,古代窮人為啥不挖地窖避寒,而在戶外被凍死

2021-06-07 00:13:15 字數 1631 閱讀 1010

1樓:我真的是柳上惠

第一,地窖溫度並不比地上溫度高出太多。我們知道地面上海拔每上升100米,溫度相差大約0.6攝氏度。

地窖因受風力影響較小,加上更貼近地心,故而溫度較地面高,但也不會高出很多,溫差大約在5-10度左右,之所以感覺到裡面暖和,很大原因是地窖內不受冷風吹。

第二,地窖空間一般很小,這樣才能保證空間內溫度高於外面。這導致地窖只能容納幾個人,這樣小的空間,待時間久了呼吸都成問題,根本不適合人們避寒居住。如果擴大地窖容積,地窖內溫度就會降低,起不到保溫的作用。

第三,準確來說,古人並非因為受凍而死。古代冬季氣溫雖說很低,但是古人過冬的方式很多。古人會獵取各種動物的毛皮製作衣物,這種皮草的保暖效果毋庸置疑。

還有就是製作各種烤火爐。一般家庭都能配備上這種工具。而配不上這些裝備的,大多是很貧困的家庭,貧困到吃飯都成問題,他們冬天食不果腹,抵抗力自然就差,所以會出現戶外凍死的情況。

所以,地窖是人們用來儲物的,不適合人們避寒居住。

而樓主這裡所指的窮人應該是乞丐,因為在古代能被稱為窮人的一般都有自己的房子,甚至還有一點薄地。只不過他們的生活比較困難而已,並沒有達到露宿街頭的地步。

而乞丐就不同了,他們沒房子沒地,有的只是一身破衣爛衫和一個破碗,條件好一點的可能還會有一根打狗棒。平時他們吃“百家飯”,晚上露宿街頭。天氣暖和一點還好住**都行,到了寒冷的冬天他們可就倒黴了,寒風刺骨吹在單薄的衣服上,凍的他們瑟瑟發抖,有扛不過去的乞丐可能就會凍死街頭。

可既然是這樣為什麼他們不挖地窖?挖窖和建屋一樣,需要足夠的生產力、生產工具、生產材料、生產時間……老弱病殘肌不裹腹、腳無寸土,他們如何產出這個大工程? 如果能完成這個工程那也便不是乞丐了。

而且這個有點像是何不食肉糜?在我國適合挖地窖的地方少之又少。原始人可能穴居那也是利用天然的洞穴,人口大量繁殖的情況下找洞穴居住可能性很小。

中國適合挖地窖長期居住的地方估計也就黃土高原了,東北華北平原挖地窖,很容易住不了多久就坍塌了,因為土質氣候不一樣。小時候家裡的紅薯窖就是每年都要在儲存前,清理重新箍一遍。有的紅薯窖一年就塌陷了。

南方潮溼多雨更不適合地窖。

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並不差,相反在那個時代大多數都是靠賣力氣和技能解決的,他們比我們厲害了不知道多少。

2樓:大鵬啦啦啦啦啦啦

有一種屋子一半在地下一半在地上,住過的都知道,真的是冬暖夏涼

3樓:忘川河畔遇蘇顏

如果他們在家裡,其實也不是很冷,他們經常在戶外被凍死,是因為他們出來找食物,禦寒最重要的方式還是肚子要飽。

4樓:一頓一頓一頓

地窖受制於當時環境,能挖的地方少,條件惡劣,存在諸多風險;他們大多數無法隨心所欲的建地窖;他們大多數人凍死是因為飢餓催使的寒冷。

5樓:比翼

因為地窖溫度高是因為裡面有很多二氧化碳,沒有氧氣,古人躲地窖裡無疑是找死。

6樓:慶辭

在古代的時候,人們不懂得支護體系的運用,如果洞口很小而下面空間很大的話,極易出現塌方的現象,因此人居住到裡面是非常的危險的。比如若是出現洪澇災害的話,地窖很可能一瞬間就被填滿了,逃生的機會都沒有,最終只會落一個人財全失的後果。古人也正是看到了這一點,所以在中原地區曾存在著一些“半穴”式的房屋,也就是類似於現在的半地下室構造,既能夠節約建築材料又避免了塌方和洪澇。

紅薯冬季儲存溫度多少,紅薯的儲存溫度是多少?

高溫儲藏法就是在紅薯入窖後,燒火升溫到35 38 並保持2 3天,將紅薯的黑斑病 軟腐病等病菌殺滅,然後再將溫度降至10 14 低溫進行儲藏。該法效果很好,但成本較高,操作起來較為麻煩,因此對分戶儲藏的農戶來說,藥劑處理的低溫儲藏法較為合適。採用低溫儲藏法,在紅薯入窖前一週對薯窖進行消毒,可用70 ...

沙烏地阿拉伯東部夏季最高溫度和冬季溫度是多少

沙特阿拉來伯東部夏季最高溫度可 源達40多度,冬季溫度18攝氏度左右。沙烏地阿拉伯西部高原屬地中海氣候,其他地區屬熱帶沙漠氣候。夏季炎熱乾燥,最高氣溫可達50 以上 冬季氣候溫和。年平均降雨不超過200毫米。利雅得屬於熱帶沙漠氣候,氣候酷熱乾燥,2012年7月平均氣溫達36.6攝氏度,盛夏午後溫度時...

為什麼相同的液體置於相同的環境中,溫度較高的液體會先冷卻

是由於環境溫度的影響。比如環境溫度是30度,兩杯水分別是a35和b25度,這時,a會向周圍散溫逐漸冷卻,而b會吸收周圍溫度逐漸升溫。如果兩杯水分別為35和31度,這時,由於強烈的溫差效應,a也會首先降溫,而b由於溫差不大,面顯得較為遲鈍。因此,關鍵還是因為環境溫度的原因。比如環境溫度是30度,兩杯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