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aaa**王
這個故事發生在古代印度文明裡。
羯陵伽是古代印度的一個小王國,位於印度東海岸,臨孟加拉灣,一直存活到公元前261年,為阿育王征服所滅,併入摩揭陀版圖。
摩揭陀是古代印度的一個重要王國,位於恆河流域,羯陵伽王國的北面,那時統治摩揭陀的是孔雀王朝。羯陵伽之戰正是孔雀王朝第三代國王阿育王擴張領土,征服羯陵伽的戰爭。
阿育王是印度著名的帝王,在印度人心目中,阿育王就好比我們中國的秦始皇。不過,阿育王對印度的影響,比起秦始皇對中國歷史深刻而長遠的影響,二人恐怕不能相提並論。
史家在通史裡說,羯陵伽之戰是一場“特別殘忍的戰爭”,這說明,勢力強大的征服者遇到了被征服者堅決的抵抗。
公元前261年,阿育王親自率領步兵15萬、騎兵3萬、戰象上千頭去征服羯陵伽。羯陵伽有步兵6萬,騎兵1萬,戰象幾百頭,顯然敵強我弱。戰爭的結果是:
“15萬人作為俘虜被帶走,十萬人被殺死,許多倍於這個數字的人死去。”
這一戰毀滅了羯陵伽王國,戰爭的“特別殘忍”也使阿育王“內心經歷了一番變化”,從此以後,阿育王致力於促進和實現佛陀的教義。他渴望有一個“安全、理智、所有人內心都很平靜、溫和”的未來。
他仿效波斯的統治者,將自己的敕令刻在岩石、山洞和專門建造的柱子上。其中,刻於岩石上的第十三條敕令中這樣寫道:“15萬人作為俘虜被帶走,十萬人被殺死,許多倍於這個數字的人死去。??
為諸神所愛的羯陵伽的征服者,現感到很懊悔,感到深深的悲傷和悔恨,因為征服一個以前未被征服過的民族,包含著**、死亡和放逐。??即使那些躲過災難的人也由於他們始終熱愛的朋友、熟人、同伴和親屬所遭到的不幸而極度痛苦”。因之,所有的人都承受著不幸,而這,使國王的心情十分沉重。
印度教、佛教和耆那教都是印度的文化,殺戒(非暴力主義)、再生和因果報應(關於道德行為所招致的結果的規律)是印度文化的基本觀念。印度人相信靈魂解脫,業報輪迴,主張非暴力、不殺生。
據說,羯陵伽之戰以後不久,阿育王宣佈佛教為其國教,召集全國一大批佛教高僧,編纂整理佛教經典,在各地修建佛教寺院和佛塔。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中國、緬甸及東南亞各地。
一場戰爭,改變了一個帝王,導致了佛教的大傳播,真讓人感慨。
阿育王“內心經歷了一番變化”這件事,其實並非偶然,原來,摩揭陀是印度重要和佛教?地之一,據說佛陀一生多半在摩揭陀活動,佛教史上的王舍城結集,華氏城結集,都在摩揭陀。在這樣的文化氛圍中,阿育王豈能不受影響。
據說,羯陵伽所在的那塊地方,卻是被譽為純粹的印度教之鄉,素有印度教聖地之稱,古籍中說它是“神聖之國”。“可以贖罪的地方”。這就是說,羯陵伽之戰,是佛教國家征服了印度教國家。
看來,雖說佛教和印度教都要尊從神的教誨,尊從殺戒、再生和因果報應,但為了征服領土,人的利益還是高於神的利益。
2樓:北京理工大學出版社
為了弘揚佛法,阿育王派出了包括王子和公主在內的大批使者和僧侶,到鄰近的國家和地區去傳教。印度公主在去錫蘭(今天的斯里蘭卡)傳教時,不僅帶去了許多僧侶和佛典,還帶去了一枝神聖的菩提樹的樹枝,並親自種植在錫蘭,這棵菩提樹在錫蘭一直生長到今天。
經過一番宣傳和使節往來,佛教不僅傳遍了錫蘭,而且很快傳到了埃及、敘利亞、緬甸、中國和世界各地。
除了宣傳佛教,阿育王還為老百姓做了許多的好事,如擴大灌溉工程,修築道路,建立醫院等等。在阿育王在位的40多年裡,在國內外都享有很高的聲譽。在印度和其它一些國家的歷史著作裡,他被稱為“偉大的阿育王”。
印度的孔雀王朝也成了印度歷史上第一個強大的統一帝國。但是,這種統一很不穩固,在他死後不久,帝國重又分崩離析。20.
靈光普照世界
阿育王為弘揚佛法曾命人刻制什麼 多選
3樓:
阿育王為銘記徵略,弘揚佛法,在印度各地敕建了三十餘根紀念碑式的圓柱,這些柱子一般高十幾米,其中最著名的是貝拿勒斯城外鹿野苑的石柱。
在其柱頭上刻有四隻背對背蹲踞的雄師,中間層是飾帶,刻有一隻大象、一匹奔馬、一頭瘤牛和一隻老虎,這四種動物間都用象徵佛法的寶輪隔開;下一層是鐘形倒垂的蓮花。整個柱頭華麗而完整,並且打磨得如玉一般的光潤,這也是孔雀王朝時代雕刻藝術一個較為顯著的特色。
阿育王石柱最珍貴的地方在於其柱身上,有古老的波羅密文字(brahmi)銘刻著阿育王的親筆敕文:“天佑慈祥王登基廿年,親自來地朝拜,因為這裡是 釋迦牟尼佛誕生之地。一塊石上刻著一個形像,並建立一根石柱,表示佛陀在此地降生。
藍毗尼村成為宗教的免稅地,只須付收成的八分之一作為稅賦。”
阿育王石柱上刻有阿育王的敕文,內容是:天愛喜見王即阿育王於灌頂即位的第二十年,親自來lumbini恭敬禮。證實此處確為佛陀誕生之地,並敕令於此雕鑿豎立巨大石柱,用石欄圍護。
據考古研究;最初建成的阿育王石柱總高約十三米,埋入地下二米多,柱頂近三米,中間柱身七米多,周長二米多。
柱頂由三部分組成,最下部與柱身連線處為圓柱體,四周雕有條狀花瓣;中間為正方體,四周也雕有花紋;頂部雕有一匹馬。
擴充套件資料
根據記載,在阿育王當國王期間,他後悔自己率領軍隊參加戰爭的殘酷,因此,不僅自己受了五戒,還把佛教立為國教,在釋迦牟尼身後,他又號召世界上都不要發生戰爭,把自己分到的佛祖舍利分給各個國家,一夜之間,在世界上建立84000座寺塔。這,就是佛祖舍利分散的起源。
19座真身舍利寶塔的歷史分佈儘管時間上,很難銜接,甚至不知道一夜之間萬座阿育王塔是怎樣豎起,不過,不用去管這些。在21世紀,能看到的,是在西安法門寺博物館的一個展廳裡就有“中國古代十九座釋迦牟尼佛真身舍利寶塔分佈圖”。這個圖,據說是根據《法苑珠林》得來的資訊。
在唐代以前,人們只是相互流傳阿育王的事蹟,而唐代佛教領袖釋道世,和朋友們一起,經過在全國大範圍的考證,利用10年的時間,寫出了長達一百卷的《法苑珠林》,其中,他們就具體列出了阿育王在中國為供奉佛祖釋迦牟尼真身舍利相繼建造的十九座寶塔塔名、建塔時代與立塔的地點。雖然當時全國的佛寺已有“百千”,但釋道世認為,只有這19座,是阿育王所造,地宮裡有佛祖的舍利。
當時的考證人士都覺得,這19座寶塔雖然先後再建於晉、隋之際,但不是“造新”,皆為“修故”,所以,地宮都沒有“動”過,這一點,已經明顯和歷史記載不符合。但到了21世紀,瞭解它們的分佈,可以為你自己增長一點知識,特別是此次考古的金陵長幹寺,是排在第2位的,因為有佛頂骨的舍利,非常尊貴。
很有趣的是,排名前2位的塔中佛舍利,都是劉薩阿發現的,也就是最早在南京“動”了長幹寺佛舍利的慧達。前者是在公元282年,比南京的還要早。而排名第一的寧波阿育王寺,是19座中,唯一倖存至今的,所以舍利函一直也沒有去動它。
阿育王在位的時候,都城是叫什麼?他的王妃是誰?他幾歲登位的
孔雀王朝第3代皇帝阿育王 約前273 前232在位 統治時期。孔雀王朝都城華氏城 今巴特那 巴特那是印度的宗聖地,位於比哈爾邦東部恆河南岸。阿育王早年,曾出鎮優禪尼ujjayaini ujjeni,ozene,ujjain 這是阿盤提古國的首府。阿育王在這裡,娶了卑提寫vedisa的女郎提毘devi...
如何正確的理解和弘揚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一個民族賴以生存和發展的精神支撐,時代精神是推動一個時代發展進步的精神力量.中華民族優秀兒女在創造輝煌歷史的程序中,不斷培育 積累和形成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團結統 一 愛好和平 勤勞勇敢 自強不息的偉大民族精神.這是古往今來千千萬萬中國人民奮發向上 百折不撓的精神支柱,是中華民族生生不息 ...
如何弘揚和培育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
愛國主義是一種崇高的精 神境界和品德,是科學的人生價值觀,是一種對祖國無限忠誠的仁愛情懷,是一種為了祖國人民的利益以可以犧牲自己一切包括寶貴生命的無私奉獻精神。與自私自利的個人主義 背叛人民的墮落行為 貪生怕死的漢奸情結 民族虛無主義 腐敗劣行水火不容。因此,堅持愛國主義就必須堅決抵制 批判幾種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