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布衣庶民的服飾有哪些,古代布衣是指什麼

2021-07-02 19:42:07 字數 5852 閱讀 3224

1樓:漫閱科技

古代布衣庶民的服飾主要有下列幾種。

(1)頭飾有包首、葛巾、白幘、草笠、蒲笠、葛撮(束頂髻之小巾),庶女多飾劉海與發臀,髮束結巾、勒巾、頭巾、髻巾、多荊簪野花為飾,髻梳平椎,平鬟,雙丫鬟、雙掛鬟等。

(2)衣式有小衫、短背、背子、小襖、小襦、無袖、窄袖等,形制多是交領、敞領與直領,衣料多為葛與麻制,俗稱布衣。勞作時多開襟敞胸、挽袖露臂。

(3)巾式有披巾、肩巾、結巾、縛巾、頭巾等式,多用布帛製成,用以擦汗。

(4)裙式有小裙、瘦窄裙、圍裙、縛裙、開衩裙等,特別以圍裙、縛裙更為常見。

(5)褲式有大口褲、長褲、膝褲、短褲、牛鼻褲、縛褲、開襠褲等。

(6)束腿有布子、膝襪、行騰、繃帶、短襪、布襪等等。

(7)鞋式有草鞋、布鞋、木屐、麻鞋、赤足等形式。

古代布衣是指什麼

2樓:匿名使用者

布衣bùyī

1. [clothes made of cloth]∶(布制的衣服.麻布衣服(古時老百姓只能穿麻布衣服).

《大戴禮記·曾子制言中》:「布衣不完,蔬食不飽,蓬戶穴牖,日孜孜上仁.」《後漢書·禮儀志下》:

「佐史以下,布衣冠幘.」《古今**·月明和尚度柳翠》:「﹝ 柳翠 ﹞又制下布衣一襲,每逢月朔月望,卸下鉛華,穿著布素,閉門唸佛.

」2. [cloth gown worn by scholars not in government]∶借指平民百姓.古代平民不能衣錦繡,故稱.

《荀子·大略》:「古之賢人,賤為布衣,貧為匹夫.」漢 桓寬 《鹽鐵論·散不足》:

「古者庶人耋老而後衣絲,其餘則麻枲而已,故命曰布衣.」宋 沉括 《夢溪筆談·技藝》:「 慶曆 中,有布衣 畢昇 ,又為活板.

」清 李漁 《玉搔頭·締盟》:「多應是皁蓋填門多顯輩,因此上錯認了風塵一布衣.」 臣本布衣.

——諸葛亮《出師表》典故《鹽鐵論》中說:古代普通人要到**十歲才能穿絲綢衣服,在這以前,只能穿**.所以老百姓稱為布衣.

閱讀古文甚至近來作品時,都可碰到「布衣」一詞.「布衣」指平民百姓的最普通的廉價衣服;「布衣蔬食」常形容生活儉樸;「布衣百姓」乾脆指廣大勞苦大眾了.

「布衣」顧名思義是布做的衣服.請大家注意了,這裡的「布」,可不是現在常說的百分之百棉花織出的「棉布」啊!追溯古代說的「布」,是今日叫做麻布的麻製品.

所以,那個形容窮苦百姓的「布衣」,是穿麻製衣料的普羅大眾呢!先別驚詫,雖然麻製衣料現時比棉布還貴重,但古代卻恰恰相反.古時中國盛產各種麻類,用麻織布歷史悠久,棉花產量曾經甚少.

物以稀為貴,棉布衣服只有大富大貴的顯赫人家才穿得起.大約在南北朝前後,中國的棉布是從南洋進口的走俏外國貨,只是運費也使得棉布身價成十倍的翻番,普通窮人只能將就著穿麻料衣服呢!直到元朝時,有名的黃道婆從瓊州帶回黎族人的紡織技術,種植棉花才漸漸多起來.

朱元璋建立明朝後,規定凡有四畝田地的耕種者,必須種植桑、麻、棉各半畝;有十畝田地者,種棉加倍.這一來,棉花的種植,才逐漸在全國普及.

3樓:

布衣多指老百姓,粗布**這麼來的

古代的庶民和平民有什麼區別

4樓:笑談古和今

沒有區別。古代的庶民就是平民,之所以有庶民這個稱謂,是因為古代的士大夫們,站在自身高人一等的角度看待平民。庶民的稱呼體現出貴族們的優越感。

5樓:張天思雨

1、奴隸:既無自己的土地,又無自由,其他大部分權利也沒有,是屬於主人的「物品」,主人有權處置奴隸。

2、隸農:指承租別人土地的佃戶,是享有公民權的自由權民。

3、平民:普通老百姓。

古代平民(populace)的別稱:

u 百姓:戰國後平民的通稱

u 黎民:即平民。「黎」通「驪」:黑色,因黑髮而名。

u 黔首:黔,黑色,戰國時期秦尚黑色平民用黑布包頭,故稱「黔首」。

u 布衣:古代富人穿絲帛,平民穿麻布,故稱平民為「布衣」。

古代的「布衣」、「白衣」、「朱紱」、「烏衣」有什麼區別?

6樓:小陳

布衣」,最早是借指平民。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纖維材料織成的衣物,相對於用絲織出的「帛」,前者質粗而價低,後者質精而價高。

上古之時,貴族才有資格用絲帛作衣服,平民百姓除了老者允許著裝絲衣外,其餘的便只能身穿布衣,所以布衣成了平民百姓的代稱,後來也泛指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無官無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為身份較低賤者所穿,如僕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來借指庶民,也泛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西廂記》中的相國夫人便因張生未得功名,而以「俺三輩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張生進京赴考。

「朱紱」和「烏衣」都與官位有關。「朱」指紅色。「紱」指蔽膝,縫於長衣之前,為古代天子、諸侯等禮服的服飾(也指系印的絲帶)。

古人以朱為正色,遂以「朱紱」作為身份品級的標誌,象徵著高位。

「朱紱」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榮譽,所以晚唐詩人韋莊有詩云:「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烏衣則是下級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飾,地位較低。三國時,東吳禁軍駐紮在南京夫子廟文德橋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軍隊被稱為烏衣營,駐地也被稱為烏衣巷。

7樓:明明就

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纖維材料織成的衣物,烏衣則是下級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飾

8樓:溥晗晗

古代的平民百姓又被稱為「布衣」。 顏色明地位。上古時期,人們以黑白為主色,「烏衣」通常指的是地位較低的胥吏所穿的黑服。

9樓:顯顯

《西廂記》中的相國夫人便因張生未得功名,而以「俺三輩不招白衣女婿」的理由逼迫張生進京赴考。

10樓:飄逸故事匯

朱紱」和「烏衣」都與官位有關。「朱」指紅色。「紱」指蔽膝,縫於長衣之前,為古代天子、諸侯等禮服的服飾(也指系印的絲帶)。

11樓:718來吧

「朱紱」和「烏衣」都與官位有關。「朱」指紅色。「紱」指蔽膝,縫於長衣之前

12樓:邸衣

他們每種衣服的布料都不一樣,他們所代表的人群分類也不一樣

13樓:鯊魚辣椒

白衣」,原意是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無官無位的在野平民

14樓:齊須徵鷹

不同的衣服代表了不同的地位的人才能穿著的時代表

15樓:我是你的小魚

朱紱」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榮譽,所以晚唐詩人韋莊有詩云:「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16樓:煩惱的小夥伴

布衣是油麻、葛、毛及棉花等纖維材料織成的衣物,相對於用絲織出的「帛」,前者質粗而價低,後者質精而價高。

白色之衣,代指穿白衣的人,即指無官無位的在野平民。白衣在古代為身份較低賤者所穿,如僕役、庶民等,所以便用它來借指庶民,也泛稱沒有做官的讀書人

朱紱」往往是帝王加封臣子的榮譽,所以晚唐詩人韋莊有詩云:「朱紱皆大夫,紫綬悉將軍。」

烏衣則是下級胥吏所穿的黑色服飾,地位較低。三國時,東吳禁軍駐紮在南京夫子廟文德橋附近,官兵都穿黑衣,因此軍隊被稱為烏衣營,駐地也被稱為烏衣巷。

關於中國古代服飾分類

17樓:米格戰鬥機

還有冕服,弁服,玄端,深衣,褕翟,禕衣,闕翟,純衣等。

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

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擴充套件資料:

夏商與西周時的漢服衣著無實物存世,據安陽侯家莊墓及婦好墓所出玉、石人像,可知商代貴族上身穿交領衣,腰束紳帶,下身著裳,腹前系市(蔽膝)。

西周時遺留下來的人像材料更少。從洛陽出土的玉人及銅製人形車轄來看,衣、裳、帶、市仍是貴族**的基本組成部分。其衣用正色,裳用間色,並特別重視裳前之市。

商代服飾不論尊卑和男女都是採用上下兩段的形制,上著衣,下穿裳,後世稱服裝為「衣裳」,便是源自於此。其服飾的腰身和衣袖基本上設計為緊窄的樣式,長度齊膝,便於活動。古代華夏族漢服上衣下裳,束髮右衽的裝束特點,就是在商代形成的。

西周的建立,使社會生產力大大發展和提高了,物質明顯豐富起來,社會秩序也走向條理化,並有了規章制度。漢服服飾形制也由於尊卑等級的存在、禮儀的需要而進一步規範化,被納入"禮治"範圍,尊卑貴賤,各有分別。

上衣下裳:那時的常服還是上衣下裳為主流,款式不變。只不過袖日趨發展變大,形成大袖,祛袂款式。衣裳也逐漸變寬。

滿族的旗裝,外輪廓呈長方形,馬鞍形領掩頰護面,衣服上下不取腰身,衫不露外,偏襟右衽以盤紐為飾,假袖二至三幅,馬蹄袖蓋手,鑲滾工藝裝飾,衣外加衣,增加坎肩或馬褂。

時至今日,它對現代服裝也有一定的影響。特別是隨時代發展,經過加工曲線突出體態優美的旗袍,挽回了滿服缺少美感的一面。

旗袍或短裝有琵琶襟、大襟和對襟等幾種不同形式。與其相配的裙或褲,以滿地印花、繡花和襉等工藝手段作裝飾。襟邊、領邊和袖邊均以鑲、滾、繡等為飾。

清初滿族婦女與男人的裝扮相差不多,不同之處只是穿耳梳髻,未嫁女垂辮。滿族婦女不纏足、不穿裙,衣外坎肩與衫齊平,長衫之內有小衣,相當於漢族婦女的肚兜,衣外之衣又稱"烏龍"。

18樓:勤奮的橙紅年代

中國古代服飾以商周時代為例分類:

一、男服服飾:

1、冕服:禮服中最專貴的一種,冕服均在祭典中穿著,是主要的祭服。其服式主要由冠、衣、裳、蔽膝等要件所組成。

冕服的主體是玄衣、衣裳上面繪繡有章紋,而在最隆重的典禮時,穿九章紋冕服。衣裳之下,襯以白紗中單,即白色的襯衣,古代襯衣通常是白色。

下身前有蔽膝,天子的蔽膝為硃色,諸侯為黃硃色。鞋是雙底的,以皮革和木做底,鞋底較高,周代天子,在隆重典禮時穿赤色的。

2、弁服:其隆重性僅次於冕服,衣裳的形式與冕服相似,最大不同是不加章。弁服可分為爵弁,韋弁、冠弁等幾種,它們主要的區別在於所戴的冠和衣裳的顏色。

3、玄端:為天子的常服,諸侯及其臣的朝服。

4、深衣:古代凡是服禮都是上衣下裳不相連,惟此種衣裳是上下相連,分開裁但是上下縫合,因為「被體深邃」,所以稱為「深衣」。

二、女服服飾:

1、禕衣:為王后從王祭先王的俸祭服。

2、褕翟:為王后從王祭先公和侯伯夫人助君祭服。是青色衣,畫褕翟紋十二章紋,褕翟羽色亦為五采。

3、闕翟:為王后助天子祭群小神和子男夫人從君祭宗廟祭服。是赤色衣,刻赤色繒的翟紋。

4、鞠衣:為王后率領命婦祭蠶神告桑的禮服,亦為諸侯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5、展衣:又稱襢衣為王后禮見王及宴賓客的禮服,亦是卿大夫之妻從夫助君祭宗廟的祭服。

6、祿衣:為王后燕居時的常服,亦為士之妻從夫助祭的祭服。

7、純衣:為貴族之女的嫁衣。

古代女生的服裝,古代女人服飾有哪些名稱

1 春秋戰國 深衣袍服 春秋戰國之交,百家爭鳴 的社會環境對服飾也有不同程度的影響。這時出現了一種上衣下裳相連的服裝 深衣。在春秋一直到漢代,曲裾深衣,直裾深衣是深衣的主要款式。深衣承接上衣下裳,是一種根據禮制而制定的衣服,所以一直以來都深受士大夫階層的喜愛。圓袖方領,以示規矩,意為行事要合乎準則 ...

日本古代服裝種類,日本傳統服飾有哪些?

樓下的回答只透露出兩個字,無知。日本古代服飾的發展,先經歷了繩文時代,主要以麻 動物皮毛為主,起禦寒防暑作用 到了彌生時代也就是邪馬臺國時代,女子著貫頭衣,大匹的布在中間挖一個洞套頭的服裝,類似如今雨披的服裝,男子的服裝為將一塊布披在肩部在正面打結,另一塊布裹在腰部在正面打結的袈裟衣,樣子接近印度的...

古代女子的服飾,古代女子服飾描寫

1 淺色羅裙繚姿鑲銀絲邊際,水芙色紗帶曼佻腰際,著了一件紫羅蘭色彩繪芙蓉拖尾拽地對襟收腰振袖的長裙。袖口處繡著的淡雅的蘭花更是襯出如削蔥的十指,粉嫩的嘴脣泛著晶瑩的顏色,輕彎出很好看的弧度。如玉的耳垂上帶著淡藍的纓絡墜,纓絡輕盈,隨著一點風都能慢慢舞動。2 一襲白色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外罩品月緞繡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