諸葛亮不為人知的故事 史實)

2021-07-05 15:45:36 字數 5811 閱讀 1629

1樓:代用

政治上,諸葛亮事必躬親,獨攬朝廷重事,重用老臣,導致,蜀漢人才凋蔽,整個蜀漢基本都是劉備遺臣在苦苦支撐,獨木難支,連姜維也是從北魏掏過來的···軍事上,重用親信之將,對魏延等不和之將不予重任,比如舍作戰經驗豐富的魏延用毫無戰功的馬謖鎮守街亭,導致第一次北伐失敗,魏延子午谷奇謀棄而不用,失了直取長安,兵定隴右的時機···總之,諸葛亮太不信任與自己脾氣不合的人才,關羽的失敗,他也有些責任,明知道關羽驕傲,還敢交付他荊州,關羽北伐也不派大將接應,以防不測···

2樓:匿名使用者

後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導致新中國成立後很多學生多看了一篇文章。至於說“子午谷奇計”,沒有實施的東西實在很難說。另外,就是他在位的時候,比較重用楊儀,卻沒有發現楊儀剛愎自用的缺點,導致他死後蜀國出現了一定的混亂,魏延被殺。

這對蜀國來說,應該是一個悲劇把,本來就沒啥人才,結果兩個一流人才一死一廢。當然,還有失誤,就是諸葛亮對後備力量的培養不太重視,沒有成立後備幹部人才庫,沒有啟動蜀國百千萬人才工程,導致董允死後,蜀國再也無人了。這樣的不作為,其實也是一種錯誤。

另外,實在想不通,劉備討伐孫權的時候,諸葛亮的無動於衷是個什麼意思。

3樓:匿名使用者

所謂“不為人知”的故事,就是歷史上沒有記載的事,也就是沒有根據的事,這樣的事估計現在的屬於人類的生物是不知道的。

4樓:啟運立極

北拒曹操東聯孫權,若北聯曹操,東滅東吳蜀漢滅亡就可稍晚

5樓:匿名使用者

不為人知.就是沒有人知道

獨木難支是描寫諸葛亮的哪個故事

6樓:恩惠

六出祁山。e5a48de588b662616964757a686964616f31333339663963

六出祁山建興六年春,諸葛亮事先揚聲走斜谷道取郿,讓趙雲鄧芝設疑兵於斜谷,吸引曹真重兵,自己率大軍攻祁山(甘肅西和縣西北)。隴右的南安、天水和安定三郡反魏附蜀。張郃出拒,大破馬謖於街亭,王平獨木難支,遂有諸葛亮空城計一事。

諸葛亮拔西縣千餘家返回漢中。這是第一次出祁山。 諸葛亮“六出祁山”沒有完成“北定中原”統一大業的原因並非戰略之失,而是有其客觀的原因,也有主觀原因。

1、建興十二年(234)諸葛亮在日夜操勞下病歿於伐魏前線五丈原大營,這不僅對蜀漢伐魏不利,且對蜀漢政治本身是一重大損失。雖有姜維接替前線指揮,但總顯人才匱乏,後繼無人。2、在三國鼎立中蜀漢政權相對而言,形成氣候晚於曹魏、孫權。

夷陵之戰後,軍事實力遠不及魏、吳。與才多將廣,人才聚集的曹魏相較,差之遠矣。3、“興復漢室”的口號早已沒有多大的感染力和號召力。

東漢腐敗政治在人民心目中早已完全喪失。農民起義,此起彼伏。“蒼天已死,黃天當立!

”4、蜀漢朝廷宦官黃皓等專權,後主昏暗,後防空虛,縱使姜維在前線拼命作戰,終難挽回危運,後主早已降魏做俘虜,進入安樂宮。5、北伐戰事中,關鍵時刻用人失誤,馬謖失街亭,李嚴誤軍糧,失去大好戰機,機不可失,時不再來,失之難以挽回。6、攻佔隴右後,沒有建立起牢固的政治、軍事根據地,往往糧盡兵退,收地復失,隴右諸多有利因素未能充分利用。

7、屯兵戍邊措施不力,前線軍需供給不濟,往往糧盡而還。與此,曹魏採取得力改革措施,經濟發展,國力相之強盛。

在三國的歷史裡面,蜀魏吳三國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和哪些感人英雄故事?

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到底是怎樣的?

7樓:匿名使用者

歷史上的諸葛亮

相比之下,為後人所熟知的諸葛亮是羅貫中筆下《三國演義》裡那個能呼風喚雨接近神靈的諸葛亮。千百年來,諸葛亮是中國人理想中的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完美代表。他的政治家,軍事家帶有濃厚的傳奇色彩。

而歷史上真正的諸葛亮漸漸模糊,他的生平當真有過“借東風”“空城計”“草船借箭”“七擒孟獲”等等這些事蹟嗎?一代武侯的這些故事裡到底有幾分真假?

歷史上諸葛亮的真實故事同樣紛呈多彩,但他也是一個有血有肉的凡人。諸葛亮雖然博學多才但也並非無所不能。他雖然精通謀略也時常失算。諸葛亮有著高尚的人格,卻也有性格上致命的弱點.

《三國志》這樣寫道“諸葛亮字孔明,琅邪陽都人也。漢司隸校尉諸葛豐後也。父圭,字君貢,漢末為太山都丞。

亮早孤,從父玄為袁術所署豫章太守,玄將亮及亮弟均之官。會漢朝更選朱皓代玄。玄素與荊州牧劉表有舊,往依之。

玄卒,亮躬耕隴畝,好為《梁父吟》。身高八尺,每自比於管仲、樂毅,時人莫之許也。惟博陵崔州平、潁川徐庶元直與亮友善,謂為信然。

”這些就是諸葛亮未遇劉備之前的生平記載。

之後就是劉備三顧茅廬,請諸葛亮出山。那個時候諸葛亮的《隆重對》,有學者提出懷疑。因為早些年魯肅為孫吳擬劃的軍事策略和《隆重對》相仿,可這個不足以說明諸葛亮抄襲。

《隆重對》有不足之處是事實。它的思想是先取荊州,後奪西川。這本無錯,可諸葛亮要同時擁有荊州,西川,以便將來一路人馬東伐孫權,一路人馬北伐曹操。

荊州,西川相隔千里,要同時守全兩處極其不易,之後的荊州兵敗,關羽喪命,劉備出兵東吳被陸遜火燒連營,西蜀第一次衰落便由此開始。這也是《隆重對》失誤之處的見證。但在那個動盪的年代,諸葛亮能擬出《隆重對》這樣的軍事策略,足見其高明之處,我們不過是事後諸葛亮罷了。

諸葛亮出山之後的十多年裡其實從未指揮過任何一個部隊,而是在現在的湖南衡陽一帶任職,他的職位相當於今天的“糧食局長”和“稅務局長”。

在曹操下江南時,劉備在軍事上第一次用上諸葛亮。諸葛亮遊說孫吳,以巧言激之,以利害說之,終於孫劉聯手共抗曹操。期間諸葛亮和周愈並無格對,由此可見“草船借箭”,“借東風”之說,純屬虛構。

曹操敗兵之後,劉備遂收江南,這才拜諸葛亮為軍師中郎將,使其都督零陵、桂陽、長沙三郡,調其賦稅,以充軍實。

在荊州時候劉備還拜了一個軍師,這個人就是龐統,此人與諸葛齊名,除了獻上連環計策,我卻看不出他有哪點能耐。建安十六年,益州牧劉璋遣法正迎劉備,使擊張魯。龐統隨去,卻與諸葛爭功,最終落得“落鳳坡”的下場。

諸葛亮這才離開荊州,荊州的事務囑託關羽負責,諸葛亮開始了自己一生中最大的成就--攻克成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只有這幾字記錄“亮與張飛、趙雲等率眾溯江,分定郡縣,與先主共圍成都。

成都平,以亮為軍師將軍,署左將軍府事。先主外出,亮常鎮守成都,足食足兵。”

十年後,也就是建安二十六年,諸葛亮擁劉備為帝,劉備建立了西蜀王朝,諸葛亮領丞相尚書事,自此三國鼎立形式已定。諸葛亮雖然是西蜀丞相,但西蜀實質政權上的二把手卻是關羽,關羽掌管著西蜀的半壁江山。諸葛亮和關羽之間有一個微妙敏感的事件,就是關羽之死。

自建安十六年,關羽獨鎮荊州。而當時諸葛亮是借用劉備之意,假設了劉備是想讓關羽坐鎮荊州。二十四年,劉備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是年關羽攻打曹操。

在關羽北征的半年裡,荊州一直空虛。諸葛一生謹慎,關羽兵出荊州半年之久,他並未增添一兵一卒,即使關羽捷報頻傳,荊襄卻始終不全。難道說諸葛亮不知道荊襄的重要?

還是他認為孫劉兩家幾十年來對荊州的爭奪,孫吳突然放棄窺探荊襄之心?諸葛亮心裡明白的很。當時西蜀兵多將廣,諸葛亮不發兵將相助關羽,便與他的盡忠,他的謹慎的性格大大相反了。

三國複雜的人物關係耐人尋味,諸葛亮忠心劉備不容質疑,關羽忠心劉備更不容質疑,而兩個忠心劉備的頭號人物卻時常鬧矛盾。事實不是華容放曹之後諸葛亮饒關羽一命,關羽就對他言聽必從了,諸葛亮用的人必須是對他言聽計從,這話出自他自己之口。諸葛亮駕御不了關羽,關羽的命運在那個時候也許就有了決定。

所以有學者懷疑,諸葛亮藉助東吳之手殺害了關羽,這給諸葛亮鮮活的歷史面貌上濃濃的摸了一黑。

羅貫中寫三國的時候美化了西蜀美化了諸葛亮,然而熟讀《三國演義》,從他的筆鋒裡也不難看出這些,這也許就是前輩文字裡的尋味之處。

章武三年春,劉備去世,囑咐劉禪以父事諸葛亮。諸葛亮繼劉備遺志,統一華夏是他人生最大的目標。然,北上伐魏,必先平定南方。於是就有了“七擒孟獲”的故事。

對敵人七擒七縱,以諸葛亮事事小心謹慎的性格,他決計不會有這麼大的軍事冒險行為。一切史料記載上也沒有出現過“孟獲”這個名字。在《三國志》裡,對於諸葛亮南下只有十二字記載“三年春,亮率眾南征,其秋悉平。

”對三國史最有說服力度的《三國志》,太過簡略。

學者們研究諸葛亮南下這場顯赫的戰役裡,有的人說他一直打到今雲南大理附近,有的說他已經打到寮國邊界。至於“七擒孟獲”可能是諸葛亮摧毀了敵人七個軍事基地,如此說法,在歷史一千多年的長河裡,真的是無從稽考了。

在南征的日子裡,諸葛亮發明過一件殺傷力極高的**“連弩”,這個**給他北伐曹魏幫了不少忙。

南方平定之後,《三國志》中這麼記載“軍資所出,國以富饒,乃治戎講武,以俟大舉。五年,率諸軍北駐漢中......”這個時候,諸葛亮正式北上伐曹,寫下了著名千年的《出師表》。

《三國志》中也有記載“‘先帝創業未半而中道崩殂,今天下三分,益州疲弊,此誠危急存亡之秋也。然侍衛之臣不懈於內,忠志之士忘身於外者,蓋追先帝之殊遇,欲報之於陛下也。誠宜開張聖聽,以光先帝遺德,恢弘志士之氣,不宜妄自菲薄,引喻失義,以塞忠諫之路也。

宮中府中俱為一體,陟罰臧否,不宜異同。若有作奸犯科及為忠善者,宜付有司論其刑賞,以昭陛下平明之理,不宜偏私,使內外異法也。侍中、侍郎郭攸之、費禕、董允等,此皆良實,志慮忠純,是以先帝簡拔以遺陛下。

愚以為宮中之事,事無大小,悉以諮之,然後施行,必能禪補闕漏,有所廣益。將軍向寵,性行淑均,曉暢軍事,試用於昔日,先帝稱之曰能,是以眾議舉寵為督。愚以為營中之事,悉以諮之,必能使行陳和睦,優劣得所。

親賢臣,遠小人,此先漢所以興隆也;親小人,遠賢臣,此後漢所以傾頹也。先帝在時,每與臣論此事,未嘗不嘆息痛恨於桓、靈也。侍中、尚書、長史、參軍,此悉貞良死節之臣,願陛下親之信之,則漢室之隆,可計日而待也。

“臣本布衣,躬耕於南陽,苟全性命於亂世,不求聞達於諸候。先帝不以臣卑鄙,猥自枉屈,三顧臣於草廬之中,諮臣以當世之事,由是感激,遂許先帝以驅馳。後值傾覆,受任於敗軍之際,奉命於危難之間,爾來二十有一年矣。

先帝知臣謹慎,故臨崩寄臣以大事也。受命以來,夙夜憂嘆,恐託付不效,以傷先帝之明,故五月渡瀘,深入不毛。今南方已定,兵甲已足,當獎率三軍,北定中原,庶竭駑鈍,攘除奸凶,興復漢室,還於舊都。

此臣所以報先帝,而忠陛下之職分也。

“至於斟酌損益,進盡忠言,敗攸之、禕、允之任也。願陛下託臣以討賊興復之效;不效,敗治臣之罪,以告先帝之靈。[若無興德之言,則]責攸之、禕、允等之慢,以彰其咎。

陛下亦宜自謀,以諮諏善道,察納雅言,深追先帝遺詔。臣不勝受恩感激,今當遠離,臨表涕零,不知所言。’遂行,屯於沔陽。

”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因失街亭而告終,馬謖無能,劉備曾囑咐不能委於重用,諸葛亮還是重用了馬謖。他這次伐魏最大的收穫是收復姜維,可收復了他自認將才的姜維,他還是每每事必親躬,沒有給他留下多少實踐的機會。在諸葛亮死後姜維繼承遺志,卻只知領兵打仗,不會處理人際關係,鬧到最後劉禪疑他,要傷他性命,他還問別人保身之法。

諸葛用人可見一斑。

六年冬,諸葛亮復出散關,圍陳倉,此諸葛亮第二次北伐。因糧盡而還。

七年,諸葛亮遣陳式攻武都、陰平。魏雍州剌史郭淮率眾欲擊式,亮自出至建威,淮退還。此第三次伐魏始末。也就是在這次伐魏,諸葛亮漸漸疏遠魏延,再一次在用人上露出瑕疵。

九年,諸葛亮復出祁山,以木牛運,糧盡退軍,與魏將張邰交戰,射殺邰。“木牛流馬”就是在第四次伐魏時,諸葛亮所發明的。

“十二年春,亮悉大眾由斜谷出,以流馬運,據武功五丈原,與司馬宣王對於渭南。”這是《三國志》裡記載的第五次伐魏。司馬義計不如諸葛,謀卻勝於諸葛。

堅守不戰,最終熬死諸葛亮。諸葛亮五十四歲撒手人寰,空留下五丈原一夜秋風。

歷史上並沒有六出祁山,只此五次。諸葛亮一生在軍事上一味逞強,窮兵黷武。在戰略上謹小慎微,不納別策,以致數次北伐無功而返。

在政治上獨把朝政,致使西蜀**進出無門,後繼乏人,不管在演義裡還是史料中,這都是不爭的事實。一代名相卻始終不能力挽狂瀾,難以改變歷史的潮流。

諸葛亮一生成敗被後人爭論不休,諸家高談闊論見仁見智。

鞠躬盡瘁,死而後已。諸葛亮成敗暫且不論,他的執著追求,他的忠心耿耿卻一直被後人所景仰,無怪乎羅貫中把他神話**們心中完美的偶像。

陳壽也誇獎他“亮性長於巧思,損益連弩,木牛流馬,皆出其意;推演兵法,作八陳圖,鹹得其要雲。亮言教書奏多可觀,別為一集。”如此好評,等等等等。

不為人知的臺灣小吃美食

有興趣呀 像週日八點黨的食字路口一樣有那麼多好吃的就好了。覺得很期待,應該會去試吃,如果好的話以後當作據點,哈哈 當然很期待了!但是現在北京的這種臺灣小吃一點都不地道 掛羊頭賣狗肉而已!期待期待 奶茶芒果冰 蚵仔煎棺材板 擔仔麵陽春麵 鱔魚麵魚羹 肉圓鹹酥雞 臺灣距離大陸很近又很遠,淺淺的一道海峽,...

寄人籬下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難處

寄人籬下,你要對主人家非常的有禮貌,而且要經常幫他們幹活,他們罵你的時候你還不能頂嘴。表面上對我很客氣,但是他們做什麼從來不顧及我的感受,專門做我不愛吃的東西。寄人籬下,別人做的錯事,我要高興的去接受,真的委屈了自己。寄人籬下,首先要學會低調,要學會懂事,多幹活少說話,這樣會讓人能夠喜歡你,心裡有一...

有哪些不為人知的適合油炸的東西,有什麼不為人知的適合油炸而且很好吃的東西?

推薦一款油炸奧利奧,味道很不錯哦。作為生活在21世紀的胖友,我們不應該對油炸食品感 到陌生對吧,隨著德吉 某克士逐漸滲透到我國大中城市,這些洋油炸食品也逐漸融入我們的生活。當然,你需要配上炸薯條和番茄醬。我聽說更令人滿意胖友們還記得那些年大明湖畔的吮指原味雞嗎?還有某克士的手槍腿也是人間美味呀!對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