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嘟嘟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見孺子將入於井,皆有怵惕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於鄉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 ( 《孟子·公孫丑上14》)
孟子認為,每個人都有不忍人之心。什麼是不忍人之心。張居正解釋說:
天地以生物為心。人各得天地之心以為心,故可矜可憐之事,一觸於外,而慘怛好生之意,遂動於中,這叫做不忍人之心。
只是人們被物慾所矇蔽,見慣了世態之冷暖,心也就變硬起來。孟子由此推及到政治。
古聖王,沒有私念,滿腔子都是不忍人之心,所實行的無不是不忍人之政。因為不忍,所以會以民為本。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天下雖大,以此心治之就很輕鬆了,猶如運之掌上。
緊接著,孟子舉了一個很淺顯的例子,說得更加明白透徹。
有人突然看到一個小孩要掉到井裡去了,無論是親疏厚薄,智愚賢不肖,都會為之驚駭而生同情心。有這種心情,不是為了和這孩子的父母攀交情,不是為了在鄉里朋友間博得好名譽,也不是非議見死不救惡此不仁之名聲。
在孟子看來這只不過是良心的本能反應而已。人心向善,即使是窮凶惡極之人,也有良心發現之可能。
關於本章之文法,也有可學之處,姚永概言:
第一句陡然而來,屹如山立,是第一疊,“先王”三句二疊,“以不忍人之心”三句三疊,乃跌到“治天下可運之掌上”。“今人乍見孺子”以下,發揮惻隱之心,極明白痛快。“非所以內交” 三句不獨文筆翩躚,其造語能以數字達出難顯之情,尤宜熟玩。
2樓:人生啟示
孺子入井是什麼意思?孟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
3樓:顏沫沫
按孟子所言,人皆有惻隱之心。又說“大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者也”。因此顯然:孟子認為小孩尤有赤子之心。大人可能蔽於物欲,有時而昏,反失赤子之心。
4樓:碧蓮盛曹醫生
這句話出自《公孫丑章句上》: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矣。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人皆有不忍人之心“意思也就是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其實,這句話和”人非草木,孰能無情“差不多,都是指我們不可能都是鐵石心腸,對不幸的人和事都有憐憫之心。
有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事是什麼意思
5樓:匿名使用者
原文 孟子曰:“人皆有不忍人之心①。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 忍之政矣。
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運之掌上。 所以謂人皆有不忍人之心者,今人乍②見孺子將人於打,皆有怵惕 惻隱之心--非所以內交④於孺子之父母也,非所以要譽⑤於鄉 黨朋友也,非惡其聲而然也。由是觀之,無惻隱之心,非人也;無 羞惡之心,非人也;無辭讓之心,非人也;無是非之心,非人也。
惻隱之心,仁之端(6)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 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猶其有四體也。有 是四端而自謂不能者,自賊者也;謂其君不能者,賊其君者也。
凡 剛端於我(7)者,知皆擴而充之矣,若人之始然(8),泉之始達。苟 能充之,足以保(9)四海;苟不充之,不足以事父母。”
【註釋】
①不忍人之心;憐憫心,同情心。①乍:突然、忽然。
③怵 惕:驚懼。側隱:
哀痛,同情。④內交,內交即結交,內同 “納”。⑤要(yao)譽:
博取名譽。要同“邀”,求。(6)端:
開端,起 源.源頭。(7)我:同“己”。
(8)然,同“燃”。(9)保:定,安定。
【譯文】
孟子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心情。先王由於憐憫體 恤別人的心情,所以才有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
用憐憫體恤別人 的心情,施行憐憫體恤百姓的政治,治理天下就可以像在手掌心 裡面運轉東西一樣容易了。之所以說每個人都有憐憫體恤別人的 心情,是因為,如果今天有人突然看見一個小孩要掉進井裡面去 了,必然會產生驚棋同情的。心理——這不是因為要想去和這孩子 的父母拉關係,不是因為要想在鄉鄰朋友中博取聲譽,也不是因 為厭惡這孩子的哭叫聲才產生這種驚懼問情心理的。
由此看來,沒 有同情心,簡直不是人;沒有羞恥心,簡直不是人;沒有謙讓心, 簡直不是人;沒有是非心,簡直不是人。同情心是仁的發端;羞 恥心是義的發端;謙讓心是禮的發端;是非心是智的發端。人有 這四種發端,就像有四肢一樣。
有了這四種發端卻自認為不行的, 是自暴自棄的人;認為他的君主不行的,是暴棄君主的人。凡是 有這四種發端的人,知道都要擴大充實它們,就像火剛剛開始燃 燒,泉水剛剛開始流淌。如果能夠擴充它們,便足以安定天下,如 果不能夠擴充它們,就連贍養父母都成問題。
”【讀解】
從人性的前提推導政治,具體說,從人人都有‘不忍人之 心”的仁心推導仁政。由於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本身所固有 的,所以,仁政也應該是天經地義的。這就是孟子的思路。
孟子的推導仍然是為了推行他那畢生的追求,即“仁政”理 想。但他的推導本身似乎沒有產生很大影響,倒是他那推導的前 提——“人皆有不忍人之心”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尤其是在此基 礎上所提出的“仁義禮智”都發端於這種“不忍人之心”的看法, 更是成了中國古代哲學中“性善論”的理論基礎和支柱。
孔子曾經說過:“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意 思是說,人性本來是相近的,只因為教養的不同,便相差很遠了。
但孔子既沒有說相近的人性是什麼,是善還是惡,也沒有論 述。而且,從我們的理解來看,孔子還主要強調的是後天教養的 一方面。
孟子就不同了,他不僅了論述,指出了那相近的人性就 是發端仁義禮智的“不忍人之心”,而且還舉出了生動的例證論證 這種“不忍人之心”是人所固有的。沒有它,簡直就不是人。從 這個角度來說,孟子的人性理論的確是“先驗論”的,是主觀唯 心主義的。
因為他把“仁義禮智”這些社會性質的道德觀念說成 是人的天性裡所固有的,與生俱來的,甚至帶有生理性的色彩。
但從另一方面來說,孟子也不是完全否認後天培養的作用。因 為他認為“不忍人之心”包含四個方面,即“惻隱、羞惡、辭讓、 是非”之心,簡稱即為“四心”。而這“四心”只是“仁義禮智” 這四種道德範疇的發端,或者說“四端”。
這“四端”就像剛剛燃 燒的火或剛剛流出的泉水一樣,還需要“擴而充之’才能夠發揚 光大。不然的話,就會熄滅或枯竭。“擴而充之”也就是後天的培 養,也就是“習相遠”。
所以,從理論基礎來說,孟子的確是從天賦性善論(“四 心”)推匯出天賦道德論(“四端”),再推匯出“不忍人之政” (仁政)。但從實踐來說,他還是重視後天努力(“擴而充之”)的 作用的。而且,撇開關於先驗還是後天、唯心還是唯物的抽象討 論,聯絡到孟子所處的戰國時代社會狀況來歷史地看問題,主張 人性本善,強調天賦道德,推行仁愛政治,這些都是具有積極意 義的。
其實,也不僅僅限於孟子的時代,就是到任何時代,強調 這些,總比鼓吹人性本惡,放棄道德,施行**要好得多罷!
6樓:elise君
有不能容忍別人的心,做不能被別人容忍的事。
孟子的「不忍人」與孔子的「仁」有何區別與聯絡
孔子的仁是道德上的仁,如仁義 孟子的仁是政治上的仁,如仁政 孟子認為統治者實行仁政,可以得到天下人民的衷心擁護,這樣便可以無故於天下,孟子所說的仁政要建立在統治者的 不忍人之心 的基礎上.不忍人之心 是一種同情仁愛之心 孔子的 仁 可以拆字為 兩個人 強調的是人與人之間的關係,所謂 仁者愛人 不單純...
黃鸝鳥是什麼意思把人比喻黃鸝鳥是啥意思呀
黃鸝是一些中等體型的鳴禽,是黃鸝科黃鸝屬29種鳥類的通稱。體羽一般由全黃色的羽毛組成。雄性成鳥的鳥體 眼先 翼及尾部均有鮮豔分明的亮黃色和黑色分佈。雌鳥較暗淡而多綠色。幼鳥偏綠色,具細密縱紋 黑枕黃鸝為典型代表 黑枕黃鸝又稱黃鶯,體長22 26釐米,通體鮮黃色 自臉側至後頭有1條寬黑紋,翅 尾羽大部...
人恆過的過是啥意思, 人恆過然後能改 中的恆過是什麼意思
選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人恆過,然後能改 過 是動詞,為 犯錯誤 過 過失。這裡用作動詞,指犯錯誤。人恆過出自 生於憂患,死於安樂 過 gu 1.從這兒到那兒,從此時到彼時 過江。過賬。過程。過渡。過從 交往 經過。2.經過某種處理方法 過秤。過磅。過目。3.超出 過於。過度。過甚。過獎 謙辭 過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