鑑湖得名的由來,鑑湖的歷史沿革

2021-09-09 08:19:10 字數 5085 閱讀 8263

1樓:匿名使用者

鑑湖的締造者——鑑湖之父——東漢會稽太守馬臻。

鑑湖是在馬臻的主持下築成的,為紹興最終成為富甲江南的魚米之鄉奠定了堅實基礎,但馬臻卻蒙受冤屈被皇帝處以了極刑。 這就是歷史。即「功也鑑湖,淚也鑑湖」。

原始的鑑湖,水域面積相當於今天的三十個西湖。它南依會稽山,北至人工堤塘,東抵東小江(今曹娥江),西近西小江(今浦陽江),全長56.5公里。

古鑑湖匯聚會稽山三十六源之水,方圓百里一片浩瀚,它既造 就了紹興發達的水產業、有利於平原農業的發展,又造就了紹興地方的獨特風光:稽山鑑水。 然而,由於鑑湖的建成,使得一些官宦豪強的土地和墳墓淹沒,引起了他們的聯名告狀,一大批死人的名字被他們作為聯名告狀人寫上了狀書。

東漢朝廷認為馬臻的行為造成了社會的大不穩定,震怒之際鑄成一樁千古奇冤。 當時,一群膽識超群的會稽百姓冒險將馬臻的遺體從京城偷運回來,安葬在了鑑湖之畔。

歷史總會作出公正的評判。數十年後,馬臻的冤案得到平反。唐元和年間,人們便隆重祭祀馬臻。

北宋嘉佑年間,宗仁宗取「利民濟世」之意追封馬臻為「利濟王」。歷代文人墨客對馬致對鑑湖的歌詠更是連篇累牘。唐大詩人李白詩云:

「鏡湖水如月,耶溪女如雪」。杜甫詩云:「越女天下白,鏡湖五月涼。」

2樓:匿名使用者

東漢永和五年(公元140年),會稽太守馬臻利用當地地形和水系特點,相形度勢,主持興建了古鑑湖,湖面面積逾200.0km2,周長179.0km,匯納會稽山麓諸河來水於湖內,灌田九千餘頃,民深受其利。

後因會稽山區森林被毀,水土流失嚴重,水利失修及豪強圍墾掠奪等原因,於南宋時,湖被湮廢。現殘留之鑑湖,湖面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約23.0 km,平均寬108m,最寬300餘米,形似河流。

湖面面積僅有2.4 km2,平均水深2.77 m。

鑑湖一帶是典型的江南水鄉風光。湖上橋堤相連,漁舟時現,青山隱隱,綠水迢迢。王羲之詩:

「山**上行,如在鏡中游。」

鑑湖的歷史沿革

3樓:念塵渣攻

為浙江copy

省省級風景名勝區,是一處適合觀光遊覽、休閒度假的江南水鄉型風景名勝區,由東跨湖橋、快閣、三山、清水閘、柯巖、湖塘6個景區和湖南山旅遊活動區組成。鑑湖原名鏡湖,相傳黃帝鑄鏡於此而得名。鑑湖還有長湖、慶湖、賀家湖、賀監湖等別名。

鑑湖水質特佳,馳名中

外的紹興老酒,即用此湖水釀造。鑑湖湖面寬闊,水勢浩淼,泛舟其中,近處碧波映照,遠處青山重疊,有在鏡中游之感。

東漢永和五年(140年),會稽太守馬臻發動民工,築堤瀦水,總納山陰、會稽兩縣36源之水,溉田九千餘頃,民享其利甚巨,為江南古代最大的水利工程之一。它東起蒿口斗門(今上虞蒿垻鎮),西至廣陵斗門(今紹興縣南錢清),全長56.5公里。

湖在集雨時面積610平方公里,湖總面積189.9平方公里。後因水土流失,在唐中葉以後逐漸淤積,又從北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開始有豪紳在湖中建築堤堰,盜湖為田,湖面大蹙。

今鑑湖面積約30.44平方公里,其主幹道東起亭山,西至湖塘,長22.5公里,形如一條寬窄相間的河道,鑲嵌在紹興平原之上。

端午節的來歷

4樓:檸檬一家人

關於端午節的由來,說法甚多,諸如:紀念屈原說;紀念伍子胥說;紀念曹娥說;起於三代夏至節說;惡月惡日驅避說,吳月民族圖騰祭說等等。

以上各說,各本其源。據學者聞一多先生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列舉的百餘條古籍記載及專家考古考證,端午的起源,是中國古代南方吳越民族舉行圖騰祭的節日,比屈原更早。

但千百年來,屈原的愛國精神和感人詩辭,已廣泛深入人心,故人們「惜而哀之,世論其辭,以相傳焉」,因此,紀念屈原之說,影響最廣最深,佔據主流地位。在民俗文化領域,中國民眾把端午節的龍舟競渡和吃粽子等,都與紀念屈原聯絡在一起。

5樓:困難解決局

端午節,又稱為五五節,是中國國家法定節假日之一,並已被列入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這個節日的由來是相傳戰國時。

6樓:夢裡心落

1、【屈原說】

屈原,是春秋時期楚懷王的大臣。他倡導舉賢授能,富國強兵,力主聯齊抗秦,遭到貴族子蘭等人的強烈反對,屈原遭饞去職,流放到沅、湘流域。後來秦軍攻破楚國京都,屈原眼看自己的祖國被侵略,於五月五日,在寫下了絕筆作《懷沙》之後,抱石投汨羅江身死,以自己的生命譜寫了一曲壯麗的愛國主義樂章。

楚國百姓得知屈原之死哀痛異常,為防止魚兒吃屈原的身體,紛紛投以飯糰。後來人們用楝樹葉包飯,外纏彩絲,發展成棕子。 並在每年的五月初五龍舟競渡、吃粽子、喝雄黃酒,以此來紀念愛國詩人屈原。

2、【伍子胥說】

在江浙一帶,是說紀念春秋時期(公元前770--前476年)的伍子胥。

伍子胥具有雄才大略,又深得吳王闔閭信任。他忠心耿耿幫助吳王西破強楚,北威齊晉,南服越人,吳國國力達到了鼎盛之勢。吳王閹閭去世後,他繼續輔佐夫差即位,幫助吳國打敗越國。

伍子胥分析吳越兩國由於自然條件的因素,二者只能存其一,所以他主張一定要滅掉越國。

夫差拒絕了他的提議,吳國大宰,受越國賄賂,讒言陷害子胥,夫差信之,賜子胥寶劍,子胥以此死。子胥本為忠良,視死如歸,在死前對鄰舍人說:「我死後,將我眼睛挖出懸掛在吳京之東門上,以看越**隊入城滅吳」,便自刎而死,夫差聞言大怒,令取子胥之屍體裝在皮革裡於五月五日投入大江。

吳國百姓懷念國之柱石伍子胥。千百年來江浙一帶相傳伍子胥死後忠魂不滅化為濤神,端午節即為紀念伍子胥之日。

3、【孝女曹娥說】

曹娥是東漢上虞人,父親溺於江中,數日不見屍體,當時孝女曹娥年僅十四歲,晝夜沿江號哭。過了十七天,在五月五日也投江,五日後抱出父屍。就此傳為神話,繼而相傳至縣府知事,令度尚為之立碑,讓他的**邯鄲淳作誄辭頌揚。

孝女曹娥之墓,在今浙江紹興,後傳曹娥碑為晉王義所書。後人為紀念曹娥的孝節,在曹娥投江之處興建曹娥廟,她所居住的村鎮改名為曹娥鎮,曹娥殉父之處定名為曹娥江。

4、【古越民族圖騰祭】

近代大量出土文物和考古研究證實:長江中下游廣大地區,在新石器時代,有一種幾何印紋陶為特徵的文化遺存。該遺存的族屬,據專家推斷是一個崇拜龍的圖騰的部族----史稱百越族。

出土陶器上的紋飾和歷史傳說示明,他們有斷髮紋身的習俗,生活於水鄉,自比是龍的子孫。其生產工具,大量的還是石器,也有鏟、鑿等小件的青銅器。

作為生活用品的罈罈罐罐中,燒煮食物的印紋陶鼎是他們所特有的,是他們族群的標誌之一。直到秦漢時代尚有百越人,端午節就是他們創立用於祭祖的節日。在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大部分百越人已經融合到漢族中去了,其餘部分則演變為南方許多少數民族,因此,端午節成了全中華民族的節日。

7樓:納令香生

傳說端午節是為了紀念戰國時代楚國詩人屈原,他在五月初五這天投汨羅江自盡殉國。

屈原雖忠事楚懷王,卻屢遭排擠,懷王死後又因頃襄王聽信讒言而被流放,最終投汨羅江而死。據說,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一直行至洞庭

湖,始終不見屈原的屍體。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為了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

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百姓們又怕江河裡的魚吃掉他的身體,就紛紛回家拿來米團投入江中,以免魚蝦糟蹋屈原的

屍體,後來就成了吃粽子的習俗。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

還有什麼法律問題可以直接諮詢我們的律師:寧波律師

河南律師

希望對你有幫助,望採納!!

8樓:良藏蟻愜

【端午節由來】

關於端午節的來歷,歸納起來,大致有以下諸說:

紀念屈原,此說最早出自南朝梁代吳均《續齊諧記》和北周宗懍《荊楚歲時記》的記載。據說,屈原於五月初五自投汨羅江,死後為蛟龍所困,世人哀之,每於此日投五色絲粽子於水中,以驅蛟龍。又傳,屈原投汨羅江後,當地百姓聞訊馬上划船撈救,千直行至洞庭湖,終不見屈原的屍體。

那時,恰逢雨天,湖面上的小舟一起彙集在岸邊的亭子旁。當人們得知是打撈賢臣屈大夫時,再次冒雨出動,爭相划進茫茫的洞庭湖。為了寄託哀思,人們盪舟江河之上,此後才逐漸發展成為龍舟競賽。

『看來,端午節吃粽子、賽龍舟與紀念屈原相關,有唐代文秀《端午》詩為證:「節分端午自誰言,萬古傳聞為屈原。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迎濤神,此說出自東漢《曹娥碑》。春秋時吳國忠臣伍子胥含冤而死之後,化為濤神,世人哀而祭之,故有端午節。

龍的節日,這種說法來自聞一多的《端午考》、和《端午的歷史教育》。他認為,五月初五是古代吳越地區「龍」的部落舉行圖騰祭祀的日子。其主要理由是;(一)端午節兩個最主要的活動吃粽子和競渡,都與龍相關。

粽子投入水裡常被蚊龍所竊,而競渡則用的是龍舟。(二)競渡與古代吳越地方的關係尤深,況且吳越百姓還有斷髮紋身「以像龍子」的習俗。(三)古代五月初五日有用「五彩絲係臂」的民間風俗,這應當是「像龍子」的紋身習俗的遺蹟。

惡日,在先秦時代,普遍認為五月是個毒月,五日是惡日。《呂氏春秋》中《仲夏記》一章規定人們在五月要禁慾、齋戒。《夏小正》中記:

「此日蓄藥,以蠲除毒氣。」《大戴禮》中記,「五月五日畜蘭為沐浴」以浴驅邪認為重五是死亡之日的傳說也很多。《史記·孟嘗君列傳》記歷史上有名的孟嘗君,在五月五日出生。

其父要其母不要生下他,認為「五月子者,長於戶齊,將不利其父母。」《風俗通》佚文,「俗說五月五日生子,男害父,女害母」。《論衡》的作者王充也記述:

「諱舉正月、五月子;以正月、五月子殺父與母,不得舉也。」

東晉大將王鎮惡五月初五生,其祖父便給他取名為「鎮惡」。宋徽宗趙佶五月初五生,從小寄養在宮外。可見,古代以五月初五為惡日,是普遍現象。

可見從先秦以後,此日均為不吉之日。這樣,在此日插菖蒲、艾葉以驅鬼,薰蒼朮、白芷和喝雄黃酒以避疫,就是順理成章的事。

夏至,持這一看法的劉德謙在《「端午」始源又一說》和《中國傳統節日趣談》中,提出三個主要理由:(一)權威性的歲時著作《荊楚歲時記》並未提到五月初五日要吃粽子的節日風俗,卻把吃粽子寫在夏至節中。至於竟渡,隋代杜臺卿所作的《玉燭寶典》把它劃人夏至日的娛樂活動,可見不一定就是為了打撈投江的偉大詩人屈原。

(二)端午節風俗中的一些內容,如「踏百草」、「鬥百草」、「採雜藥」等,實際上與屈原無關。(三)《歲時風物華紀麗》對端午節的第一個解釋是:「日葉正陽,時當中即端午節正是夏季之中,故端午節又可稱為天中節。

由此午節的最早起源當系夏至。兌紛出,而以紀念屈原說影響最為廣泛。由於屈原的人格藝超群,人們也願意把這一紀念日歸之於他。

塞罕壩的歷史由來塞罕壩的歷史沿革

1 皇家狩獵場 歷史上的塞罕壩是一處水草豐沛 森林茂密 禽獸繁集的天然名苑,在遼 金時期稱作 千里松林 曾作為皇帝狩獵之所。公元1681年,清朝康熙帝在平定了 三藩之亂 之後,巡幸塞外,看中了這塊 南拱京師,北控漠北,山川險峻,里程適中 的漠南蒙古遊牧地。康熙帝借皇帝 春搜 夏苗 秋獮 冬狩 四季狩...

隨州的歷史沿革,天津的歷史沿革

義縣歷史悠久。春秋時期,義縣地屬孤竹國 戰國時期屬燕國遼西郡,郡治所在陽樂 今義縣西 秦始皇滅燕,秦襲燕制,此地仍屬遼西郡,郡治仍在陽樂。漢高帝十一年 公元前196年 劉邦命絳侯周勃平定遼西。高帝十二年 公元前195年 四月,立遺詔遼西郡建交黎縣。孝惠帝元年 公元前194年 正月,建交黎縣,任周勃為...

長治的歷史沿革,哈爾濱的歷史沿革

上黨戰役,是1945年9月10日,我晉冀魯豫軍區部隊,在山西省上黨地區 今晉東南 對國民黨軍進行的自衛反擊作戰,其主戰場位於今長治境內,發生於重慶談判期間,以作為配合談判的重要軍事動作。哈爾濱的歷史沿革 山西長治歷史 長治古稱上黨,位於山西省東南部,荀子 稱為 上地 上黨 的意思,就是高處的 上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