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connor好
明朝初年(公元2023年到2023年),明成祖朱棣命三寶太監鄭和從太倉的劉家港起錨(今江蘇太倉市瀏河鎮),而福建長樂則是其開洋之地,率領240多艘海船、2.7萬多人,先後7次遠航西太平洋和印度洋,拜訪了30多個包括太平洋、印度洋沿岸的國家和地區,曾到達過東南亞、南亞、西亞的爪哇、蘇門答臘、蘇祿、彭亨、真臘、古裡、暹羅、榜葛剌、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地,最遠曾達東非、紅海。
鄭和下西洋是中國乃至全世界古代規模最大、輪船最大、船隻最多、海員最多、時間最久的海上航行,比歐洲國家的航海時間早幾十年,是明王朝強盛的直接體現。鄭和的航行之舉遠遠超過將近1個世紀的葡萄牙、西班牙等國的航海家,如麥哲倫、哥倫布、達伽瑪等人,堪稱是「大航海時代」的先驅,是唯一的東方人,更是比馬漢早500年提出海權論,更有說法稱鄭和最早發現美洲、澳洲、南極洲。
這些都是眾所周知了。現在主要說說其中最大的船,即「寶船」,究竟是如何個**。所謂「寶船」,我想大概就是「樓船」、「主船」甚至「巨輪」了。
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5種型別的船舶,即寶船、馬船、糧船、坐船與戰船,其中寶船是最大的。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
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載重量800噸,可謂體式巍然,巨無匹敵。《明史·兵志》又記:
「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要是你對這些數字還不夠明白,那咱就以輪船的排水量來說吧。據說鄭和寶船的排水量,一般都在一兩千噸,最大的可能要達到四五千噸。5000噸是個什麼概念?
據說跟今天一箇中大型的**差不多。但網上有人說,「排水量都接近航母標準了,比較恐怖」,這個說法就太誇張了。因為這離航空母艦的規模還是差得太遠!
比如說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遼寧艦」,標準排水量5.5萬噸,滿載排水量6.75萬噸。
那麼寶船還不及其十分之一。也許有人說,寶船是木質船,現在的船都是鋼鐵製造的,那就讓你乘以3倍、5倍吧,也就一兩萬噸吧,還是遠遠不夠。
但不管怎麼說,早在600多年前,咱中國人能造出如此龐大的木質輪船,還是很了不起的。
2樓:小語文人
其中最大的船,即「寶船」,究竟是如何個**。所謂「寶船」,我想大概就是「樓船」、「主船」甚至「巨輪」了。在鄭和下西洋的船隊中,有5種型別的船舶,即寶船、馬船、糧船、坐船與戰船,其中寶船是最大的。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
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載重量800噸,可謂體式巍然,巨無匹敵。《明史·兵志》又記:「寶船高大如樓,底尖上闊,可容千人」。
要是你對這些數字還不夠明白,那咱就以輪船的排水量來說吧。據說鄭和寶船的排水量,一般都在一兩千噸,最大的可能要達到四五千噸。5000噸是個什麼概念?
據說跟今天一箇中大型的**差不多。但網上有人說,「排水量都接近航母標準了,比較恐怖」,這個說法就太誇張了。因為這離航空母艦的規模還是差得太遠!
比如說中國第一艘國產航母「遼寧艦」,標準排水量5.5萬噸,滿載排水量6.75萬噸。
那麼寶船還不及其十分之一。也許有人說,寶船是木質船,現在的船都是鋼鐵製造的,那就讓你乘以3倍、5倍吧,也就一兩萬噸吧,還是遠遠不夠。
望採納,謝謝!~
3樓:
鄭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開拓了我國航海領域新的探索,作為鄭和下西洋的工具,也就是鄭和下西洋的船,可以說是極其關鍵的,鄭和下西洋的船並不同於一般的船隻,史冊中有一定的記載。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分為了好幾種型別,每種型別的船隻都有哪些功用呢?又以什麼名字來命名的呢?
下面讓我們一起細細研究。
鄭和下西洋的船隻從名稱和作用上來區分,一共有五種型別的船隻。
第一類,這型別的船叫做「寶船」。這種船隻在整個航海行程中只有很少數量的,據不完全統計,估計在鄭和下西洋的整個行程中,總共出現的數量不超過65艘。這種船隻的特點是很大,其體積遠遠超於一般的船隻,一次性可以容納上千人。
寶船的舵比一般的船都要大,需要兩、三百人才能拉動,這種船的作用主要是容納空間大,可以載物或者載人,在當時算是比較大的,能上寶船的人除卻主要的指揮還有一些外國使臣等。
第二類,這型別的船隻叫做「馬船」。它的體積相對寶船來說要小很多,馬船的主要用途是運輸船,一些貨品、物件等等都是放置在馬船上的。
第三類,這型別的船隻叫做「糧船」。這種船的功用就如同它的名字一般,是用來運輸糧草的,這些多士兵的出征,必須在物資上有一定的配備,這些物資幾乎全部存放在糧船之上。
第四類,這型別的船隻叫做「水船」。這裡幾乎是將士們的住所。
第五類,這型別的船隻叫做「戰船」。體積相對來說最小,靈活輕便,如果遇到突發戰爭,可以用來對敵。
4樓:匿名使用者
據《明史·鄭和傳》記載,鄭和的船隊裡,總共240艘左右的船隻裡,包括寶船63艘,最大的長44丈4尺、寬18丈,摺合現今長度為151.18米、寬61.6米,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海船(木質),它們主要建造於南京寶船廠。
船有4層,船上9桅可掛12張帆,錨重有幾千斤,要動用200人才能啟航,一艘船可容納1000餘人,載重量800噸,
鄭和下西洋的傳奇寶船究竟有多大
5樓:花戲舞蝶
在2023年代之後接受教育的中國人,很少不知道鄭和下西洋的巨大寶船。
據《明史》記載,鄭和的寶船長四十四丈,寬十八丈,換算成現代單位,長超過 130 米,寬度超過 50 米,排水量將超過萬噸。相形之下,哥倫布發現美洲的座艦小得像個救生艇。
但從常識來看,15 世紀初的木質帆船有如此大的尺寸,直至 19 世紀後期才被西方輪船超過,著實令人生疑。從 1947 年管勁丞質疑《明史》記載開始,對寶船大小的激烈爭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常見於各大論壇。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明代文獻中有關鄭和旗艦的尺寸,乍看似乎難以相信,但在實際上絲毫不是奇談。
不靠譜的文獻依據
寶船的巨大尺寸的確出自明代歷史文獻,不過依照現代研究,這些記載並不靠譜。
對寶船的尺寸最通行的記載是清代官修的《明史·鄭和傳》,其中說永樂三年六月鄭和第一次下西洋時,船隊中有「修四十四丈、廣十八丈」的寶船62艘之多。
但《明史》並不是這段記載的源頭。在更早的文獻裡,馬歡《瀛涯勝覽》(定稿於 1451 年)、顧起元《客座贅語》(成書於 1617 年)與談遷《國榷》(成書於 1653 年)中都留下了一段相同的文字:「寶船六十三隻:
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闊一十八丈。中者長三十七丈,闊一十五丈。」這正是《明史》中寶船尺寸的來歷。
6樓:匿名使用者
但從常識來看,15 世紀初的木質帆船有如此大的尺寸,直至 19 世紀後期才被西方輪船超過,著實令人生疑。從 1947 年管勁丞質疑《明史》記載開始,對寶船大小的激烈爭論持續了半個多世紀,至今常見於各大論壇。
中國人民的老朋友李約瑟在其《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寫道:明代文獻中有關鄭和旗艦的尺寸,乍看似乎難以相信,但在實際上絲毫不是奇談。
明朝時期鄭和下西洋的船有多大?
7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是一支規模龐大的船隊,完全是按照海上航行和軍事組織進行編成的,在當時世界上堪稱一支實力雄厚的海上機動編隊.很多外國學者稱鄭和船隊是特混艦隊、鄭和是海軍司令或海軍統帥.著名的國際學者,英國的李約瑟博士在全面分析了這一時期的世界歷史之後,得出了這樣的結論:
「明代海軍在歷史上可能比任何亞洲國家都出色,甚至同時代的任何歐洲國家,以致所有歐洲國家聯合起來,可以說都無法與明代海軍匹敵.」人數眾多,組織嚴密鄭和下西洋船隊,是根據海上航行和擔負的任務,採用軍事組織形式組建的.首先,人數多。
鄭和下西洋的人數,史料上有明確記載的有4次.第一次:27800人第二次:
27000人第四次:27670人第七次:27550人我們可以初步判斷:
鄭和每次下西洋人數在27000人以上.約明朝軍隊5個衛,每個衛5000-5500人;從現在看到的《武職簿》,主要是來自沿海衛所.當時西方哥倫布、達伽馬、麥哲倫航海的人數:
分別在90-1500人之間;170多;265人.我這裡不是單純地談數量,而是說明一個科學道理,航海人數的多少,反映了一種實力,尤其是在古代社會,它需要各方面物質保障,很不容易.
其次,船隊編制.根據我們海軍專業人員多年研究,鄭和船隊由舟師、兩棲部隊、儀仗隊三個序列編成.舟師就是現在的艦艇部隊,基本單位戰船,它們被組成編隊,叫前營、後營、中營、左營、右營;兩棲部隊用於登陸行動;儀仗隊擔任近衛和對外交往時的禮儀,莊嚴威武.
按照下西洋的任務,鄭和船隊人員主要有五個部分:指揮部分、航海部分、外交**部分、後勤保障部分、軍事護航部分.指揮部分:
整個船隊的中樞,對航行、外交、**、作戰等進行指揮決策.鄭和職務是欽差正使總兵太監;航海部分:航海業務、修船的、**天氣的等;外交**部分:
外交禮儀的、進行**的、聯絡翻譯的;後勤保障部分:管理財務的、後勤**的、起草文書的、醫務人員等;軍事護航部分:負責航行安全和軍事行動的.
從對鄭和船隊人員組成研究,編制是完善的、嚴密的,體現了古代中國人民豐富航海經驗,確保鄭和下西洋的實現.
8樓:匿名使用者
鄭和下西洋船隊的規模是無與倫比的。如第一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六十二艘,小船二百餘艘,官兵二萬七千八百餘人。編著嚴整有序的隊形,踏著萬頃碧波,乘風破浪,浩浩蕩蕩地出洋。
第三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四十八艘,官兵二萬七千餘人。第四次下西洋時,有大型寶船六十三艘,官兵二萬七千六百餘人。第七次下西洋時,有寶船六十一艘,官兵二萬七千五百餘人。
鄭和的船隊以寶船為主構成,此外,還有馬船、糧船、坐船、戰船等許多船隻,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隊。鄭和的寶船大者長四十四丈四尺(合138米多,闊一十八丈(合56米)。這種寶船有九桅,張十二帆,「體勢巍然,巨無與比,篷帆錨舵二三百人莫能舉動。
」①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船隻。而達·伽馬去印度僅有四船、約一百六十人,哥倫布去美洲僅有三船、八十餘人,麥哲倫去菲律賓僅有五船、二百六十餘人,這和鄭和的船隊相比,真是小巫見大巫。鄭和七下西洋的結果,打通了從中國到東非的航路,把亞、非的廣大海域聯成一氣,這是地理大發現之前人類航海史上的偉大成就。
滯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1 目的 經過幾十年的發展,廣州等沿海的大都市十分繁榮。在經濟獲得良好的發展之後,發展海外交通和海外的 已經是十分迫切的事。中國的絲織品 瓷器受到西洋諸國的歡迎,贏得了很高的聲譽。而中國對不能自行生產的香料等物,也有較大的需求。除經濟原因以外,還有為了通好他國,懷柔遠人,踐行中國傳統政治理念的想法,...
鄭和下西洋的小故事,鄭和下西洋的故事
1405年,明成祖派鄭和 祖籍雲南 帶領一支船隊出使西洋。那時的西洋指的是我國南海以西的沿海各地。鄭和一共帶了兩萬多人,除了士兵和水手外,還有各級 技術人員 翻譯和醫生。他們乘坐62條大船,從今江蘇的太倉出發,經過福建沿海,浩浩蕩蕩地揚帆南下。鄭和每到一個國家,就把明成祖的信遞交給該國的國王,並把帶...
鄭和下西洋的意義和目的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和歷史意義作用是什麼?
鄭和下 西洋 的動機和目的,也是明成祖朱棣派遣他出使 西洋 的動機和目的。明朝初年,正是國勢向上發展的時期。這時在北方,蒙古的勢力已被驅逐出長城以外,明朝的封建統治已十分鞏固,加上社會經濟的恢復和發展,國勢日趨強盛,這就有可能使它向海外發展。朱棣自認為是 奉天命天君主天下 的 供主 要海外各國都來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