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國時期官爵有哪些包括什麼刺史州牧

2021-12-20 21:35:42 字數 7162 閱讀 4402

1樓:匿名使用者

1.太史令 職掌文史、星曆的**

大農丞 管領鹽鐵事務的**

中郎將 統領皇帝侍從的**

典屬國 掌管少數民族各部的事務的**

大長秋 皇后的近侍,用來宣達皇后的旨意以及管理宮中事務的**

武騎常侍 皇帝的侍從

都尉 即郡尉,武官名,掌握一郡的軍事,官階略低於太守,秩比二千石

騎郎將 統帥騎兵的將官,秩比千石

驍騎都尉 禁衛軍將官

未央衛尉 未央宮禁衛軍長官

長樂衛尉 長樂宮禁衛軍長官

前、後、左、右將軍 職位僅次於上卿

輕車將軍 漢時雜號將軍之一

驃騎將軍 官位僅低於大將軍

長史 大將軍的祕書

建章監 監督建章宮羽林軍的長官

騎都尉 羽林軍長官,秩比二千石

待中郎 在皇帝左右侍奉的**,漢制,侍中是在原官職上特加的榮銜

國相 相當於太守

常侍 皇帝的侍從近臣,東漢光武帝后都用宦官充任

典軍校尉 武官,統領皇帝宿衛兵的長官,漢靈帝中平五年,即公元188年,設定了西園八校尉,。典軍校尉是其中之一

御使中丞 漢代掌管宮廷藏書之處的**

蘭臺令史 在藏書之處典校圖籍,管理劾奏等文書檔案

太守 專門治理一個郡,掌握生殺大權

2.三國兵制

中國三國時期(220~280),魏(曹魏)、蜀(蜀漢)、吳(孫吳)封建割據,鼎足而立。其軍事制度基本沿襲漢制,但又有所變化,主要是建立中、外軍體制和實行世兵制。

曹魏軍隊分為中軍、外軍和州郡兵。中軍是曹氏父子以及後來的司馬氏直接統轄的部隊,前期較少,駐於京城之中,後期龐大,漸擴駐至城外。主要負責宮廷和京城宿衛,亦兼出征。

編有中領、中護、中堅、中壘、武衛各營。外軍是派駐邊州重鎮的軍隊,主要任務是征戍。駐守在與蜀、吳交界地區的外軍,且耕且守,實行屯田。

屯田兵以營為單位,每營編60人。州郡兵屬地方武裝,力量較弱,以守備本州、郡為任,必要時也應召出征。

曹魏的軍事大權集中於**,下設各將軍、校尉,分領中軍諸營。在將軍中以領軍(魏末稱中領軍)將軍、護軍將軍最為重要,對內輔佐統帥,參與軍事機要,對外監護諸軍。魏末,中領軍將軍**諸營,職權極重。

外軍由**派都督分領,都督多由冠以一定名號的將軍及中郎將充任。屯田兵則分設度支都尉、度支校尉、度支中郎將管領。曹魏軍隊的補給由國家統辦。

軍糧、軍費依*租調和屯田收入,其中屯田收入在軍糧供給中佔很大比重。還設有司金中郎將負責監造兵器。

曹魏軍隊可區分為步軍、騎軍和水軍。在前期,兵員靠募集、徵發及強制降俘和少數民族為兵等。到後期,逐漸形成世兵制,併成為主要集兵方式。

世兵制使服兵役成為一部分人的特定義務,這部分人稱為士,其家稱為士家或兵戶。士家必須集中居住,另立戶籍,與民戶分別管理,子孫世代為兵,士死其寡妻遺女還要配嫁士家。

吳、蜀的軍事制度大體與魏制相同,但也有差異。如吳、蜀**均置中、前、左、右、後五軍。吳軍以舟師為主,步兵次之;蜀軍以步兵為主,騎兵次之。

吳實行世襲領兵制,即將領世襲,士兵是將領的私屬,他們除打仗外,還要為其將領種地、服雜役。吳、蜀還編有少數民族部隊,蜀有賨兵、叟兵、青羌兵等,吳有山越兵、蠻兵、夷兵等。在**裝備方面,比秦漢時有所發展。

相傳蜀相諸葛亮曾改制成一次可發十矢的連弩,又造「木牛」、「流馬」運送物資,提高了軍隊的補給效率。吳國所造名為「長安」的戰船,可載士兵千餘人

3.三國地名

七星關:今貴州畢節西南七星山上,傳諸葛亮祭旗處。

九江郡:治壽春。轄今安徽淮南巢湖以北地區,魏改淮南郡。

下邳:國名(國與郡級別性質一樣,國的行政首腦稱相)治所在今江蘇睢寧西北,轄蘇皖北部各一部分。

上郡:治所在膚施,今陝西榆林東南。

上黨郡:治所在壺關,轄晉東南。

上庸郡:漢末始置,治所在上庸,在今湖北竹山西南。

山陽縣:今河南焦作東,漢獻帝被廢為山陽公即此地。

山陽郡:山東金鄉西北。

廣陵郡:治所在今揚州西北,當時屬於徐州管轄。

小沛:即沛縣的別稱。

義陽郡:湖北棗陽東南。

子午道:從長安東南的杜陵穿秦嶺到漢中的通道,南口在今安康。

天水郡:治所在冀縣,今甘肅甘谷東南,東漢時曾叫漢陽郡,魏又改為天水。

五原郡:治所為九原,在今內蒙包頭西北,呂布為五原人。

五丈原:在今陝西歧山南,斜谷口西。

太原郡:治所在晉陽,即今太原市西南。

中山:漢時郡、國,治所在盧奴(今河北定縣)

長阪:在今湖北當陽東北。

長沙郡:當時治所在臨湘,即今湖南臨湘。

烏林:孫劉破曹處,今湖北洪湖縣東南,長江北岸的烏林磯。

巴東郡:漢末劉璋設,治魚復,即今四川奉節東。

巴郡:原來的巴郡在劉璋時被一分為三,分巴東、巴西和巴郡,巴西治閬中(今閬中),巴郡治江州(今重慶)

左馮翊:漢時將京兆尹、左馮翊、右扶風稱三輔,即把京師附近地區歸三個地方官分別管理。左馮翊、右扶風既是官名,也是行政區名。魏改馮翊郡,治所在臨晉,今陝西大荔。

右扶風:見上條。魏改扶風郡,治槐裡,今陝西興平東南。

右北平:治平剛,在今遼寧凌源西南。公孫瓚曾領此郡。

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天德江北岸,為交州和交址郡治所。

平原:有時稱郡有時改國,治所均在今平原縣西南。

東平國:治無鹽,即今山東東平。

東郡:轄魯西和豫東北,治濮陽(今河南濮陽西)。

東莞郡:漢末設,治所在今山東沂水東北。

東海郡:治郯(今山東郯城北),陶謙時為徐州治所在郯,後遷到彭城。

北地郡:治富平,今寧夏吳忠西南。

北海郡:有時稱國,治營陵,今山東昌樂東南。

盧龍塞:即今河北喜峰口。

代郡:治代縣,今河北蔚縣西南。

白馬:在今河北滑縣,當時在黃河南岸,與北岸黎陽津相對。

白帝城:在四川奉節白帝山上,是東漢處公孫述建,他自以為是白帝,故命名。

漢中郡,治南鄭(今陝西漢中東)。

永昌郡:轄今雲南大理及哀牢山以西,治不韋,即今雲南保山東北。

弘農郡:治弘農縣,即舊函谷關地,在今河南靈寶北。轄黃河以南,宜陽以西。

遼東郡:治襄平,即今遼陽。

遼西郡:治陽樂,即今遼寧義縣西。

西縣:諸葛亮第一次北伐屯兵處,在今甘肅天水西南。

西河郡:漢時西河郡轄今內蒙伊克昭盟東部及晉西地區。治茲氏,即今汾陽。

揚州:漢揚州包括江蘇的江南、安徽的淮河以南及浙江、福建、江西三省。三國時魏、吳各有揚州,吳揚州治建業,魏揚州治壽春。

夷陵:在今湖北宜昌東南。吳後改西陵,晉又改夷陵。

華容:今湖北潛江西南。

延津:今河南延津,當時在黃河以南。從延津東北至滑縣的渡口,也統稱延津。

合浦郡:治合浦,在今廣西合浦東北。

會稽郡:治三陰,即今紹興,轄浙江的錢塘江以南和福建。後吳又增設臨海、建安等郡,轄地縮小。

交州:東漢交州治番禺,即今廣州,轄今兩廣及越南北部。吳分交州為交州和廣州,廣州治番禺,交州治龍編(在今越南河內東),交州轄今越南北部和兩廣的雷州半島和欽州地區。

齊郡:治臨淄(在今山東臨淄)。

朱崖郡:孫吳時設定,治徐聞,在今雷州半島的徐聞縣西,稱海南島為朱崖洲。

幷州:東漢和魏治晉陽,轄今山西大部以及內蒙、河北各一部。

米倉道:從漢中沿著濂水谷道和巴江穀道到四川巴中的道路。

江夏郡:漢時治安陸(今湖北雲夢),轄今河南、湖北各一部,三國時魏吳各有江夏,魏在上旭(今雲夢西南),吳在武昌(今鄂城)。

江州:即今重慶嘉陵江北岸。

汜水關:在今河南滎陽汜水鎮,也就是虎牢關,演義裡把一個關兩個稱呼誤以為兩個關。

汝南郡:治上蔡,即今上蔡西北。

安定郡:治臨涇,今甘肅鎮原東北。

祁山:在今甘肅禮縣東北。

陽關:在今甘肅敦煌西南古董灘附近。

陽平關:漢陽平關在今陝西勉縣白馬河與漢水交接處,蜀漢的陽平關在在漢陽平關南,今寧強西北。

陰平郡:曹操時設立,治陰平(今甘肅文縣西北),後被蜀漢佔有。鄧艾滅蜀時經過的陰平道是指從今文縣穿越岷山山脈,經過四川平武、江油到成都的道路。

麥城:今湖北當陽東南沮水、漳水之間。

趙國:即邯鄲郡,治邯鄲。

蒼梧郡:治光信(今廣西梧州),轄梧州及湖南、廣東一部分。

赤壁:一般認為是今湖北蒲沂西北的赤壁山,也有說武漢以南的赤磯山。蘇東坡把湖北黃岡的赤鼻磯誤作赤壁,又被稱為東坡赤壁。

鄴:今河北臨漳西南。是冀州和魏郡的治所。

吳郡:治吳縣(今蘇州),轄今蘇南浙北,包括杭州在內。

廬江郡:治所在舒城,即今安徽廬江西南。

廬陵郡:孫策時設定,治廬陵(在今江西泰和)。

沛國:治相縣,在今安徽,和沛縣即小沛是不同的概念。

汶山郡:治汶江,在今四川茂汶羌族自治縣北。

陸口:即蒲沂口,蒲磯口,陸水入長江處,魯肅、呂蒙屯兵處。

隴西郡:治狄道,今甘肅臨洮南,魏移到襄武,即今隴西。

陳倉:在今陝西寶雞市東。

陳國:獻帝時改陳郡,治陳縣,即今淮陽。

陳留郡:治陳留,在今開封東南陳留城。

昭陵郡:吳開始設定,治昭陵,即今湖南邵陽。晉為避司馬昭諱改邵陵郡。

青州:轄今山東東北部和河北的一小部分,治臨淄。

青溪:吳在建業城東南開運河,從鐘山西南經今市區入秦淮河。

武鄉:諸葛亮封武鄉侯,在漢中東北。

武昌:原名鄂縣,今湖北鄂城,孫權時改。

武威郡:治姑臧,今甘肅武威。

武都郡:治下辨道,在今甘肅成縣西。

武陵郡:治臨沅(今湖南常德西),轄今鄂西南、湘西及黔桂各一部分。

鬱林郡:治布山,在今廣西桂平西。轄今廣西大部。

芒碭山:在河南永城東北,分芒山和碭山,演義中張飛一度在此落草。

昌邑郡:漢昌邑郡或國、山陽郡是同一概念,治昌邑,在今山東鉅野東南。山陽郡和獻帝被廢后居的山陽縣不是一個概念。

昌黎郡:魏始設定,治昌黎,(今遼寧義縣)。

金城郡:轄今甘肅蘭州以西和青海一部分,治允吾(今甘肅永靖西北),漢的金城縣是指今蘭州,不在金城郡轄內。

京城:今江蘇鎮江,209-211年孫權從吳移治此。東晉開始改叫京口。

兗州:轄今山東西南和河北東部,治昌邑。

河內郡:轄今河南的西北部,治懷縣,在今河南武陡西南。

河東郡:轄今晉西南地區,治蒲阪,關羽為河東人。

河間郡:有時是國。治樂城,今河北獻縣東南。

瀘水:今雅礱江下游及金沙江和雅礱江交匯後的一段。

油口:又叫油江口。赤壁戰後硫備曾駐軍於此,在湖北公安北,是古油水入長江口。

定襄郡:治今內蒙和林格兒西北。

官渡:在今河南中牟東北。

房陵郡:東漢房陵郡,魏改新城郡,治房陵,即今湖北房縣。

建業:今南京。

建寧郡:原叫益州郡,劉備時改,治昧縣(今雲南曲靖)。

建安郡:孫吳時分會稽設定,浙江、福建由此開始分治。治建安,在今福建建甌。

始興郡:孫吳分桂陽郡設定,治曲江,在今廣東韶關南。

始安郡:孫吳分零陵郡設定,治始安,在今廣西桂林。

沓中:姜維屯兵處,在今甘肅舟曲西、岷縣南。

城陽郡:治莒縣,即今山東莒縣。

荊州:轄今湖北、湖南及河南、貴州、兩廣各一部分。原治漢壽,在今湖南常德,劉表治襄陽,後吳魏各有一部分,吳治江陵,魏治襄陽。

勃海郡:治南皮,今河北南皮東北。轄今天津及河北、山東各一部分。

南陽郡:治宛城。

南郡:治江陵,孫吳曾移治公安。

滎陽郡:曹魏時始設定,討董卓時尚未有滎陽郡,更無滎陽太守的稱呼。

趙郡:在今河北邯鄲一帶,治邯鄲。

臨渝:又稱渝關,即今山海關。

幽州:轄今河北北部、遼寧大部北京市和海河以北的天津市,治所就在今北京城西南。

信都郡:又稱廣川國,治信都縣,在今河北邢臺西南。

濟陰郡:治定陶(今定陶西北)

濟南郡:治東平陵,即今山東章丘西,晉移歷城(今濟南)。

泰山郡:治奉高,在今山東泰安東北。

桂陽郡:治彬縣,即今湖南彬州,轄今湘南粵北。

常山郡:治真定,即今河北正定。

夏口:漢水入長江處,也稱漢口、沔口、魯口。孫吳在蛇山上築夏口城。

柴桑:在今九江西南,孫權在赤壁之戰前駐柴桑,他的治所仍在吳,只是把柴桑作為臨時指揮部。

逍遙津:在今安徽合肥東北。

徐州:治郯城,在今山東,曹魏時移彭城。

膠東郡:有時是國,治即墨,在今山東平度東南。

高陽郡:治高陽,即今河北高陽。西漢初酈食其自稱「高陽酒徒」,是高陽鄉,在今河南,與高陽郡無關。

益州:轄今四川、陝南、甘肅一小部分,湖北的西北部,雲貴大部。本來治雒(今廣漢北),劉焉時移綿竹(今德陽東北),再移成都。

益州郡:治滇池,在今雲南晉寧東,益州郡和益州是兩個概念。蜀漢改為建寧郡。

涼州:轄今寧夏、甘肅及青海、陝西、內蒙各一部分。原治隴縣(今甘肅張家川),曹魏移姑臧(今武威)。

琅邪國:治開陽,即今山東諸城,諸葛亮是琅邪人。

梓潼郡:劉備稱帝前分廣漢郡設梓潼郡,治梓潼,即今四川梓潼。

斜谷道:秦嶺太白山發源的褒水向南流入漢水,斜水向北流入渭水,利用這兩條河谷開闢的道路叫褒斜道,又叫斜谷道,斜谷的北口在今陝西眉縣西南。

清河國:治甘陵,在今山東臨清東。

涿郡:治涿縣,即今河北涿縣。

淮陽郡:治宛丘,即今河南淮陽。

淮南國:治壽春(今安徽壽縣),轄今安徽淮河以南部分。

漁陽郡:治漁陽,在今北京密雲西南。

涪陵郡:治涪陵(今四川彭水),劉備始設定。

樑國:治雒陽(今河南商丘南)。

博陵郡:治博陵縣(今河北蠡縣),建安末廢。曹魏時又改博陵縣為博陸縣。

博望:在今河南方城西南。

葭蔭:在今四川廣元西南,蜀漢改漢壽。

健為郡:治武陽(今四川彭山東),轄今四川南部和雲南貴州各一部。

街亭:在今甘肅莊浪東南。

穎川郡:轄今河南中部,治陽翟(今河南禹縣)。

魯郡:治魯縣(今山東曲阜)。

敦煌郡:治敦煌縣,在今敦煌西。

渭橋:漢時在長安附近有渭橋,中渭橋在今咸陽東十公里處,東渭橋在灞水入渭水處,西渭橋在今咸陽南。

零陵郡:轄今湘南桂北,治泉陵,即今湖南零陵。當時的零陵縣在今廣西全州。

蜀郡:治成都,轄地北到松潘,南至宜賓。

雍州:東漢末始設定,曹魏時轄今陝西中部、甘肅東南部及寧夏、青海各一部分。

鄱陽郡:漢末孫權設鄱陽郡,治鄱陽縣,就在今江西鄱陽。

譙郡:曹操在建安末年分沛國設譙郡,治譙縣,即今安徽亳州市。曹操是譙縣人。

黎陽津:在今河南浚縣東,是古黃河北岸的重要渡口,與南岸白馬津相對。

豫章郡:治南昌(即今南昌),原轄境大致同今江西省,後孫吳劃分了幾個郡,轄地縮小。

冀州:治鄴(今河北臨漳西南),轄今河北中部、南部和山東、河南各一小部分。

襄平:在今遼寧遼陽。

襄陽郡:治襄陽,即今河南襄陽。

三國時期人的字有哪些請問三國時期人的字代表什麼意思?

三國人物姓名 表字對照 a b 畢軌昭先 c 曹操孟德 曹芳蘭卿 曹洪子廉 曹奐景召 曹髦彥士 曹丕子桓 曹仁子孝 曹睿元仲 曹爽昭伯 曹彰子文 曹真子丹 曹植子建 岑至公孝 陳登元龍 陳宮公臺 陳琳孔璋 陳武子烈 陳翔仲麟 程秉德樞 程普德謀 程昱仲德 崔琰季圭 d 鄧艾士載 鄧揚玄茂 鄧芝伯苗 ...

三國時期為什麼要管老大叫主公,三國時期主公是什麼意思呢

1 臣下對君復主的稱呼。三國志制 bai蜀志 法正傳 或謂諸葛亮曰du 法正於蜀zhi郡太縱橫,dao將軍宜啟主公,抑其威福。元 無名氏 賺蒯通 第一折 想鴻門會上主公有難。說唐 第五一回 臣受主公大恩,雖粉骨碎身,難以補報。東周列國志 第三回 大夫呂章進曰 天子無道,廢嫡立庶,忠良去位,萬民皆怨,...

三國時期,吳國的京都是什麼地方,三國時期吳國女將有哪些?

建業是南京的古稱,歷史上是三國之一的吳國建立都城的地方。建安十六年 公元211年 孫權將治所從京口遷往秣陵。建安十七年 公元212年 改秣陵為建業,同時修築石頭城。黃龍元年 公元229年 孫權在武昌稱帝,9月即遷都於此,稱作建業,為南京建都之始。南京號稱 十朝古都 而東吳則是歷史在南京建都的第一個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