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對銀行信貸的監管失控 無視市場的投機泡沫 對資本失去監管
引起金融危機的原因有那些?
2樓:匿名使用者
過度負債是根本誘因
距離美國雷曼兄弟投資銀行崩盤事件已有6年,但全世界依然沒能為導致金融危機的根本誘因——過度負債——找到解藥。多數經濟學家、央行銀行家和監管者們非但沒能**危機的到來,甚至還相信持續保持低通脹就能確保金融穩定。2023年春季的官方**既沒有預見緩慢復甦的到來,也不知道原本侷限在美英兩國的危機竟會迅速在歐元區引爆。
缺乏遠見的一個原因就是那種對金融創新不加分辨的推崇;另一個原因是歐元區內在的結構性缺陷。但最根本的原因是不知道持續積累了數十年的高負債,而且私人部門甚至比公共部門更多。
正如著名經濟學家弗里德里希·哈耶克所描述的那樣,債務可以推動過度投資的不斷迴圈。愛爾蘭和西班牙的房地產泡沫正是由來於此。債務還能推動現有資產**的上升與**:
過去幾十年的英國住宅市場就是最好例證。當年景好的時候,不斷提升的槓桿會讓潛藏的問題看似不復存在。事實上,在美國人正在遭遇實際工資水平停滯或者**之時,次級貸款反而使他們產生了虛幻的財富增加之感。
但在危機後的經濟下行區間,累積的債務就會起到一個強大的遏制作用,因為過度槓桿化的企業和消費者都減少投資和消費以償還貸款。
因此,私人部門槓桿水平以及公共債務負擔都應作為關鍵金融變數來對待。經濟學理論以及相關政策在危機爆發前對這兩個變數的無視就是最重大的失誤,而許多國家的人民也為此付出了慘痛的代價。如果我們不去面對那個自由金融市場可以催生有害槓桿水平的根本現實,就等於沒有從2023年危機中汲取最重要的教訓。
——英國金融服務管理局前主席阿代爾·特納
銀行業對風險的管制不足
金融危機的主要癥結首先是銀行業對風險的管制不足,使許多貸款在金融體系中氾濫,拖累了整個銀行系統。
其次是小部分投機者暗中操縱**和資源分配,扭曲了資本主義自由競爭的市場原則,使小部分群體受益。一旦資本主義存在的漏洞被人利用,就會演變成一個大問題。
——新加坡大華銀行經濟分析師全德健
經濟脆弱性帶來政治脆弱性
次貸危機引發的全球性金融危機為各國經濟帶來了深重災難,直接導致了失業率升高、貧困增加和社會穩定性、安全性降低。但面臨這種金融亂局,新興經濟體、尤其是金磚國家表現出了極大的免疫力。主要是因為這些國家提出了以拉動內需增長為基礎、反週期的巨集觀調控政策,有效地緩解了經濟活動的波動性。
由此可見,經濟的脆弱性帶來了政治的脆弱性,國際政治關係的變化在此大背景下悄然到來。以中國為首的新興經濟體快速發展,面對美國、歐洲和日本等傳統大國,國際話語權增加,政治上的自主性增強。這些國家抓住機遇,尋求更平等地治理世界的制度。
從另一方面來說,金融危機讓世界重新反思實體經濟的重要性,巴西等國開始重整製造業發展。巴西「去工業化」問題已經引起了不少經濟學家的高度重視,**加大力度從政策和資金上扶持本國製造業復甦,既要擴大規模,又要在高新尖技術領域有所突破。
——巴西經濟學家路易斯·愛德華多·梅林
新興經濟體成為全球經濟復甦重要引擎
應對危機所需的政策反應變得更為複雜
5年後反思這場金融危機,老的教訓是,過度槓桿化推動的經濟增長最終將導致危機和長時間的經濟下滑。新的發現表現在兩個方面:第一,新興經濟體,特別是中國經濟的規模和重要性大大提高。
中國經濟已成為全球經濟復甦的重要引擎,也是其他新興經濟體增長的重要拉動力;第二,如今全球經濟和金融體系的相互關聯性比以往更強。這意味著一個地區的危機會擴散到其他地區,成為更廣泛範圍內破壞穩定的因素。
因此,應對危機所需的政策反應就變得更為複雜,做出正確反應也更加困難。
——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邁克爾·斯賓塞
減少財政赤字需要下苦功夫
金融危機持續到現在已經5年,現在許多國家已經出現復甦跡象,但過於樂觀為時尚早。我認為,金融危機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太大,以至於兩三年後世界才有可能走出其陰影。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許多發展中國家盲目借債,導致國家負擔嚴重而產生債務危機,現在這種情況又在某些歐洲國家上演,這些國家為了減少財政赤字需要下苦功夫。
近期在聖彼得堡召開的二十國集團領導人峰會一直在努力尋找走出經濟危機的「藥方」,眾多建議的可行性和最終效果還有待時間檢驗。
——俄羅斯科學院通訊院士弗拉基米爾·達維多夫
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的體現
本輪經濟危機已走過5年,現在分析其原因可以看出,國際壟斷資本的金融投機和金融掠奪是造成本輪經濟危機的主要原因之一。隨著新自由主義意識形態的泛濫,各國**放鬆金融管制,金融市場過度投機和全球金融體制不健全,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嚴重脫節,金融泡沫持續膨脹,世界經濟結構嚴重失衡。這既是美國經濟體制弊端的產物,也是資本主義發展新階段即國際金融壟斷資本主義或新自由主義發展階段的一次總危機,是資本主義週期性危機的體現。
——南非工業開發公司研究與資訊部主任馬亞
暴露資本主義制度性弊端
對於這場金融危機爆發的原因,人們在不同時期、不同立場上給出了不同的解釋,如全球經濟失衡說、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失衡說、金融創新與金融監管失衡說、金融家貪婪說、國際貨幣體系缺陷說、巨集觀經濟政策失誤說等等。無疑,這些解釋都有其內在的合理性。但我認為,這場危機的根本原因仍然是資本主義制度性弊端。
表面看來,這場危機不同於傳統意義上的經濟危機,其突出特徵是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消費過度所引發的債務危機,而不是傳統意義上的生產過剩與消費不足。然而,在這種負債消費的背後是由發達國家所主導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
在經濟全球化背景下,生產與消費已經不再侷限於本國之內。國家之間的分工、產業內的分工、產品內的分工影響著一國的生產與消費能力。更重要的是,不同國家在國際分工體系中的地位以及相對應的制度規則安排決定了他們的生產與消費能力。
這和封閉狀態下一國的產能過剩與消費不足形成重大區別,而現行的國際分工體系基本上是由發達國家主導的。
在國際分工的產業鏈中,發達國家長期處於頂端,並從中獲得巨大收益。以蘋果平板電腦為例,2023年的市場售價為499美元,其中蘋果公司獲得的收益佔30.1%,分包商(主要在發達國家)佔17.
6%,原材料與零部件成本佔30.9%,批發與零售佔15%,剩餘為勞動力成本。作為平板電腦的組裝者中國只佔總價值的1.
6%。如果這只是實體經濟內的分工格局的話,那麼在全球實體經濟與虛擬經濟的分工中,發達國家因主導金融業而獲得的收益更大。這就是為什麼多年來發達國家把低端製造業、低端服務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的原因所在。
國際分工與發達國家負債消費之間的另一個聯絡機制是不合理的國際貨幣體系,即發達國家是世界貨幣的持有者,如美元、歐元。以美國為例,多年來美國一直有鉅額的**逆差。對美國有順差的國家積累了大量的美元儲備,之所以他們願意這樣做是因為美元的世界貨幣地位。
這些國家所積累的美元儲備並不能在本國流通,只能重新迴流到美國,購買美國的國債及其他美元資產。這樣做的後果是,一方面壓低了美國的長期利率,美國人可以分享低利率的優勢,從事負債消費,購買房屋和有價**;另一方面,資本流入推高了美元資產的**,美國消費者可以通過財富效應進一步獲益。換言之,順差國的資本回流為美國的負債消費奠定了基礎,當然也間接鑄成了資產泡沫。
美國人的負債消費進一步擴大了美國的進口與**逆差規模,客觀上又拉動了新興經濟體的出口與生產。因而,在金融危機之前對此曾有一個形象的描述:再迴圈。
美國的消費與新興經濟體的生產成為拉動全球經濟高速增長的兩個引擎。不幸的是,資產泡沫不可能永遠膨脹下去,美國房地產泡沫的崩潰藉助於複雜金融衍生品的放大機制,把美國的次貸危機最終擴充套件為全球金融危機。
在這個邏輯鏈條中,發達國家與新興經濟體的**失衡、發達國家虛擬經濟與實體經濟的失衡、金融監管跟不上金融創新的步伐、金融家的過度冒險投資行為、缺少對美元無序發行的國際監督機制、「9·11」之後美聯儲放寬貨幣政策等失誤都是客觀存在的,並在金融危機的不同階段和領域發揮了推波助瀾的作用。然而,從根本上來說,國際金融危機還是來自於由發達國家主導的不合理的國際分工體系。
造成世界金融危機的原因是什麼?
3樓:
美國的過度消費和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的過度儲蓄是這次危機爆發的深層原因。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儲蓄一直處於低位,對外經濟表現為長期**逆差,平均每年逆差佔gdp總額達到6%的水平,且這些逆差主要靠印刷美元「埋單」。而中國、日本等亞洲國家和石油生產國居民則是儲蓄過度,長期**順差,積累起大量的美元儲備。
這些美國經濟體外的美元儲備需要尋找對應的金融資產來投資,這就為華爾街金融衍生品創造、美國本土資產**的泡沫化提供了基礎。
時間到了布什時代,尤其是it泡沫破裂之後,為了尋找美國經濟新的活力,就確定將房地產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積極扶持「兩房」,以60倍的槓桿給低收入購房做按揭貸款。
2023年到2023年,美國的房地產市場由於**通過按揭貸款的支援,很快火爆起來。發展到了2023年,美國人購房的按揭貸款已經和美國的gdp一樣大。這些通過「兩房」給低收入人的住房貸款很快就有人還不上錢了,這種還不上錢的比率越來越高,就引發了次貸危機。
當時的中國也遇到同樣的問題,把住宅作為新的經濟增長點。銀行和民間也在不斷地創新新的金融產品。我記得在**電視臺《對話》節目創辦前幾期,建行上海分行在節目上推薦本行的新產品「零首付」,我還曾被邀請參加了這次節目。
美國就在搞住房按揭貸款的「零首付」。
同時,在這個過程中還發生了幾件事情:以前美國證監會(sec)規定只有在**時才可以賣空,現在**市場中**時也可以賣空。這個技術環節的變化也成為**市場下滑的加速器。
另外,伴隨著泡沫成長起來的全過程,格林斯潘的金融政策不斷減息,使市場上面的資金非常便宜。
在這個鏈條中,最前面是社會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後面跟著一長串的槓桿放大、cds等等衍生產品。
以上這些就是造成這次百年不遇金融風暴的原因,為這次經濟危機埋下了伏筆,有了這些原因,一定會有今天的結果。
我們以摩根士丹利為例來看一下這個結果形成 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因為股本金最低要求降低了,他們貸了許多的款,槓桿的倍數達到了30倍,就是說用一塊錢的股本金可以貸30塊錢的貸款。而在市場上 資金便宜的情況下,利率很低,只有4%—5%,當時摩根士丹利的**高達每股80美元。
這種不能長久持續的泡沫破裂之後,摩根士丹利的****到每股8美 元多,他們的借款的利率也從4—5%**到20%。同時,摩根士丹利也購買了許多cds。金融危機發生之後,首先是銀行之間互相不信任了,各自銀行之間的 貸款急劇減少,國家之間的貸款就更少了。
信心的危機更加重了各方面危機。金融市場上沒有錢,維持這種遊戲的環境變了,大的危機就來了。
近年來,美國房地產投資異軍突起,這應該算是實體經濟的一部分,但是這些房地產的銷售物件主要是美國中下收入階層。在美國製造業轉移的情況下,中下階層的收入難以提高,在金融資產泡沫推動下的房地產**的不斷上升,最終把他們逼到破產的地步,引發了世界性債務危機。因此,這次金融危機的本質是「次貸」引發的金融危機,而金融衍生產品的創新只是放大了「次貸」危機,將美國「次貸」危機演變成全球性金融風暴。
這次危機的表面原因是泡沫經濟的破滅。泡沫起因於全球流動性過剩,流動性過剩背後的深層原因卻是全球總有效需求的不足和全球生產能力供給的過剩,總的表現形態為全球儲蓄過度。換一句話說,全球經濟實際上處於一種動態無效的狀態:
充裕的儲蓄資金找不到與之匹配的投資專案。
從全球區域分佈來看,美國這樣的發達國家過度消費,美國之外的亞洲新興市場經濟國家、石油輸出國家和某些歐洲國家過度儲蓄,這種區域消費和儲蓄的不對稱必須依賴一個因素才能實現,即美元充當國際貨幣,成為硬通貨的代表,儲蓄過度的國家和居民將美元作為財富長期積累。因此,美國的長期**逆差和上述國家的長期順差可以通過美元的流動來平衡,美國長期用印刷貨幣來平衡全球實體經濟中的非均衡,遲早要出問題。因此,也可以將這次危機發生的前提條件歸咎為國際貨幣體系的缺失。
即金本位制消除之後,國際貨幣體系一直是脆弱的,存在隱患的。二戰以後逐步建立起的以美元為中心的國際貨幣體系只能在短期起到作用,隨著全球化程序加深和全球經濟力量對比的變化,國際貨幣體系難以適應。因此,全球迫切需要健全的全球治理結構,包括健全的國際貨幣體系。
以上內容希望對你對金融危機的理解有所幫助.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形成的原因有哪些
1 透支性經濟高增長和不良資產的膨脹。保持較高的經濟增長速度,是發展中國家的共同願望。當高速增長的條件變得不夠充足時,為了繼續保持速度,這些國家轉向靠借外債來維護經濟增長。但由於經濟發展的不順利,到20世紀90年代中期,亞洲有些國家已不具備還債能力。在東南亞國家,房地產吹起的泡沫換來的只是銀行貸款的...
美國次貸危機為什麼會導致全球金融危機
嗯,通俗的講,那就從房產泡沫講起吧 首先,如果樓主有一點經濟學基礎的話呢,應該知道國家一般均衡的時候儲蓄與投資總量是大致相等的,但是在2004 2006年美國的儲蓄率竟然是負的 說明,美國存在過度消費的現象,即便是窮人,也不儲蓄,而是借錢花。房產也是這樣的,許多銀行貸款給那些窮人,他們最終還不起貸款...
這次全球金融危機形成的具體原因是什麼
金融危機的實質 勞動力過剩。本次全球金融危機是由美國次貸危機升級而來,9月14日美國第四大投行雷曼兄弟因為投資次貸嚴重虧損宣佈破產,同一天美國第三到投行美林 被美國銀行收購。金融危機開始爆發,之後美國最大的儲蓄銀行華盛頓互惠銀行被 接管,世界最大的保險公司aig也被 注資,美國 狂跌帶動世界 狂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