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帝都小女子
魏蜀吳第一:魏,佔據北方。置司、豫、兗、青、 徐、涼、雍、冀、幽、並、荊、揚等州。
其中涼州領戊己校尉護西域;幽州地境達於遼東;南部諸州大致依秦嶺、淮河分別與漢、吳相接,戶六十六萬餘,人口四百四十餘萬。魏是魏蜀吳三國中國力最強的。實力比蜀吳兩國總合還強。
第二:吳,到處東南的吳國願山地丘陵為主,在還沒有出現梯田(梯田在宋朝是才出現)三國時期,主要依靠在長江流域屯田。人口二百多萬人,山越人口結構上佔有很大比重。
吳國是很重視經濟發展的,比如整休運河,長江兩岸地區都設有屯田區, 收容北方戰爭難民,引導山越人出山居住,使勞動力增加。吳國海運在三國裡是最發達的,由於河海交通的需要,吳國造船業很興旺,海船經常北航遼東,南通南海諸國。黃龍二年(230)萬人船隊到達夷洲,即今臺灣省,這是大陸與臺灣聯絡的最早記錄,吳國使臣朱應、康泰泛海至林邑(在今越南南部)、扶南(在今柬埔寨境)諸國。
大秦商人和林邑使臣也曾到達建業。 或許認識到自身的不足,吳國沒有蜀國那麼急功近利,動不動就北伐。第三:
蜀,蜀國主要擁有益州,漢中,南蠻等地,易守難攻,而四川地區優越的經濟環境也為蜀國穩固防守提供條件。但是過早過多的北伐讓蜀國耗盡了人力財力,如果沃野千里的天府之國的資源能夠真正被開發,蜀國的經濟實力必將大增,逐鹿中原的機會自然大了不少。 蜀亡時,有戶28萬,人口94萬,軍隊約10萬, 諸葛亮也承認他是在「益州疲弊」的情況下率師北伐的。
與有人口440萬,軍隊約60萬的魏國在力量對比差距明顯。 在三國時期衡量一個國家的實力關鍵看地形、人口、土地、糧食。因為要有土地才有糧食,與糧食能夠養活更多的人有人口,有人口才有兵源。
一場自然災害就可能拖垮一個國家。匈奴和鮮卑,資料有限,難以排名。
2樓:繼潤
魏國最強,吳國居中,蜀國最弱。
三國(220年-280年)是上承東漢下啟西晉的一段歷史時期,分為曹魏、蜀漢、東吳三個政權。赤壁之戰時,曹操被孫劉聯軍擊敗,奠定了三國鼎立的雛型。
220年,曹丕篡漢稱帝,國號「魏」,史稱曹魏,三國曆史正式開始。次年劉備在成都延續漢朝,史稱蜀漢。222年劉備在夷陵之戰失敗,孫權獲得荊州大部。
223年劉備去世,諸葛亮輔佐劉備之子劉禪與孫權重新聯盟。229年孫權稱帝,國號「吳」,史稱東吳,至此三國正式成立。
此後的數十年內,蜀漢諸葛亮、姜維多次率軍北伐曹魏,但始終未能改變三足鼎立的格局。曹魏後期的實權漸漸被司馬懿掌控。263年,曹魏的司馬昭發動魏滅蜀之戰,蜀漢滅亡。
兩年後司馬昭病死,其子司馬炎廢魏元帝自立,建國號為「晉」,史稱西晉。公元280年,西晉滅東吳,統一中國,至此三國時期結束,進入晉朝時期。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對比怎樣
3樓:姑蘇夜鍾
綜合國力自然是魏國最強,東吳第二,蜀漢第三。但魏國雖三()分天下有其二,但並無絕對優勢。因為北方的農業生產遭受嚴重破壞,人口又大量流失。
而蜀漢和東吳的地盤,遭受破壞相對較小,而且接受了大量的外地逃難人口(包括人才)。蜀漢和東吳都有地利。秦嶺和長江等。
這在古代作戰時,就是「無形的十萬雄兵」,魏國難以攻入。
4樓:
吳國有荊州之後比蜀國強魏國始終最強
求三國時期魏蜀吳之間各方面實力的對比
5樓:匿名使用者
魏國最強,吳國次之,蜀國最末。樓上說的是三國演義,後面就根本沒提吳國,他們三個都是主角。魏國在曹操的勵精圖治下(雖然他沒有稱帝,但他已經是實際的皇上,而且他是魏王),已經快要達到了一個高峰。
而且土地遼闊,整個北方(東面是長江以北,西面是漢中襄陽以北)都已經盡數曹操的地方,那個時候江南還沒有完全的發展起來。文有荀彧鍾繇等一大批名士,武有五子良將等一堆名將。等待魏文帝的時候魏國達到極盛時期,雖然曹丕在位時間很短,是個無為之君,但是那個時期和曹叡,魏國已經是天下無敵。
人口是三國之最,經濟也是如此。吳國,江東之地。根基穩固,經濟發達,水軍無可媲美。
但是水軍強盛,陸軍皆不如曹劉,只能自保,不能向過遠處發展。蜀國,偏居一隅。被諸葛亮折騰已經窮了,只能靠賣布頭了~~ 而且沒有大將,就是那種帥才,尤其是關羽死後,諸葛亮打仗不會用奇謀,姜維沒有人聽他的,所以蜀國已經不行了。
但是有四大名相,諸葛亮董允費禕蔣琬,尤其是諸葛亮,絕對的治國奇才,可惜蜀國過於狹窄。
6樓:匿名使用者
魏蜀吳三國應該說都有一定的優勢。當然我說的優勢不是'魏佔天時,吳佔地利,蜀占人和.'那一類老生常談。
魏國佔據著中原一帶,那裡的經濟文化人口都最為繁盛。魏國擁有東西兩都,在政治上佔盡了優勢。曹操,曹丕,曹睿三代明君。
任用無數良臣名將使魏國得到了快速的發展與蜀和吳之間的差距拉大。為晉國統一奠定了良好的基礎。吳國佔江南之地自孫堅,孫策,孫權以經營三代,土地肥沃,人才濟濟。
孫權在管理上費盡心機,使東吳大臣之間和諧相處。而且吳國從未遇到大敗。到孫亮時朝政為孫峻等人把持,國力衰退,然而孫休即位後以丁奉為大將斬了孫峻之子孫琳等使吳國得以繼續發展。
不過孫皓即位後吳國國力再次衰退直至滅亡。蜀國佔了巴蜀之地,劉備以皇叔這張名片,使八方俊傑投之,丞相諸葛亮善於治國,在兼擁益荊兩州後國力基本可與曹操不分上下,但夷陵之戰後是去荊州更兼諸葛亮不明時局屢次伐魏失敗後,國力大衰在三國中最先滅亡。總結一下,在三國鼎立時國力對比應該是魏國最強吳次之蜀最後。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國的國力對比怎樣?魏國真的比其它二國加起來還強嗎
7樓:凡筱雲
三國時期,魏蜀吳三足鼎立,其中以曹魏國力最為強盛,東吳次之,蜀漢一直積弱。魏國的實力是三個國家之中最強的。
吳蜀聯盟只是生存的需要,不是利益的需求 夷陵之戰失敗後,劉備逃往白帝城。東吳的大將徐盛、潘璋等人都上表孫權,說必定能擒住劉備。單純從兩國的角度,劉備遠征軍全軍覆沒,白帝城接應部隊了了,東吳軍乘勝追擊,取勝直至擒獲劉備並不是一件絕對做不到的事。
但陸遜和朱然等人卻看到,曹丕正在集合大軍,名義上是幫助東吳討伐劉備,實際上是包藏禍心,趁機抄了東吳的後路,先滅了吳國。正是在這種情況下,孫權下令撤軍。魏國也果然在不久後,兵分三路討伐吳國。
就生存上來說,兩家都要將目標對準魏國,因為原來的漢朝皇帝在中原,他們要恢復正統,這是政治上的需要。從力量對比上來說,吳蜀兩國相加可以和魏國大致相當,如果兩國不能聯合,只要有摩擦,很有可能會被魏國各個擊破,從而滅亡。
但就利益上來說,一方的真正做大,反而會打破某種平衡,損壞另一方的利益。這就是他們必須聯合,又不能協調一致的根本原因所在。
魏國的正確應對以及離間 從戰略上來說,魏國在西部總體上是處於守勢,東部是有攻有守,應該說這是因為戰場上的不同條件和敵人的不同戰略做出的正確決策。
西部戰場條件艱難,難以一次取得決定性勝利;而諸葛亮的戰略是「平取隴右」,也就是尋機殲敵,只要是守,留給蜀國的機會就不會太多。
東部倒是戰場廣闊,利於大規模,但東吳強項在於水軍,魏國強項在於步騎兵,而孫權的軍事能力又不是上乘,所以,兩家都沒有大的戰略行動,儘管有的戰役規模不算小。魏國在這方面應對的也比較成功,你進攻,我一心防守;我發起的進攻,也不是傾巢而出。
具體戰例上,諸葛亮約定孫權共同出兵,孫權同意。結果孫權的回信被魏國的邊防巡邏兵截獲,魏國的中書令劉放把信的內容給改了,變成孫權想通過魏國的徵東將軍滿寵聯絡自己投降魏國事宜。諸葛亮雖然不會相信,但他把信寄給東吳的大將,這樣孫權就不得不給諸葛亮解釋,兩家的共同行動也就無從談起。
8樓:丿爵灬鬼半藏
是的,將才,人力,軍力都比其他兩國強。吳國靠的是長江天險,蜀國靠的是山川險要。「一夫當關萬夫莫開」說的是蜀國鎮守的關卡,蜀國滅亡還是鄧艾偷渡陰平的,蜀軍都沒想到,鄧艾會從陰平過來。
赤壁之戰孫吳聯軍對抗曹軍號稱80萬大軍都能取得勝利,足以見到長江的「天險」的威力。先滅蜀再滅吳是最好的選擇,自古得巴蜀便可得荊楚,在巴蜀造船延長江順流直下便可攻打荊楚。
9樓:匿名使用者
不是,主要是前期郭嘉的計謀和曹操的心智成型的,不像劉備和孫權。簡單地來說就是,人才問題,和君主自身的問題
10樓:張翔宇
魏國:戶數103萬,人口443萬,兵員60萬蜀國:戶數28萬, 人口94萬,兵員10.
2萬吳國:戶數52.3萬,人口230萬,兵員23萬三國中魏國實力最強,蜀國實力最弱。
——《三國志》
11樓:asasbsbs樂園
綜合國力:魏>蜀>吳(魏國的國力比蜀國吳國強大,畢竟魏國處於中原地帶,物資富裕,交通發達又經過曹操十年的休養生息。而吳國蜀國一直處於戰亂中,資源消耗自然就不用說了。
所以。魏國的國力比吳蜀兩國強大。)之所以能有三國鼎立主要歸功於地理位置,吳蜀兩個的地理位置幾乎都處於易守難攻的關隘。
12樓:__炫耀帝
在赤壁之戰之前(中期) 的確是 合孫劉兩家也不及曹操的 , 後來曹操赤壁大敗, 實力比較相當 , 史稱三國鼎立 , 期間有很多小戰役 三國 一隻都是 今天你強我若 明日我若你強 ,
建議: 三國演義 看看電視書 過一遍玩一玩就是了 , 因為三國演義並非正史
13樓:跟北房三間聊教育觀
我們要評判一個國家國力要從綜合方面來評比,
第一個我們看的是地域面具,魏國擁有的是河北地區,西北的大半個,徐州,揚州北,中原的司隸,雍州,豫州,所以說地域面積比其他兩國總和還要大。這個地域大的話農業開墾,工業生產,商業**,也會隨之提升,同時冀州,徐州,豫州也是平原產糧大省,而從曹操收編青州兵同時採納國淵與韓浩的建議開始囤積軍田的時候,也就奠定了強國的基礎,而蜀國這一點卻很薄弱,巴蜀西川那邊山地居多,諸葛亮當年以西川作為根據地時候就有人反對過,因為西川是一個大鐵籠,別人是不可能輕易攻進去,但是自己也很難走出來,每次諸葛亮出祁山的時候,最終都因為道路崎嶇糧草接濟不上而告終,這也同時說明了蜀國的國力問題,農業生產低下。
反觀魏國這邊,司馬懿在軍田基礎上又引入了屯田制度,就是在前線附近大量的開墾農田,這樣便於打持久戰,糧草的補給線縮短。
第二個我們要看的是人口,因為當時的戶籍制度比起如今顯得很落後,所以我們如今不能得知三個國家人口的準確數字。這個人口問題古代和如今的問題不一樣,古代總是人口不足,從而導致徵兵困難,生產力無法得到提升,人才選拔困難,購買力低下導致商業運作無法實施,還有稅收的問題,古代是人頭稅,所以人口問題和經濟情況也是直接掛鉤的。
而在後期的六出祁山和九伐中原不難看出,魏國的人好像是死不完一樣,打了一撥又來一撥,將死了一員又補充一員,人力人與人才都是源源不斷的輸送。而吳國在內戰爆發到結束之後我們也不難看出吳國徹底的人才凋零,蜀國更是慘不忍睹只能矮子裡拔將軍。
而在當時魏國的人口同樣超出了其他兩國人口的總和,我們所熟悉的鄧艾就是庶出的一員大將。
第三個我們就是要看軍事實力以及軍事工業,魏國擁有了地域優勢和人口優勢首先囤積的兵卒就遠遠超出了其他兩國,同時兵裝的打造研發,幷州,司隸州的礦產資源豐富,鐵,銅的生產力高,兵士都配備了精良的裝備,以及幽州,涼州畜牧業相對發達產馬,所以當時就有南船北馬之說。
第四也就是我們常常津津樂道的人才問題,這個人才問題和如今也不二,大城市,發達城市總是更加容易吸引人才,比如孟德陳留舉兵的時候從了二曹兩夏侯這樣的家將出身的人才之外,李典,樂進,于禁,典韋,許褚,荀攸,荀彧,程昱,劉燁,郭嘉,賈詡也是人才濟濟,這些人都是出自中原,包括黃忠,魏延,太史慈,蔣欽,呂蒙,許靖,這些在蜀國與吳國叱吒風雲的人物也同樣是出自中原。
而到了後期,諸葛亮死後,接替他的是楊儀,這個人本身實力有限而且根本無法處好與下級的關係,導致死對頭魏延的反叛,楊儀之後是蔣琬,蔣琬這個人綜合能力在後期武將裡面雖然算不錯但是比起諸葛亮卻是天壤之別,之後姜維雖然能文能武但是也無奈國力空虛,而且我們看看姜維的對手也不難發現,從司馬師,司馬昭,鄧艾、鍾會二仕爭功,魏國的人才是源源不斷層出不窮的。吳國後期也只能說是啃老本,諸葛恪,陸杭,顧譚一行都是老將之後,人才的補給的也出現了明顯的不足。
所以綜合判定來看,魏國的國力確實明顯高於其他兩國人數總和。
魏蜀吳三國是如何滅亡的,「魏蜀吳」三國滅亡的先後順序是什麼?
蜀263年被魏所滅,鄧艾偷渡陰平,劉禪開門投降,不過關於公嗣為什麼在兵力基本完好的情況下向鄧艾一隻偏師投降真的是一個未解之謎。魏是在265年司馬炎廢帝自立的時候滅亡的,雖然之前因為司馬家高平陵事變魏已經名存實亡,但是真正意義上的滅亡是在265年 吳在280年滅亡 渣權後期和他女兒孫魯班的胡作非為很好...
三國(魏蜀吳)人物,最好有字 號
蜀漢 劉備 漢昭烈帝 在世 161年 223年 在位 221年 223年 祖父 劉雄,被舉孝廉,官至東郡範令。父 劉弘,東漢末年官吏。妻 昭烈皇后,甘氏,沛人,劉禪生母,曾於長阪被困,幸得趙雲解救。後病死,諡皇思夫人,後再追諡昭烈皇后,與劉備合葬。麋夫人,麋竺之妹,於劉備在豫州落難時,麋竺將她嫁給劉...
周瑜在三國裡面屬哪國,是在魏,蜀,吳三國裡面嗎
周瑜在三國裡面屬吳國,是漢末時期東吳名將。周瑜出身士族,堂祖父周景 堂叔周忠,皆為東漢太尉。其父親周異,曾任洛陽令。周瑜自幼與孫策交好,孫策初崛起時周瑜隨之掃蕩江東,並送錢糧物資助孫策成就大事。袁術仰慕周瑜的才幹,欲聘周瑜為將,但是周瑜以袁術難成大事而拒絕,其後設法正式投奔孫策,與孫策一起南征北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