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隋朝比唐朝更加強大卻為何如此短命

2022-02-10 18:27:36 字數 5606 閱讀 5198

1樓:孟子我的湯呢

隋朝多數時候比盛唐更強,這點毋庸置疑。隋朝開國時敢和五股勢力大戰,其中突厥、吐谷渾、陳都是很強大的國家。在短短的8年裡消滅了眾多勢力,包括吐谷渾(大國)、陳(大國)、樑(小國)、周朝遺留胡人勢力、營州高寶寧勢力等,並削弱了北方最強的勢力突厥,使之一分為二,奠定了大隋的江山。

隋朝對歷史的功績可謂繁多,有婦孺皆知的京杭大運河、趙州橋等,其首創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沿用千年,開皇律也是奠定後世歷朝歷代律法基礎

公元581年,北周外戚楊堅篡奪北周帝位,建立了隋朝。589年,隋朝出兵平陳,統一了中國。617年,隋朝被李淵建立的唐朝取代。前後三十七年,如果從統一全國算起,則不過二十九年。

怎麼看,隋朝都會是個長久的朝代,可為什麼會導致各地都揭竿而起?王朝迅速滅亡呢?而唐朝幾乎是隋朝的翻版,卻如此的長久呢?

這都是為什麼呢?難道說僅僅是因為隋煬帝楊廣的殘暴和荒淫無度?真的有那麼的殘暴和荒淫?

以至於必須推翻才行?

隋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隋朝是宮廷政變建立,政權被財閥士族壟斷的格局還是不變。隋文帝採取的抑制士族勢力的措施還是沒什麼效果。

同樣的,隋文帝晚年喜怒無常的變化也加速了這個矛盾。

隋煬帝登基之後,社會矛盾越發的明顯。楊廣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是一種對老百姓的一種傷害,勞民傷財。最後高麗戰敗更是引發了百姓的不滿,揭竿起義層出不窮。

隋煬帝不是隋朝滅亡的根本原因,只是一個誘發的導火索。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2樓:大長腿黑呀

首先就是隋朝為什麼會有890萬戶的人口。要知道隋朝剛剛建立的時候僅僅只有900萬的人口登記在冊。之後僅僅九年的時間,隋朝的人口便從900完飆升到了4000萬。

而當時可是沒有移民這麼一說的,那麼這個人口的增長值是不是太快了點。其實最主要的原因就是在隋朝建立之初我國是沒有一個統一的政權的,再加上兵荒馬亂,所以許多百姓這個時候是一個流離失所的狀態,自然也就不會上戶籍。所以在隋朝建立之初這些人自然也就沒有上戶籍。

但是後來隋朝為了收取更多的稅收,就頒佈了一系列的法規,終於把這批人成功上了戶籍,人口也就飆增到了4000萬。

3樓:小黑娃

這個其實很難說,雖然隋朝短命,但是唐朝時的統一基業是隋文帝打下來的,包括突厥這一方面,都是隋朝時候臣服的。中國對世界的影響也是從隋朝正式開始的,隋朝初年那個時代是國富民強,糧倉裡的糧食可以給全國人民不勞動吃上50年,開皇之治的經濟繁榮,軍力強盛,政治清明,整個一個盛世之標。可以說,沒有隋朝,也就是隋文帝的豐功偉績,就不會有後來的唐朝鼎盛的景象。

李淵接手的是一個沒有外患,且國庫充足,制度健全,文化發展迅速的帝國。降突厥,平江南,立開皇律,創科舉制這些都不一定是李世民所能做的到了。 隋朝跟唐朝有直系血統關係,不但是李家從楊家手裡直接奪了現成的江山,而且唐初的大臣幾乎七成都是隋朝的臣子,都是經歷過隋文帝時代的。

他們也是在貫徹隋文帝的治國理念,唐朝基本上就是沿著隋朝制定的國策發來的。

4樓:輪迴者

隋朝開國時敢和五股勢力大戰,其中突厥、吐谷渾、陳都是很強大的國家。在短短的8年裡消滅了眾多勢力,包括吐谷渾(大國)、陳(大國)、樑(小國)、周朝遺留胡人勢力、營州高寶寧勢力等,並削弱了北方最強的勢力突厥,使之一分為二,奠定了大隋的江山。隋朝對歷史的功績可謂繁多,有婦孺皆知的京杭大運河、趙州橋等,其首創的三省六部制、科舉制沿用千年,開皇律也是奠定後世歷朝歷代律法基礎。

但是隋朝沒有守國之君。

5樓:愛追劇的

隋朝的滅亡,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隋朝是宮廷政變建立,政權被財閥士族壟斷的格局還是不變。隋文帝採取的抑制士族勢力的措施還是沒什麼效果。

同樣的,隋文帝晚年喜怒無常的變化也加速了這個矛盾。隋煬帝登基之後,社會矛盾越發的明顯。楊廣一系列好大喜功的實施,取得了很大的成就,同時也是一種對老百姓的一種傷害,勞民傷財。

最後高麗戰敗更是引發了百姓的不滿,揭竿起義層出不窮。

6樓:渣黔涼

由於隋煬帝急功近利,用民過重,連年戰爭窮兵黷武,不關心人民疾苦,視百姓如牛馬,三徵遼東不僅消耗了,大量的自己主力軍隊,陷入戰爭泥潭,修建大運河,又給人民帶來了,沉重的負擔,傷民太重損傷國體。隋煬帝為了,滿足自己的荒淫無度,對人民狂徵暴斂,使隋朝生產,遭到嚴重破壞,人民為逃避,沉重的奴役和壓迫,紛紛起義造反,在農民大起義的打擊下,終於在,公元618年三月,重臣宇文化及等,煽動軍士兵變謀反。隋煬帝死於江都之變,大隋王朝覆滅。

後人拿商紂王、秦始皇等與隋煬帝相比,並稱暴君,遂以殘暴荒淫無道,留名於世。大隋王朝,經歷二世,共三十七年的封建統治,為子孫後代,留下了一條千年運河,轉瞬間退出了歷史舞臺。

7樓:作業幫

因為當時雖然說是十分的強大,但是整一個國家的整體格局卻依舊沒有變化,是十分落後的,當時的政權依舊是被那些財閥者所管理的,在這方面幾乎都被他們所壟斷了,既是為了這個問題朝廷有過一些補救措施,但是總體來看並沒有產生好的效果。這樣時間久了以後,老百姓們就真正受到了影響,他們也成為了直接的受害者,大部分老百姓的生活變得更加乏困,這也引發了許多老百姓的不滿。

8樓:如果有幸會面

隋煬帝大業年間圍繞封爵勳官制度而推行的政治改革,勢在打破北周宇文泰以來實施的「關中本位政策」,通過限制、削弱關隴集團的強大勢力和影響,以整飭吏政,加強**集權,擴大統治的社會基礎。但其政治改革的方案未盡成熟及過急的推進,未能與建立民生順遂、團結安定的政治局面相結合起來,最終爆發嚴重的統治危機

隋朝和唐朝比,誰更富

9樓:匿名使用者

這裡邊就有個核心話題:隋朝何以滅亡?李唐何以崛起?

評書裡說,隋煬帝窮奢極侈、魚肉天下百姓,於是大家揭竿而起推翻了他狗日的,李淵李世民父子是真命天子,仁義愛民,所以天下就這麼得著了。 又有些寫麻辣歷史的人出來大喝一聲:你聽評書裡瞎白話!

隋朝有錢,唐朝其實是竊取了隋朝的國家財富,後來才有的貞觀之治。按這麼說,有錢有勢的大隋朝就因為楊廣這麼個敗家子瞎折騰,完了,挺窩囊;唐朝吃著隋朝的勝利果實,放下飯碗就罵娘,得了便宜還賣乖。 其實隋唐易代自有其深層次原因,不能只看一點,不及其餘。

說「隋朝有錢」,依據什麼 說隋朝有錢、埋汰唐朝的人,主要根據兩條史料。 一是糧倉。隋朝**在各地都修建了許多糧倉,儲存糧食皆在百萬石以上。

貞觀十一年,監察御史馬周對唐太宗李世民說:「隋家儲洛口,而李密因之;西京府庫,亦為國家之用,至今未盡。」隋朝滅亡了20年,可人家儲存在倉庫裡的糧食還沒吃完!

2023年在洛陽發現了隋朝的含嘉倉遺址,內探出259個糧窖。其中還有一個糧窖還留有已經炭化的穀子50萬斤。 二是戶口、田畝數。

隋文帝初登基時全國人口400萬戶,隋煬帝登基時已達890萬戶(含被征服的陳朝50多萬戶),以一戶六口計,全國人口不下5000萬,這個數字大約直到唐玄宗時才達到。直到唐太宗死後,唐高宗繼位,計戶口380萬戶。唐玄宗時,全國760萬戶,4100萬人。

隋開皇九年已墾田地1944萬頃,大業中期已墾田地5585萬頃。 這麼一對比,理科生立刻就站起來了:盛唐原來是個炒作出來的神話呀!

事實究竟如何?答案是,這都是為了聳人聽聞而特地搞出來的噱頭,要不評書誰聽?暢銷書誰買?

隋朝之亡,是由於施行錯誤的國策,貞觀之治則是不得已而為之的宣傳需要。 比如糧倉問題。隋朝建那麼多糧倉、屯那麼多糧食幹什麼?

翻翻《資治通鑑》就知道,隋文帝這個人非常吝嗇,像老式地主守財奴一樣,糧食收進倉裡了,不讓動,直到發黴變質——隋朝好幾次發水災,百姓流離失所,**建議開倉放糧,皇上說:不行,讓他們自己去要飯,糧倉裡的糧食是我的命啊! 隋朝「有錢」的真相:

做局圈錢 隋文帝這人確實吝嗇,但其實搞糧倉是隋朝的國策之一。隋朝是軍事化的國家,它的家底是北周宇文家族為首的關隴貴族打下來的,楊堅竊北周之後,對北周政體有破有立,但軍事化這條堅決留用了,正是憑著強軍體制,他們滅了經濟更發達的北齊和陳朝。強軍體制要想確立,需要國家手裡有錢、有糧、有人口,對內有知識階層的支援,對外在國際上也有地位。

於是,隋朝在強軍背景下,搞高度壟斷的商業經營,糧食、鹽、鐵、布帛等等戰略物資的儲存販運,都由國家控制,還需要調動民間資本、引進國際資本,所以隋朝要建糧倉、開運河,讓老百姓看著國家有錢有糧,富戶們就有了經營信心;隋朝還營建東都洛陽、江都(今揚州)等若干區域中心城市,拿運河把它們串聯起來,請來很多西域、突厥客商,拿大場面砸住他們,在他們投資經營後,收取營業稅。 這有點像玩概念,然後上市圈錢了,我很強大你知道嗎,大家一起來吧!應該說,在隋朝前期,靠著北周積下的家底、文帝的殫精竭慮,高開高走高風險的國家機器運作得還不錯。

隋文帝還搞科舉,提拔寒士,加大**規模——需要高開支成本,就從糧倉裡支。 隋朝的國際環境並不好,東北、漠北、西北、西南都有強勢政權在崛起,要想在強敵環伺中長治久安,必得對有野心的對手用兵,收拾他們;還得對貪心的跟班用錢,收買他們。這些也都需要從國庫裡拿。

拿完了怎麼辦?繼續吸引投資唄,於是隋朝開始透支國家信用——大家消費的不是真金**,而是對國家的信心,倉庫裡其實是空的,糧食發黴變質了也不銷燬,而是充當信用資本,國家的資源都在市場上流通著呢。有了災荒國家為啥不敢開倉?

因為倉裡沒有存糧,上面寫著「存糧百萬石」,實際意思是此倉有短時期內調集百萬石糧食的信用。 隋煬帝末期,因為國家對外用兵失利,邊境各方面軍事壓力加大,國家外交環境險惡,而朝廷濫支信用、寅吃卯糧,民間資本也紛紛破產或者抽逃,國家的資金鍊斷了。隨著揚州兵變、皇帝被殺,國家信用崩盤,各地豪強紛紛造反,大家都奔糧倉去了,當時記載,各地「義軍」紛紛積聚在糧倉的周圍。

可是這些義軍,大多數又都很快散了敗了,為啥?開啟糧倉大家才發現:裡邊除了發黴變質的,能吃的東西不多,賬本倒是堆如山積。

千年後現代人開啟隋朝的糧倉還能看到這些發黴的糧食——隋末的時候鬧饑荒,「人相食」,他們都不吃這個。 那麼長安、洛陽兩京的糧倉為啥起作用呢?因為兩京的糧倉是隋朝的棺材本,這個是實的,而且這兩個地區周邊是產糧區,通過運河,可以很好地籌集、調運物資,馬周給太宗上書裡說的,實際是唐朝從隋朝繼承了這兩大倉庫的經營模式,這令唐朝一直受惠。

隋朝人口更多嗎?不見得 再說說人口、田畝問題。如前述,隋朝國家體制高度軍事化,想方設法要把更多人口和田地搞到名下。

在隋朝之前,長達千年的時間裡,國君都是與貴族共同治國,國家手裡的人口有限,陳朝滅亡時多少人口?50萬戶。才這麼點人?

當然不是。在士族門閥家裡的人口、佔山為王的人口、桃花源裡藏著的人口,這些都是黑戶,不繳納人頭稅,也不服兵役、徭役。 隋文帝時候,為了彰顯國家實力,把很多黑戶甚至僧尼也以估算形式列入國家賬冊,這也是國家做局圈錢的一部分,所以那時的國家是內外兩本賬。

古代中國大多數人是農民,人口只有與土地結合起來,才能形成財富,否則就是「流民」。隋前,國家手裡的田畝和人口一樣,也是很有限的,隋文帝丈量天下田畝,但是很可惜,這裡邊很多田產都在山東、江南地區士族和關隴貴族手裡。隋煬帝時覺得國家很強大了,忘了「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道理,拿貴族老爺們開刀,借開河、築城機會,從人家手裡圈佔土地收歸國有、軍佔,引起激烈**,隋末天下大亂,土地問題是一大由頭。

在唐朝時,部分地恢復了新舊貴族的特權,放水養魚,內外只留一本賬,所以國家治下的人口、田畝數急劇下降。 這回明白了吧,隋、唐之間並沒死那麼多人,人都不歸朝廷管了而已。到唐高宗、武則天時代,國家重用酷吏,大力打擊豪強,抄家滅門好不熱鬧,人口、田產資源才開始向朝廷強力迴流。

說了這麼一大堆,一個意思,唐朝並不比隋朝窮,只是比後者的國策更低調、穩健而已。 影視劇中的隋煬帝被妖魔化了,唐太宗被偶像化了,這些都不是歷史的真實面目。

唐朝人口比隋朝多很多吧,為什麼現在網上謠傳隋朝人口

這個要看怎麼看。大多數時候,唐朝並沒有比隋朝人口多。根據 隋書 地理志 的記載,隋煬帝大業五年即公元609年有8,907,546戶,46,019,956人。當然其實開皇中期就差不多這個數了,有870萬 資治通鑑 可以看出隋朝人口長時間在850萬戶以上,雖然只有20多年,但是隋朝一共就37年。然後隋末...

隋朝的餘糧唐朝還吃了20年,為何隋朝會被饑民推翻

隋朝的餘糧很多,但是大部分都不在百姓的手中,而是儲存在糧倉 這主要是因為隋朝朝廷的腐敗導致的。饑民是每個朝代都有的,就像現在,街頭也是有許許多多的流浪漢的 隋朝的餘量放在國庫裡都不捨得拿出來給災民吃。當時糧倉糧食多的快溢位來,不許賑災基民,令老百姓自己找糧食。因為隋朝只是皇室發達,對於人民的壓榨太嚴...

其實唐朝遠不如隋朝!唐朝經過一百多年發展到天寶初年社會經濟人口才與隋文帝隋煬帝之交時期相當

長期以來,中國史學界萎靡不振烏煙瘴氣,混亂之狀態如漫漫長夜。揚唐抑隋之風甚盛。唐朝,尤其是李世民,被人們錯誤的誇大美化了,近乎篡改歷史顛倒是非,我們有必要撥亂反正,執春秋之正筆,定萬世之公論,匡正中國正統史觀!綜合所有領域各項指標考量,制定出史上最全面最客觀最權威的中國朝代大排名,世界上首次理性客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