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土家族歷史,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2022-03-27 08:11:53 字數 4275 閱讀 2251

1樓:越前川晴

土家族一說是古代「巴人」的後裔,一說是古代烏蠻的一部。土家族主要從事農業,崇拜祖先。 人口:5704223

分佈:土家族絕大部分居住在湖南永順、龍山、保靖、古丈以及湖北省來鳳、利川、鶴峰、咸豐、宜恩一帶及四川省。自稱「畢茲卡」(意為本地人)。

土家族有自已的語言,大多數人通漢語,目前只有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通用漢文。崇拜祖先,信仰多神。

主要從事農業。織繡藝術是土家族婦女的傳統工藝。土家族的傳統工藝還有雕刻、繪畫、剪紙、蠟染等。土家織錦又稱「西蘭卡普」,是中國三大名錦之一。

土家族愛唱山歌,山歌有情歌、哭嫁歌、擺手歌、勞動歌、盤歌等。傳統舞蹈有「擺手舞」、「八寶銅鈴舞」及歌舞「茅古斯」。樂器有嗩吶、木葉、「咚咚喹」、「打傢伙」等。

習俗很注重禮儀,見面要互相問侯,家有來客,必盛情款待。土家族平時粗茶淡飯,若有客至,夏天先喝一碗糯米甜酒,冬天就先吃一碗開水泡團饊,然後再以美酒佳餚待客。一般說請客人吃茶是指吃油茶、陰米或湯圓、荷包蛋等。

無論婚喪嫁娶、修房造屋等紅白喜事都要置辦酒席,一般習慣於每桌九碗菜、七碗或十一碗菜,但無八碗桌、十碗桌。因為八碗桌被稱勺吃花子席,十碗的十與石同音,都被視為對客人不尊,故迴避八和十。

食俗 土家族平時每日三餐,閒時一般吃兩餐;春夏農忙、勞動強度較大時吃四餐。如插秧季節,早晨要加一頓「過早」,「過早」大都是糯米做的湯圓或綠豆粉一類的小吃。據說「過早」餐吃湯圓有五穀豐登、吉祥如意之意。

土家族還喜食油茶湯。

日常主食除米飯外,以包穀飯最為常見。有時也吃豆飯,粑粑和團饊也是土家族季節性的主食,有的甚至一直吃到栽秧時,過去紅苕在許多地區一直被當成主食,現仍是一些地區入冬後的常備食品。

土家族菜餚以酸辣為其主要特點。民間家家都有酸菜缸,用以醃泡酸菜,幾乎餐餐不離酸菜。豆製品也很常見,如豆腐、豆豉、豆葉皮、豆腐乳等。

尤其喜食合渣,即將黃豆磨細,漿渣不分,煮沸澄清,加菜葉煮熟即可食用。民間常把豆飯、包穀飯加合渣湯一起食用。

土家族的飲酒,特別是在節日或待客時,酒必不可少。其中常見的是用糯米、高梁釀製的甜酒和咂酒,度數不高,味道純正。

典型食品:土家族人最愛吃粑粑(餈粑)臘肉、油茶等食品,還有合菜;團饊;綠豆粉(米粉);油炸粑。

節慶土家族民間十分注重傳統節日,尤其以過年最為隆重。屆時家家戶戶都要殺年豬,做綠豆粉、煮米酒或咂酒等。豬肉合菜是土家族民間過年、過節必不可少的大菜。

每年農曆二月二日稱為社日,屆時要吃社飯。端陽節吃粽子。糯米粑粑是土家族民間最受歡迎的食品之一。

土家族過去迷信鬼神,崇拜祖先,每逢年節都要大敬祖先,初

一、十五也要進行小敬。祭祖的食品有豬頭、團饊、粑粑、雞鴨和五穀種等。有的在每餐飯前,先用筷子夾少量的菜插在飯上敬默一會兒,表示請已故先人先吃,然後自己才開始食用,農曆六月六日為祭土王,每個村寨都要設擺手堂,將豬頭、果品等祭品放擺手堂前。

十月朔日祭冬,宰雞鴨設筵宴客。此外,土家族還敬灶神、土地神、五穀神、豕官神,在修房造屋時祭魯班,祭品除酒肉外,還要一隻大公雞。

2樓:西北狼

3樓:

土家族的

苗族的

土家族的歷史由來

4樓:匿名使用者

古巴國人遺民、古庸國人遺民、古楚荊湘地區的遺民是土家族的早最的雛形,這些國家滅亡後,子民還是在這個區域生活。由於湘西、鄂西、巴東是離中原最近的山區,中原漢族一遇戰亂就遷徙,一部份南遷,另一部份就進入了這一山區生活。

土家人是古國遺民,不會像苗人那樣拒絕容納漢人,所以土家族與外來的漢人大量的混血融合,早期是融合中原、燕趙、關中逃難過來的北方漢人,元明清時融合安徽、江西移民過來的南方漢人,並且融合的歷史長達2000多年。居住在與苗族相鄰地方的土家人又會有點苗化。

土家族語言是古巴國土話,土家人因為很早就和漢族融合,所以大部份土家人在漢代就說起了漢語,明清時說起了西南官話,也有極個別的土家人生話在極度閉塞的深山苗區,不與外界漢人聯絡,也不與漢族融合,甚至都不與漢化後的土家人通婚,所以還是保留了古巴國語言。

土家族在融合時保留了當地的巴楚文化基因,又有一點苗人的風格,山區閉塞貧瘠。因常起戰事,所以勇武好戰,生活風氣也有些粗鄙,民俗即獨特又多元,常被山外的漢人誤稱「土蠻」。由於土家人的服飾與客家人十分相似(除了頭飾),所以苗族也一直認為土家族是客人。

我父母都是土家族,父親的祖上是清朝時江西吉安移民過來的漢人,母親的祖上是明朝時安徽合肥過來戍邊的漢人軍戶,家裡都有族譜可查。漢族英雄冉閔的後人現在也是土家族。幾乎所有的土家族人都有漢姓,只要家裡有族譜的都可以查到漢人祖先,所以土家族幾乎999.

99%是純漢人。 因為巴國人與漢人血統完全一樣,同祖不同支,語言有區別,庸國楚國就更是漢人了。

說土家人是一支具有巴楚苗風的漢族山民支系也是沒錯的,dna的分子學的檢測和人類學家,歷史學家都支援這一說法。

5樓:水岸菖蒲

土家族歷史簡介?

6樓:簫灑舞劍

土家族的起源說法不一,一說為巴人後裔;一說為古代從貴州遷入湘西的烏蠻的一部;甚至說是唐末至五代初年(910年前後)從江西遷居湘西的百藝工匠的後裔,還有人認為是漢人戍邊將士和土著女子的後代。根據復旦大學對土家族父系基因抽查結果顯示,土家族父系血統以阿爾泰血統為最,約佔28%(大致為匈奴和鮮卑等民族);其次為百越25%;作為土家語言文化主體**的藏日緬反而在三大**中位居第三,佔21%(羌氐);除此之外還有漢14%、苗瑤7%以及印歐5%(應當為五胡中的羯族和月氏人)。通過史籍記載(土家族於唐朝後期才正式出現於史籍中)、語言學研究(土家語中的阿爾泰元素)、此次的父系基因結果以及土家族自身史詩記載,大致上可知,土家族是五胡與武陵山區的原住民百越民族融合後形成的,以五胡中的羌氐為主導,摻雜阿爾泰、百越文化元素的混血民族,在唐朝後期基本成型。

儘管如此,土家族仍然是藏緬民族,藏緬文化才是畢基文化的核心,與和族、緬甸族(緬族)、藏族、彝族、曼尼普爾族、克倫族、若開族、景頗族(克欽族)、白族、哈尼族、傈僳族、珞巴族、納西族、羌族、拉祜族、普米族、基諾族、門巴族等均為兄弟民族,較早來到東亞的藏日緬民族一員,從而否定了以上各假說。

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土家族簡介?

7樓:雋懿滿長文

土家族是一個歷史悠久的民族,世居毗連湘、鄂、渝、黔的武陵山地區。根據2023年第六次全國人口普查顯示,土家族人口數量約為8,353,912人,在中國的55個少數民族中排名第七位,僅次於壯族、回族、滿族、維族、苗族、彝族。土家族人自稱為bifzivkar(漢語諧音「畢茲卡」)。

「土家族」是漢族對「畢茲卡」的稱呼。土家族北支(湖南省湘西州、張家界市,湖北省恩施州、宜昌市,重慶市渝東南,貴州省黔東北)自稱「畢茲卡、畢基卡、密基卡等」。南支土家族(僅分佈於湖南省湘西州瀘溪縣境內的幾個村落)自稱「孟茲」,南支土家語與北部土家語不能通話,現只有瀘溪的九百餘人使用。

土家語屬漢藏語系藏緬語族,土家語支,也有人認為歸入緬彝語支,是藏緬語族內一種十分古老獨特的語言。絕大多數人通漢語,如今只有為數不多的幾個聚居區還保留著土家語。沒有本民族文字,現時使用2023年創制的拉丁文字,通用漢文。

崇拜祖先,信仰多神。12023年10月,國家民委通過民族識別,確定土家族為單一民族。

8樓:丘冷萱

你講的非常好描述的也非常清楚我希望你以後能當一名科學家或者當一名 導遊

請教湖北省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恩施市的歷史沿革

9樓:秋雨颯

位於中國湖北省西南部,清江上游,西北鄰重慶市。恩施土家族苗族自治州首府。面積3967平 方千米,人口約78萬,以漢族為主,漢巫縣地,三國時吳置沙渠縣,元為施州,明洪武十四年(1381)置施州衛,清雍正六年(1728)改衛置恩施縣,2023年劃縣城關鎮及近郊置恩施市,2023年恩施縣併入,恩施市境內為鄂西南山地。

主要有煤 、鐵、硫、水晶石等礦產,農業主產有玉米、水稻、紅薯、小麥等,經濟作物以桐、茶、漆、麻著名,恩施黑豬為優良品種。珍貴樹種有穗花杉、珙桐、水杉等,產黨蔘、當歸、天麻等100多種藥材。有機械、採煤、電力等工業。

土特產品有玉露茶、板橋黨蔘、石窯當歸、紫油厚朴、香菌、中華獼猴桃等,是歷史古城,抗日戰爭時期湖北省**曾遷此,名勝古蹟有連珠塔、文昌祠、柳州城遺址等。

土家族和苗族的關係怎麼樣

土家族和苗族沒有族源關係。苗族 與九黎 三苗 武陵蠻 南蠻等有關。土家族的核心部分跟巴人 廩君蠻 板楯蠻等有關,也融合了雜居周邊其他民族的成分。現實中,他們是鄰居,分佈在湘鄂川黔交界地區。在湘西州南部 銅仁地區,苗族與 土家族 關係總體上不太融洽,應該跟歷史上 土家族 作為地方大土司曾經參與封建王朝...

土家族的建築風格是什麼,土家族建築特色是什麼?

最古老的風格是吊腳樓,你可以去湘西鳳凰看吊腳樓的原型。土家族的建築風格是什麼?土家族建築特色是什麼?土家族民居建築注重龍抄脈,依勢而建和bai人神共處的神化du 現象外,還有著十分zhi突出的空間宇宙dao化觀念。土家族的吊腳樓不僅單方面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中,宇宙也同時處於宇宙自然的懷抱之中。這種容...

恩施土家族的歷史起源與發展是怎樣的

土家族自稱 畢孜長 意為本地人。歷史上土家族稱謂不統一。1956年我國 批准土家族為單一民族,統稱為土家族。關於土家族的族源,有多種說法。潘光旦教授在 湘西北的 土家 與古代的巴人 一文中提出土家族為古代巴人之後。此外,有古羌人之後說 有古濮人為主體,融合巴人 漢人說 有湘西土著 古代巴人 江西漢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