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好姑娘不善良
杜甫曾是個工部員外郎,放到現代也是不小的官,但對杜甫來說即使做了個不小的官,但晚年依舊貧困潦倒,甚至因食物中毒而死。這其實和「工部員外郎」的俸錢和頭銜有關,「工部員外郎」是個虛銜,有名無實,至於俸錢則完全仰仗他的幕主。
杜甫是被節度使嚴武聘入幕府當參謀,就是「節度參謀」,但是還在京朝掛個虛銜,叫「檢校工部員郎」。所以當時人們都叫他「杜工部」,實際上杜甫沒去過幾天。這裡面涉及的就是官職的問題了。
第一種,如果你是吏部除授的職官,就會有一份編制內的俸錢,這個錢是退休後還可以領下去的,這樣晚年也不愁沒錢。吃的就是國家的俸祿,和上面的主官也是一種上下級關係,至於錢多錢少,和上級有一定的關係,但最終還是看朝廷。從利害關係上看,朝廷是一直大於你上面的長官的。
第二種,如果你是被聘任的幕僚,那就不在正官系統,不僅退休後沒有俸祿,而且現在的俸祿還要從經費里扣。就是幕主把自己俸錢的部分拿出來給你,這樣就形成了一種幕主與幕賓的關係,你和幕主同進退,就是一根繩上的螞蚱。這時候的利害關係是幕主大於朝廷的,幕僚也大都只知幕主而不知朝廷
這其實是中國官場裡的一種雙軌現象,前者靠朝廷,後者靠幕主。杜甫就屬於後一種,他是嚴武私聘的幕僚,那麼杜甫晚年窮困潦倒也就不奇怪了。
2樓:體壇大拌菜
杜甫的晚年正直唐朝走向衰敗之時,內憂外患之下,皇家都不曾有好日子,他自然也不會過得多麼安逸。
3樓:錢多多
安史之亂不僅是唐朝由盛轉衰的拐點,也是詩人杜甫人生當中的轉折點,從以前尚可餬口,淪落到居無定所、一無所有。
4樓:茯神分享屋
杜甫是被節度使嚴武聘入幕府當參謀,就是「節度參謀」,但是還在京朝掛個虛銜,叫「檢校工部員郎」。所以當時人們都叫他「杜工部」這個職位是靠他的幕主發工資的,幕主把自己俸祿的一部分給他,給多少是幕主說了算。相當於現在的私人僱傭。
當然晚年就沒有朝廷那樣的奉養了。所以窮困潦倒。
5樓:匿名使用者
「工部員外郎」是個虛銜,有名無實,至於俸錢則完全仰仗他的幕主。當然晚年就沒有朝廷那樣的奉養了,所以窮困潦倒。
6樓:海闊天空
工部員外郎其實就相當於現在的祕書一類的,是私聘的,不是正式編制,是個空頭銜,如果你真是吏部除授的職官,就有一份編制內的俸錢,退休後還可以打個折扣地領下去;但你這個節度參謀是嚴武私聘的幕僚性質,不在正官系統,對不起,這一筆俸錢得由嚴武自己從節度使辦公經費中開銷了,退休後亦無折扣俸祿可享,那就怪不得杜老夫子晚年潦倒食物中毒而死了。
7樓:司命南宮伊雪
和當時的朝代官僚制度有關杜甫的工資不高,並且還要養家人,沒有太多收入。
杜甫為何曾當上「工部員外郎」 晚年卻窮困潦倒
8樓:活見鬼
官途不順——「工部員外郎」即打工仔。
杜甫沒有固定工資,他的收入和他的主官俸祿密切相關,如果杜甫的主官日後更上一層樓,那杜甫他也會有更好的運途,但是杜甫已退休是不存在養老金的,那「老而無用」的杜甫只能窮困潦倒。
唐玄宗末期——安史之亂至盛唐衰敗。即便杜甫那時仍擔任「工部員外郎」,他安能富貴?
杜甫為什麼後期會那麼窮困潦倒?
9樓:恰檸檬一號選手
因為他仕途不順。境遇不好。
在杜甫青年時期,他過的應該是相當愜意。他本身出身京兆杜氏,本身就是一曲紅綃不知數的五陵少年。"我本良家子,出師亦多門"。
他在二十幾歲時跟李白把臂同遊至今還是佳話。至少在開元年間他可算不上貧困潦倒。
他的貧困潦倒始於天寶年間在長安十年。天寶五年(公元745年),他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理想來到長安。但問題在於,居長安,大不易。
他寫詩干謁,但是始終沒有進入仕途。我覺得可以簡單的歸結為唐玄宗和李林甫。
我覺得仕途不順可能不會導致他接下來的悲慘生活,頂多過的貧困一點。但是隨後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了。然後這場亂事一直到763年才結束。
然後盛唐的正常秩序被徹底打亂,人民的豐裕生活再也不能重演。
事實上,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杜甫短暫的進入官場,擔任左拾遺,但不到一年,就因為履行本職工作進諫被貶官。戰爭勝利之後,他還被人舉薦擔任工部員外郎,不久又因為避亂丟官。
其實他的個人生活歷程是與唐帝國息息相關的。安史之亂讓大唐失去了盛世氣象,也讓杜甫失去原本的憑藉詩賦的才能晉身官場的可能。至於為啥杜甫的詩文沒能在前期幫他成功,我覺得這就是另外一個問題,文章寫的好是不是一定能當官,對此李白可能也有同樣的疑問?
而且另外一個問題,流傳後世的許多詩篇想《三吏》《三別》這種詩句,我們讀來可能無比欣賞,但是我們可不是帝王將相不是嗎?即便我們成為統治者,未必喜歡這種詩吧。
10樓:小黑娃
事實上,在安史之亂的過程中,杜甫短暫的進入官場,擔任左拾遺,但不到一年,就因為履行本職工作進諫被貶官。戰爭勝利之後,他還被人舉薦擔任工部員外郎,不久又因為避亂丟官。其實他的個人生活歷程是與唐帝國息息相關的。
安史之亂讓大唐失去了盛世氣象,也讓杜甫失去原本的憑藉詩賦的才能晉身官場的可能。
11樓:匿名使用者
他之所以這麼窮,最根本原因,其實一言以蔽之,就是他自己說的「天未厭戎馬,我輩本常貧」,在他看來,在那個亂世,不丟棄自己治國平天下的信仰,不投降,不苟合,固然要忍受貧窮。也正因為如此,才成就了他的詩。
12樓:遠愛
在安史之亂的時候,杜甫投奔了唐肅宗,但是卻因為皇帝的疏遠,杜甫也丟掉了官職,只能帶著一家老小逃到成都。他在這樣的情況下已經算不錯的了,王昌齡和他同為知名的詩人,卻在亂軍中被殺掉,而高適的家人基本上都已經遇難。杜甫之後逐步建立了草堂,甚至以他的名望,缺啥東西直接問當地**要就行了。
13樓:蠟筆小新快樂
可以分為幾種原因,首先一是時運不濟。那今天的俗話說,就是有些不走運。杜甫年輕時,不怎麼求上進,二是性格「褊躁傲誕這是參與編纂《新唐書》的宋祁說的。
宋祁認為杜甫的性格遺傳自其爺爺杜審言,即「褊躁傲誕」,三是自視清高,高不成低不就。《新唐詩》本傳說杜甫:「放曠不自檢,好論天下大事,高而不切。
」仕途上,杜甫也不是沒有機會,而是他自己耽誤了
14樓:輪迴者
杜甫生活於唐朝由盛轉衰的歷史時期,杜甫出身在一個世代「奉儒守官」的家庭,家學淵博。早期作品主要表現理想抱負和所期望的人生道路。另一方面則表現他「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淳」的政治理想,期間許多作品 反映當時的民生疾苦和政治動亂、揭露統治者的醜惡行徑,從此踏上了憂國憂民的生活和創作道路。
隨著唐玄宗後期政治越來越腐敗,他的生活也一天天地陷入貧困失望的境地。在顛沛流離的生活中。
15樓:大長腿黑呀
他的貧困潦倒始於天寶年間在長安十年。天寶五年(公元745年),他懷著「致君堯舜上,再使風俗醇」的理想來到長安。但問題在於,居長安,大不易。
他寫詩干謁,但是始終沒有進入仕途。我覺得可以簡單的歸結為唐玄宗和李林甫。我覺得仕途不順可能不會導致他接下來的悲慘生活,頂多過的貧困一點。
但是隨後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安史之亂開始了。然後這場亂事一直到763年才結束。然後盛唐的正常秩序被徹底打亂,人民的豐裕生活再也不能重演。
16樓:這很撩妹
一、年少狂傲 杜甫和李白於洛陽相遇,點染了中國文學史上的濃墨重彩。
二、中年消極 安史之亂爆發後,杜甫任左拾遺[負責進諫的的事物] ,此時,宰相率兵...
三、飢寒晚年 人常說:人生最大的不幸是懷才不遇,而杜甫曾得到了相遇的機會,
杜甫的葬地在**和死地在那裡
17樓:簡約善良的夢
關幹杜甫最後的葬地,歷史上通常有四種說法。分別是:湖南的耒陽縣、岳陽縣、平江縣以及河南的偃師縣。
杜甫原本就病逝於平江,而不是耒陽,所以他的墓所就在平江小田村。杜甫死後,杜宗武貧困無力遷葬,也在平江病逝。再加上當時的戰亂,所以杜宗武、杜嗣業這一支就一直在平江留了下來,一方面也方便祭守墓地。
清朝同治年間,張嶽齡在實地考察偃師後,寫了一篇《杜工部墓辨》,指出偃師既無杜甫墓,也沒有杜氏後代。李元度的《杜工部墓考》也這樣說,認為「嶽屬別無杜墓,遺蹟在小田無疑」。
關於杜南究競葬於何處的爭論仍在繼續,一直沒有得到一致的看法。戰亂中的杜甫受盡了苦難,死後他的去處依舊是一個未解的迷。這是詩人的悲哀,也是時代的悲哀。
窮困潦倒而死的古今中外所有名人?
杜甫的身世
杜甫的詳細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