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匿名使用者
日記 公元2023年 *月*日 晴
今天風和日曆中原地區的黃帝與東方九黎族首領蚩尤發生戰爭。蚩尤以金作兵器,且能喚雲呼雨,作戰時他作起大霧,使黃帝的軍隊不辨方向,吃了敗仗。黃帝就命人研究對策,製造了能夠辨別方向的工具——指南車,於是雙方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決戰,黃帝終於取得了勝利,擊殺蚩尤。
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並且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始於隋文帝時。
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藉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唐朝科舉制度常設的考試科目很多,以進士和明經兩最為重要。唐朝時期完善科舉制度人物是唐太宗、唐玄宗和武則天。唐太宗重視人才的培養和選拔,擴充了國學的規模;武則天開創了殿試、武舉和糊名制;唐玄宗時,詩賦成為進士科主要的考試內容。.
隋朝傑出工匠李春設計並主持建造的趙州橋,是世界上現存最古老的一座石拱橋。比歐洲早700年。唐朝長安是當是世界上最大的城市。
唐朝印製的《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確切日期的雕版印刷品。唐朝傑出的醫學家孫思邈,畢生心血寫成《千金方》,被後世尊稱為「藥王」。石窟藝術在隋唐時期大為發展,最著名的是坐落在今天甘肅西部的敦煌莫高窟。
唐朝三位著名的詩人及代表作:李白《蜀道難》,詩仙;杜甫 「三吏」「三別」,詩聖和「史詩」白居易《新樂府》。書法名家:
顏真卿和柳公權;畫家:閻立本和吳道子(畫聖,開寫意畫先河)兩宋:10世紀初,契丹首領阿保機,統一契丹各部,建立契丹國,都城在上京。
阿保機即遼太祖。11世紀前期,党項首領元昊稱大夏國皇帝,都城在興慶,史稱西夏。12世紀初期,女真的傑出首領阿骨打起兵抗遼,在會寧稱帝建立金,阿骨打即金太祖。
後遷都燕京,改為中都。宋金和議,對峙局面形成。960年後周大將趙匡胤在陳橋驛發動兵變,建立宋朝定都東京,史稱北宋。
宋遼議和,遼撤兵,宋給遼歲幣,史稱澶淵之盟。此後遼宋之間保持了長時間的和平局面。2023年趙構登上皇位,定都臨安,史稱南宋。
南宋抗金名將岳飛在堰城大敗金軍,收復許多失地。我國唐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主要原因:從唐朝中後期到五代、宋朝,南方戰亂較少,許多中原人南遷,帶去了先進的生產技術,增加了南方的勞動人手;加上自然條件的變化,江南地區的農業發展較快,逐漸超過了北方。
為了提高糧食產量,從越南引進了優良品種占城稻.北宋初年,普通百姓只能穿黑白兩色的衣服。由於士大夫的提倡,婦女出現纏足的陋習。
北宋的肉食中以羊為多;南宋吃魚多。宋代時,北方以麵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今天的傳統節日,像春節、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在宋代都有了。
宋代稱春節為元旦,最為重視。宋朝人出行,牛車、驢車居多,士大夫一般騎驢、騾。隨著城市的繁榮,宋代的市民階層不斷壯大,市民文化生活也豐富起來。
東京城內出現了許多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叫做「瓦子」。
2樓:雨天下風浮果
今天風和日曆中原地區的黃帝與東方九黎族首領蚩尤發生戰爭。蚩尤以金作兵器,且能喚雲呼雨,作戰時他作起大霧,使黃帝的軍隊不辨方向,吃了敗仗。黃帝就命人研究對策,製造了能夠辨別方向的工具——指南車,於是雙方在涿鹿(今河北涿鹿東南)決戰,黃帝終於取得了勝利,擊殺蚩尤。
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餘杭全長兩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隋朝大運河分為四段:永濟渠、通濟渠、邗溝、江南河溝通五大水系:
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它的開通,大大促進了我國南北經濟的交流,並且鞏固了國家統一的局面。用分科考試的方法來選拔**,始於隋文帝時。
隋煬帝時正式設定進士科,按考試成績選拔人才。我國科舉制正式誕生。從此,門第不高的讀書人,可以憑藉才學做官;選拔官吏的權利,也從地方集中到朝廷
宋代人的一天想象50字
3樓:鋰電是信仰
早上起來,吃的是占城稻煮的稀粥,燒飯用的是煤。用的碗是宋代景德鎮的青白瓷。在東京大街上,熱鬧非凡,有鐵匠鋪,銅匠鋪,布莊,米店。
走累了,去瓦舍裡喝茶,邊喝茶邊看節目,有影戲,傀儡戲,角抵戲等,回去順便買了一本用活字印刷刊印的唐詩集。晚上,東京街上也是熱鬧,瓦舍通宵達旦的演出。
宋朝人的一天生活
4樓:匿名使用者
起床-活動-吃飯-活動-吃飯-睡覺
圍繞著寫吧
宋代人生活一天作文600字
想象一下真實的古代(北宋)百姓生活???
5樓:冬天的熊
參考清明上河圖,當時百姓生活寫照
6樓:匿名使用者
①可以去夜市買東西 ②邊喝著茶邊在瓦舍裡看雜技表演 ③普通百姓可以穿多種顏色的衣服
④大街上店鋪林立,你可以隨意吃到各種風味小吃
宋朝人民生活是怎樣的?
7樓:哈哈欠為你違逆
(2012·黃岡)有學者指出:「經濟重心的南移是我國曆史發展的一個重大事件,也是迄今經濟地理格局唯一的一次巨大變遷。」人們普遍認為我國經濟重心南移完成於兩宋時期。
8樓:匿名使用者
1、每日收入
100文及數十文是鄉村下層百姓普遍的每天收入。不過一家一般不會只有一個人有工作掙錢的能力,所以一般會高於100文。
2、日常生活水平
就居民生活水平來看,宋人與現代人不同,每天僅早晚兩餐,**士人概不例外。具體到一天的糧食消費量,對於低消費的廣大人民群眾而言,綜合男女老幼,平均標準應以1.5升為宜。
3、住房面積
住房面積是居民生活水平的一個重要標誌,宋代社會比較開放,住房面積的大小,主要取決於財力大小和人口多少。
宋朝人們的衣食住行
9樓:勝寒
宋代人們衣食住行四個方面的主要特點
1.衣:統治者衣飾精美華麗,勞動者多穿黑白兩色、小袖狹身的短衣;
2.食:北宋食肉以羊肉為主,南宋以魚為主;
3.住:宋代住房簡陋,多為茅屋,城市平民住房平面多為方形;
4.行:多用牛車,也有驢車,達官貴人乘轎出行。
宋代的社會風貌:
宋代以來對女子的束縛越來越嚴重。婦女纏足的陋習開始傳開。在宋代,從穿戴上,可辨認出士、農、工、商從事行業的特點和等級差別。
出現有娛樂兼經營的場所瓦子,瓦子中圈出專供演出的圈子叫勾欄,還有元旦、元宵節、端午節、中秋節等節日。宋代稱春節為元旦,要掛年畫,貼桃符。
兩宋時期社會生活豐富多彩的原因和條件:
兩宋軍民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南侵,以及宋遼、宋夏、宋金的議和,使得中原和南方地方獲得了相對安定的社會持續發展環境;契丹、女真、党項等少數民族崛起擴充套件之際,也不斷吸收中原先進文明,農耕文化也遊牧文化在碰撞中逐漸交融,大大豐富了華夏文明;兩宋時期,農業、手工業大大發展,市民階層興起,商品經濟蓬勃發展,古代經濟中心南移;指南針、火藥、印刷術三項重大發明與應用以及海內外**的興起,中國科學技術處於當時世界文明的高峰;兩宋統治者推行「重文輕武」的國策,推動了文化教育事業的進一步發展。
10樓:我不是瞬弟弟
聽說宋朝以前人們每天只吃兩頓飯 ,是真的嗎?
11樓:匿名使用者
對啊,平民百姓都是每日兩餐,也就是早上出門前吃一頓,晚上回家吃一頓,就是工作前一頓,工作後一頓,因為晚上沒什麼娛樂活動嘛,很早就睡了,有些有錢人家晚上會有一頓夜宵~
12樓:萘萘奈奈奶奶
是的「三餐制」始於宋朝。在宋朝之前,老百姓一天只吃兩頓,只有皇室四餐,諸侯三餐,西漢時,給叛變被流放的淮南王的聖旨上,就專門點出,「減一日三餐為兩餐」。這歸功於宋代經濟的繁榮,
除了酒肆之間不再如唐代被約束在市坊中間,夜市晚上不實行宵禁,晚上夜生活豐富,所以才加一頓晚飯。
13樓:苗家美攝影
正常人一般都吃兩頓,要是吃長素的話,必須吃三頓,否則營養不足造成身體衰弱。
14樓:哥有屁
湖南人現在還只吃兩頓飯!
15樓:空靈碎筆
不一點,窮人有時候一頓飯都吃不了,土豪一天吃好幾頓。可能也有一天吃兩頓飯的,這問題沒有確切的答案。
16樓:遺忘輸
怎麼可能,他們只是按餓與不餓吃的
17樓:來自草魚塘活力滿滿的海桐
就現每天吃兩頓飯的多的是
18樓:來自羅公廟可信賴的黑櫻桃
古代人比較窮,所以是真的
19樓:本空
是真的,日出而耕,日落而息。
20樓:順發
很有可能,因為以前人的生活條件差,能省就省了
21樓:
聽宋朝人說的嗎?那是真的咯。
22樓:匿名使用者
現在我也只吃兩頓飯啊
23樓:匿名使用者
聽誰說的?抗日的時候一天一頓可能都沒有
24樓:求洪荒**
嗯,真的,早上和晚上
25樓:蘇陌陌
真的 有歷史依據的
26樓:心離丶菸草味道
應該是真的,以前人是用時辰記時的
請問宋朝時有曹操嗎,宋朝人很討厭曹操嗎
曹操是三國時期的,宋朝沒有曹操 沒有.東漢末年時期。北宋時期是沒有曹操的 宋朝人很討厭曹操嗎 宋朝為什麼那麼多曹操吹 因為曹操求賢若渴,不停地頒發逗求賢令地,軍師就多 歷史上真的有曹操嗎 曹操 155年 220年3月15日 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沛國譙縣 今安徽亳州 人。東漢末年傑出的政治家 ...
假設你是一名宋朝人,你會怎樣安排一天的衣食住行娛樂,不少於
辰時起床洗漱後 吃一碗銀耳蓮子羹 或冰糖燕窩 雞蛋羹兩三塊點心 花生餅 芙蓉糕 芝麻酥之類 巳時帶四姨太去大相國寺上香後 在廟會上鬥雞 鬥蛐蛐 看看古玩字畫花鳥蟲魚 買一些讓四姨太和僕人們先帶回去 午時到第一樓要兩籠包子 一籠蟹黃的 一籠羊肉的四葷四素八個菜 糖醋鯉魚 套四寶 燈影牛肉 水晶熊掌等兩...
張三丰是宋朝人還是明朝人,張三丰是什麼朝代的人?
南宋末年出生,卒於明朝初年 應該算宋人吧,他是宋朝出生的吧,經歷宋元明三朝。你的問題太亂!射鵰中哪來的張三丰?張三丰 約元定宗貴由二年 1247 本名通,字君實或君寶,漢族,中國遼東懿州樑魚務人 就是今天的遼寧錦州黑山縣 元季儒者 道士。善書畫,工詩詞,中統元年,曾舉茂才異等,任中山博陵令。遊寶雞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