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三味史怪
秦朝過後,劉氏可謂英雄輩出,劉秀更是能與秦始皇並稱「秦皇漢武」,漢高祖劉邦雖出身微末,原本只是乙個小小的亭長,是令人瞧不起的無賴,卻擊敗了楚霸王項羽,建立了大漢王朝。
東漢末年,群雄割據,大漢基業岌岌可危,皇室宗親劉備,從一小織蓆販履的小卒,成長為了一方諸侯,地跨荊襄,雄據巴蜀,打算在諸葛亮的輔佐之下,待天下有變之時,派一上將軍,從荊州出兵宛洛,自己率益州之兵,出漢中,揮師北上,興復漢室。然而,他終其一生,都未能打出蜀地,未能一統天下。
也許有人會說劉備的對手太過強大,畢竟劉邦爭霸之時,最大的對手是項羽,項羽雖勇,卻無謀,劉邦滅掉項羽,並不是什麼不可思議的事情,漢武帝劉秀當時的對手,到了如今,已經沒有幾個能被世人記住了。反觀玄德的對手,乙個是梟雄曹操,少見的強勢梟雄,不但雄才大略,還極善兵法,並挾天子以令諸侯;另乙個則是江東孫權,兩代三人經營吳地,本人也是少年英才。
確實,這些原因都不容忽視。可除此之外,劉備未能一統天下,還有乙個重要的原因,是不容否認的,那就是他的格局不夠。
其實,這一點,劉備在最初的時候,認識非常深刻。因此,他到徐州為陶謙助陣,陶謙認為,「非劉備不能安此州也」;他到荊州依附劉表,離開的時候,「琮左右及荊州人多歸先主」;他受劉璋之邀,入駐益州之後,也開始「厚樹恩德,以心眾心」。可是,他的格局也僅僅是這樣了——他的盟友孫權,遭到曹操的進攻,請他幫忙共同抵禦孟德。
其實劉備知道,從劉璋手中奪益州,會失信於天下,可是他為擴大勢力,並沒有堅持,因為他根本沒有意識到,於玄德而言,失信於天下,相當於放棄了一統天下。畢竟,論天時,他不及曹操,論地利,他則不及孫權,他擁有的,僅是人和,這才是他最大的資本。另外,不管是劉邦也好,劉秀也好,誰也不是一點一點的啃下了整個天下,誰也不會為了一塊地盤,放棄天下民心,這就是他們在格局上的差距。
更令人痛心的是,劉備放棄民心之後,從此再也沒有撿起。入主益州後,他先是放任士兵哄搶,又利用經濟手段盤剝百姓;拿下漢中之後急忙稱王稱帝,從此偏安一隅。
劉邦劉秀能統一天下,玄德卻做不到,不僅是因對手過于強大,也不僅是因為他麾下的人才數量少,最重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自身格局不夠,「因小利而失信於天下」,繼而失去了天下。
2樓:觀山看氣鬥
個人能力不足以取得那麼大的功績。劉備相比劉邦和劉秀,缺乏魄力,而且相比曹操的能力,有很大差距。
3樓:社會生活家
因為對手不同,劉備的對手要比劉邦劉秀的對手強大許多,再加上劉備並沒有什麼才能。
劉備如果像劉邦丶劉秀會統一天下嗎?
4樓:
接下來是劉邦,我的個人理解是,至少在劉備的基礎上,成功的可能性至少提公升了50%。
首先第一點劉備能做到的,劉邦肯定能做到,甚至更好,無論是拉幫結派還是結交兄弟,無論是禮賢下士還是以德化人,無論是胸懷天下或是狼子野心,劉邦的臉皮遠比古今絕大多數君王臉皮厚的多。
第二點,知道啥事該做,啥時候不該做,該退就退,打不了就跑,這個看上去是挺狼狽的,但是這是在亂世中難得的能力,不僅可以完備自身,更能創造機會養精蓄銳,這一點劉備雖然也懂一點,但是遠比不上祖宗。
第三點,劉邦心狠,我們常說做大事要決絕,所以劉邦很明顯能掌握制衡權力以及各種外交手段的方法,而劉備無論是對權力的把控還是局勢的審視都差了一截,這也導致了劉備不能很好的抓住機會。
綜上所述,如果換做劉邦在東漢末期出現,至少能和司馬家族在檯面上掰掰手腕了。
最後補充一點,其實從我個人角度出發,曹操統一北方之後,三國就必然會邁向統一的結局,無非是曹操加速了這一過程的出現,我的意思是即便換做劉邦,面對北方曹魏的就是也會束手,這個與楚漢諸侯紛爭的局面是完全不同的,乙個統一的勢力,我們只能寄希望於其內政局軍政出現問題,這個也只能通過外交或者情報的滲透才能完成,過程難度可想而知,因此我們只能說劉邦會比劉備好一些,但是結局依舊是乙個難以改變的事實。
劉備和劉邦的經歷如此相似,劉備為何沒有能統一天下?
5樓:刺客聊社會
首先來看一看劉邦當時所面對的局勢,雖然當時很多的勢力是依附項羽的,然而項羽卻並不能夠真正的控制住這些勢力,甚至後來很多人還被劉邦策反了,比如說章邯、司馬欣和董翳。由這一點來看,劉邦所面對的敵人其實並不算特別的強,項羽雖然強悍,但是畢竟雙拳難敵四腿。
而劉備這邊的局勢就沒有劉邦那麼好了,當劉備好不容易在蜀中坐穩之後,此時最大的敵人就是曹魏集團了,而且劉備所面對的敵人是曹操,曹操這個人本身就是乙個非常傑出的軍事領袖,政治眼光肯定是要比項羽強很多的。即便是曹操的後人曹丕,那也同樣是乙個能堪大用的人,所以當時的蜀漢並沒有太多破防的機會。<>
在夷陵之戰之前,劉備基本上已經達到了自己人生的巔峰,可惜在這個時候,劉備的盟友東吳卻在背後捅了一刀,劉備不僅僅失去了荊州,而且還失去了關羽。在丟失了荊州之後,蜀漢集團就等於是失去了入主中原最有利的乙個地形。在這之後,整個蜀漢集團也就只有100萬人口左右,這個資料是東吳的一半,是整個曹魏的1/4,所以從實力上來看,劉備是比不上曹魏集團和東吳集團的。
反過來再來看一看劉邦,雖然在彭城之戰當中,劉邦輸的也是很慘,但是劉邦輸掉的大多都是一些聯軍,自己手底下的一些核心人物並沒有受到太大的損失,比如說韓信還有曹參這些人以及所率領的將士都沒有遭受到太大的損失。<>
在楚漢相爭的時候,項羽一直屬於理虧的那一方,畢竟當時的楚懷王早就有了約定,先入關者可為而,然而項羽卻背信棄義。
但是劉備就不一樣了,劉備雖然自稱是大漢王朝的繼承者,可畢竟他的王位是自己給自己封的。但曹魏集團的皇位則是通過合理且合法的手段讓漢獻帝禪讓的。<>
6樓:黎昕科普知識小屋
就是因為劉備英年早逝,而且劉備太過於小心謹慎了,不敢做這不敢做那的。
7樓:無能為力大蒜
是因為劉備他去世的太早了,而且他優柔寡斷,沒有太快的聽從諸葛亮的意見去北伐天下。
8樓:隨遇而安
我覺得主要的原因還是因為,蜀漢和東吳之間兩個實力較弱的國家,互相堤防,然後互相廝殺,會經常進行打打殺殺,然後這就被曹魏坐收了漁翁之利,讓當時的蜀國大傷元氣。
9樓:是顧言吖
雖然他們都是亂世中的梟雄。但劉備沒有劉邦果斷。劉邦在剛入蜀的時候就開始了北征。
而劉備就沒有那麼果斷,諸葛亮讓他去奪取荊州的時候他沒有奪取,讓他去突襲益州他也沒有去。在關羽北伐的時候,他沒有立即起兵策應。劉備在模仿劉邦,但是卻缺少了劉邦的豪氣。
劉備比劉邦差在**?為何劉備就做不到一統天下?
10樓:阿軍學長啊
劉備和劉邦相比沒有統一天下的原因,第一孫權和曹操比當時的秦軍與項羽有勇有謀,第二軍事實力相差甚大。
第一點:孫權和曹操比當時的秦朝與項羽有勇有謀,先說秦軍,自從胡亥當權整個大秦烏煙瘴氣,有能力的人不是死就是逃所以無論怎麼樣都打不過楚軍和漢軍。
再來說一說楚軍,當時楚霸王的軍隊確實很強,也有范增這樣的但是項羽卻不聽范增的導致最後全盤皆輸。<>
與秦軍相比孫權,曹操的軍隊碾壓秦軍幾條街,與項羽相比,孫權聽周瑜,魯肅的話,曹操聽司馬懿等智囊的話,所以即使有一句話說得臥龍,鳳雛一人者可得天下的劉備卻沒有能夠統一天下。
然後就是軍事實力上面:秦軍當年能夠叱吒風雲在戰場上面的將軍,老的老,死的死比如白起就被殺死了,而項羽確實有戰鬥能力,但是與軍神韓信相比還是差了一大截,所有項羽失敗了劉邦打敗了項羽建立了漢朝。<>
而劉備與孫權,曹操是三國鼎立,任何一方都不會允許有一方先被滅掉,實力最弱的孫權還有著天險江水保護,而且與孫權,曹操相比張飛,關羽,趙雲雖然勇猛無人可擋,但是曹操和孫權的軍隊裡面何嘗不是如此呢?所以軍事實力上劉備也佔不上什麼優勢。
綜上所述,劉備無論從智謀還是軍事實力上都沒有特殊的優勢,和劉邦非常的不同所以劉備沒有統一天下。
11樓:好好學習
其實玄德建立蜀漢的過程中,兩場戰役赤壁之戰和夷陵之戰至關重要,前者使得劉備獲得了自己的勢力範圍,成功崛起,而後者則是蜀漢損失軍事要寨,並折成許多人才,整個蜀漢便開始走向下坡路,劉備之所以問落得如此下場,正是因為他忘記了「忍」!三足鼎立,曹孟德勢力強盛,劉備惟有和東吳結盟求得生路,劉備深深了解這件事的重要性,但是急於發展的劉玄德逐漸放棄結盟,捨棄了東吳孫權的援助,很容易就被曹魏打得毫無還手之力,反觀劉邦在這方面就比玄德做得好太多,忍氣吞聲在亂世謀生機,最終才得以統一天下,成為一代傳奇帝王。
12樓:網友
劉備不比劉邦差,但是劉邦的對手和劉備的對手不是乙個檔次的。項羽是乙個狂妄自傲、目中無人的人,且不善於用才,剛愎自用;而曹操不一樣,曹操是一世奸雄,手下強將、謀士不比劉備的差,而且曹操佔據北方和中原,地理位置優越。
13樓:自己起名字
因為劉備優柔寡斷。太過於重情重義。所以他沒有辦法做到統一天下。
劉備和劉邦的關係?劉備為什麼不能得天下?
14樓:網友
劉備是劉邦的後人。
具體的說是劉邦(漢高祖)→劉恆(漢文帝)→劉啟(漢景帝)→劉勝(中山靖王)→劉貞(陸城亭侯)→劉昂→劉祿(漳侯)→劉戀(沂水侯)→劉英(欽陽侯)→劉建(安國侯)→劉哀華(廣陵侯)→劉憲(繆水侯)→劉舒(祈邑侯)→劉誼(祈陽侯)→劉必(原澤侯)→劉不疑(豐靈侯)→劉惠(濟川侯)→劉雄→劉弘→劉備,中間有的世系失考,到劉備這兒,論輩分是漢獻帝的叔叔。
關於得天下的問題,我覺得鳳雛死的早,是因為他對臥龍有猜忌。
按照「三國演義」後來的描述,如果劉備完全聽從諸葛亮的建議,肯定可以得天下的。但關羽死後,劉備失去理智,一意孤行,要給兄弟報仇,而後又犯了嚴重的戰略性錯誤:部隊多,戰線長。
而且他剛愎自用,自認為「自小熟讀兵書」,將大軍停於草木繁盛的彝陵,並且連營來壯聲勢,才慘遭陸遜火燒連營八百里,使蜀國元氣大傷。
如果劉備一直肯用諸葛亮的建議,那麼平天下肯定沒問題,沒能那樣的原因都出在劉備身上。
後主無能,諸葛亮能堅持這麼長時間已經是不易了。
從歷史上來看,三分天下,最弱的還是蜀國,所以最後不能得天下也是正常,而且在那個能人輩出的時代,我覺得很多歷史的名戰最後都決定了歷史的歸屬,歷史不能被假設,劉備沒有得到天下,是事實,有運氣成分,也有用人的問題。
15樓:明水漢塞
查了一下資料,劉備是劉邦的二十七代孫(?)不知道是否準確,因為中間有散佚。劉備未得天下,這個你問的比較模糊了,所以我就從大了講。
在黃巾之亂爆發後,東漢政權崩潰諸侯蜂起的初期,劉備只不過頂著個皇親貴冑的名頭,是個有名無實的貴族,相比於當時的紅人袁紹、袁術、董卓,再加上孫堅和曹操也行,他一沒兵二沒權三沒錢四沒名。袁家四世三公名震華夏,董卓麾下兵強馬壯,次一等的孫堅好歹也是個地方大員,手握實權,曹操嘛,祖父曹騰是十常侍之一,自己又名聲在外,這些在三國初期湧現的梟雄,各個有兵有錢有權,劉備比不上,因此在那個時候,劉備絕無奪取天下的可能。到了中期,曹操挾天子以令諸侯,官渡之戰一舉奠定他在北方的霸權,當時的劉備,還投在袁紹帳下,負責在曹操後方進行襲擾,最後連袁紹都被打垮了,劉備更沒戲,只能南附了劉表,這個時期,劉備也不可能得天下,軍力和名望差曹操太多,之後荊州集團投降曹操很有力的證明了曹劉之間的實力有天壤之別。
再往後,赤壁之戰曹操敗走,孫劉聯盟,這為劉備爭取了巨大的活動空間,南邊的幾個軍閥實力弱小,劉備乘機奪取了自己的根據地,再往後就是取益州,再然後漢中擊敗曹操,鞏固了地盤,表面上看起來,劉備似乎有了逐鹿中原的實力,但是,不要忘了,江東集團可不是默默無聞只知奉獻不知索取的冤大頭,這個世界上沒有永遠的朋友,只有永遠的利益。於是在關羽北擊曹操的時候,孫權理所當然地襲取了荊州,而失去荊州的劉備盲目的發動對江東集團的戰爭,並且失敗,一敗再敗下,元氣大傷,在憂憤中鬱鬱而終,繼承其遺志的諸葛亮窮兵黷武,最終也沒能一統江山。我想你應該也了解這些掌故,漢朝時期,南方地區發展程度較為低下,人口稀疏,這就決定了立國於南方的劉、孫實力上遠遜立國於華北的曹魏,而劉孫兩家之間關係十分微妙,只有當他們的實力平衡時才能談合作,兩國實力失衡時,互不信任的他們就陷入了囚徒困境之中,最終必定爆發戰爭,而孫劉兩家的戰爭最大的得益者勢必是曹魏政權,本身實力就弱小,盟友也靠不住,軍事上一敗再敗,這就是後期劉備不能取天下的原因。
綜上所述,前中期的劉備不具備「富二代」和「官二代」的實力和名望,後期的劉備國家實力遠遜對手,外交環境惡劣,所以最終沒能奪得天下霸權。
同樣以蜀地為基礎,為什麼劉邦統一天下,劉備卻沒成功呢
因為劉備時代的地區局勢更加混亂。雖然劉備面對同樣是割據狀態的屬地,但劉備卻因為夷陵之戰損失慘重,諸葛亮多次北伐無疾而終還虧空國力,最終被鄧艾偷渡陰平滅了國。因為劉邦手下的人數量比劉備多,能力也比劉備的強,另外,劉邦的對手沒那麼強大,所以他們的結果也不同。同樣以蜀地為基礎,劉邦統一天下,我個人覺得劉備...
曹操為什麼沒有統一天下,曹操為什麼統一不了天下?
應該是開局太晚,曹操是35歲的年紀,從中原腹地的兗州開局的,這是個四戰之地,周圍強敵環顧,需要先打破局面,才能開創事業。而歷史上能順利統一天下的,比如秦始皇劉邦劉秀李淵,無不是先控制邊角,無後顧之憂後,才去爭奪中原的,曹操初始的基地選的就不是太好,不時需要遠交近攻多線作戰。此外曹操因為出生閹宦家庭,...
劉邦身上有哪個特質,是戰勝項羽統一天下的祕訣
是因為他善於聽取意見,知錯能改 另一方面因為劉邦尊重人才的態度 所以很多賢臣義士願意跟隨輔助他,這就是他能戰勝項羽的決定因素。我個人覺得,劉邦心胸寬廣,唯才是舉,善於用人,為達目的不擇手段,可以犧牲一切的人,包括自己的父母妻兒,所以這是他戰勝項羽統一天下的祕訣。那就是劉邦這個人特別重感情非常講義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