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京城美少楠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
劉備不聽雲長,張飛勸阻,三請諸葛亮。
離草廬半里之外,下馬步行。亮晝寢未起,備拱立階下。張飛欲放火燒亮。
雲長勸住。孔明翻身向裡而臥,劉備不讓小童喚起,又立了一時辰,亮方起。玄德請亮助已,亮不去,備淚溼衣,亮乃從之下山去新野。
曹操討孫權之子入朝,權不給,操有下江南之意。
孫權母喪,囑以後事。黃祖部將甘寧投權,權從甘寧計,領十萬大軍破江夏。
第四十回 蔡夫人議獻荊州。
諸葛亮火燒新野。
曹操派夏侯淵領兵十萬伐新野。夏侯淵輕敵冒進,被趙雲引入博望坡峽谷。這時背後火光沖天, 兩邊蘆葦也跟著燒了起來,曹軍被燒得人仰馬翻。
夏侯淵從小路拼死 逃走。荊州劉表病勢日漸嚴重,他將兩個兒子託付劉備,要劉備管理荊 州事務。劉備只答應輔佐劉表的兒子,卻不肯親自統領荊州。
劉表死後,蔡夫人與蔡瑁、張允偽造遺囑,立她的親生兒子劉琮 為荊州之主,並且不讓長子劉琦和劉備得知劉表已死的訊息。荊州軍 隊由蔡氏孃家人帶領,蔡氏與劉琮卻到襄陽去駐紮,以防備劉琦、劉 備。
曹兵進到襄陽,原劉表部將傅巽、蒯越等都主張降曹。劉琮不肯 ,但蔡夫人堅持要投降,只好命宋忠前往遞送降書,將荊襄九郡獻給 曹操。
孔明建議劉備趁劉表病危,取彼荊州為安身之地以拒操,備不為。
孔融勸阻曹操伐劉備,操殺孔融並其二子。
劉表死,蔡瑁與蔡夫人立劉琮為荊州主。劉琮投降曹操。
劉備不願誘殺劉琮以奪荊州,願走樊城避操兵。
操兵至,諸葛亮誘操兵入新野城,從西、南、北三門用火燒之,曹。
仁領兵從無火之東門逃走,損失近半的曹兵逃至白河,以為安全,全部下馬飲水,此時關羽在上游放水, 水勢滔天,曹兵損失怠盡。
三國演義第46回合是什麼
2樓:花小花老師
三國演義第46回合是:用奇謀孔明借含譽箭,獻密計黃蓋受刑。
具體如下:1、草船借箭。
周瑜決意要殺諸葛亮,於是委任他十日造出十萬支箭。諸葛亮領命說,只需要三日,並定下軍令狀,他算定第三天江上會有大霧出現,便向魯肅借了二十隻草船,於是趁夜裡霧起靠近曹營,曹操不知虛實,只命射箭不止。孔明不費一兵一卒,借回十萬多支箭,周瑜自嘆不如。
2、苦肉計。
為了實施火燒曹軍的戰略,周瑜決定使用苦肉計。黃蓋願意配合實施此計。他在周瑜和眾將領商議退敵之策的時候,故意大唱反調。
於是,周瑜下令把黃蓋打的皮開肉綻,臥床不起。隨後,黃蓋詐降曹操,曹操上當。黃蓋順東風率船縱火衝入曹營水寨,火燒赤壁,立下大功。
三國演義簡介:
三國團缺演義》是中國古典四大名著之一,是中國第一部長篇章回體歷史演義**,全名為《三國志通俗演義》,作者是元末明初的著名**家羅貫中。《三國志通俗演義》成書後有嘉靖壬午本等多個版本傳於世,到了明末清初,毛宗崗對談或段《三國演義》整頓回目、修正文辭、改換詩文。
三國演義》描寫了從東漢末年到西晉初年之間近百年的歷史風雲,以描寫戰爭為主,訴說了東漢末年的群雄割據混戰和魏、蜀、吳三國之間的政治和軍事鬥爭,最終司馬炎一統三國,建立晉朝的故事。反映了三國時代各類社會鬥爭與矛盾的轉化,並概括了這一時代的歷史鉅變,塑造了一群叱吒風雲的三國英雄人物。<>
三國演義的第三十七和三十八回合講大概講述
3樓:匿名使用者
第三十七回:司馬徽再薦名士 劉玄德。
三顧草廬。話說徐庶因為母親徐母被曹操。
軟禁到許昌。遂辭別劉備。
日夜兼程到許昌救徐母。徐母高義,羞見兒子,自縊於梁間。曹操引漳河之水作玄武池,準備南征。
卻說劉備正安排禮物,準備拜訪諸葛亮。
這時司馬徽來找劉備想見徐庶。得知徐庶之事後感嘆不已。又把諸葛亮的才華介紹給了劉備,更加堅定了找諸葛亮出山的決心。
於是就有三顧茅廬的故事。戚毀賀第一次見到崔州平,第二次見到石廣元,孟公威和諸葛亮之弟諸葛均。
第三十八回 定三分隆中決策 戰長江孫氏報仇餘櫻。
話說劉備第三次終於見到了諸葛亮。諸葛亮感其誠,遂以隆中對道出以後的三足鼎立之勢。並決定出山幫助劉備。
卻說孫權。自孫策死後,廣納賢士。於建安八高派年十一月引兵伐黃祖,祖軍敗績,權部將凌操戰死。
孫權見風色不利,收軍還吳。孫權弟孫翊好酒,醉後嘗鞭撻士卒。被部下所殺。
孫權為其報仇。在平復各路山賊後,拜周瑜。
為大都督,總領江東水陸軍馬。建安十二年冬十月,權母病危。來年春。再次伐黃祖,收甘寧於麾下。黃祖大敗。
以上是自己總結的,不要嫌棄喲。
三國演義第一百回合是
4樓:帝都小女子
《三國演義》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5樓:彗星無軌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6樓:本孩低調的很
三國演義 第一百回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孔明四出祁山。
選取內容片斷:
第一百回 漢兵劫寨破曹真 武侯鬥陣辱仲達。
卻說眾將聞孔明不追魏兵,俱入帳告曰:「魏兵苦雨,不能屯紮,因此回去,正好乘勢。
追之。丞相如何不追?」孔明曰:「司馬懿善能用兵,今軍退必有埋伏。吾若追之,正中其。
計。不如縱他遠去,吾卻分兵徑出斜谷而取祁山,使魏人不提防也。」眾將曰:「取長安之。
地,別有路途;丞相只取祁山,何也?」孔明曰:「祁山乃長安之首也:隴西諸郡,倘有兵。
來,必經由此地;更兼前臨渭濱,後靠斜谷,左出右入。可以伏兵,乃用武之地。吾故欲先。
取此,得地利也。」眾將皆拜服。孔明令魏延、張嶷、杜瓊、陳式出箕谷;馬岱、王平、張。
翼、馬忠出斜谷:俱會於祁山。調撥已定,孔明自提大軍,令關興、廖化為先鋒,隨後進。
發。卻說曹真、司馬懿二人,在後監督人馬,令一軍入陳倉古道探視,回報說蜀兵不來。又。
行旬日,後面埋伏眾將皆回,說蜀兵全無音耗。真曰:「連綿秋雨,棧道斷絕,蜀人豈知吾。
等退軍耶?」懿曰:「蜀兵隨後出矣。」真曰:「何以知之?」懿曰:「連日晴明,蜀兵不。
趕,料吾有伏兵也,故縱我兵遠去;待我兵過盡,他卻 奪祁山矣。」曹真不信。懿曰:「子。
丹如何不信?吾料孔明必從兩谷而來。吾與子丹各守一谷口,十日為期。若無蜀兵來,我面。
塗紅粉,身穿女衣,來營中伏罪。」真曰:「若有蜀兵來,我願將天子所賜玉帶一條、御馬。
一匹與你。」即分兵兩路:真引兵屯於祁山之西斜谷口;懿引軍屯於祁山之東箕谷口。各下。
寨已畢。懿先引一枝兵伏于山谷中;其餘軍馬,各於要路安營。懿更換衣裝,雜在全軍之。
內,遍觀各營。忽到一營,有一偏將仰天而怨曰:「大雨淋了許多時,不肯回去;今又在這。
裡頓住,強要賭賽,卻不苦了官軍!」懿聞言,歸寨公升帳,聚眾將皆到帳下,挨出那將來。
懿叱之曰:「朝廷養軍千日,用在一時。汝安敢出怨言,以慢軍心!」其人不招。懿叫出同。
伴之人對證,那將不能抵賴。懿曰:「吾非賭賽;欲勝蜀兵,令汝各人有功回朝,汝乃妄出。
怨言,自取罪戾!」喝令武士推出斬之。須臾,獻首帳下。眾將悚然。懿曰:「汝等諸將皆。
要盡心以防蜀兵。聽吾中軍炮響,四面皆進。」眾將受令而退。
原著三國演義43-57回合
7樓:皋永芬叔環
三國演義》43-57回合分別為:
第43回。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44回。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45回。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46回。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47回。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48回。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49回。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50回。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裂世簡雲長義釋曹操。
第51回。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52回。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53回。關雲長義釋黃漢公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
第54回。吳國太佛寺肆褲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
第55回。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56回。曹操大宴返孫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57回。柴桑口臥龍弔孝。
耒陽縣鳳雛理事。
原著三國演義43-57回合
8樓:東吳孫休
《三國演義》43-57回合分別為:
第43回 諸葛亮舌戰群儒 魯子敬力排眾議。
第44回 孔明用智激周瑜 孫權決計破曹操。
第45回 三江口曹操折兵 群英會蔣幹中計。
第46回 用奇謀孔明借箭 獻密計黃蓋受刑。
第47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第48回 宴長江曹操賦詩 鎖戰船北軍用武。
第49回 七星壇諸葛祭風 三江口周瑜縱火。
第50回 諸葛亮智算華容 關雲長義釋曹操。
第51回 曹仁大戰東吳兵 孔明一氣周公瑾。
第52回 諸葛亮智辭魯肅 趙子龍計取桂陽。
第53回 關雲長義釋黃漢公升 孫仲謀大戰張文遠第54回 吳國太佛寺看新郎 劉皇叔洞房續佳偶第55回 玄德智激孫夫人 孔明二氣周公瑾。
第56回 曹操大宴銅雀臺 孔明三氣周公瑾。
第57回 柴桑口臥龍弔孝 耒陽縣鳳雛理事。
《三國演義》第三十八回譯文
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注曰 漢晉春秋曰 亮聞孫權破曹休,魏兵東下,關中虛弱,十一月,上言曰 於是有散關之役 此表亮集所無,出張儼默記 案三國志注引漢晉春秋所載亮表,即世人傳誦之後出師表也。此表既為亮集所無,復不見於亮傳,其真偽遂為學者聚訟之點,茲分述各家之說於次 何焯曰 按趙雲以建興七年卒,散關之役乃在...
三國演義第四十回孔明對曹操設了哪些計謀
三國演義 第四十七回 闞澤密獻詐降書 龐統巧授連環計 龐統為了讓周瑜的火燒曹操戰艦的計謀得逞,他向曹操獻上連環計,讓曹操把大船都連起來,一旦點燃,可以燒個乾淨。三國演義中孔明都使過哪些計謀?5 三國演義中諸葛亮曾用過的四個計謀 借東風 草船借箭 空城計 激將法 三氣周瑜 五丈原 七擒盂獲 火燒博望坡...
三國演義第三回完整翻譯,三國演義第一回合翻譯(完整翻譯)
第三十五回 玄德南漳逢隱滄 單福新野遇英主 卻說蔡瑁方欲回城,趙雲引軍趕出城來。原來趙雲正飲酒間,忽見人馬動,急入內觀 之,席上不見了玄德。雲大驚,出投館舍,聽得人說 蔡瑁引軍望西趕去了。雲火急綽 槍上馬,引著原帶來三百軍,奔出西門,正迎著蔡瑁,急問曰 吾主何在?瑁曰 使 君逃席而去,不知何往。趙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