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國藩的《論讀書》全文,曾國藩對「讀書」的解讀

2025-03-25 00:05:23 字數 3168 閱讀 2733

1樓:網友

讀書之法,看、讀、寫、作,四者每日不可缺一。看者,如而去年看《史記》、《蘆旅耐漢書》、韓文、《近思錄》,今年看《周易折中》之類是也。讀者,如《四書》、《詩》、《易經》、《左轉》、諸經、《昭明文選》、李杜陪春韓蘇之詩、韓歐曾王之文,非高聲朗誦則不能得其雄偉之概,非密詠恬吟則不能探其深淵之韻。

譬之富家居積,看書則在外**,獲利三倍者也;讀書則在家慎守,不輕花費者也。譬之兵家戰爭,看書則攻城略地,開拓土宇者也;讀書則深溝堅壘,得地能守者也。看書與子夏之「日知所亡」相近,讀書「無忘所能」相近,二者鎮告不可偏廢。

zhe bian shi!

曾國藩對「讀書」的解讀

2樓:剛陽文化

曾國藩聖人常常告誡他的弟弟們,不要過於執著於功名科考,說「此中誤人終身多矣」。他在(曾國藩家書)中一貫主張,讀書重在明理,仙通過先賢文字,體會修身為人之道,領悟辦事處事之方,方能有益於己,有益於世。他對於科舉的觀點總結起來就是一句話,「勿以考卷誤終身」

在曾國藩的毀雀觀念中,如果讀書可以明理,就算沒有考中,也可以著書立說,或者做幕僚做實事(幕僚相當於現在的秘書),總之不怕沒飯吃;反之,如果沒有真學問,即使僥倖考中了,一生也是失敗的。他說:"蓋人不讀書則已,亦即自名為曰讀書人,則必從事於(大學)。

大學)之綱領有三:明德,新民,止至善,皆我分內之事也。若讀書不能體貼到身上去,謂此三項與我身了不相涉,則讀書何用?

雖使能文能詩,博雅自詡,亦只算識字之牧豬奴耳!豈得謂之明理有用之人也乎?」

讀完曾老對讀書的見解,只覺得眼前一亮,猶如醍醐灌頂。以前我以為讀書只是讓我們識字,寫字,學習新的知識,我以為待人處事,為人之道是需要父母傳授,是需要走上社會,慢慢長大才能懂得的,原來是讀書就能夠學習這些,懂得這些!

現在我們學生時代讀書也是以考試為重,所讀的書全部是以為考上好的學校為主,為以後有好的工作為主要目標,並不是像曾老說的,以明理,明德,以做人為目標。導致了現在好多的學生,都已經長大了,青少年了,大學生了,卻並不懂得怎麼為人處世,待人接物也很是生疏,一些禮儀還需要父母反覆教導,內心還並不認同。在學校學習的知識也並不能夠靈活能運用到生活上來,解決生活上遇到的難題,一些好的品德也並沒有很好的傳承下來,還需要父母再次教育,這背離了讀書的初衷,並沒有體會出年輕人該有的文化素養。

這也是我國現有的國情,應試教育的弊端,是短期難以改善的。還是得靠我們自己去領悟讀書的真諦,打破壁障,努力乎早讀書,從書本上學習修身為人之道,領悟歲餘雀辦事處世之方,走上經世致用之路!

以後再有人跟我們說讀書沒有,讀書不重要,我們也能用曾老的話強而有力的去反駁了,而不是簡單的讀書有用這幾個沒有說服力的字了

我感覺讀書無用論的說的太假,談談你們對「讀書無用論」的看法

說的很對 那些說讀書無用的 一般都是因為畢業後 混得比不讀書的還要差 而且找不到工作 談談你們對 讀書無用論 的看法 這與中國目前落後的教育體制有關,幾十年來中國的經濟在飛速發展,人們的生活水平在穩步提高,思想觀念也在發生日新月異的變化,然而中國的教育體制一直沒變,從小學到高中依然是一堂教,滿堂灌,...

談談對讀書的看法小學作文談談對讀書的看法小學作文100字

學習是個很寬泛的概念,就我理解,學 乃學現任已立之學,習 即用所學之於社會也!只可惜,很多人不明瞭學習是什麼,為什麼要學習,終日沉溺於嬉笑玩樂不可自拔。可憐光陰老至,悔時方恨晚哪。學習是一生的任務,在學習的過程中,人生的分量逐漸得以積澱,空空的腹腔漸覺飽滿,早年曾迷惑多時的問題也撥雲見天。學習前人的...

對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的理解

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 是唐代大詩人杜甫的名句。後人對這兩句詩作過不同的解釋,清代仇兆鰲的 杜詩詳註 對於 讀書破萬卷 中的 破 字舉有三說,一曰 胸羅萬卷,故左右逢源而下筆有神 二曰 書破,猶韋編三絕之意。蓋熟讀則卷易磨也 三曰 識破萬卷之理 這三說,集中地反映了對 破 字的不同理解。概括起來就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