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qiy英小球
清朝的總兵全稱一般是「鎮守某某地方總兵官」。綠營的建制從督撫,到提督,下轄各鎮總兵。總兵所皮配轄的軍隊稱為乙個「鎮」,一鎮之下設有燃蘆指協、營、汛等分駐單位,協設副將,營設參將、遊擊、都司、守備,汛設千總、把總、外委等。
總兵下轄的一鎮軍隊,大致有兩種性質,一種是標營,官兵集中屯練,可用於征戰,稱為「標營」;一種是營汛轄兵,主要是維持地方治安,訓練很少,大致相當於警察的作用。因此,綠營兼有現代的軍警雙重作用。標營的人數不多,一般僅佔全部兵額的四分之一到三分之一。
全國範圍內,一種的軍額多的有一萬餘人,有的甚至接近兩萬人,少的僅有三四千人,相差很大。總兵奉調出徵,領兵打仗,僅有標營是能用的,各地的汛兵是不動的,所以一萬人的鎮,能出兵兩三千人就算是很多了。
綜合來看,總兵轄地大致是一省中譁消的乙個地區,相當於軍分割槽司令員,或者是師長的級別。清末練新軍,定軍銜時,新軍一鎮的統制(師長)的品秩就是比照總兵的。
2樓:小長學姐
總比那個職位也就是典型的守衛。他的滲顫老權利就是可以控洞友制叢公升一些官兵,而且可以對官兵進行調動,也可以通過這些官兵來完成自己的工作,可以保護自己,也要調動這些官兵來保護國家。
明朝乙個總兵管多少人?
3樓:免免
根據明朝的軍職,各級別軍隊人數如下:
1.把總:管理500軍戶,約100兵士(明朝京師三大營的千總、把總,以及巡撫、總督、督師親兵的千總、把總則是實打實的1000兵);
2.千總:管理1000軍戶,約200兵士(明朝京師三大營的千總、把總,以及巡卜螞撫、總督、督師親兵的千總、把總則是實打實的2000兵);
3.遊擊:500兵,獨立營級別的獨立防區,可臨時管理2000兵;
4.參將:1000兵,獨立團級別的獨立防區,可臨時管理5000兵;
5.副將:1000兵,獨立團級別的獨立防區;
6.總兵:1000兵,獨立團級別的獨立防區,可臨時管理20000兵。
4樓:因為有理
明朝總兵橋滾塌沒有定製的管轄人數,不同時期、不同地區的總兵管轄兵額不備盯一樣,少則三五千,多則上萬敏圓。
比如萬曆初,薊州、遼東、昌平三鎮總兵標下官兵數如下。
薊鎮總兵標下。
遼東總兵標下。
昌平總兵標下。
明清時代的「總兵」到底是多大的官呢?
5樓:風雨俏佳人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
總兵,也稱為「總官兵」,在明清時代是武將的官名,「總兵」到底有多大的權力,屬於多大的官,在不同時期也完全不同。
明朝初建的時候,總兵沒有品級,不是常設官職,只有戰爭出現之後,才由朝廷任命。朱元璋建立明朝時,為了保障權力集中,當時不僅僅設立兵部,而且還有五軍都督府,在日常的軍事行動中,五軍都督府對軍隊無調遣權,而兵部雖然在軍隊中雖有任免、公升調、訓練之權,但不統兵。
朱元璋的這種設定就有點類似「軍委管總、戰區主戰、軍種主建」的格局,也就是說日常兵部主管軍隊事務,軍隊的發展和建設則由五軍都督府來進行,一旦發生戰爭則由皇帝派人來主導戰爭,派來的哪個人擔任的職務就是"總官兵「,也就是」總兵「。
故而名初的總兵是沒有品級,屬於戰爭年代臨時安排,不過能擔任總兵的人都是有一定身份地位,如:建文二年,命李景隆為平燕將軍,充總兵官;明成祖即位,命何福佩徵虜將軍印,充總兵官。
明朝總兵的地位並不似一成不變,到明朝中後期,朝廷為了加強軍隊的戰鬥力,就讓總兵直接帶領軍隊,並參入到軍隊的訓練,這樣總兵基本都是固定官職。如戚繼光在抗倭戰爭中屢建奇功,後來朝廷讓他北上,任命為總官兵,鎮守薊州、永平、山海等地,考慮到總官兵是沒有品級的職務,又讓他擔任右都督。
明朝末期總兵的權力就更大了,總兵成為了武將最高的職位,吳三桂就是遼東總兵。此時的總兵就是掌握一方的大員,都是手握幾十萬大軍,相當於軍區司令員兼政委。
清朝之後雖然也設有總兵,但是清朝的總兵與明朝完全不是乙個性質,清朝的總兵不過是地方上帶兵的人,在每個地區都有,職位位於巡撫和提督之下。
6樓:神級小玩家
明清時期的總兵地位不同,明朝的總兵只是乙個稱呼,權力很大但沒有品級,往往被稱為總兵的人會有別的職務。清朝總兵是四品武官,地位在總督和巡撫之下,最多時達到八十餘人。
7樓:吟照無雙
總兵的官職是非常高了,在他之上只有提督管著。放在現代,總兵就相當於軍分割槽司令員。
8樓:領侍衛內大臣
清代末期總兵等於今天少將。
清朝總兵官職有多大?
9樓:愛創文化
清朝總兵官職有多大?
總兵是明清時期的武官官職軍階名稱。該名稱在明朝是無品制悶猛,清朝初期也是無定品,中後期通常算正二品;類似如今的軍長或軍區司令員之類。明朝時期,總兵通常是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
清中後期,軍權歸巨集數屬於各省巡撫提督文官,由巡撫提督總兵武官調遣,所以總兵官職改為正二品。正常情況下,清朝時期在全國設有總兵定員83名,其中,陸路總兵約佔70名,水路約13名,統轄中國十八省614防營約63萬兵力。
順便說一下清朝的兵制。清初兵制可分為旗兵與漢兵兩大類。旗兵是清朝入關前的原始兵制,漢兵則從清初到清末先後有綠營、鄉勇和新軍。
旗兵又分為八旗兵,以鑲黃、 正黃螞絕橋、 正白、正紅、 鑲白、鑲紅、正藍、 鑲藍八種旗幟為標誌。漢兵前期稱綠營兵,是參照明朝軍衛制度改編和新招的,以綠旗為標誌。1840年鴉片戰爭失敗以後,八旗兵與綠營兵腐敗不堪,又爆發太平天國革命,朝廷讓各省舉辦團練「助剿」,出現鄉勇,如曾國藩的湘勇。
1894中日甲午戰爭慘敗以後,鄉勇又相繼腐敗不堪,於是又出現新軍。
清朝中前期,兵權主要控制在皇帝手中。如雍正時設軍機處,凡用兵大事皆由皇帝旨意辦理,後期則不一樣了。所以清初、清末也不能一概而論了。
清朝時期的軍職與現比照大概這樣:提督: 正大軍區政委、副司令員;總兵:
省軍區司令員;副將:集團軍軍長;參將:軍長、副軍長;遊擊:
師長;都司:旅長、師級團長 ;千總:營長;百總:
連長;把總:排長。
明清時期,總兵的職責是什麼?
10樓:一粥合集
總兵相當於現今的軍分割槽司令員或軍長,其統轄的鎮相當於今天的軍分割槽。
總兵,是官名。明初,鎮守邊區的統兵官有總兵和副總兵,無定員。總兵官本為差碼讓兄遣的名稱,無品級,遇有戰事,總兵佩將印出戰,事畢繳還,後漸成常駐武官。
明代總兵的權責處於不斷變動之中,其總體趨勢是不斷削弱的。
正統以前因處於明初尚武階段,因此總兵權責甚重,遲襲如永樂時期宣府總兵除除「整飭兵備」、「練撫滑咐士卒」等基本權力外還有管理屯田、糧草、錢糧、詞訟及軍法從事等權力,而且「都指揮以下俱聽節制」。
從而集軍事、經濟、司法權力於一身,稱得上是名副其實的地方軍政長官。正統以後由於以文制武、以內製外政策的推行,總兵權力逐漸被鎮守太監、巡撫、巡按等分割或剝奪。
如明憲宗即位之初就限制甘肅、宣府、遼東等地總兵官,不能擅自行事的權利,其經濟、行政權力被鎮守太監和巡撫剝奪或分割。
明朝的總兵都很狂,總兵到底是多大的官
11樓:化妝學校老師
總兵分好幾種,最大的是總鎮總兵,相當於軍區司令員,還有別的總兵,明末毛文龍就是總鎮總兵,和別人不一樣的是,人家的地盤是朝廷封的,毛總兵的地盤是自己搶來的巴掌大的一塊島,鹿鼎記裡 那個毛東珠就提過,家父是皮島總兵毛文龍,說的就是這個毛島主。
12樓:網友
14世紀-17世紀初之明朝時期,總兵為無品級之武官官名,其統轄兵士、編制定員、位階皆無一定,通常為公侯或地方都督兼任。
明代總兵始設於洪武二年(1369年)十月,以後在四年(1371年)、七年(1374年)、二十年(1387年)都有總兵被任命。
總兵官成為鎮守地方的最高軍事長官之後,改變了練兵將領不指揮作戰,指揮作戰的將領不管練兵的問題,有利於提高軍隊的戰鬥力,形成事權專一的局面,但也存在著總兵稱霸一方、擁兵自重的可能。為維護**集權,再有戰爭時,朝廷又要往下派員,稱為巡撫,參與軍隊管理,削弱總兵官的權力。開始巡撫只為臨時性的工作,後來才成定職,常駐地方。
這樣一來,不僅原來的都指揮使司、布政使司、按察使司要受其節制,就連總兵官也要聽其指揮。
總兵官之下,還設有副總兵、參將、遊擊將軍,遊擊之下還有坐營官、守備、把總、提調官等。
說到官配,七秀的官配到底是天策還是蒼雲
1 提到官配問題不得不說,劍三沒有官配這一說,官方並沒有指定cp,所以七秀的官配既不是天策也不是蒼雲,不是任何門派 2 長期以來因為七秀沒有成男,少林沒有女 成男穿七秀裝備會顯示成少林成男的樣子,所以玩家中有一種佛秀官配的聲音 即七秀x少林 這是一種廣為流傳的說法,但是並沒有官方的成分在裡面 3 所...
到底是誰發明的英語(刷經驗,都進來發表看法吧)
英語作為 english 世界通用語言,是聯合國的工作語言之一,也是事實上的國際交流語言。英語屬於印歐語系中日耳曼語族下的西日耳曼語支,由古代從歐洲大陸移民大不列顛島的盎格魯 撒克遜和朱特部落的日耳曼人所說的語言演變而來,並通過英國的殖民活動傳播到世界各地。由於在歷史上曾和多種民族語言接觸,它的詞彙...
南方和北方的溫差到底是有多大啊,為什麼南方和北方的溫差這麼大?
溫差約75度。漠河零下40度的時候,南沙大約是正35度。冬天,北方地區的最低溫度,有時會下降到 40 30 而南方地區的溫度大都在0 以上,最低溫度也不過零下幾度。夏天,北方和南方的溫度差異卻很小。冬天,由北方西伯利亞地區侵入我國的冷空氣首當其衝的先侵襲到北方,冬天,北方地區的最低溫度,有時會下降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