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生活導師青燈俗娛事
靖難之役後,朱權熬死了朱棣三代人,雖然屢屢被打壓,但也算善終,遁入道教其實也是為了不理政事,一種自保的方法。
靖難之役後朱權找到了朱棣,並沒有說知閉分天下的事,而是希望給自己一搭笑個富庶的封地,就向朱棣提出了把自己封到蘇州的建議,朱棣很快就否定了這個建議,告訴朱權蘇州是京城的,封不得。
朱權只好妥協,建議改封錢塘(杭州),但朱棣拒絕了,說那裡不是什麼好地方,一開始是父親給他的五哥的,五哥就沒有福氣享受,建文不仁,將外甥送到錢塘,外甥也沒有好下場,錢塘不是乙個吉祥的地方。
朱棣建議建寧,重慶,荊州,東昌都是好地方,朱權你可以隨便選。
到了永樂元年,也就是1403年2月,朱權被改封南昌。朱權到了南昌,也沒有王府居住。朱棣說,有布政司可以居住,你就在這裡湊合著吧,按照常理來說,老房子換新主人應該重新裝修一遍才對,但是也沒有。
朱權只好臥薪嚐膽再也不敢吭聲,終於把朱棣給熬死了,朱高熾仁厚給了朱權乙個藩王的名頭,但朱高熾死後,朱瞻基繼位所有的做法就和他的爺爺朱棣一模一樣,朱權的任何要求都被否定。
朱權在南昌後,就被人舉報了「巫術誹謗」,朱棣急忙派人去調查,從那以後,朱權就一直被朱棣監視著。從此以後,朱權自知自己的仕途已經走到了盡頭,想要活命,就只能低調行事。
自此,朱權遠離政事,與文人道士交往,又因信仰道教而出家。朱權病逝於正統十三年,享年71歲,是明朝少有的能夠善終的王爺。
2樓:從小我就愛讀歷史
朱權是朱元璋第十七個兒子,明朝建立後朱權被封為寧王,手中握有明朝對付蒙古的精兵朵顏三衛。靖難之役開始後,朱棣通過欺騙拉攏等手段讓朱權一起參與其中,並且承諾將來事成之後會給予他更枝枝多封賞。靖難之役獲得成功,朱棣也當上了皇帝。
但朱權卻被朱棣封到了南昌,而且在各方面待遇都沒有提高,還比以前要差了很多。朱權多次請求朝廷進行土地等方面封賞,都一次又一次被駁回。在南昌生活了二十年的朱權,偶然間認識了道家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在長期交往當中朱權對道教越來越感興趣,從此將全部心思放在了這方面。
1、被封到了南昌
靖難之役發生前,為了拉攏朱權參與其中。朱棣承諾將來得了天下讓給他更多封賞,但朱棣做皇帝后不但不守承諾,而且直接將朱權封到南昌做寧王。但卻並沒有在南昌給他建寧王府,直接讓他住在布政司裡面,也沒有給多少土地,因此朱權的經濟待遇並不好。
2、逐漸對道教產生了興趣
朱權在南昌生活了幾十年時間,平時也沒有什麼事情可做。一次偶然當中認識了道教第四十三代天師張宇初,剛開始兩人以朋友相稱,隨著時間推移朱權對道教越來越感興趣,於是拜張宇初為師深入學習研究道教文化,並且經常在王府中搞道教活動。
3、一直向朝廷上書要求增加封賞但都沒有實現
朱權從朱棣當皇帝開始,到後來朱高熾,朱瞻基時期。一直空祥都不斷向朝廷上書要求增加封賞,畢竟當年朱棣承諾的東西一直沒有到位。但三代皇帝每次都會以各種理由將其駁回,經猛虧敏過了多次失敗後,朱權在這方面已經開始死心,一直到了其後代朱宸濠時,寧王府情況才真正好轉。
3樓:大超說教育
靖難之役後,朱權是遠離政治的下場,專注於文藝。因為他自願遁入道教,他看清了人世的滄桑。
4樓:喜歡萌寵的歪歪
因為朱棣本來是說跟朱肆盯權一裂旁和起謀反然後平分天下的,但是朱棣啟燃後來又不想了,反而想要出掉朱權。如果朱權不及時遁入道教就得死。為了小命,還是出家吧。
靖難之役 坐擁大軍的朱允炆,為何敗給燕王朱棣呢?
因為是朱允炆急於削藩所導致的,朱允炆根基不穩,在軍中的威望不及燕王朱棣。因為他是文人,不懂得用兵,不重視武將,所以會敗給了朱棣。因為他下不了狠手,每次有機會除掉朱棣的時候都優柔寡斷,給了朱棣起死回生的機會。因為燕王朱棣有勇有謀,作戰經驗很豐富,指揮能力也很強。靖難之役朱棣篡位後,那些藩王的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究竟是什麼,明代靖難之役的「靖難」是什麼意思?
靖難之役又稱靖難之變,是建文元年到建文四年明朝統治階級內部爭奪帝位的戰爭。晏文帝登基之後,準備削藩措施,朱棣於建文元年起兵,反抗揮師南下,史稱靖難之役 其實就是一場政變,作為藩王的朱棣不服建文帝的管制,起兵去奪取明朝的政權,當上了皇帝。是指由燕王朱棣發動的,針對朝廷的藩王地方叛亂,與建文帝奪取政權,...
在靖難之役後,朱棣是怎樣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兒子們的
不管是我們在看戰爭片還是美國的大片,都有這樣一句話。勝者為王,敗者為寇。成功者和失敗者的命運可謂是兩極分化。失敗的一方親人也會跟著悲傷而難過。而成功的一方親人會跟著成功者快樂而快樂。在古代,一個名為燕王朱棣奪取了皇位。那麼他在登上皇帝這個位置之後,他是怎樣對待他的親人的呢?在朱允炆登基繼承皇后之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