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三國的正史中,使用空城計打贏了曹操的人是諸葛亮嗎?

2025-04-05 13:50:09 字數 1385 閱讀 6661

1樓:惠華小知識

是諸葛亮。因為在三國演義當中正是諸葛亮用了空城計,才會把曹操嚇走。

三國演義中,空城計在歷史上的確是諸葛亮所設嗎?

2樓:windy羽裳

在正史《三國志》中並沒有記載。初次記載是在西晉郭衝的「條亮五事」中,裴松之註釋三國志時曾經引用並論述其不可能性。「空城計」部分如下:

亮屯於陽平,遣魏延諸軍並兵東下,亮惟留萬人守城。晉宣帝率二十萬眾拒亮,而與延軍錯道,徑至前,當亮六十里所,偵候白宣帝說亮在城中兵少力弱。亮亦知宣帝垂至,已與相逼,欲前赴延軍,相去又遠,回跡反追,勢不相及,將士失色,莫知其計。

亮意氣自若,敕軍中皆臥旗息鼓,不得妄出庵幔,又令大開四城門,埽地卻灑。宣帝常謂亮持重,而猥見勢弱,疑其有伏兵,於是引軍北趣山。明日食時,亮謂參佐拊手大笑曰:

司馬懿必謂吾怯,將有強伏,循山走矣。」候邏還白,如亮所言。宣帝后知,深以為恨。

注引為:難曰:案陽平在漢中。

亮初屯陽平,宣帝尚為荊州都督,鎮宛城,至曹真死後,始與亮於關中相抗禦耳。魏嘗遣宣帝自宛由西城伐蜀,值霖雨,不果。此之前後,無復有於陽平交兵事。

就如衝言,宣帝既舉二十萬眾,已知亮兵少力弱,若疑其有伏兵,正可設防持重,何至便走乎?案魏延傳雲:「延每隨亮出,輒欲請精兵萬人,與亮異道會於潼關,亮制而不許;延常謂亮為怯,嘆己才用之不盡也。

亮尚不以延為萬人別統,豈得如衝言,頓使將重兵在前,而以輕弱自守乎?且衝與扶風王言,顯彰宣帝之短,對子毀父,理所不容,而云「扶風王慨然善衝之言」,故知此書舉引皆虛。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中體現出了諸葛亮什麼

3樓:簫灑舞劍

《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體現出了諸葛亮足智多謀。

三國演義》中寫,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但沉著鎮定,大開城門,自己在城樓上彈琴唱曲。司馬懿懷疑設有埋伏,引兵退去。

事實上,這只是郭衝在註解裡編出的小故事,街亭之戰時司馬懿遠在洛陽,攻克孟達後回駐宛城,和發生地點相隔千里 ,和諸葛亮對戰的是張郃 ,孔明見街亭敗績,迅速撤回漢中 。所以,此事件本身是虛構的。

且當時就有人質疑:司馬懿如果真得到這樣的機會,麾下十餘萬大軍,把他圍住不就完了? 派幾個神射手過去射諸葛亮,或者派乙個小隊過去火力偵察一下,立即就可以拆穿諸葛亮的把戲,一直老謀深算的司馬懿再怎樣也不至愚蠢膽怯到「扭頭就跑」的地步。

另一種觀點認為,這是作者根據三國志裴松之注「郭衝三事」改編的一段故事, 而「郭衝三事」並未說明諸葛亮是在街亭之戰時用的空城計,以司馬懿在街亭之戰時的所在地來否定「郭衝三事」實在是牛頭不對馬嘴。另外,歷史上也確有一些運用空城計成功的例子,如果「神射手」、「火力偵察」的質疑成立,那歷史上其他人的空城計豈不是都無法成立?故而不宜盲目否定「郭衝三事」的真實性。

誰知《三國演義》中空城計的故事內容

諸葛亮駐守陽平關 在今陝西省勉縣西 時,派魏延領大軍東出攻魏,自己留萬人守城。不料司馬懿帶著二十萬大軍要迎敵魏延時,卻同魏延兵馬對不上陣,從旁邊過去了,一直來到陽平關前,離城只有六十里,諸葛亮才發覺。這時候,要把魏延追回來已無可能,自己趕向魏延軍中也來不及,於是諸葛亮就叫軍中數人出城打掃。司馬懿引兵...

敘述《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用簡潔的話概括《三國演義》中的《空城計》?

解釋 指在危急處境下,掩飾空虛,騙過對方的策略。出處 明 羅貫中 三國演義 第95回 如魏兵到時,不可擅動,吾自有計。孔明乃披鶴氅,戴綸巾,引二小童攜琴一張,於城上敵樓前,憑欄而坐,焚香操琴。故事 三國時期,魏國派司馬懿掛帥進攻蜀國街亭,諸葛亮派馬謖駐守失敗。司馬懿率兵乘勝直逼西城,諸葛亮無兵迎敵,...

話說《三國演義》裡,諸葛亮空城計退司馬懿

這個東西怎麼說呢 兩個人的智商都是非常高的 非要比個高下 在書上記錄的應該是老諸 因為馬哥用技多沒用在蜀國 在這個的同時大家忽略幾個跟他們智商一樣高的幾個人法正於吉 還有幾個忘名字了 這些人其實跟他們兩個人比應該是差不多的 只是一本書上的主角不會有太多了 並且我說的這兩個人也是魏國的 在馬哥的光芒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