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經》中描寫的農具,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
1樓:派大星
我國在古代時期是屬於農業大國,人們也是十分的勤勞。所以在耕種食物方面是很有經驗的,也有很多的農具,例如關於插秧、種玉公尺、打稻子等等。在很多的古代文學作品也有很多詳細的描寫,如在詩集《詩經》中也有很多的記錄,有人就會問《詩經》中描寫的農具,是不是最早的耕地工具?
答案是《詩經》中的農具不是最早的耕種農具,最早的耕種農具是神農創造出來的耒耜。
在我國有很多的關於農業方面的傳說,也有很多這類似的英雄。最初的農具就是神農氏創造出來的耒耜,它可以用來鋤地、耕種糧食等,擁有它之後農業也有了顯著的變化,收穫的糧食也有明顯的增加,人民不用再飢餓,吃的問題上基本解決了。我國在歷代以來就很關心農業上的問題,在古時候很多帝王的祭祀活動大多數都是為祈求來年可以收成很好;或者就是乾旱時祈求降雨等等,大多都與農業問題有關。
在《詩經》中,內容除了有關怨婦詩、徭役詩、仕途迷茫詩之外,還有關於農業方面的詩,就如《碩鼠》中,記錄的是農民是多麼的辛苦才收穫到糧食,但是官僚、大地主卻將他們的糧食都收走了,自己可以吃是卻寥寥無幾。裡面有關於農業的描寫,但大多數都是對大地主、官僚的控訴。<>
我國在古時期以至於在清朝末期都是屬於自己租的小農經濟,自己種出多少,很少**。正是因為這個緣故,所以培養了中華民族勤勞、向上的形象,我們自己創造農具、自己摸索我們需要的東西,一切都靠自己,甚至於在我國建國初期期,沒有任何技術的情況之下,還獲得很大的成就。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是 a.《詩經》描述「千耦其耘」 b.《漢書·食貨
2樓:小新
a試題分析:本題主要考查學生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尊重材料是做對歷史題目的唯一秘籍。
縱觀整個材料不難發現,「千耦其耘」才是本題的題眼,「千耦其耘」最能體現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所以本題答案是a.《詩經》描述「千耦其耘」。另外,b是反映不無農時,c是反映男耕女織,d是反映僱傭關係。
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是 a.《詩經》描述「千耦其耘」 b.《漢書·食貨
3樓:凌白亦果珏
搜一下:下列材料能反映中國古代精耕細作農業生產模式的是。
a.《詩經》描述「千耦其耘」
b.《漢書·食貨。
《禹貢》的作者是通過哪些調查記錄來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
4樓:漫閱科技
禹貢》的作者在一些州記述土壤的情況之後,察告冊接著指出不同的土壤上所生長的植物是不一樣的。由於地域不同、地理條件的差異,草木友歲種類就敗巨集不一樣。所以,種植的糧食作物也應根據具體情況而有所差別。
禹貢》的作者正是通過這些情況的調查記錄來指導農業生產實踐的。
中國在詩經**現的最早的田園詩是什麼?
5樓:網友
豳風[bīn fēng]
豳(音bīn)風,是《詩經》十五國風之一。共七篇,為先秦時代豳地華夏族民歌。豳同邠,古都邑名,在今陝西旬邑、彬縣一帶,是周族部落的發祥地。
詩經》分風、雅、頌三類。風的意義就是聲調。它是相對於「王畿」——周王朝直接統治地區——而言的。
它是帶有地方色彩的**,古人所謂《秦風》、《魏風》、《鄭風》,就如現在我們說陝西調、山西調、河南調。豳風共有詩七篇,其中多描寫公劉封地---豳地的農家生活,辛勤勞作的情景,是中國最早的田園詩。[
商周時期青銅器的鑄造有什麼特點,商周時期的青銅器的鑄造有什麼特點
特點 首先,中國青銅器數量大,種類繁多。究竟中國有多少件青銅器物,這是誰也無法統計的數字。有人統計過,僅以有銘文的青銅器物而論,從漢代到今天,出土就達一萬件以上。若加上無銘文的銅器,其數量之多就可想而知了。正因為數量大,中國青銅器的品種也極其豐富,不僅有酒器 水器 食器 兵器 禮器,還有車馬器 農具...
從夏商周到現代的時間軸從夏商周到清,各個朝代的起止時間
中國歷史朝代簡表 朝代 起止年代 建立人 都 城 黃帝堯舜禹 約170萬 4000年前 黃帝堯 舜 夏朝 前2100 1600 啟 陽城 商朝 前1600 1100 湯 亳 殷 西周 前1100 771 武王 鎬 東周 前770 256 周平王 洛邑 春秋 前770 476 洛邑 戰國 前475 2...
夏商周時期青銅雕塑的代表作品各個時期的青銅器及代表作是什麼啊
流行於新石器時代晚期至秦漢時代,以商周器物最為精美。最初出現的是小型工具或飾物。夏代始有青銅容器和兵器。商中期,青銅器品種已很豐富,並出現了銘文和精細的花紋。商晚期至西周早期,是青銅器發展的鼎盛時期,器型多種多樣,渾厚凝重,銘文逐漸加長,花紋繁縟富麗。隨後,青銅器胎體開始變薄,紋飾逐漸簡化。春秋晚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