須知參差多型,乃幸福的本源

2025-04-09 17:35:12 字數 2817 閱讀 8500

參差多型乃幸福本源是什麼意思?

1樓:愛智

須知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意思是要知道事物有參差而不是統一的是多種多樣的,承認事物的多樣性才是幸福的源泉。」 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原出自於羅素的《西方哲學史》。

該書《埃拉斯摩和莫爾》一章中,羅素寫道:「可是必須承認,莫爾的烏托邦裡的生活也好像大部分其它烏托邦裡的生活,會單調枯燥得受不了。參差多樣,對幸福來講是命脈,在烏托邦中幾乎絲毫見不到。

這點是一切計劃性社會制度的缺陷,空想的制度如此,現實的也一樣。」

於個人而言,保持自我的獨特性,是很有必要的。 乙個社會中,若無數人有真自我,他們的行為都是從自己的感覺出發,而每個人的感覺勢必千差萬別,於是,他們的行為也就千差萬別。於是,就有了哲學家羅素所說的那種境界——「須知參差多差,乃是幸福的本源」。

參差多型乃幸福本源

2樓:海獵

—讀《沈祖芸全球教育報告》有感。

寒假讀了《沈祖芸全球教育報告》,作為一名中學生家長,對報告中提到的教育焦慮模返感同身受,一直以來,為了緩解教育焦慮,為了教育好孩子,看了不少有關的書籍,不過看了再多道理,也教育不好孩子。孩子上幼兒園的時候,一次我發脾氣,他說你去看看《不打不罵教育好男孩200招》。***上再多的文章也很難真正解決個人的實際問題。

這麼多日子以來,作為乙個老師,作為乙個家長,怎樣不焦慮?我反覆的思考,覺得有一點很重要。

就是須知參差多型乃是幸福本源。這是羅素的一句話,大意是世界的本來面目是豐富多彩多種姿態的,各種不同,組成了這個世界,承認事物的多樣性才是幸福的根源。

於世界而言,多樣性意味著生機,於個體而言,保持自我的獨特性,承認差異是人生幸福的本源。

每個人有每個人的路,包容自己,包容孩子,可能會少些焦慮。

承認個體差異不是讓我們「無為」,相反,是為了讓我們有所為、有所不為。我們有怎顫桐樣的差異?這就需要我們去了解自己,瞭解孩子。

在和孩子夜談的時候(有時睡前兩人聊聊天)我發現,孩子有多麼寬闊、深邃的世界,有時,我又是多麼武斷和無知。我們確實和孩子很熟,可是「熟知不等於真知」,我們並不一定真的理解孩子。

孩子,有成堆的**旦洞飢和珠子,但他們到這世界上來,卻像乙個乞丐;因為,他要乞求媽媽愛的財富」(泰戈爾),我們之所以有資格教育孩子、甚至懲戒孩子,不是因為我們是他們的長輩,就擁有了這種天然的權利,是因為我們愛他,只有愛著他的人有資格去教育他、懲戒他;這就是沈祖芸報告最後一課說的愛和情感,沒有愛和情感,就沒有教育。

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

3樓:承吉凌

王小波書中提到大哲學家羅素先生的一句話「須知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看到這句話心生莫名的喜歡,這也正是我一直所想所願的,也會有人覺得單一機械乃是幸福的本源。於我,定是前者。

特意查了原文是"to be without some of the things you want is an indispensable part of happiness."直譯:有些東西你想要而沒有,是幸福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雅譯的中文更有意境,也更能意會敗明。

王小波在雜文集中表達,能容納不同觀點不同生活方式的察圓告社會,才是乙個幸福的社會。於個人來說,橫向在範腔睜圍廣度看不同個體間是存在差異的;縱向在時間長度看即使同乙個體自身也是不斷變化的,so不要用自己的標準去衡量他人,也不要用固話的思維決定自己的未來。世間百態,參差不齊,擁有屬於自己的穩穩的幸福。

ps1: 度娘上原來廈門有個參差廣場就是**於這句話。

ps 2: 王小波,有趣。

有智(獨立思考,不盲從)有性。

隨筆小談:「參差多型乃是幸福的本源」

4樓:我的士多啤梨你的美

單絲不成線,獨木不成林。人離不開群體單獨生存,而當你生活並融入在這個群體中,也免不了受到一些條條框框的約束。當你孩提時,父母領著你上各種補習班、興趣班,生怕你輸在起跑線上,竭盡全力為你「幸福」的人生做鋪墊;當公升到重點高中,不考上名校似乎辜負了周圍人對你的期望;踏入社會之後,只有端著「鐵飯碗」那才是人生贏家。

這些都是大眾的標準,大眾的標準形成了社會的標尺,社會的標尺度量著什麼才是幸福的人生。

我們大多數人都活在別人設定的幸福中。二十五歲結婚,婚後三年抱倆,有乙份穩定的工作,那你就步入社會的正軌,達到了幸福的門檻兒了。大多歲畢熟人都循規蹈矩的活著,按著社會給自己規劃好的道路,而自己到底能不能從內心裡認同自己是幸福的,那不好說。

大多數人害怕自己稍微越雷池半步,就會被認定為不幸福,因此也很少人能做到不懼外界的眼光,真正遵從自己的內心。但不排除還是有人能成為那隻「特立獨行的豬」,社會上也有一些案例 ,「北大學生賣豬肉」、「清華才女當保姆」等等乎吵芹,但對此人們的態度是惋惜,並認為這是不幸的事情。

大眾有大眾對幸福的定義,但我覺得從個人的角度出發,大眾的判斷也有失公正,甚至是一種誤解。有的人放棄公務員這份公認的「鐵飯碗」而選擇去從事其他職業,也有的女性三十好幾還是選擇不踏入婚姻的殿堂,現在也有不少「丁克家族」寧願養寵物也不選擇生養孩子,但這是選擇而不是被迫,他們切切實實選擇了自己的人生並且為之負責,幸福與否他們最有話語權。

參差多型才是幸福的本源,社會大眾對個人追求幸福的選擇與方式需要更多的包容。每個人都有著屬於自己的人生,每個人都該是自己生活的主宰,而不是別人手裡的「行貨」。而假如他連這一點都不懂,那也無非為一具行屍走肉。

王小波在《沉默的大多數》中對「行貨」一詞的闡述為:最能說明你是一件貨物的事就是,人家拿你幹了什麼或對你有任何一種評價,都無須向你解釋或徵得你的同意。如果僅僅只是注重並遵循他人給你設定的「幸福」,而忽略了自己的內在感受,那這是可悲的。

不管碰穗你現在身處何處,做出什麼樣的選擇,不違紀不犯法,能夠對自己的人生負責,面對自己能做到問心無愧。只要你覺得幸福,樂在其中,就請堅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