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鸛雀樓在這首詩中寫作者所見的詩句是
1樓:小樂學姐
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鈞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氣勢磅礴、意境深遠,千百年來一直激勵著中華民族昂揚向上。特別是後二句,常常被引用,藉以表達積極探索和無限進取的人生態度。
2樓:閒擲葡萄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這是詩人所見。後一句「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是所感。
3樓:網友
這個詩句是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
登鸛雀樓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看到了什麼
4樓:仉憐蕾
詩的前兩句寫詩人登樓後卜亂看到的是一輪賣做落日向著樓前一望無際、連綿起伏的群山西沉,在視野的盡頭冉冉而沒;目送流經樓前下方的黃河奔騰咆哮、滾滾南來,又在遠處折而東向,流歸大海。
詩人運用極其樸素、極其淺顯的語言,既高度形象又高度概括地把進入廣大視野的萬里河山,收入短短十個字中,畫面寬廣遼遠。
杜甫在《戲題王宰畫山水圖歌》
中有「尤工遠勢古莫比,咫尺應須論萬里」兩句,雖是論畫,也可以用來論詩。王之渙。
的這兩句寫景詩就做到了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就全詩而言,這首詩是日僧空海在《文鏡秘府論》
中所說的「景入理勢」。有人說,詩忌說理。這應當只是說,詩歌不要生硬地、枯燥地、抽象地說理,而不是在詩歌中不能揭示和宣揚哲理。
象這首詩,把道理與景物、情事溶化得天衣無縫,使讀者並不覺得它在說理,而理自在其中中弊衡。這是根據詩歌特點、運用形象思維來顯示生活哲理的典範。
這首詩在寫法上還有乙個特點:它是一首全篇用對仗的絕句。沈德潛在《唐詩別裁》
中選錄這首詩時曾指出:「四語皆對,讀來不嫌其排,骨高故也。」絕句總共只有兩聯,而兩聯都用對仗,如果不是氣勢充沛,一意貫連,很容易雕琢呆板或支離破碎。
這首詩,前一聯用的是正名對,所謂「正正相對」,語句極為工整,又厚重有力,就更顯示出所寫景象的雄大;後一聯用的是流水對,雖兩句相對,而沒有對仗的痕跡。詩人運用對仗的技巧也是十分成熟的。
登鸛雀樓一詩中帶有深意的詩句,《登鸛雀樓》一詩中帶有深意的詩句是什麼?
登鸛雀樓 一詩中帶有深意的詩句 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登鸛雀樓 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 情勢溶化得天衣...
登鸛雀樓中登的意思
現在說法就是爬樓的意思 登鸛雀樓 是盛唐詩人王之渙的一首五言絕句,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句寫意,寫的出人意料,把哲理與景物 情勢溶化得天衣無縫,成為鸛雀樓上一首不朽的絕唱。此詩雖然只有二十字,卻以千均巨椽,繪下北國河山的磅礴氣勢和壯麗景象,令人襟懷豪放。...
登鸛雀樓告訴我們的道理《登鸛雀樓》中告訴我們一個道理詩句是什麼什麼
站得高才能看得遠。登鸛雀樓 作者 王之渙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白話譯文 太陽依傍山巒漸漸下落,黃河向著大海滔滔東流。如果要想遍覽千里風景,那就請再登上一層高樓。登鸛雀樓 是盛唐詩人王之渙創作的一首詩。此詩前兩句寫的是自然景色,但開筆就有縮萬里於咫尺,使咫尺有萬里之勢 後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