臨趙孟頫的《膽巴碑》,適合用什麼毛筆呢?

2025-04-14 21:35:22 字數 3114 閱讀 6687

1樓:小輝**館

<>讀帖讀不到位要想臨摹的形神俱似,是不可能,至於細看問題,仍然要服務於整體,也是說要先整體然後再具部,如果把具備看的太重,比如會造成字形散漫。有了整體構架然後精雕細琢,功夫全在讀帖,書法是心揮手運,而不是盲目書寫,所以要先做到胸有成竹。在沒有做到胸有成竹之前,不妨進行描紅式的臨摹,待描紅臨摹之精熟並有所心得,然後在對臨原帖,基本上什麼樣點毛筆都可以的。

當然也可以選擇自己最適合的毛筆。一般來說就是兼毫或狼毫筆。用羊毫筆也是可以的,雖然筆毛稍軟但在用墨的濃度有所調整也是可以的。

採用什麼毛筆,需要乙個適應毛筆效能的過程。漏廳橡對毛筆的效能不熟悉,也會出現難以駕馭的情況。

在就是臨摹練習的問題,讀帖在伏橘精準,也需要通過精準的臨摹達到心手合一,然後才能有所成效。所以還需要進行精準的臨摹練習,鍛鍊自己對書法技法的駕馭能力和字形的精準掌握度。這方面往往需要大量的持久的臨摹,達到帖入我心,心與手合,手與筆合,筆與墨和同時與紙合,然後才能使得臨摹與原帖精神合。

如果能夠做到心揮手運,心手合一。讀帖精準表現力到,原帖的精細之處自然能夠表現到位。心中無或遲澀,手又不應心,紙與墨相違,別說臨返旁摹了,能夠寫成字形就困難何談書法原作細加精微之處的表現。

2樓:巨集盛巨集盛

我覺得可以選擇胎毛筆,因為胎毛筆的軟硬非常適中,寫字也比較的鋒利,所以比較適合用這款毛筆來臨摹。

3樓:安妮的心動錄目

可以用一些中楷羊毫。因為裡巖悉面都是一些非常工整的漢隸最後寫出來碰察的效果可以說是非常粗吵乎不錯的,而且看起來非常的整齊。

4樓:是顧言吖

兼毫,這種毛筆寫出來的字型非常好看,而且也非常的好操作,筆的價錢不是很貴。

趙孟頫的膽巴碑屬於什麼體?

5樓:華藝時空

趙孟頫的《膽巴碑》通篇為楷法,應屬於楷書,雖然到篇末間雜使用了行書,但從筆法上是以楷書為主的。

趙孟頫一生以書畫而聞名,尤精篆籀、分隸、真、行、草等諸體,在當時名冠一絕。他書學魏晉,深諳「二王」筆法,兼學李北海,極具李北海的沉著莊重之風。他的書法典雅醇和、秀逸清麗,被後人稱為「趙體」。

他一生留下了大量書跡,其中尤以楷、行為最。而在楷書中則又以他63歲時所書的《膽巴碑》最為精彩,被稱為「古勁絕倫,品屬第一」。

膽巴碑》全名為《大元敕賜龍興寺大覺普慈廣照無上帝師之碑》,是趙孟頫在元代延佑三年(即1316年)奉敕所書。《膽巴碑》為紙本,有烏絲欄,縱釐公尺,橫166釐公尺。該帖通篇一氣呵成,點畫精純,沒有一筆懈怠。

全篇基本嫌彎鏈採用楷法,間或行書寫法,通篇上下血脈相連,自然流便,一派「二王」正脈。字形開張舒展,點畫精到沉著,蕭散率真,神完氣足。整篇作品在繼承了「二王」筆法的基礎上,用筆上又明顯貫注了沉著痛快之意。

結體上大多取法李北海莊重沉實的意態,醇和典雅。開篇部分基本是純正的大楷,到篇末則間雜少量行草,在這方面顯示了整個創作從規矩到自由的時間流程,同時也起到了調節楷書易流於板結平淡的弊端。清人楊峴評論此帖:

用筆猶饒風致而神力老健,如挽強者矯矯然,令人見之氣增一倍。」

膽巴碑》字型秀美,法度謹嚴,神采煥發。細觀用筆,可謂意在筆先,筆到法隨,起筆收鋒,轉折頓挫,皆具筋骨;形於其外,溫馴鬧悉典雅;細究其內,鐵畫銀鉤。其用筆雖無大起大落,但頗具變化,以平和之態予以微妙表現,可謂平中見奇。

其結體取法李北海,楷中帶行,字形扁方,撇捺開張,結構均勻,疏密合度;行筆提按幅度不大,平順流暢,豐潤婉通,於莊重規整中見瀟灑超逸,極具「精奧神芹孫化」之境界,給人以賞心悅目的藝術享受。 此外,《膽巴碑》的用墨基本上是均勻且濃淡相宜的墨法,也許是因為刻碑需要,且為正楷書體,所以不宜顯現濃淡枯潤,肥瘦老嫩的墨色變化之故。卷後有清姚元之、楊峴、李鴻裔、潘祖蔭、王頌蔚、王懿榮、盛昱、楊守敬題跋,並鈐有許乃普、葉恭綽等收藏印記。

現附《膽巴碑》區域性截圖,以供體會其用筆及書風藝境:

趙孟頫所書寫的膽巴碑總共多少字?

6樓:

您好,根據您描述的問題,答主解答如下:共九百二十三字,現首坦笑藏故者含宮博物院。《趙孟頫膽巴碑》是趙孟煩奉元仁宗敕命撰寫的,時年六十三歲。

如果我的解答對您有所幫助,還請給個贊(在左下角進行評價哦),期待您的贊,您的舉手之勞對我很重要,您的支援也是我進步的動力。如果覺得我的解答還滿意,可以點我頭信慧像一對一諮詢。最後祝您身體健康,心情愉快!

需要趙孟頫《膽巴碑》字帖

7樓:夢逐漸遠去

《膽巴碑》字帖可以去**天貓購買。

基本介紹:趙孟頫(fǔ)(1254年10月20日 —1322年7月30日),字子昂,漢族,號松雪道人,又號水精宮道人、鷗波,中年曾署孟俯。浙江吳興(今浙江湖州)人。元初著名書法家、畫家、詩人,宋太祖趙匡胤十一世孫、秦王趙德芳嫡派子孫;其父趙與訔曾任南宋戶部侍郎兼知臨安府浙西安撫使。

至元二十三年(1286年),行臺侍御史程鉅夫「奉詔搜訪遺逸於江南」,將趙孟頫引見於元世祖忽必烈,忽必烈讚賞其才貌,兩年後任集賢直學士。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出任濟南路總管府事。元貞元年(1295年),回京修《世祖實錄》。

鑑於元廷內部矛盾重重,趙孟頫便借病乞歸。累官翰林學士承旨、榮祿大夫,名滿天下。至治二年(1322年)卒,年六十九,贈江浙中書省平章政事、魏國公,諡文敏,故稱「趙文敏」。

著有《松雪齋文集》等。

總感覺趙孟頫的《膽巴碑》有魏碑的味道,不知對嗎?

8樓:如松之水

你可以說有點味道,趙孟頫那時候的書法技藝達到了頂峰,已經是元朝最著名的書畫名家。

膽巴碑,全文一氣呵成,如行雲流水般,中間沒有任何的阻隔、停頓,是一幅難得的的精品佳作。《膽巴碑》開篇都是非常正規的大楷,到最後有摻雜了一些行草。

魏碑是指魏、晉、南北朝時期的書體,它可以說是一種從隸書到楷書的過渡書體,鍾致帥《雪軒書品》稱:「魏碑書法,上可窺漢秦舊範,下能察隋唐習風。」魏碑經常帶有漢朝隸書的寫法在其中,因此它的楷書性質還不成熟,但正因為這種不成熟性,也就造成了百花齊放的場面,意態奇異,形成了一種獨特的美。

魏碑可是承上啟下的,有點楷書的感覺在裡頭。

你能感覺得到,很不錯啊。

9樓:灰色落雨

我有同感。魏碑的字勢,口字左邊的短豎,還有豎彎鉤和豎勾及右點等等,都很有魏碑的感覺。越古的碑帖越有味道,樸素雅拙越看越美!學習書法的一點小體會,見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