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樓:聊電子的小璇
東漢末年王粲所作的《登樓賦》被劉勰譽為「魏晉之賦首」。《登樓賦》是王粲的代表作,借登樓抒發思鄉懷國之情、懷才不遇之憂和對建功立業的渴望。
此賦以登樓為契機,以寫景為寄託,以抒憂為主體,盤旋轉進,迴環照應,層次清晰,結構緊湊,語激缺指言清新流傳,風格沉鬱悲涼,體貌高度精練,情思深厚豐腴,使讀者自然而然地感覺其意味深永,形象感人,因此成為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傑作。
東漢王粲詩作《雜詩》
雜詩》是東漢末年詩人王粲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首句「日暮遊西園」標出自己的行動,次句「冀寫憂明配思情」標出自己的情感抒發,其餘各句分頭敘寫此二者。
詩人遊園時見池邊樹上「特棲鳥,懷春向我鳴」,慨嘆扮梁不能相從,於是表達一種哀怨之情,把作者對曹植。
深切思念又不敢同他公開交往的矛盾心情表達得十分精到。全詩寫得深情綿邈,哀婉動人,而「正言若反」的結尾,更使作品顯得深沉含蓄,韻味無窮。
2樓:
摘要。雜詩》是東漢末年詩人王粲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首句「日暮遊西園」標出自己的行動,次句「冀寫憂思情」標出自己的情感抒發,其餘各句分頭敘寫此二者。
詩人遊園時見池邊樹上「特棲鳥,懷春向我鳴」,慨嘆不能相從,於是表達一種哀怨之情,把作者對曹植深切思念又不敢同他公開交往的矛盾心情表達得十分精到。全詩寫得深情綿邈,哀婉動人,而「正言若反」(《老子》)的結尾,更使作品顯得深沉含蓄,韻味無窮。
雜詩》是東漢末年詩人王粲創作的一首五言古詩。此詩首句「日暮遊西園」標出自己的行動,次句「冀寫憂思情」標出自己的情感抒發,其餘各句分頭敘寫此二者。詩人遊園時見池邊樹上「特棲鳥,懷春向我鳴」,慨嘆不能相從,於是表達一種盯啟哀怨之情,把作者對曹植深切思念又不敢同他公稿知開交往的矛盾心情表達得十分凱敬如精到。
全詩寫得深情綿邈,哀婉動人,而「正言若反」(《老子》)的結尾,更使作品顯得深沉含蓄,韻味無窮。
王粲(177年—217年2月17日),字仲宣。山陽郡高姿知平縣(今山東省微山數冊神縣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建安七子」之一薯虧,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
東漢末年王粲所作魏晉之稱的是
3樓:王瑜
東漢末年王粲所作魏晉之稱的是《登樓賦》
王粲,字仲宣。山陽郡高平縣(今山東微山鍵做告兩城鎮)人。東漢末年文學家胡鉛,「建安七子」之一,太尉王龔曾孫、司空王暢之孫,父親是稿明王謙。少有才名,為著名學者蔡邕。
所賞識。初平二年(192年),因關中騷亂,前往荊州依靠劉表,客居荊州十餘年,有志不伸,心懷頗鬱郁。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
南征荊州,不久,劉表病逝,其子劉琮舉州投降,王粲也歸曹操,深得曹氏父子信賴,賜爵關內侯。建安十八年(213年),魏王國。
建立,王粲任侍中。
魏晉之賦首東漢末年王粲所作
4樓:
王粲(177年-217年),字希仲,東漢末年至三國時期著名文學家、文學評論家。他是魏晉之賦的代表人物之一,其代表作品有《洛神賦》、《女媧石賦》等。《洛神賦》是王粲的代表作之一,也是中國文毀伍學史上著名的文學作品之一。
該賦描寫了洛水之神——洛神的美麗形象,以及她在洛水中游玩時的情景。模兆王粲在賦中運用了豐富的修辭手法,如比喻、擬人、誇張等,使得整篇賦文充滿了詩意和藝術感染力。該賦被譽為「魏晉之賦首」。
除了《洛神賦》,王粲還有其他一些著名的賦作品,如《女媧石賦》、《鳳求凰賦》等。這些賦文在當時的文學旦餘租界產生了很大的影響,成為了魏晉文學的代表作品之一。
王粲簡介
5樓:漢匠文化
王粲 七子之稱,始出曹丕《典論·**》。計為孔融、陳琳、王粲、徐幹、阮瑀、應瑒、劉楨七人。其中孔融年輩較長,且在建安十三年(208)被殺,實際只有六人參加了鄴下文學活動。
七子效命於鄴下,於其文學創作,實有幸與不幸。曹操羅織文人於鄴下,政治上的考慮大於文學。「諸子在魏,猶孟子在齊,不治事而議論。
魏武看諸子,俱是書生無濟,然不收之,則失人望,故用之以充文學。」(吳淇《六朝選詩定論》卷5)七子依附曹氏於亂世,雖然有了安定的創作環境,但個性不免受到壓抑,無聊的應酬之作亦相應增多。
王粲 七子之中,王粲(177-217)成就最高,劉勰《文心雕龍》稱其為「七子之冠冕。」 王粲,字仲宣,存詩23首。 王粲之詩,四、五言詩兼善,其依荊州劉表時所作四言《贈蔡子篤》、五言《七哀詩》三首等,體兼《詩》、《騷》,頗得《十九首》韻致,是建安詩人的上乘之作。
七哀詩》其一:
西京亂無象,豺虎方遘患。復枯羨棄中國去,委身適荊蠻。親戚對我悲,朋友相追攀。
出門無所見,白骨蔽平原。路有飢婦人,抱吵敗緩子棄草間。顧聞號泣聲,揮涕獨不還。
未知身死處,何能兩相完?驅馬棄之去,不忍聽此言。南登灞陵岸,回首望長安。
悟彼下泉人,喟然傷心肝。
王粲依附曹操後,嘗隨軍出征,作《從軍行》五首,既寫書生抱負,也抒發亂世悲慨,兼有對曹操的頌美之詞。全詩氣象壯闊,格調蒼勁,為杜甫的前後《出塞》開闢了先路。 因侍從文人的地位,王粲後期也有應酬之作,《公宴》。
王粲《登樓賦》抒寫去國懷鄉,壯志未酬公升模的心境,在建安抒情小賦中,與曹植《洛神賦》併為雙美,其《為劉荊州諫袁譚書》、《為劉荊州與袁尚書》、《難鍾荀太平論》、《安身論》等文,或直陳利害,詞義懇切,或義近名法,長於辨難。
王粲最著名的賦作是
6樓:鹿鹿教育說
王粲最著名的賦作是《登樓賦》。
登樓賦》是東漢文學家王粲的賦作。此賦主要抒寫作者生逢亂世、長期客居他鄉、才能不能得以施展而產生思宴茄鄉、懷國之情和懷才不遇之憂,表現了作者對動亂時局的憂慮和對國家和平統一的希望,也傾吐了自己渴望施展抱負、建功立業的心情。作品結構完整,語言平易雋永,寫景抒情融為一體,用事感懷自然渾成,從容柔曼,一往情深,是建安時期抒情小賦的代表性作品。
這篇賦見於《文選》卷十一,是王粲南依劉表時所作。漢獻帝興平元年(西元194年),董卓部將李傕郭汜戰亂關中,王粲遂離開長安,南下投靠劉表。到荊州後,卻不被劉表重用,以致流寓襄陽十餘年,心情極為抑鬱苦悶。
建安九年(西元204年),即來到荊州第十三年的秋天,王粲久客思歸,畢祥慶登上當陽東南的麥城城樓,縱目四望,萬感交集,寫下這篇抒情賦作。
王粲的介紹
王粲(177—217),漢魏間文學家。字仲宣,山陽高平(今山東鄒縣)人。少時即有才名,博聞強記,有過目不忘之才,曾受到著名學者蔡邕的賞識。
先手握依劉表,未被重用。後為曹操幕僚,備受曹操重用,官拜侍中,賜爵關內侯,在興革制度、謀劃軍事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
隨曹操徵吳,病死途中。王粲一生以文才而聞名天下,與曹植並稱為「曹王」,又是「建安七子」之一。劉勰在《文心雕龍》中稱他為「七子之冠冕」。
著有詩、賦、論等約六十篇。明人輯有《王侍中集》。
以上內容參考百科-登樓賦。
求東漢末年的十三州各郡地圖,求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州的地圖。最好是有郡界線。
東漢末年 bai的十 du三州zhi各郡地圖dao t 3 可取這版個 權 求東漢末年天下十三州的地圖。最好是有郡界線。讀史不看圖等於白讀,網上的圖未必準確。推薦你買一本書,中國歷史地圖集。裡面所有朝代的地圖都有 東漢http book.pans.求東漢末年州郡完整地圖和三國州郡地理地圖 這張都有了...
有什麼詩是指東漢末年的社會動盪,東漢末年社會動盪曹操王粲蔡文姬的表現各有什麼不同
薤露行惟漢廿二世,所任誠不良。沐猴而冠帶,知小而謀疆。猶豫不敢斷,因狩執君王。白虹為貫日,己亦先受殃。賊臣持國柄,殺主滅宇京。蕩覆帝基業,宗廟以燔喪。播越西遷移,號泣而且行。瞻彼洛城郭,微子為哀傷。我們讀曹操的這首詩,就像讀東漢末年的歷史。讀曹操的詩,就像看一幅幅畫,一個個活生生的事實擺在我們面前。...
東漢末年各州郡人口
以下是東漢末年各州郡人口數量 一 司隸 共307萬 河南 洛陽 人口100萬 河內,人口80萬 河東,人口57萬 弘農,人口19萬 京兆 長安 人口28萬 馮翊,人口14萬 扶風 陳倉在扶風境內 人口9萬 二 豫州 516萬 潁川 許昌原是潁川一縣 人口43萬 汝南,人口210萬 樑國,人口43萬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