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

2021-03-20 22:40:17 字數 6694 閱讀 4197

1樓:草原—蒼狼

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玉門關上,只見青海湖上空濃雲密佈,雪山也失去了晶瑩的光彩.

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們堅定表示,不把敵人打敗就不回家鄉!

2樓:空素琴狄己

「青海長雲暗雪山」一句所展示的景象極為遼闊。青海是徵人的戍守之地,浩渺無涯的青海湖,唐時哥舒翰曾築城於此,置神威軍以固邊防,抗禦入侵強敵。於戍樓之上極目遠眺,天邊長雲,水、天、山融為一體,雲海、雪山一片迷漫。

置身於這樣一個特定的環境,最易惹人鄉思。「孤城遙望玉門關」一句,轉入鄉愁。玉門關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漢代在此設關,是中原和西域分界的關隘。

《漢書.西域傳》:「(西域)東則接漢,扼以玉門、陽關。

」古時一出玉門關,即遠離家鄉,王維「勸君更進一杯酒,西出陽關無故人。」(《送元二使安西》)即是此意。徵人於望斷雪山、雲海之時,自然思念家鄉,故這句寫遙望玉門,實是寄託鄉愁情思。

從戍地青海的孤城是不可能望到玉門關的,「遙望」,謂玉門在望,即是說已遠離家鄉,表現思鄉之切。

接下來的兩句另闢新境,使全詩的基調由低迴而轉向高昂。「黃沙百戰穿金甲」,意氣豪邁。金甲指鐵甲,由於在沙漠地帶久經征戰,鐵甲也為之磨穿,暗示戍邊時間之長和戰鬥的頻繁。

這句寫實,也反映出戰士保國的壯志。結句「不破樓蘭終不還」是前句的深化,直陳己志。樓蘭,漢時西域國名。

據《漢書》載:漢武帝時,曾遣使通大宛國,樓蘭王阻路,攻截漢朝使臣。漢昭帝元鳳四年(公元前77)霍光派傅介子去樓蘭,用計斬殺樓蘭王。

唐時與吐蕃在此交戰頗多,王昌齡詩中借用傅介子斬樓蘭王典故,表明征戰將士誓平邊患的決心。一首絕句僅短短四句,內涵極其豐富。一般說,詩總以描寫具體形象為要,忌直白的議論。

此句卻純是議論,但用得恰到好處,使詩躍入了一個新的高度,思鄉與豪情壯志如此融洽無間,這隻有王昌齡那樣的大手筆始能駕御自如。

3樓:營菁菁漫遊

從軍行(其四)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王昌齡共寫《從軍行》七首,這是第四首。這首詩反映了戍邊將士殺敵立功、保衛國家的豪情壯志。詩的前兩句描繪邊地風光,藉以渲染戰爭氣氛。

後兩句集中概括了戍邊將士長期參與的酷烈戰爭生活以及決心破敵的豪情。壯闊的塞外景色與將士巨集偉的抱負融合在一起,氣魄雄闊,風格渾豪。「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常被用來表現殺敵衛國的英雄氣概和堅強意志。

中唐詩人戴叔倫寫有「願得此身長報國,何須生入玉門關」雄豪詩句,同此兩句有異曲同工之妙

把分給我吧!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

4樓:匿名使用者

意思是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暗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故和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凱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5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湖上連綿不斷的大片烏雲,遮暗了終年積雪的祁連山;遠遠眺望只看見孤獨的城池,那正是春風都吹不到的玉門關。

在黃沙莽莽的疆場上,將士們身經百戰磨穿了鎧甲戰衣;不徹底消滅入侵的敵人,他們將誓死不把家園回還!(標準答案)

6樓:匿名使用者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解釋是什麼?

7樓:匿名使用者

你沒學過嗎?(*˙︶˙*)☆*°

8樓:您輸入了違法字

意思是:

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玉門關上,只見青海湖上空濃雲密佈,雪山也失去了晶瑩的光彩。

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們堅定表示,不把敵人打敗就不回家鄉!

原文出自從軍行七首·其四

【作者】王昌齡 【朝代】唐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譯文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9樓:我們一起燥起來

意思:青海湖上蒸騰而起的漫漫雲霧,遮得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黃沙萬里,頻繁的戰鬥磨穿了守邊將士身上的鎧甲,而他們壯志不滅,不打敗進犯之敵,誓不返回家鄉。

拓展資料:1、原文:《從軍行七首》其四

唐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2、賞析:詩的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

青海與玉門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

青海、雪山在前,玉門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物件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

3、詩人介紹:王昌齡,唐代詩人。字少伯,京兆長安(今陝西西安)人。

一作太原(今屬陝西)人。開元十五年(727年)進士及第,授汜水(今河南滎陽縣境)尉,再遷江寧丞,故世稱王江寧。晚年貶龍標(今湖南黔陽)尉。

因安史亂後還鄉,道出亳州,為刺史閭丘曉所殺。其詩擅長七絕,邊塞詩氣勢雄渾,格調高昂;也有憤慨時政及刻畫宮怨之作。原有集,已散佚,明人輯有《王昌齡集》。

10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翻譯

11樓:飛過天空的黑龍

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玉門關上,只見青海湖上空濃雲密佈,雪山也失去了晶瑩的光彩.

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們堅定表示,不把敵人打敗就不回家鄉!

12樓:匿名使用者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 作者簡介:

王昌齡(698——757)唐代著名詩人。出身貧寒,開元十五年中進士,曾遊西北邊塞。 註釋:

從軍行:樂府舊題《平調曲》名,內容多寫邊塞情況和戰士生活。青海:

指青海湖一帶,古稱西海。雪山:甘肅的祁連山。

玉門關:漢武帝時的設定,甘肅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

磨穿了的金甲。孤城:指陽關,舊址在甘肅省敦煌西南部。

樓蘭:古代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羌縣、羅不泊一帶,這裡泛指西北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簡析:

這是一首抒發邊關將士豪情壯志的邊塞詩。前兩句抒寫駐守邊關的將士們思念家鄉的愁苦,後兩句是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概括了邊疆戰事的頻繁艱苦、敵軍的強悍和戎邊時間的漫長。

「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士們的豪言壯語,表現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豪邁氣概。全詩意境開闊,風格壯美。

13樓:匿名使用者

這是一首抒發邊關將士豪情壯志的邊塞詩。前兩句抒寫駐守邊關的將士們思念家鄉的愁苦,後兩句是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概括了邊疆戰事的頻繁艱苦、敵軍的強悍和戎邊時間的漫長。

「不破樓蘭終不還」是身經百戰的將士們的豪言壯語,表現了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豪邁氣概。全詩意境開闊,風格壯美。

註釋:青海:指青海湖一帶,古稱西海。雪山:甘肅的祁連山。玉門關:漢武帝時的設定,甘肅敦煌市西北,是通西域的要道。

穿金甲:磨穿了的金甲。孤城:指陽關,舊址在甘肅省敦煌西南部。樓蘭:古代西域國名,今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羌縣、羅不泊一帶,這裡泛指西北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是什麼?

14樓:長夢

《從軍行·青海長雲暗雪山》是唐代詩人王昌齡的組詩《從軍行七首》的第四首。詩歌通過描寫在陰雲密佈、滿眼黃沙的瀚海「孤城」中擔任戍守任務的將士的寬廣胸襟,表現了他們立誓破敵、決戰決勝的頑強鬥志和愛國主義的豪邁氣概。

青海湖上的綿延雲彩使雪山暗淡,

一座城池遙望著玉門關。

身經百戰,黃沙穿破了金甲,

不攻破樓蘭城堅決不回家。

15樓:匿名使用者

青海長雲暗雪山,意思是什麼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這句話的意思是什麼

16樓:匿名使用者

只見青海湖上濃雲密佈,雪山也失去了色彩,一個人孤獨的,站在玉門關上,看著將士們身經百戰,連鎧甲都磨破了,但是他們都堅決地表示不把敵人剷除,他們堅決不回家鄉!

17樓:du知道君

一個人孤獨地站在玉門關上,只見青海湖上空濃雲密佈,雪山也失去了晶瑩的光彩. 將士們在沙漠中身經百戰,盔甲也磨破了,但是他們堅定表示,不把敵人打敗就不回家鄉!

18樓:匿名使用者

??我也不知道太難了。

青海長雲暗雪山 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 不破樓蘭終不還的意思

19樓:上天瑾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

註釋青海: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 玉門關: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 樓蘭: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

賞析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理,因而不求甚解者有之,曲為之解者亦有之。這首詩就有這種情形。

前兩句提到三個地名。雪山即河西走廊南面橫亙廷伸的祁連山脈。青海與玉關東西相距數千裡,卻同在一幅畫面上出現,於是對這兩句就有種種不同的解說。

有的說,上句是向前極目,下句是回望故鄉。這很奇怪。青海、雪山在前,玉關在後,則抒情主人公回望的故鄉該是玉門關西的西域,那不是漢兵,倒成胡兵了。

另一說,次句即「孤城玉門關遙望」之倒文,而遙望的物件則是「青海長雲暗雪山」,這裡存在兩種誤解:一是把「遙望」解為「遙看」,二是把對西北邊陲地區的概括描寫誤解為抒情主人公望中所見,而前一種誤解即因後一種誤解而生。

一、二兩句,不妨設想成次第展現的廣闊地域的畫面:青海湖上空,長雲彌溫;湖的北面,橫亙著綿廷千里的隱隱的雪山;越過雪山,是矗立在河西走廊荒漠中的一座孤城;再往西,就是和孤城遙遙相對的軍事要塞——玉門關。這幅集中了東西數千裡廣闊地域的長卷,就是當時西北邊戍邊將士生活、戰鬥的典型環境。

它是對整個西北邊陲的一個鳥瞰,一個概括。為什麼特別提及青海與玉關呢?這跟當時民族之間戰爭的態勢有關。

唐代西、北方的強敵,一是吐蕃,一是突厥。河西節度使的任務是隔斷吐蕃與突厥的交通,一鎮兼顧西方、北方兩個強敵,主要是防禦吐蕃,守護河西走廊。「青海」地區,正是吐蕃與唐軍多次作戰的場所;而「玉門關」外,則是突厥的勢力範圍。

所以這兩句不僅描繪了整個西北邊陲的景象,而且點出了「孤城」西拒吐蕃,北防突厥的極其重要的地理形勢。這兩個方向的強敵,正是戍守「孤城」的將士心之所繫,宜乎在畫面上出現青海與玉關。與其說,這是將士望中所見,不如說這是將士腦海中浮現出來的畫面。

這兩句在寫景的同時滲透豐富複雜的感情:戍邊將士對邊防形勢的關注,對自己所擔負的任務的自豪感、責任感,以及戍邊生活的孤寂、艱苦之感,都融合在悲壯、開闊而又迷濛暗淡的景色裡。

三、四兩句由情景交融的環境描寫轉為直接抒情。「黃沙百戰穿金甲」,是概括力極強的詩句。戍邊時間之漫長,戰事之頻繁,戰鬥之艱苦,敵軍之強悍,邊地之荒涼,都於此七字中概括無遺。

「百戰」是比較抽象的,冠以「黃沙」二字,就突出了西北戰場的特徵,令人宛見「日暮雲沙古戰場」的景象;「百戰」而至「穿金甲」,更可想見戰鬥之艱苦激烈,也可想見這漫長的時間中有一系列「白骨掩蓬蒿」式的壯烈犧牲。但是,金甲儘管磨穿,將士的報國壯志卻並沒有銷磨,而是在大漠風沙的磨鍊中變得更加堅定。「不破樓蘭終不還」,就是身經百戰的將士豪壯的誓言。

上一句把戰鬥之艱苦,戰事之頻繁越寫得突出,這一句便越顯得鏗鏘有力,擲地有聲。一二兩句,境界闊大,感情悲壯,含蘊豐富;三四兩句之間,顯然有轉折,二句形成鮮明對照。「黃沙」句儘管寫出了戰爭的艱苦,但整個形象給人的實際感受是雄壯有力,而不是低沉傷感的。

因此末句並非嗟嘆歸家無日,而是在深深意識到戰爭的艱苦、長期的基礎上所發出的更堅定、深沉的誓言,盛唐優秀邊塞詩的一個重要的思想特色,就是在抒寫戍邊將士的豪情壯志的同時,並不迴避戰爭的艱苦,本篇就是一個顯例。可以說,三四兩句這種不是空洞膚淺的抒情,正需要有一二兩句那種含蘊豐富的大處落墨的環境描寫。典型環境與人物感情高度統一,是王昌齡絕句的一個突出優點,這在本篇中也有明顯的體現。

(劉學鍇) 戰士們有思家之緒,這很自然,因為他們也是有血有肉的人。但戰士的根本價值卻在於他們是祖國安全的捍衛者。現在是這樣,古代也是這樣。

王昌齡的邊塞詩有不少篇章就是表現戰士們為保衛祖國矢志不渝的崇高精神的。上面這首便是有代表性的一篇。 首句寫邊疆地理位置和環境。

一個「暗」字,給人以沉重壓抑之感。次句寫形勢的險惡,他們征戍在邊疆前沿,回望祖國只見玉門關一座孤城。第三句寫戰鬥的緊張激烈,語言概括而形象鮮明如見。

末句代戰士們立誓,正面地謳歌他們的忠勇。有了前三句的鋪墊,戰士們的誓詞分量才顯得更重。 應該指出,這並不是一首寫實之作。

從所涉及的地名看,相距不下千百里。青海湖在今青海省西寧市西,玉門關故址在今甘肅敦煌縣西,而唐朝的西域根本沒有一個樓蘭國,漢代的樓蘭國在今新疆鄯善縣東南。但是詩人為了表現守邊戰士的英勇無畏和愛國熱忱,卻把它們寫到了一首詩裡。

這在詩歌創作中不但允許,而且是常見的,人們感興趣的是詩中表現的思想和情趣,倘若非要膠柱鼓瑟地進行考證,那就未免多事了

青海長雲暗雪山中的暗是什麼意思

青海長雲暗雪山中的 暗 意思是暗淡。出自唐代詩人王昌齡的 從軍行七首 其四 1 原文 從軍行七首 其四 唐代 王昌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2 譯文 青海湖上烏雲密佈,連綿雪山一片黯淡。邊塞古城,玉門雄關,遠隔千里,遙遙相望。守邊將士,身經百戰,鎧甲磨穿,壯...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兩句詩中,暗孤二子表現出什麼樣的邊寨景象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 詩人在開篇描繪了一幅壯闊蒼涼的邊塞風景,概括了西北邊陲的狀貌。這兩句話的意思是 青海湖上的天空,長雲遮蔽,湖北面綿延著的雪山隱約可見,翻過雪山,就是河西走廊荒漠中的孤城,再往西,就可以看到玉門關。在唐代,西邊有吐蕃,北邊有突厥,當時的青海是唐軍和吐蕃多次交戰的地方,而...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

青海長雲暗雪山,孤城遙望玉門關。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註釋青海 指青海湖,在今青海省。玉門關 漢置邊關名,在今甘肅敦煌縣西。樓蘭 漢西域國名,在今新疆蠟羌縣及羅布泊一帶,此地代指唐西邊境少數民族政權。賞析唐代邊塞詩的讀者,往往因為詩中所涉及的地名古今雜舉 空間懸隔而感到困惑。懷疑作者不諳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