諡號是什麼

2021-06-08 13:25:54 字數 4780 閱讀 3999

1樓:一個廚師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

《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

《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

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

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

「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

《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 始皇倨傲廢諡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

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一字。

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諡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後」、「勤學好問」的品德。但後人偏偏諡之為魏武帝。

根據諡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為武。

曹操這個諡號是在兒子做江山的時候定下來的。兒子即使想給老子塗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後來就變成對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曹操想到做不到,後來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制度建立以後,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完善。隨著中國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沒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諡,也變質了。

2樓:腦洞快歷史

古人為了方便對歷史人物蓋棺定論,選擇用諡號來進行概括。

3樓:匿名使用者

諡號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帝王的諡號一般由禮官議上;臣下的諡號由朝廷賜予。一般文人學士或隱士的諡號,則由其親友、門生或故吏所加,稱為私諡,與朝廷頒賜的不同。

「諡者,行之跡也;號者,表之功也;車服者,位之章也。是以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生於人。」

上古諡號多用一個字的,如周平王(平)、秦穆公(穆)、魏安王(安);也有用兩個字的,如趙惠文王(惠文)等。後世帝王諡號多用一字,如漢武帝(武,威強睿德曰武)、隋煬帝(煬,好內遠禮曰煬);其餘人(指非帝王者)大多用兩字,如文忠公(文忠,歐陽修)、忠烈公(忠烈,史可法)等。

中國古代,皇帝的稱呼往往和年號、諡號和廟號聯絡在一起,比如漢高祖就是廟號,隋煬帝就是諡號,乾隆皇帝就是年號。一般最早的皇帝諡號用得多,後來廟號多,明清則往往年號更深入人心。

夏商時代的王沒有諡號,往往直呼其名,他們的稱呼多數用干支,例如太甲、孔甲、盤庚、帝辛,這究竟是排行還是出生年份,現在也眾說紛紜,我們還是不要去管他。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周昭王、周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所謂諡號,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吧。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懿都是好字眼,惠帝都是些平庸的,如漢惠帝、晉惠帝都是沒什麼能力的,質帝、衝帝、少帝往往是幼年即位而且早死的,厲、靈、煬都含有否定的意思,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情的意味,如果末帝、獻帝、順帝,那就是勝利者對失敗者的嘲笑了。另外孫權是個特例,他的諡號是大帝,在中國是絕無僅有的。

諡號是周開始的,除了天子,諸侯、大臣也有諡號,但我這裡是專講皇帝天子的。秦始皇認為諡號是子議父、臣議君,於是廢了諡號,從他這個始皇帝開始,想傳二世、三世以至無窮,可惜只傳了二世。漢代開始又實行了。

漢倡導以孝治天下,所有皇帝的諡號都有個孝字,如孝惠、孝文、孝景一直到孝獻。漢獻帝是他死去之後曹魏給他加的諡號,他做皇帝的時候沒有這個叫法,三國的文藝裡在他做皇帝的時候就把他叫做獻帝,那是胡說八道,難道獻帝未卜先知,早就知道他會把皇位獻出來?

按照周禮,天子七廟,也就是天子也只敬七代祖先,但有廟號就一代一代都保留著,沒有廟號的,到了一定時間就「親盡宜毀」,不再保留他的廟,而是把他的神主附在別的廟裡。廟號就是祖啊宗啊的稱呼,一般祖的檔次比宗更高些。起初,有廟號的皇帝不多,例如兩漢,劉邦是高祖,劉秀是世祖,別的就沒什麼廟號了。

這個祖,和歐洲尊某皇帝為大帝一樣,一定要有特殊的功績才行,一般往往都是開國皇帝。但也有濫封的,曹魏時,曹操是太祖武皇帝,曹丕是世祖文皇帝,曹睿活著的時候,就迫不及待地自稱烈祖明皇帝,很被後世嘲笑。

一般廟號叫高祖或太祖都是開國皇帝,如漢高祖劉邦、唐高祖李淵、宋太祖趙匡胤、元太祖鐵木真、明太祖朱元璋、清太祖努爾哈赤,叫世祖的往往是完成統一的,如元世祖忽必烈、清世祖福臨,劉秀也是靠自己重新建立一個王朝的,所以也是世祖,朱棣和他們差不多,所以叫明成祖,另外玄鏵被叫做清聖祖,也是中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

年號也不是一開始都有的,漢朝初期就沒有,後來才開始出現,而且皇帝一般都喜歡換年號,好事壞事都要換,有的幾年換一次,偶有的一年要換幾次,一般樸素務實的皇帝年號換得少,愛標新立異的年號換得多,比如唐太宗一直用貞觀,唐玄宗也不大換,而武則天就特別喜歡改年號,一般年號是兩個字的,她還用過四個字的。

本來不是所有皇帝都有廟號,但是都有諡號,所以唐以前的皇帝大多稱諡號。從唐開始就誰都有廟號了,所以人們習慣稱廟號。明清兩代的皇帝一般一個年號用一輩子,所以人們習慣稱他的年號,這裡面只有明英宗用過兩個年號,因為他被瓦剌俘虜去,明代宗即位,他被放回來後成了太上皇,在代宗病重時他發動政變重新做了皇帝,所以有兩個年號。

另外同治原來的年號叫琪祥,是肅順他們擬的,不久慈禧發動政變,殺了肅順,年號改作同治,原來的年號沒叫開,人們都習慣地稱同治帝。

有時候,不做皇帝的,死後給尊為皇帝,如曹操、司馬懿父子,還有一個是多爾袞,他手握大權,死後被福臨尊為成宗義皇帝,但那是權宜之計,不大一個月,福臨囚禁了多爾袞的兄弟阿濟格等人,然後宣佈多爾袞有**之心抄了他的家,成宗義皇帝的稱呼自然也沒了

諡號是對死去的帝王、大臣、貴族(包括其他地位很高的人)按其生平事蹟進行評定後,給予或褒或貶或同情的稱號,始於西周。周公旦和姜子牙有大功於周室,死後獲諡。這是諡法之始。

《周禮》說:「小喪賜諡。」小喪,死後一段時間。

《逸周書.諡法解》:「諡者,行之跡也。

大行受大名,細行受細名。行出於己,名出於人。」

諡法制度有兩個要點:一是諡號要符合死者的為人,二是諡號在死後由別人評定並授予。君主的諡號由禮官確定,由即位皇帝宣佈,大臣的諡號是朝廷賜予的。諡號帶有評判性,相當於蓋棺定論。

諡號來自於諡法。諡法規定了若干個有固定涵義的字,大致分為三類:屬表揚的有:文、武、景、烈、昭、穆等;屬於批評的有:煬、歷、靈等;屬於同情的有:哀、懷、愍、悼等。

如,楚懷王的「懷」表示「慈仁短折」。前者稱為上諡、美諡;中者稱為下諡,惡諡;後者稱為中諡。一九二六年六月,著名學者王國維自沉身亡,溥儀「詔」諡「忠愨」,墓碑上刻著「王忠愨公」。

愨:誠實。陳寅恪在其碑文中說:

「思想不自由,毋寧死耳!」惟恐思想不自由,是王國維尋死的主要原因。這是中國諡號制度的終點。

惡諡是後來才有的——人們漸漸覺察到,有些帝王大臣不是好人,有一些還很可恨。周厲王在「厲」表示「暴慢無親」、「殺戮無辜」。他是一個貪婪的君主,「國人」發動暴動,他逃到彘(今山西霍縣東北),後來死在了那裡。

《召公諫厲王彌謗》是先秦歷史散文名篇,選進了多種課本。本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厲王的**殘暴。

隋煬帝的「煬」表示「好內怠政」、「外內從亂」,是他被縊殺當年,唐朝開國皇帝李淵加的。

● 始皇倨傲廢諡法

秦代皇帝嬴政看到諡號有「子議父、臣議君」的嫌疑,因此把它廢除了。他認為自己「德兼三皇,功高五帝」,就將「皇」、「帝」連起來開始稱「皇帝」。「皇帝」比上諡更加溢美,所以歷朝最高統治者欣然接受。

西漢又恢復了諡號。

諡號的字數,從一個字開始,發展到後來用好多個字,簡直成了褒義詞堆砌。武則天開創了皇帝生前疊加諛詞即自己定諡的先例。其實質由客觀地評判變成了一味地溢美,字數的增加是溢美程度的發展。

唐代對歿世皇帝簡稱諡號。明朝皇帝諡號十七字。清朝皇帝諡號為廿一字。

字數這麼多,當然就無法當名字叫了,只是在特定場合用。

● 曹操求「文」反得「武」

在比較長的時期內,諡法大體上還公正,甚至連皇帝也左右不了。比如曹操一心想做周文王,以體現自己的文治武功,他夢寐以求的「文」表示具有「經天緯地」的才能或者「道德博後」、「勤學好問」的品德。但後人偏偏諡之為魏武帝。

根據諡法,克定禍亂,刑民克服,誇志多窮為武。

曹操這個諡號是在兒子做江山的時候定下來的。兒子即使想給老子塗脂抹粉也做不到。到後來就變成對死者的吹捧,完全失去了原來的意義。

曹操想到做不到,後來的皇帝真是心想事成了。正常情況下,一個制度建立以後,隨著時間推移,越來越完善。隨著中國封建制度一步步走向沒落,一些好的制度如加諡,也變質了。

清朝武將諡號,清朝歷代皇帝諡號是什麼?

努爾哈赤 初諡武皇帝,改諡高皇帝 皇太極 文皇帝 順治 章皇帝 康熙 仁皇帝 雍正 憲皇帝 乾隆 純皇帝 嘉慶 睿皇帝 道光 成皇帝 咸豐 顯皇帝 同治 毅皇帝 光緒 景皇帝 宣統 諡號 無 多爾袞 誠敬義皇帝,廟號成宗。後被順治下旨追論生前謀逆罪,削爵。溥儀 愛新覺羅家族在臺灣的後人,1967給溥...

景帝的諡號景字是什麼意思

傳播仁義,品德堅強的意思。帝王 諸侯 卿大夫 大臣等死後,朝廷根據其生前事蹟及品專德,屬給予一個評定性的稱號以示表彰,成為諡號。景拼音 j ng 釋義 1 環境的風光 景色。景緻。景物。景觀。景氣 景色 指經濟繁榮現象,統指興旺 景深。2 情況,狀況 景象。景況。年景。3 佩服,敬慕 景仰。景慕。4...

漢獻帝的諡號獻字是什麼意思

漢獻帝的 諡號獻字 是一語雙關,曹魏政權表面上給漢帝 聰明睿智 的獻字為諡號,但內心想的是 乖乖把皇位獻出來 的獻。漢獻帝東漢最後一位皇帝,挾天子以令諸侯 的主要人物,名劉協,字伯和,在位時間為189年 220年,死於曹魏青龍二年 234年 劉協壽終正寢,享年54歲,葬於禪陵,諡號孝獻皇帝。什麼是諡...